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8篇帖子。
(轉載知乎)是身體狀態影響情緒和精神呢,還是情緒和精神狀態影響身體?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5

辰微心語:




摘自百度圖片

在兒少情緒門診,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往往以腹痛或者其他的軀體癥狀為主訴,在兒科反覆就診、檢查都沒有發現相應的器質性病變,或者異常檢查結果與軀體癥狀沒有直接關係,在醫生的建議下前來就診。


孩子們往往會說:

「我肚子痛的受不了了」

「我覺得噁心、想吐,總是吃不下飯」

「我感覺頭暈、頭痛」

「我有時會突然感到心慌、呼吸困難,覺得自己快要死掉了」……


家長們可能會想,他的確是身體出了問題啊,怎麼會是情緒問題呢?


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假如說一個孩子遭遇了什麼壓力,他沒有能力去面對,所以不想去上學或者不想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了。

如果他說「我心情不好,所以我不想上學」或「我心情不好,所以我不想聽你的」,大家能接受嗎?

如果換一種說法,說「我肚子痛上不了學」,那大家的反應又會如何呢?

摘自百度圖片

如果孩子出現身體不適,什麼時候需要考慮情緒問題呢?

孩子出現軀體不適,家長帶他到醫院進行檢查,排除軀體疾病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做了檢查,也沒有發現問題,家長就需要注意了。

接下來,我們觀察一下孩子每次身體不適都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生,什麼樣的情況下好轉,如果出現的事件正好跟壓力和情緒變化的時間重疊,或者不能用一般的軀體疾病來解釋,我們就要考慮孩子可能通過軀體癥狀在表達自己的不良情緒。

比如有的孩子放假的時候活蹦亂跳,一到周日晚上準備要去學校的時候就開始說自己身體不舒服,有的孩子則是在考試前期出現軀體不適。

摘自百度圖片

為什麼情緒問題會變成軀體癥狀呢?

有的孩子很難將各種情緒與身體的感覺區分開來,並且無法用言語準確表達自己的感覺,也就是缺乏情緒表達的能力。

產生的原因有多種,如果父母也習慣用軀體癥狀來表達自己的不良情緒,那麼孩子可能遺傳、也可能習得這種表達方式。

另外,如果孩子有過情緒的表達,但被父母給否認或忽略了,那麼他們在潛意識上可能會轉向更容易得到父母注意的途徑來表達情緒,比如軀體的癥狀。

摘自百度圖片

家長該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緒表達能力呢?

首先家長需要提高自己的情緒表達能力,可以練習對同一類的情緒用多個的詞彙去表達,通過電影、小說、詩詞等觀賞和分析人類情感,從日常生活中練習從細微表情覺察別人的需要,通過非言語信息增加對他人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另外,跟孩子交流時學會傾聽,鼓勵孩子進行表達,對孩子的情緒表達予以恰當的回應。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提高情緒表達的遊戲、練習。


反過來,孩子軀體癥狀的改善有賴於情緒的恰當表達,這個過程會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有的孩子需要精神科醫生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您和孩子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有必要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當然,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自己的情緒有合理的表達通道,同時,能和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多傾聽孩子的情緒表達,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孩子其情緒的容器,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那孩子走到情緒障礙、或者是因為情緒障礙導致軀體癥狀的可能就會小很多。

摘自百度圖片

原創作者:辰微沐陽心理王醫生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5

北京同世堂109店:


互相影響吧 兩者沒有明確的區分 或者說是兩者都是可以互相作用的 建議想要改善的話 還是從兩方面同時入手!

13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6

老周:


會互相影響。但身體調理好了,會大幅減少這種影響。


14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6

碔菋:


並非單選題。是相互影響。

15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6

知乎用戶QkUONh:


反正我感覺自己現在有點行屍走肉的意味

靠藥丸維持生命力

殭屍有感情嗎 沒有的

殭屍只想吸血 誰的都可以吧

16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6

簡明:


可能情緒和身體狀態互相之間都會有影響。 例如情緒好的情況下,例如和戀人可以散步好幾公里,不會感到特別疲勞; 如果身體狀況很好的情況, 情緒也會相應轉好,無病無痛,工作學習都會很順利,心情也會愉悅。

個人建議,雖然情緒產生的腦部區域會影響身體運行的狀況,但可能不用過於關注情緒和身體狀況之間的作用,如果情緒有不佳的情況,努力調整情緒,通過聽愉快的音樂,與有趣的人交談,專註於喜歡的書本、工作、興趣愛好等,情緒自然會改善,當然身體適度有氧運動也能改善情緒; 而如果身體出現一些亞健康或疾病的狀況, 不能僅靠意志和情緒調整,而規避醫院 醫生 和藥物, 按照科學的方法調整和治療, 等身體狀況好轉, 也會獲得一個好心情; 在治療 康養的過程中, 不過分憂慮和擔心, 保持對未來的樂觀信心就好。

供參考。

17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6

丁學明:


互為因果。

18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7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