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雪峰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8745685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國人都知道:「有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 思維錯了,就找不到正確的方向。
第一,自我感受為中心
舞台上,射燈的光射向女演員,邊上的男演員就不太容易被觀眾看到。反之,女演員則不被看到。
人類的注意力就想射燈。
當「注意力射燈」射向自己,我就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無論快感還是沮喪;
當「注意力射燈」射向自己,我就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跟著自己的想法去走。
當「注意力射燈」射向另外一個人,我們就有能力感受對方的感受。
例子1:你看到另外一個人被刀傷到了,你雖然沒有受傷,很多人能感受到強烈的不舒服,尤其對方的手指或者腳趾受傷的時候。
例子2:你看到你的愛人痛苦的時候,你也會感覺到你處在了愛人的位置,感受到痛苦,轉而開始心疼自己的愛人,就想為Ta做點什麼。粵劇名伶白雪仙在愛侶任劍輝去世後,在任劍輝輓聯上書: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我白雪仙如能代替你任劍輝去死,我願死一百次。)
例子3: 孩子受了欺負,你的內心也會感覺到孩子的受傷,在外表表現為憤怒。
但是當我們的「注意力射燈」一直射在我們自己身上的時候,就感受不到對方的感受。回憶一下你第一次摸到方向盤,教練在邊上虎視眈眈,坐在後排的同班學員情緒高漲,討論著昨晚的電視。這時候,你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在想什麼、在感受著什麼,因為你的「注意力射燈」完全在自己身上,而沒有射在他們身上。
同樣,我們感受到別人的刀傷、愛人的痛苦、孩子的受傷,都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沒有落在自己身上,而是落到了對方的身上。
這裡說的「自我感受為中心」,就完全不同於平時評價某人說: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而是指:這個人的「注意力射燈」僅僅射在了自己身上,忽略了考慮其它人、其它事物。
原因很多,比如:1,緊張的時候、沮喪的時候。2,也有的人被溺愛著長大,他的注意力射燈落到別人身上的經歷很少。3,關係不好,迴避掉了對方所思、所感、所為。
要知道:孩子們出生的時候,他們的能力僅僅能把射燈射到自己身上而已。注意力射燈射到別人身上的能力,是逐步發展起來的。
有位媽媽曾經對我說過下面的故事:孩子4歲,某天晚上爸爸陪著入睡,媽媽在客廳與隔壁鄰居說點事情。送走鄰居,孩子已睡著。爸爸告訴媽媽:剛剛孩子又想你陪,又覺得你有事情,怕打擾你,所以在被窩裡面悄悄地哭。
這個4歲孩子,在那時那刻,就把注意力射燈射到媽媽身上,他體會到媽媽的在做什麼、想什麼、感受什麼。如果再早些年頭,恐怕孩子早就大吵大鬧了。
媽媽覺得你冷,是因為媽媽僅僅把射燈射到了自己身上:媽媽用自己皮膚不僅感受自己的冷暖,還用自己的皮膚臆想著你的冷暖。
媽媽的出發點沒錯,但射燈沒有射到你的身上,沒有用你的眼睛看世界,用你的耳朵聽世界,用你的皮膚感受世界 - 而我們人類,恰恰有這樣的能力。
第二:關掉射燈,打開弔頂燈
吊頂燈沒有特定的目標,它既將光灑向男演員,也灑向女演員。
深秋,冷風已經可以透過皮膚。媽媽覺得很冷,為孩子準備好了秋褲:「孩子,媽媽覺得冷,已經穿了秋褲了。你覺得冷嗎?」孩子回答:「媽,我沒有覺得冷,今天還有體育課,長跑。」
「好的,媽媽把秋褲準備好了,你覺得冷了你就自己拿。」
這樣的對話場景中,媽媽打開了自己的吊頂燈,既琢磨了自己的感受,也詢問了孩子的感受。
第三,《自然》雜誌和微信公眾號
如果文章要被《自然》錄用,需要被一堆科學家審核。專業期刊就是靠這樣的「審核制度」保證專業性,維繫著自己的權威和專業生命力。
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從內容平台的角度,微信公眾號顯然獨佔鰲頭。
但微信公眾號的宣言是: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品牌。「零門檻」可以讓每個人申請開通個人微信公眾號。
微信不會預先審核你要發布希麼內容,而是在「發布以後」。文章發布以後,涉及到政治錯誤、暴力、色情相關等,會被微信強行刪除。在刪除標準中,從來沒有「專業」、「真相」這兩條。
結果是:「內容」野蠻生長。
別的內容我不懂,但育兒內容,真正科學、實事求是的鳳毛麟角。
真正的科學文章大量充斥著「不確定性」。例如:關於人類的意識,這幾十年,專業期刊上,每月都有幾篇文章發布。《環球科學》近期翻譯了一遍文章《潛意識真的存在嗎?》,全文6頁紙,看完以後的結論是:沒有結論。「對於意識的研究,目前人類沒有結論」,這是目前的結論。
(《環球科學》是《科學美國人》的中文版本,是在楊振寧的引薦下,周恩來指定引入的。)
而微信公眾號上大量文章用鐵板釘釘的措辭在談「潛意識」。為什麼要如此肯定?因為讀者不喜歡「不確定性」,文章的作者們當然需要迎合,為了點擊率,作者們當然要迎合讀者。
另外,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中加入大量確定性的話術:大量的標題、文章都是「確定性的說辭」:《新手媽媽必看》、《尖酸刻薄的孩子一定有個壞脾氣媽媽》
為什麼?
