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azimierzMarisa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364030/answer/91466640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世界上第二部成文憲法——波蘭的《五三憲法》
(第一部是美國的1787年憲法)
什麼?你以為第二應該被法國人佔據?算了,就讓我慢慢地講述這個悲傷而又激昂的故事吧。
966年,皮亞斯特王朝
的大公梅什科一世皈依基督教,波蘭成為基督教國家。
1385年,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在克列沃
簽訂聯盟條約,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以聯姻的方式實行王朝聯合,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
為波蘭國王。
1410年,波蘭—立陶宛在格倫瓦爾德戰役
中,給予條頓騎士團毀滅性的打擊,全殲騎士團2.7萬人,阻止了條頓騎士團的東侵。
1569年,波蘭和立陶宛大公國議會在盧布林通過成立統一的波蘭共和國的決議,即盧布林聯盟,史稱波蘭-立陶宛王國(波蘭立陶宛聯邦),首都從克拉科夫
遷到華沙。
1683年,波蘭國王揚三世·索別斯基率領的波蘭-奧地利-德意志軍隊在維也納打敗了大維齊爾
卡拉·穆斯塔法率領的奧斯曼帝國軍隊。此時維也納已經被奧斯曼軍隊圍困了將近兩個月。
往事歷歷在目,可惜經歷了四個世紀的光輝時期,波蘭也不可避免地開始走下坡路。
1700年,大北方戰爭爆發。波蘭大部分領土落入瑞典之手。
1733年,波蘭王位空缺。俄、奧與法、西為爭奪波蘭的控制權進行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嚴重破壞了波蘭主權和國家經濟。
1772年,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
、奧地利大公國三國在彼得堡會談,於8月5日簽署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條約。波蘭喪失35%的領土和33%的人口,割地予俄普奧,波蘭成為俄普奧三國的保護國。

第一次瓜分後的波蘭領土
在這樣的背景下,唯有救亡圖存、奮發圖強才能拯救波蘭這個國家,這個民族。
但是,改革總是會遇到阻力的。中國昔有商鞅變法,又有戊戌變法,改革者們總是要面對保守勢力的阻撓。更痛苦的是,此時的波蘭已經是"外國人"的宮廷——周圍國家都想干涉波蘭內政,而波蘭已然是俄國的提線傀儡,外國人掐滅改革的苗頭輕而易舉。此外,改革者們還要面對波蘭特有的政治制度——"貴族共和制"
這種制度有兩根支柱,一是自由選王制,國王由貴族選舉,凡不是貴族就沒有民主權力;二是自由否決權
,原則上,只要有一個議員反對,這項議案就不能通過。所以這種貴族民主造成波蘭極端的民主和無政府狀態。這也導致在有爭議的議題上往往議而不決,從而導致國家意志得不到體現,這也是波蘭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然,改革者們還是毅然決然地進行小心翼翼的改革。
在國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的支持下,改革的浪潮席捲波蘭。1773年,政府成立了意義最重大的一個部門——國民教育委員會(Komisja Edukacji Narodowej),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教育部門。城市和鄉村建起了新學校,印刷了課本,教師接受培訓,窮學生也可以贏得獎學金。聯邦的軍隊也開始現代化,同時建立了一支常備軍。以前被貴族視為不重要而拒絕進行的經濟和商業改革也陸續展開,政府還鼓勵工業的發展。農民獲得了一些權利。新的監察部與腐敗作鬥爭。包括交通和治安,一切都在發生變化。此外還創立了一個新的行政體制——下轄五個部門的永久委員會(波蘭語:Rada Nieustająca)。
