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42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忍不住對 TA 發脾氣,事後又非常自責後悔,擔心對孩子成長不利,我該怎麼辦?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5

作者:袁雪峰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8745685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國人都知道:「有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 思維錯了,就找不到正確的方向。


第一,自我感受為中心

舞台上,射燈的光射向女演員,邊上的男演員就不太容易被觀眾看到。反之,女演員則不被看到。

人類的注意力就想射燈。



當「注意力射燈」射向自己,我就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無論快感還是沮喪;
當「注意力射燈」射向自己,我就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跟着自己的想法去走。

當「注意力射燈」射向另外一個人,我們就有能力感受對方的感受。



例子1:你看到另外一個人被刀傷到了,你雖然沒有受傷,很多人能感受到強烈的不舒服,尤其對方的手指或者腳趾受傷的時候。
例子2:你看到你的愛人痛苦的時候,你也會感覺到你處在了愛人的位置,感受到痛苦,轉而開始心疼自己的愛人,就想為Ta做點什麼。粵劇名伶白雪仙在愛侶任劍輝去世後,在任劍輝輓聯上書: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我白雪仙如能代替你任劍輝去死,我願死一百次。)
例子3: 孩子受了欺負,你的內心也會感覺到孩子的受傷,在外表表現為憤怒。

但是當我們的「注意力射燈」一直射在我們自己身上的時候,就感受不到對方的感受。回憶一下你第一次摸到方向盤,教練在邊上虎視眈眈,坐在後排的同班學員情緒高漲,討論着昨晚的電視。這時候,你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在想什麼、在感受着什麼,因為你的「注意力射燈」完全在自己身上,而沒有射在他們身上。

同樣,我們感受到別人的刀傷、愛人的痛苦、孩子的受傷,都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沒有落在自己身上,而是落到了對方的身上。

這裡說的「自我感受為中心」,就完全不同於平時評價某人說: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而是指:這個人的「注意力射燈」僅僅射在了自己身上,忽略了考慮其它人、其它事物。

原因很多,比如:1,緊張的時候、沮喪的時候。2,也有的人被溺愛着長大,他的注意力射燈落到別人身上的經歷很少。3,關係不好,迴避掉了對方所思、所感、所為。

要知道:孩子們出生的時候,他們的能力僅僅能把射燈射到自己身上而已。注意力射燈射到別人身上的能力,是逐步發展起來的。

有位媽媽曾經對我說過下面的故事:孩子4歲,某天晚上爸爸陪着入睡,媽媽在客廳與隔壁鄰居說點事情。送走鄰居,孩子已睡着。爸爸告訴媽媽:剛剛孩子又想你陪,又覺得你有事情,怕打擾你,所以在被窩裡面悄悄地哭。

這個4歲孩子,在那時那刻,就把注意力射燈射到媽媽身上,他體會到媽媽的在做什麼、想什麼、感受什麼。如果再早些年頭,恐怕孩子早就大吵大鬧了。

媽媽覺得你冷,是因為媽媽僅僅把射燈射到了自己身上:媽媽用自己皮膚不僅感受自己的冷暖,還用自己的皮膚臆想着你的冷暖。

媽媽的出發點沒錯,但射燈沒有射到你的身上,沒有用你的眼睛看世界,用你的耳朵聽世界,用你的皮膚感受世界 - 而我們人類,恰恰有這樣的能力。


第二:關掉射燈,打開弔頂燈

吊頂燈沒有特定的目標,它既將光灑向男演員,也灑向女演員。

深秋,冷風已經可以透過皮膚。媽媽覺得很冷,為孩子準備好了秋褲:「孩子,媽媽覺得冷,已經穿了秋褲了。你覺得冷嗎?」孩子回答:「媽,我沒有覺得冷,今天還有體育課,長跑。」

「好的,媽媽把秋褲準備好了,你覺得冷了你就自己拿。」

這樣的對話場景中,媽媽打開了自己的吊頂燈,既琢磨了自己的感受,也詢問了孩子的感受。


第三,《自然》雜誌和微信公眾號

如果文章要被《自然》錄用,需要被一堆科學家審核。專業期刊就是靠這樣的「審核制度」保證專業性,維繫着自己的權威和專業生命力。

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從內容平台的角度,微信公眾號顯然獨佔鰲頭。

但微信公眾號的宣言是: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品牌。「零門檻」可以讓每個人申請開通個人微信公眾號。

