目前共有86篇帖子。
(轉載知乎)請問在日本讀博是否必然遠離了世界學術中心?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17:52

作者:明治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316646200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非cs工科,985碩士,非東大京大的帝大博士,稍微不謙虛點可以說非常了解中日的工科科研環境狀態。

在日本讀博必然遠離世界學術中心?不知道這句話該怎麼翻譯

世界學術中心:毋庸置疑美國藤校吧。如果你是指日本的學術水平和哈耶普斯麻比,那答案是肯定的,總體上沒有任何可比性。至於博士細分領域,具體到實驗室教授,那確實有哈耶普斯麻的水平。但這麼說沒意義,因為要舉特例,我可以舉出不少雙非強於清北的特例,沒意義。

日本學校不重視sci論文

先說結論:說這話的人就是酸葡萄。論文在哪都重要,不接受任何反駁與詭辯。但是:

如果從總體卷論文的程度來說,日本卷不過中國是公認的板上釘釘的事實,可這並不意味着你在中國或美國就能發大論文,在日本就發不出來。分享幾個被常傳的話



日本不重視sci,他們的好數據都發日文留給自己不公布給別人

這話就是自己給自己臉上摸金。如果你的成果可以發好期刊,我想你不會去發個一般的。發日文是因為方便企業閱讀,一般這種是比較偏橫向的,偏工程的不偏學術的(發不出sci)。至於不重視sci,雖然學術圈不是只看論文,但無論對學生還是教授,論文都是個重要的東西,不信你跟日本教授說,我這有篇nature,你看他流口水不。

2. 日本學生都躺平沒人讀博,很多博士畢業就一篇論文,卷的都是中國人
這是實話,所以呢?兩年半畢業,3偏一作natue正刊的,30多歲當教授的,可以不?碩士一年半畢業3篇一作,博1就有五六篇了,可以不?博士畢業七八篇畢業就當助教的可以不?

所以,說這話的人,往往是自己躺平擺爛,接觸到的人也都是這樣。

3. 日本發論文慢,卷不過國內

首先分析一下中日雙方發論文的快慢原因:

1>設備:國內你除了院士大佬這種組,985根本比不上帝大。請不要跟我說國內經費多少多少,日本現在沒錢。沒錯,這點我比你清楚不用科普,但請問國內這麼多經費上哪去了,多少用在研究上了,心裡沒點數?

2>環境:國內不能用谷歌,國外沒有限制,這一點,日本更有優勢

3>氛圍:國內大家都很卷,日本躺平。沒錯,日本躺平不假,可躺平是你的問題還是日本的問題,是你要努力學習有人逼你回家躺平了嗎?還是你想晚上加班做實驗人家像歐洲那樣不允許?

4>經費:日本做科研,只要是你合理的需求,我沒見過教授不給花錢的。而國內,經費是教授的私人資產,你做實驗是花他個人的錢,人家能不心疼,能這麼痛快答應你?

5>教授:這一點確實是日本的問題沒得洗。國內是沒有節假日周末的,日本教授你讓他看論文他能給你拖很久,這也是無奈的事情。可你能不能幾件事同時做,他拖的時間你做其他的事?

所以,我實在找不出在日本發論文發不過中國的理由,除了5勉強能算半點,剩下唯一的理由就是自己水平不行,自己懶,請不要給自己找借口。不是在日本發不出論文,是你自己沒水平發論文。

4. 日本比較封閉,不和歐美交流

不考慮3年口罩的因素,說這話的人就是自己太low了,太宅了,太沒見過世面了。


不想舉例子,不然有人說是我身邊的少數而已。自己接觸的各個層級的都有,

牛逼的,博士畢業3篇nature的,30多當教授的(是不是打臉說日本論資排輩的人),在帝大東大當助教的,回國清北任教的,拿海外優青進985教授的,去美國工作任教的。不行的,畢業就一篇文章的,找不到工作的。從上到下都有。

總結起來就是:遠不遠離世界中心不在日本而在你的個人水平。自己菜因此覺得在日本的都菜。說日本發不出論文,但不告訴你他博士太浪因此畢業沒東西。說日本回國找教職沒優勢,不會告訴你是因為自己手上沒成果所以把鍋甩給日本。

這麼多年接觸到形形色色說日本不行的人,99%的人都是自己太菜了自己不行而說日本不行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17:53

tomato:


日本學術界離主流學術界(其實就是美國,加上一點歐洲),有一定距離,注意是距離不是差距。

國內對美國的趨勢追的緊,熱門領域大幹快上,文章發的快,引用數高;