1776年,瑟姆授權司法官安德熱·扎莫伊斯基起草新的法典,稱為《扎莫伊斯基法典》。1780年在扎莫伊斯基的指示下,法典編寫完成。它鞏固了王權,規定所有官員都要對瑟姆負責,教士和他們的財產情況受到國家的監督,剝奪無地貴族的法定豁免權。這部激進的法律包括了憲法改革的基礎,但因保守貴族和外國勢力的反對,未能在瑟姆
通過。
當時的國際形勢對改革者有利。波蘭的鄰國正在與它們的鄰國交戰——法國大革命爆發,俄普奧不得不去干涉大革命。此外,俄羅斯和奧地利與奧斯曼帝國交戰——而且國內問題也讓它們無力干預波蘭。改革的絕佳機會似乎在1788年至1792年的「大瑟姆」(或稱為「四年議會」)時出現,該瑟姆於1788年10月6日召開,而且自1790年起——根據五三憲法的導言的描述——會見了數十人,新近獲選的議員參與了稍早召開的聯盟瑟姆。
當波蘭立陶宛聯邦和普魯士直接締結新聯盟(1790年)之後,彷彿對俄羅斯的入侵做好防禦準備時,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與改革派的愛國黨領導人日漸親密。新的憲法由國王起草,支持的人包括斯坦尼斯瓦夫·馬瓦赫夫斯基、伊格納奇·波托茨基、胡戈·斯塔希茨、國王的意大利秘書斯齊皮奧尼·皮亞托里和其他顧問。
憲法草案的支持者在很多反對者仍在復活節假日休會期之際,設法在原定的5月5日的前兩天開展對政府法案的大辯論。接下來的辯論和採用政府法案,令國家處在准政變狀態:很多支持改革的議員提早秘密抵達召開瑟姆的王室城堡,王室衛隊布署在王室城堡周圍,以阻止反對派擾亂會議。

國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居左)前往華沙聖約翰主教座堂,在那裡議員將宣誓支持憲法,憲法正式生效。
為了確保憲法的議案內容通過,國王機智地耍弄了一個手段:當大多數的國會代表都回家去享受當年的復活節假日時,國王卻在五月三日宣布國會復會,住家遙遠的國會代表趕不及回來開會,能夠開會的代表們恰好是住在華沙附近的自由派人士。於是,憲法(「政府法案」)在聚集的熱情群眾前宣讀出來後,以壓倒性意見獲得通過。就這樣世界上第二部憲法——《五三憲法》誕生了!

憲法的第一頁
憲法的大致內容如下:
廢除自由否決制,改行多數表決,君主立憲制的中央議會享有優勢權力,使國家的執政能力大幅強化;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得頒佈法令或簽訂外交條約。
廢除自由選王制
,改行君主立憲制,國王享有行政權、軍隊指揮權,並得到一定的否決權,可以否決當屆國會的議案,但若是改選後的國會提出相同議案,則國王必須接受而不能否決。
確認城鎮市民享有公平的政治權利,削減大貴族的地方大權,但是貴族在體制中仍有領導地位。
規定天主教為國教,但人民享有信仰自由權。
《五三憲法》充分體現了啟蒙運動對波蘭的影響,特別是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
和孟德斯鳩對三權分立的觀念——以致於五三憲法(第五條)中——「國家完整,公民自由和社會秩序的地位永遠平等」——憲法也有孟德斯鳩對兩院制的肯定。
根據當時的記載,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稱五三憲法「以英格蘭和美國的憲法為基礎,但是避免了以上兩者的缺陷與錯誤,並儘可能地根據國情來改寫。」
從1791年5月到6月,有多部法律獲得了瑟姆和瑟姆法庭(5月13日通過)、法律衛士(6月1日通過)、國家警察委員會(這是政府部門;6月17日通過)和地方政府(6月24日通過)的通過,它們也充實了政府法案。
五三憲法直到最後一刻都在不斷增加新條款。合著者胡戈·科瓦塔耶稱,他正在為「一部經濟憲法……保證全體人民的財產權受到可靠的保護,並尊重全體勞動者……」的憲法而工作。但是第三部基本法律與科瓦塔耶有關,這是一部「道德憲法」,很像美國權利法案
和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波蘭版。
1789年後的改革議案以及五三憲法的成立,都是為了讓波蘭成為獨立自主的理性國家。1789年時,瑟姆通過議案,決定加稅並擴大軍隊,成立一支隸屬於國會的十萬陸軍(1717年規定波蘭的常備軍不得超過二萬四千人),並勒令駐紮在波蘭的俄軍即刻撤出,成功讓波蘭脫離俄國而獨立自主。
不幸的是,憲法只維持了一年,就在1792年俄波戰爭中,被俄羅斯軍隊與其盟友塔戈維查聯盟(反對憲法的波蘭貴族)廢除。