微信不會預先審核你要發佈什麼內容,而是在「發佈以後」。文章發佈以後,涉及到政治錯誤、暴力、色情相關等,會被微信強行刪除。在刪除標準中,從來沒有「專業」、「真相」這兩條。

結果是:「內容」野蠻生長。

別的內容我不懂,但育兒內容,真正科學、實事求是的鳳毛麟角。

真正的科學文章大量充斥着「不確定性」。例如:關於人類的意識,這幾十年,專業期刊上,每月都有幾篇文章發佈。《環球科學》近期翻譯了一遍文章《潛意識真的存在嗎?》,全文6頁紙,看完以後的結論是:沒有結論。「對於意識的研究,目前人類沒有結論」,這是目前的結論。

(《環球科學》是《科學美國人》的中文版本,是在楊振寧的引薦下,周恩來指定引入的。)

而微信公眾號上大量文章用鐵板釘釘的措辭在談「潛意識」。為什麼要如此肯定?因為讀者不喜歡「不確定性」,文章的作者們當然需要迎合,為了點擊率,作者們當然要迎合讀者。

另外,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中加入大量確定性的話術:大量的標題、文章都是「確定性的說辭」:《新手媽媽必看》、《尖酸刻薄的孩子一定有個壞脾氣媽媽》

為什麼?

因為不確定意味着「不安全感」。對於「確定性」,即「安全感」的追逐與渴望,讓人們對於「不確定性」的表達望而生畏。

對於操盤者們,育兒文章是吸引流量的熱點之一。自然要給讀者大量的確定感。結果是什麼呢?人們對大量的絕對化的概念深信不疑,失去了質疑。以為對孩子發脾氣就是一條紅線,發了脾氣就會怎樣怎樣,恨不得分分鐘讓自己進入佛系媽媽團。

久而久之:「發脾氣」就相當高確定性地理解成「對孩子不利」。


四,「發脾氣」和「對孩子成長不利」

發脾氣一定會對孩子成長不利嗎?

老布殊的夫人芭芭拉·布殊是個嚴厲的母親,在家扮演執法者的角色,對孩子們發脾氣也是常常有。她的大兒子小布殊曾任美國總統,第二個兒子傑布·布殊曾任第43屆佛羅里達州州長,曾參加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第三個兒子尼爾·布殊在石油行業如魚得水。即時小布殊在任期間,被母親訓話也是家常便飯。

上面這段,我是想舉反例說明「對孩子發脾氣」不一定就「對孩子成長不利」。

也想說明:如果僅僅看這一段,大家就對芭芭拉·布殊有了片面的概念,因為我並沒有把芭芭拉·布殊對孩子們鼓勵、支持的另外一面描寫出來。

- 這事我故意的。作者想表達什麼,故事就可以怎麼「被扭曲」。所有作者都手握手術刀,對讀者的思維開展整形,包括我寫的這篇文章。區別是:這是一把「真相」的手術刀,還是一把「迎合」的手術刀。

即使這樣,更多的理論研究和事實指向:對孩子發脾氣會增加孩子的心理風險,但不是一定的。

分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發脾氣者,有多種「發法」

1,不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憤怒,全部表現在動作、語音語調、表情上,不斷評價孩子,說孩子懶、不求上進、沒出息……這是很大的傷害;

2,努力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說出事情與事實,而不是對人做一輪一輪的評價,例如,向孩子吼:我現在很生氣。你答應了要打掃房間的,你違背了諾言。

---這種發脾氣中,有相當的積極面。

3,發完脾氣以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對孩子冷淡、遠離、冷嘲熱諷……這是很大的傷害。

4,發完脾氣以後,能很快恢復關係,並一如既往地對孩子支持。

表面上都是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卻完全不同。


第二方面:被發脾氣的孩子,有多種「解釋風格」

1,最厲害的孩子能理解媽媽為什麼發脾氣,不管媽媽發得有沒有道理,能明白媽媽的出發點,即使表面上頂撞。這樣的情況,脾氣對孩子很少有傷害。

2,孩子受挫以後,能想通、能客觀審視自己的行為,能很快想明白,傷害也不大。

3,孩子覺得全是媽媽的錯,自己沒有問題。有一定傷害。

4,孩子覺得全是自己的錯,是自己某方面不好。傷害最大。


一句「發脾氣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完全無法代表千千萬萬對不同的親子之間發生的故事以及影響。