因為不確定意味著「不安全感」。對於「確定性」,即「安全感」的追逐與渴望,讓人們對於「不確定性」的表達望而生畏。
對於操盤者們,育兒文章是吸引流量的熱點之一。自然要給讀者大量的確定感。結果是什麼呢?人們對大量的絕對化的概念深信不疑,失去了質疑。以為對孩子發脾氣就是一條紅線,發了脾氣就會怎樣怎樣,恨不得分分鐘讓自己進入佛系媽媽團。
久而久之:「發脾氣」就相當高確定性地理解成「對孩子不利」。
四,「發脾氣」和「對孩子成長不利」
發脾氣一定會對孩子成長不利嗎?
老布希的夫人芭芭拉·布希是個嚴厲的母親,在家扮演執法者的角色,對孩子們發脾氣也是常常有。她的大兒子小布希曾任美國總統,第二個兒子傑布·布希曾任第43屆佛羅里達州州長,曾參加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第三個兒子尼爾·布希在石油行業如魚得水。即時小布希在任期間,被母親訓話也是家常便飯。
上面這段,我是想舉反例說明「對孩子發脾氣」不一定就「對孩子成長不利」。
也想說明:如果僅僅看這一段,大家就對芭芭拉·布希有了片面的概念,因為我並沒有把芭芭拉·布希對孩子們鼓勵、支持的另外一面描寫出來。
- 這事我故意的。作者想表達什麼,故事就可以怎麼「被扭曲」。所有作者都手握手術刀,對讀者的思維開展整形,包括我寫的這篇文章。區別是:這是一把「真相」的手術刀,還是一把「迎合」的手術刀。
即使這樣,更多的理論研究和事實指向:對孩子發脾氣會增加孩子的心理風險,但不是一定的。
分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發脾氣者,有多種「發法」
1,不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憤怒,全部表現在動作、語音語調、表情上,不斷評價孩子,說孩子懶、不求上進、沒出息……這是很大的傷害;
2,努力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說出事情與事實,而不是對人做一輪一輪的評價,例如,向孩子吼:我現在很生氣。你答應了要打掃房間的,你違背了諾言。
---這種發脾氣中,有相當的積極面。
3,發完脾氣以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對孩子冷淡、遠離、冷嘲熱諷……這是很大的傷害。
4,發完脾氣以後,能很快恢復關係,並一如既往地對孩子支持。
表面上都是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卻完全不同。
第二方面:被發脾氣的孩子,有多種「解釋風格」
1,最厲害的孩子能理解媽媽為什麼發脾氣,不管媽媽發得有沒有道理,能明白媽媽的出發點,即使表面上頂撞。這樣的情況,脾氣對孩子很少有傷害。
2,孩子受挫以後,能想通、能客觀審視自己的行為,能很快想明白,傷害也不大。
3,孩子覺得全是媽媽的錯,自己沒有問題。有一定傷害。
4,孩子覺得全是自己的錯,是自己某方面不好。傷害最大。
一句「發脾氣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完全無法代表千千萬萬對不同的親子之間發生的故事以及影響。
這位媽媽,最好你能離開「自我感受的中心」,暫時把「注意力射燈」從你自己身上離開。把射燈射到:1)你是如何發脾氣的,會說些什麼;2)仔細觀察孩子,從孩子的表現中,孩子會如何理解、如何感受;3)再射到你麼的關係,仔細去體會你的關係,也許,你能對你們的關係有更深入的洞見,真正了解「你的脾氣」對孩子的影響。
- 愛,需要洞察力。祝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