當時,奧斯曼和俄羅斯之間的戰爭結束,同時俄羅斯和瑞典的戰爭也告終結,俄軍終於能騰出力量,回頭教訓這「趁機搗蛋的波蘭頑童」。葉卡捷琳娜
大帝對五三憲法的通過十分憤怒,因為這明顯重創了俄羅斯在波蘭的影響力,而一直以來俄羅斯都將波蘭看做事實上的保護國。
包括菲利克斯
·波托茨基和科薩維利·布拉尼茨基等在一開始就反對憲法的波蘭權貴,要求女沙皇葉卡捷琳娜干預波蘭,歸還他們被憲法廢除的特權。在她的背書下,他們成立了塔戈維查聯盟,在聲明中公開指責憲法撒播「民主歪風」。並且聲稱「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盟友阿,俄皇葉卡捷琳娜陛下是為了聯邦(指波蘭貴族)的自由而來,在她軍隊的幫助下,必將把公民的自由、安全和快樂,歸還給聯邦和波蘭人。」在1792年5月18日,至少兩萬名塔戈維查聯盟的武力朝華沙進軍,同時有九萬七千名精銳且裝備良好的俄軍越界來到波蘭,與塔戈維查聯盟協同作戰,聲稱只要廢除憲法,俄國必將保護波蘭的領土現狀與一切安全。
雖然之前的國會通過擴軍到十萬的議案,但因為許多人拒絕交稅以及時間不足,十萬陸軍成為不切實際的幻想;波蘭國王和改革者只能將37000人的軍隊投入戰場,而他們多是沒什麼經驗的新兵。雖然這時傳來普魯士背叛盟友波蘭的消息,幫助防衛波蘭的普軍集體撤出,但是由國王的侄子約瑟夫·波尼亞托夫斯基和塔得烏什·科希丘什科
領導的波蘭軍隊屢次擊敗敵軍,締造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不幸的是,波蘭國力越打越弱的嚴峻事實,使政府高層瀰漫著失敗主義,承受不住巨大壓力的國王,最終給波軍致命的打擊——下令對俄國投降並取消憲法:當1792年俄軍進逼華沙時,國王與其顧問相信俄軍的數量優勢難以抗拒,只有主動投降,才能避免波蘭全敗,並讓改革者免遭大屠殺的命運。
1792年7月24日,斯坦尼斯瓦夫二世
最終拋棄了改革者,放棄抵抗並主動加入了塔戈維查聯盟,於是波蘭軍隊潰敗了。很多改革領導人相信他們的事業灰飛煙滅,開始流亡國外。可是國王的投降並沒有保全波蘭的國土。讓塔戈維查聯盟目瞪口呆的是,這場戰爭接着引發了第二次瓜分波蘭
。俄羅斯搶走了250000平方千米的土地,而普魯士搶走了58000平方千米的土地。聯邦(波蘭)的國土面積已不足212000平方千米。剩餘的聯邦只不過是由傀儡國王和俄羅斯軍隊領導的緩衝國而已...
《五三憲法》的影響
「貴族在任何國家於任何時間內都會獲益……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在歷史上開闢了一塊屬於偉大國王與政治家的地盤。」
——愛爾蘭裔英國政治家埃德蒙·伯克
《五三憲法》既理想化又受到批評,因為它要麼走得太遠,要麼太激進。 由於其僅維持18個月零3周,因此它的影響是有限的。但是《五三憲法》這部被記為世界第二部現代成文憲法的憲法——被政治學家認為是那時非常先進的法律——讓同時代的人協商,令以建立獨立公正的社會為目標的波蘭夢延續下去,讓修憲者的後代繼續舉起波蘭夢的火炬。在波蘭,《五三憲法》被認為是集波蘭歷史和文化與智慧的巔峰。自波蘭再次獨立以來,以憲法的通過日期而命名的五三紀念日是波蘭最重要的節假日。
在五三憲法之前,波蘭語中「憲法」(波蘭語:konstytucja)指的是所有的法律,而不論是瑟姆通過的哪種法律。在五三憲法通過之後konstytucja才有了它的現代含義:治國的基本法則。
這些政府綱領構成了民主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波蘭和美國雖然遙隔千里,但在它們在政治制度上還是有一些類似之處。
歷史學家約翰·馬爾科夫指出現代成文國家憲法的到來是民主的幾大里程碑之一,並提出「歐洲第一個參照美國的國家是1791年的波蘭」。
相比於君主專制,兩個國家都顯現出了明顯的民主性。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國王是貴族選出來的,而且聯邦國會(瑟姆)擁有強大的立法權。在五三憲法之下,波蘭將政治權力給了市民和占國家人口的十分之一的貴族。這個比率與美國可以獲得政治權利的人的百分比相近(在美國,事實上選舉權只授予男性有資產者)。
這就是世界上第二部成文憲法的傳奇經歷,如果你還想說法國,對不起,它晚了四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