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书园自去年9月开业以来,已经举办了数十场讲座,每个月几乎有五场左右,包括加州克莱蒙特的政治学教授裴敏欣、华裔作家哈金、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教授吴国光等。
不少人慕名而来。11月的一天,一名中国留学生专门从新泽西驾车四个多小时来到书店,一进门便和店员热情地打招呼,说自己曾经在上海拜访过季风,很庆幸它能在华盛顿“重生”,希望捐款支持书店的运营。
于淼说,开放多元的华盛顿给了季风书园足够的包容,社区对华人书店的认可比他想像的还要好,房东老人在租约上多加了五年优先竞标权。
“我觉得开始被社会接纳了,跟来之前的想像还是有些不同,”于淼说。“当你觉得被一个整体社会所接受的时候,对国家、对身份的概念都会有不同认识。”
于淼做好了长期留下的打算。在这个书店进入寒冬、电子阅读兴起的时代,他把租约签了十年,目前还没有达到收支平衡,但他有信心吸引机构或社会大众进行捐助,将书店发展成非盈利机构。
他说,书店填补了社群中的一些空白,希望能成为海外华人的“离散家园”,为他们提供精神生活的支柱,与此同时延伸出更大的可能性,“为形成更好的中国提供一些贡献”。
说这些话时,他的表情坚定而自信,但在他内心深处,也有矛盾和挣扎。
“这会不会是一种幻觉?其实我心里也没底”,于淼说。“这是一种想像的空间,是自我赋予了它意义,事实上就是一种期盼,没有根据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