日本有很多實驗室都是默默無聞做一個犄角旮旯的方向,雖然我其實也不知道是怎麼活下來的,但是押中一個領域可能就突然間爆發;

有個例子是08年諾貝爾生物學獎的熒光蛋白,日本的獲獎者一個老先生撈了幾十年水母研究水母為什麼會發光;研究出來以後錢永健建立了標記蛋白表達的系統;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後者的敏銳度極高,如果沒有後者促進熒光蛋白的廣泛應用,也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都是諾貝爾獎獎得主,肯定是去後者實驗室出成果機率更高;

(這個案例裡面還有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研究蛋白編碼的哥們Douglas Prasher,也是最早提出用熒光蛋白標記蛋白表達的,坦率說我覺得從原創角度他的貢獻比錢大;但研究出基因編碼後來沒拿到funding實驗室關了,數據給了錢永健,自己去開shuttle bus了,錢拿了諾貝爾獎後把他招到了自己的實驗室,但錢去世後Prasher應該又離開學術界了)

前者這樣的基礎實驗室在日本非常多,我還見過一個研究螢火蟲發光蛋白以及為什麼螢火蟲群的閃光會同步的實驗室,以前日本經濟好的時候大學能養不事生產歲月靜好的實驗室,坦率說我覺得以後可能也難說,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後經費大不如前。

所以總結下來,在日本讀博建議日本明確領先的細分領域,否則無異於VC投資撞大運;

另外我見過harvard yale的博士利用學校branding轉行的,日本的學校坦率來說即便是東大branding也沒那麼強,不太建議為了學校title而忽視lab本身影響力。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17:53

當然不是學術中心。

看人,看導師,不看學校。

給錢太少,我們都不惜得去申。特別研究員合格率不到20%,跟現在青基差不多。

我們一屆博士可以中五個,你服不服?

就是這麼狂~

天天在家躺着就送你不扣稅的20萬在小城市過多不要太爽。打工?打工是什麼?唯一一次「打工」還是學校開學會我去客串攝影師,給了點勞務費。

研究室里博士加起來最多的時候是九個JSPS。每年還有1-2個國內副教授申請國內科技部的JSPS外國人研究員來訪學。

光學生拿JSPS的一個人兩年200-230萬日元的經費,所有學生加起來的經費都吊打同領域研究組。別說老闆自己還要申別的大項目。

去打聽打聽日本環境領域哪個組學生最有錢。沒有獎學金的博士在我們組不配畢業,最慫也是個拿的。研究室里30多號中國人至少有20台車。我們還有拿過三個獎學金的,CSC、校長獎學金、JSPS,最後退了前面兩個拿JSPS。

特麼野雞畢業的中介教你申請個5-10萬的小破獎都能給你得瑟半天。



作者:0.9K大官人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76727066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17:54

Sheraton驍:


學術中心不是看地方,而是看老闆。

大牛在哪個學校,哪個學校就是這個領域的學術中心。

學術圈永遠是老闆最重要,其他影響的都是非學術生活。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17:54

Wavefunction:


日本有一個應用物理期刊,JJAP,影響因子很低,但很多文章水平都不低,很多idea,你能想到的,JJAP上一般幾年前就有人做過了。日本的電子行業相關的,半導體,微電子,電子儀器等等,太強了。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17:54

作者:群星的盡頭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90544466174250392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統計意義上就是的。你當然可以指出哪些個別的PI仍然是世界一流水平,但整個日本科研界就是遠離了學術中心。

為啥?因為沒有錢。

這個答案很傻,很俗,但現代科研體系就是這樣的。實現PI的宏圖偉願,貫徹他們的先見之明,這些是需要資源和人力去實現。引路人不應該沉溺在實驗細節里,不應該整天為了節省一點經費抓破腦袋。

一個正向的,有世界競爭力的國際實驗室,需要大量fully-funded phd,可以把他們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一線工作中而不是連生活費都要發愁;需要各種各樣的實驗資源,比如24小時轟鳴的計算集群,比如源源不斷的實驗耗材。這些東西都要錢。

可惜,日本學術界最缺的就是錢。日本的工業界有種奇怪的傳統,與學術界划出了極其鮮明的分割線。他們不願意交出核心數據—因為沒有人願意擔責;他們不願意拿出大量的經費做校企合作,因為他們本質上不相信學術界,總覺得最核心的技術就該拿在自己手上,並且最好所有人都是日本人。

