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8篇帖子。
(轉載知乎)二戰前日本的文化輸出是不是幾乎為零?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5-1-17 19:22

最少在我比較熟悉的領域不是這樣,相反,日本在45年以前,已經有一定的文化輸出了,多不多不好說,但絕不是零。


那麼我比較了解那些領域呢?


一是紋身,對就是紋身。日本紋身在明治維新以後,在西方就有一定影響了。

1881年,英國喬治王子在日本紋了身,1891年,俄國皇太子也紋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本書看看,網上也有圖片。

二呢,就是漆器。日本漆器起源於中國,但是日本人把它發揚光大。

1906年日本就把漆器送到了萬國博覽會,而中國則是到了下一屆也就是1910年。



作者:北京死宅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8185097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5-1-17 20:56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7994007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葛飾北齋

(1760年-1849年)Katsushika Hokusai,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

畫家,他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德加、馬奈

、梵高、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

他還是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


上圖是他最有名的《神奈川衝浪里

2、

如何看待《駁所謂〈離開了日本外來詞,中國人無法說話〉的言論》?694 贊同 · 169 評論回答

3、K線圖這種圖表源處於日本德川幕府時代,被當時日本米市的商人用來記錄米市的行情與價格波動,後因其細膩獨到的標畫方式而被引入到股市及期貨市場。目前,這種圖表分析法

在我國以至整個東南亞地區均尤為流行。由於用這種方法繪製出來的圖表形狀頗似一根根蠟燭,加上這些蠟燭有黑白之分,因而也叫陰陽線圖表。通過K線圖

,我們能夠把每日或某一周期的市況表現完全記錄下來,股價經過一段時間的盤檔後,在圖上即形成一種特殊區域或形態,不同的形態顯示出不同意義。我們可以從這些形態的變化中摸索出一些有規律的東西出來。K線圖形態可分為反轉形態

、整理形態及缺口和趨向線等。

13楼 JosephHeinrich 2025-1-17 20:56

圓胖腫:


你知道科學一詞從哪裡來的麼?

14楼 JosephHeinrich 2025-1-17 20:56

江戶時代的浮世繪不是蓋的…… 不僅深遠影響現代日本的設計,影響還遠播至法蘭西近代繪畫藝術。印象派整體都受浮世繪影響,被譽為音樂界的印象派大師的德彪西創作的鋼琴作品《版畫集》就是以浮世繪為基礎,有張他在家的照片,背景牆上就掛有葛飾北齋著名的神奈川衝浪里。


另外梵高雖然同時收集了浮世繪和中國水墨畫,但說到影響一目了然,而且在他寫給友人的信里也提及過「真想去日本旅行啊」之類的話。說句題外的,日本人當然也很珍惜這位繪畫大師,上野公園的國立西洋畫美術館陳列了多幅梵高作品,他的周邊商品也不少,還有挺多梵高跟日本藝術淵源的書。



作者:Vasary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8267062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5楼 JosephHeinrich 2025-1-17 20:57
作者:之乎者six柒零肆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2195110093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當然不是!

且不說早在19世紀中期,日本人的一種繪畫風格——「浮世繪

」就已經大規模地輸出到了歐美,就是我國在改革開放前的時代(包括民國的中晚期)所流行的「中山裝」,也是孫中山於20世紀初期在當時日本的「學生服」的基礎上,稍加修改而設計出來的!


「二戰」以前日本還輸出了大量的「漢詞」(漢字詞語)到中國,當年我國從日本引進了日本知識分子在明治維新後發明的大量的新「漢詞」!中文的白話文里的人文類詞語大約有70%就是當時從日本引進的。比如:

派出所、幹部、主義、階級、指導、解放、政治經濟學、唯物史觀、市場、法律、活動、命令、知識、鬥爭、動員、投資、戰線、人生觀、世界觀、環境、藝術、醫學、否定、肯定、假設、自然科學、現代化、生產力、想像力、優越感、敏感、讀後感、重點、焦點、觀點、出發點、主觀、客觀、悲觀、樂觀、肺炎、胃炎、關節炎、…… 

