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8篇帖子。
(转载知乎)是身体状态影响情绪和精神呢,还是情绪和精神状态影响身体?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5

辰微心语:




摘自百度图片

在儿少情绪门诊,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往往以腹痛或者其他的躯体症状为主诉,在儿科反复就诊、检查都没有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或者异常检查结果与躯体症状没有直接关系,在医生的建议下前来就诊。


孩子们往往会说:

“我肚子痛的受不了了”

“我觉得恶心、想吐,总是吃不下饭”

“我感觉头晕、头痛”

“我有时会突然感到心慌、呼吸困难,觉得自己快要死掉了”……


家长们可能会想,他的确是身体出了问题啊,怎么会是情绪问题呢?


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假如说一个孩子遭遇了什么压力,他没有能力去面对,所以不想去上学或者不想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了。

如果他说“我心情不好,所以我不想上学”或“我心情不好,所以我不想听你的”,大家能接受吗?

如果换一种说法,说“我肚子痛上不了学”,那大家的反应又会如何呢?

摘自百度图片

如果孩子出现身体不适,什么时候需要考虑情绪问题呢?

孩子出现躯体不适,家长带他到医院进行检查,排除躯体疾病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做了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家长就需要注意了。

接下来,我们观察一下孩子每次身体不适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下好转,如果出现的事件正好跟压力和情绪变化的时间重叠,或者不能用一般的躯体疾病来解释,我们就要考虑孩子可能通过躯体症状在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

比如有的孩子放假的时候活蹦乱跳,一到周日晚上准备要去学校的时候就开始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有的孩子则是在考试前期出现躯体不适。

摘自百度图片

为什么情绪问题会变成躯体症状呢?

有的孩子很难将各种情绪与身体的感觉区分开来,并且无法用言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感觉,也就是缺乏情绪表达的能力。

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如果父母也习惯用躯体症状来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那么孩子可能遗传、也可能习得这种表达方式。

另外,如果孩子有过情绪的表达,但被父母给否认或忽略了,那么他们在潜意识上可能会转向更容易得到父母注意的途径来表达情绪,比如躯体的症状。

摘自百度图片

家长该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呢?

首先家长需要提高自己的情绪表达能力,可以练习对同一类的情绪用多个的词汇去表达,通过电影、小说、诗词等观赏和分析人类情感,从日常生活中练习从细微表情觉察别人的需要,通过非言语信息增加对他人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另外,跟孩子交流时学会倾听,鼓励孩子进行表达,对孩子的情绪表达予以恰当的回应。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提高情绪表达的游戏、练习。


反过来,孩子躯体症状的改善有赖于情绪的恰当表达,这个过程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有的孩子需要精神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您和孩子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有必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当然,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情绪有合理的表达通道,同时,能和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多倾听孩子的情绪表达,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孩子其情绪的容器,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那孩子走到情绪障碍、或者是因为情绪障碍导致躯体症状的可能就会小很多。

摘自百度图片

原创作者:辰微沐阳心理王医生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5

北京同世堂109店:


互相影响吧 两者没有明确的区分 或者说是两者都是可以互相作用的 建议想要改善的话 还是从两方面同时入手!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6

老周:


会互相影响。但身体调理好了,会大幅减少这种影响。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6

碔菋:


并非单选题。是相互影响。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6

知乎用户QkUONh:


反正我感觉自己现在有点行尸走肉的意味

靠药丸维持生命力

僵尸有感情吗 没有的

僵尸只想吸血 谁的都可以吧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6

简明:


可能情绪和身体状态互相之间都会有影响。 例如情绪好的情况下,例如和恋人可以散步好几公里,不会感到特别疲劳; 如果身体状况很好的情况, 情绪也会相应转好,无病无痛,工作学习都会很顺利,心情也会愉悦。

个人建议,虽然情绪产生的脑部区域会影响身体运行的状况,但可能不用过于关注情绪和身体状况之间的作用,如果情绪有不佳的情况,努力调整情绪,通过听愉快的音乐,与有趣的人交谈,专注于喜欢的书本、工作、兴趣爱好等,情绪自然会改善,当然身体适度有氧运动也能改善情绪; 而如果身体出现一些亚健康或疾病的状况, 不能仅靠意志和情绪调整,而规避医院 医生 和药物, 按照科学的方法调整和治疗, 等身体状况好转, 也会获得一个好心情; 在治疗 康养的过程中, 不过分忧虑和担心, 保持对未来的乐观信心就好。

供参考。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6

丁学明:


互为因果。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28 23:27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