日本政府的funding少得可憐,只能解決吃飯問題。一個基盤s,這麼大的項目,上限才兩億日元。這點預算在歐美簡直是笑話。

最後,教職工,博後 研究員 特任助理教授 助理教授 副教授 正教授,大家的工資簡直低的離譜,這點錢放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是侮辱性質的。

但是,話又說出來了,遠離科研中心並不完全是個壞事。從個人角度來講,混口飯吃而已。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情。

攻殼機動隊sac第二季最後一集有句話

「我們將在與xxx,以及與亞洲,歐盟各國保持同等政治距離的前提下,依照獨自的判斷行動,摸索在聯合國的協調路線。」

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界限,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用非得爭個「世界中心」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17:55

首先文部省獎學金不是你想申就能申上的,還有個學術振興會的獎學金那個更難,日本絕大多數的博士留學生雖然基本都能減免學費,但拿獎學金的還是少數,這也是為什麼我從日本畢業後選擇來荷蘭的原因。我現在是荷蘭全職博士,待遇在所有博士里算最好的了,但如果在日本可能連文部省都申不上。

其次相比於國內,日本沒國內那麼熱衷sci,人家也有自己的日文期刊和專利,跟國內中文期刊一樣。好多實用類的都是日文。sci發與不發看研究室,有的研究室,你想發,導師同意就可以。有的則是會讓你謹慎處理,深思熟慮之後再做決定。關於sci頂刊審稿人…可能你想說的是主編吧?畢竟審稿人誰都能當,審稿多了也不能讓你往期刊里灌水啊。當不當主編看導師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有與沒有沒多大區別,還是看你文章質量。你導師是業界大牛當我沒說。

最後不用看不起日本的學術能力,它不是在世界學術的邊緣,相反它有時候挺靠近中心的,看看每年的諾貝爾你就知道了,有的專業確實是世界頂流的。

對於世界學術中心這個事,看具體啥專業,你導師是不是業界大牛,我覺得跟地理位置沒啥關係…

以上,僅個人想法。



作者:賣藝的小M哥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69084716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17:55

就我讀的力學學科這方面,日本的確不在學術中心了,現在走上職業道路以後,也感受到了一點這方面劣勢,讀博期間沒能建立太多connection,或者說幾乎沒有(笑)

但就發文章而言,我倒覺得影響不大,日本教授學術品味大多還是可以的,國際上聲譽普遍不錯,在日本的時候投稿普遍都蠻順利的,回國以後明明研究質量有提升,卻反而遇到不少苛刻的審稿意見。

說到底還是看人吧,喜歡social,要走學術社會人路線的話最好別去日本了,對我這種社恐,就想窩辦公室碼字寫代碼的,日本未嘗不是一種清靜福地。



作者:燕子丹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348649678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17:55

同樣是工科背景,在日本呆過幾年,說說我的觀點:

日本高校的教授確實不是很重視發表文章,因為日本很多教授(尤其是工科)的項目大多是從公司或企業獲得的(國內高校教授的項目大多來自於國家、地方或行業的主管部門),跟公司合作主要是為了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所以相對來說申請專利會比較多,發文章就比較少。對於你個人來說,做這種工程項目有機會學到很多技術本領,而且可能是實打實的日本高科技公司關注的前沿工程技術問題,如果你將來打算回國去華為中芯這類的高技術公司就會比較有幫助,但如果你是打算回國在高校或研究所工作,當然就會因為論文少而吃虧。

另外就是很多日本教授不太看重英文的,而喜歡發表在日本國內的學會期刊上。這一方面是因為很多老一輩的日本人英文不太好(當然年輕的會好很多),另一方面也有日本人對自己的期刊孤芳自賞的一面(其實現在中國科技部也在大力提倡把論文發表在中文期刊上)。這一點對於你打算回國就業會不利,但如果你將來打算在日本就職可能就反而比較有利。



作者:冥冥之中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77577590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17:55

南宮林夕:


這取決於你導師的水平,他在學術中心你就在,他不在你就不在。以我從事的半導體器件領域來說,這玩意過去日本算是做得極其牛的。但當前日本在學術中心的老師確實遠不如十年前我上學的時候多了。原因我覺得主要是日本大學現在經費不如過去充足,物價飛漲,對年輕人的培養投入跟過去沒法比。外加大學的垃圾學徒制度和與日俱增的國際競爭,日本已經跟不上世界的腳步,年輕老師完全沒辦法達到以前老教授的高度。越是新的研究他們做得就越爛,學術山頭不去轉向,年輕人想做又拿不到經費,總體來講肯定是越來越遠離

回到你這個問題,遠離學術中心不是必然,但這個機率確實比以前大多了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