現代漢語,即白話文大多是以兩個字或以上的詞語來「敘事」、「行文」的,而古代漢語,即文言文大多是以一個字的單字來行文的。表達同一個意思,文言文往往用單獨的一個字來表達,現代漢語則往往以兩個(或以上)的字的詞語來表達;就是說,現代漢語大多以詞語代替文言文中的單字來表示同一個意思。白話文的普及是在我國清末、民初的時候,大規模的普及更是晚到了「五四」運動

爆發時的一十年代,即胡適等學者、作家大力地在我國推廣白話文,開展「白話文」運動時!而日本比我國更早地大量翻譯西方國家的各種白話文資料、白話文文獻,更早地大規模地引進「西學」,更早地「近代化」。當初日本人在翻譯西方的白話文資料時便發明出了很多「漢字詞語」,後來的中國知識分子在推廣、普及白話文和「西學」、現代知識時,便奉行「拿來主義」,直接使用日本人發明的相應的「漢字詞語」。

16楼 JosephHeinrich 2025-1-17 20:57

作者:朱世巍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1583093576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句可能得罪人的話……

日本美術對世界美術的影響,是遠遠超過中國的。

19世紀後期的歐美印象派,就受到了日本浮世繪很大的影響。

梵高這些印象派大師,都是日本美術的死忠。

梵高甚至把自己畫成日本和尚。

19世紀晚期,日本武術也傳入歐洲,形成所謂「巴頓術」。

柯南道爾就明確描寫福爾摩斯「練習日本摔跤(柔道)」。福爾摩斯甚至用柔道打敗了犯罪專家莫里亞提教授。

(柯南道爾的原文) :(福爾摩斯說)I have some knowledge, however, of baritsu, or the Japanese system of wrestling, which has more than once been very useful to me。

20世紀20年代,日本電影明星早川雪洲在美國風靡一時。號稱是第一個讓白人女性產生性幻想的亞洲男性藝術形象。

比三船敏郎要早多了。

早川雪洲

和服、壽司等等日本文化元素,早在20世紀初就進入歐美。在20-30年代,歐美人的狂歡聚會,日本燈籠幾乎不可或缺。

(至今英國的懷舊電視劇,一提到20-30年代的社會生活,就一定有日本燈籠和日本雨傘)

大概從30年代開始,歐美對日本文學和歷史也逐漸有了興趣。

(當時就有學習日語的美國青年想翻譯源氏物語。二戰期間他被征入美軍,充當日語翻譯,在阿留申島被日軍耍弄過。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他加入了日本國籍)

珍珠港事件爆發,希特拉的評價很有意思:

德國不會戰敗了,因為我們有了一個千年不敗的盟友。

沒開玩笑,這是希特拉的原話……

嚴格說,在二戰前,日本文化在美國和法國最為盛行,其次是英國。

1937-1939年,美國有個日本偵探故事的系列電影,Mr. Moto系列。基本算是很正面的形象。

戰爭爆發後,在荷里活視野里,日本人就成了大齙牙、黑框眼鏡、走路拖着腿的猥褻小矮子形象。

直到現在,如早川雪洲這樣來自日本的美國大眾偶像,再也沒有出現過。


17楼 JosephHeinrich 2025-1-17 20:58

丘犁:


古代日本對古代中國也有文化輸出的。宋以來一直有中國文人作詩稱「日本刀是好刀」。比如(包括但不限於):


歐陽修(也有寫是司馬光的)《日本刀歌》: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閒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

其先徐福詐秦民,採藥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詞藻。

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

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蒼波浩蕩無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銹澀短刀何足雲。

(以日本刀起頭描述了當時傳聞中的日本風情)


(明)唐順之《日本刀歌》:

有客贈我日本刀,魚須作靶青絲綆。

重重碧海浮渡來,身上龍文雜藻荇。

悵然提刀起四顧,白日高高天冏冏。

毛髮凜冽生雞皮,坐失炎蒸日方永。

聞道倭夷初鑄成,幾歲埋藏擲深井。

日淘月煉火氣盡,一片凝冰斗清冷。

持此月中斫桂樹,顧兔應知避光景。

倭夷塗刀用人血,至今斑點誰能整。

精靈長與刀相隨,清宵恍見夷鬼影。

邇來韃靼頗驕黠,昨夜三關又聞警。

誰能將此向龍沙,奔騰一斬單于頸。

古為神物用有時,且向囊中試韜穎。

(「好刀啊,想用它砍最近很跳的韃子」)


