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書園自去年9月開業以來,已經舉辦了數十場講座,每個月幾乎有五場左右,包括加州克萊蒙特的政治學教授裴敏欣、華裔作家哈金、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教授吳國光等。
不少人慕名而來。11月的一天,一名中國留學生專門從新澤西駕車四個多小時來到書店,一進門便和店員熱情地打招呼,說自己曾經在上海拜訪過季風,很慶幸它能在華盛頓「重生」,希望捐款支持書店的運營。
於淼說,開放多元的華盛頓給了季風書園足夠的包容,社區對華人書店的認可比他想像的還要好,房東老人在租約上多加了五年優先競標權。
「我覺得開始被社會接納了,跟來之前的想像還是有些不同,」於淼說。「當你覺得被一個整體社會所接受的時候,對國家、對身份的概念都會有不同認識。」
於淼做好了長期留下的打算。在這個書店進入寒冬、電子閱讀興起的時代,他把租約簽了十年,目前還沒有達到收支平衡,但他有信心吸引機構或社會大眾進行捐助,將書店發展成非盈利機構。
他說,書店填補了社群中的一些空白,希望能成為海外華人的「離散家園」,為他們提供精神生活的支柱,與此同時延伸出更大的可能性,「為形成更好的中國提供一些貢獻」。
說這些話時,他的表情堅定而自信,但在他內心深處,也有矛盾和掙扎。
「這會不會是一種幻覺?其實我心裏也沒底」,於淼說。「這是一種想像的空間,是自我賦予了它意義,事實上就是一種期盼,沒有根據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