(清)梁佩蘭《日本刀歌》:

市中寶刀五尺許,市中賈人向予語。

紅毛鬼子來大洋,此刀得自日本王。

王使紅毛預齋戒,三日授刀向刀拜。

龍形虎視生氣驕,抽出天上星搖搖。

黃蛇之珠嵌刀首,百寶刀環未曾有。

有時黑夜白照人,殺人血漬紫綉新。

陰晴不定刀氣色,風雷閃怪吼牆壁。

相傳國王初鑄時,金生火克合日期。

鑄成魑魅魍魎伏,通國髑髏作人哭。

人頭落地飛紙輕,水光在水鋪欲平。

國王恃刀好戰伐,把刀一指震一國。

紅毛得刀來廣州,大船經過海若愁。

攜出市中人不識,價取千金售不得。

我聞此語空嘆呼,兵者兇器胡為乎!

中國之寶不在刀,請以此刀歸紅毛。

(「此刀不祥,中國還是別留着了」)


18楼 JosephHeinrich 2025-1-17 20:58

不是。

日本表面上全面西化,但實際上是將西方的東西糅合起來變成了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日本」的內核還是留着的。並且,明治維新時期的西化,也更多表現在社會中上層,下層基本上還是過的老的那一套。日劇《坂上之雲》就刻畫過當時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方式。


至於文化輸出,且不說梵高莫奈一類臨摹日本浮世繪的大師,當年留學東洋的大儒與革命家們,哪些不是奔着日本的先進和文化去的?更不用說,當代的很多名詞都來源於日語,如果二戰以前的文化輸出幾乎為零,那顯然無法說明為什麼我們作為文化大國卻要借用他們那麼多東西。


甲午我們戰敗後割讓的台灣和被他們支持最後統治的朝鮮,都有強制住民們學習日語,使用日本的教育方式,穿日本的服裝,養成日本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的現象。那也是一種強(迫)勢的文化輸出,這些都早於二戰爆發。

台灣的賽德克巴萊可以看看,這裡面描寫日本當年對原住民的文化改造刻畫很多,而且時代背景是在戰前。



作者:二向箔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8047776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9楼 JosephHeinrich 2025-1-17 20:58

1984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共支出日源漢詞887條,有學者指出,真正屬於日自己應用漢字發明的新詞大約爲472個。

哲學、唯物論、唯心論、辯證法、世界觀、實質、景象、詳細、籠統、客觀、客觀、物質、肉體,政治、政黨、政策、方針、反動、綱領、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經濟、消費、分配、消費、工業、商業、金融、市場、迷信、消費力、消費關係,法律、法庭、警察、憲法、刑法、人權、自在,幹部、單位、效勞、環境、複雜、目的、條件、速度、質量等。這些詞語都是源自日本。



作者:呂元亨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8035747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0楼 JosephHeinrich 2025-1-17 20:59

歷史上日本的全面西化是在明治後期清朝北洋艦隊成為日本重大威脅直到日俄戰爭之前的事情。東京不少歐式建築(如東京站西側面向皇居的老站房)就是這個時代留下的遺產。

然而在這之後,日本政經發展的重點從脫亞入歐迅速近代化,變成了強化民族主義、種族主義,準備進行帝國主義總體戰,開始大肆宣揚「武士道精神」,將天皇神化、強化「神國」史觀,對軍隊拋出「戰陣訓」、「軍人勅諭」,對教育界拋出「教育勅語」,大力推廣以日本傳統道德和陽明學為基礎、實則宣揚軍國主義的思想,並基本停止了文化界的西化浪潮,開始重振和發展本土文化。

而到了昭和前十年,隨着日本侵佔中國東北、「226」事變和日本全面侵華,日本開始國家總動員、全面進入總體戰,政權徹底被軍部所控制,反西化、天皇神化的浪潮到達最高點,甚至連很大一部分日語中來自英語的外來詞都被禁止使用,稱為「敵性語」,必須用漢字詞替代。

事實上戰後在美國爸爸的垂簾聽政下,日本不僅在文化和經濟上西化,政治制度上也參照美英制度(明治的西化更多參照法德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戰後的幾十年,全社會的西化程度遠遠超過了明治前中期的三十年。不過在高度經濟成長期之後,日本的政治改革就基本停止了。



作者:yang leonier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7941634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