這位媽媽,最好你能離開「自我感受的中心」,暫時把「注意力射燈」從你自己身上離開。把射燈射到:1)你是如何發脾氣的,會說些什麼;2)仔細觀察孩子,從孩子的表現中,孩子會如何理解、如何感受;3)再射到你麼的關係,仔細去體會你的關係,也許,你能對你們的關係有更深入的洞見,真正了解「你的脾氣」對孩子的影響。

- 愛,需要洞察力。祝順利!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5

玩無止境的李莫斯:


回想一下兒女在做出了什麼具體的事件,或者說了什麼具體的話,讓父母在教育過程中開始「忍不住」,記下來,下次嘗試改變。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5

作者:張宏武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3568053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先抱抱寶媽。

這個問題很多媽媽都會遇到,理解要善待孩子,不要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可是遇到事往往忍不住發火,然後又後悔,循環往複。

這個問題表面上看是個情緒管理的問題,往深里說,關乎親子關係,婚姻關係,養育風格,原生家庭,是個整體性的問題,同時也是個個體性的問題。

我們先從情緒管理入手吧。畢竟,一些實用的方法可以解決些許問題。

科學研究表明,當人有情緒的時候,理性的大腦就不工作了,我們被動物腦所掌控,無法做出理智的決定和行為,只有打,逃,和僵在當下的應激反應。因此,面對情緒,我們需要先讓理性的大腦回到工作狀態,需要冷靜下來。

冷靜下來,說著容易做到難,真到怒髮衝冠的時候,根本無法控制,怎麼辦?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法,來來來,先說說看,你的辦法是什麼?

情緒的強度不一樣,如果你還有些理智,腹式呼吸,數數等都是不錯的辦法;如果你真的情緒完全失控了,離開可能是當下最有效的辦法,避免令人後悔的傷害。

冷靜,情緒管理的能力,和健身一樣,是需要鍛煉的。同時,接納自己的脾氣,和憤怒和平地待一會兒,也是可以的。

至於更深層的,為什麼我無法容忍某個點,一碰就炸的那種;為什麼最近我看孩子老是不順眼,哪哪都不對?這些關乎你的整體狀態,甚至原生家庭的問題,不一一探討了,可以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我最近是否有足夠的睡眠?
我是否在生理期?
我的婚姻關係家庭關係狀況如何?
我在工作中遇到挑戰嗎?
我是否可能因為以上問題,疲憊,身體不適,婚姻,家庭,工作中的問題而遷怒於孩子?
我生氣的時候,這個場景讓我想起童年的什麼經歷?

這些問題可能幫助你有所覺察。

最後,請相信孩子的心理韌性和修復能力,父母從任何時候改變都不晚,都有可能修復。最近經常看到這句話,孩子在等父母一句道歉,而父母在等孩子一句感謝。與其等,不如改變就從今天開始。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5

父母自律指南

發脾氣,自責,其實作為父母你也只是沒有「長大」的孩子,好的一點是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所作的事情,那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空間。最近一直在瀏覽外網一些兒童教育、家庭教育的信息,其中一項對於「意識」的說明很有觸動。翻譯可能不恰當,見諒。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為我們的孩子提供他們擁有幸福和健康生活所需的工具。自從我們兒時時代起,養育方式就發生了變化,與父母相比,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育兒資源和信息。一種對兒童和支持他們的成年人都產生巨大積極影響的養育理念和資源被稱為「意識管教」。

什麼是自覺紀律?

有意識的紀律是一種基於證據的創傷知情方法。它被公認為是學校和家長都可以使用的頂級社交情感計劃之一。自覺紀律是一項社會情感計劃,它教孩子如何調節和管理情緒,以便做出安全,健康的選擇。但是首先要把重點放在父母身上。 換句話說,為了以有意識的紀律方式最好地幫助我們的孩子,我們需要首先對自己和自己的情感進行工作。

有意識的紀律與我們童年時代使用紀律的方式有何不同?

有意識的紀律採取與我們在童年時期經歷過的方式截然不同的方法。有意識的紀律是關乎聯繫而不是懲罰。當我們回想父母傳統上如何應對孩子所感受到和表現出的大情緒時,我們可能會想起從不屑一顧到憤怒回應到最小化情感和擔憂的反應。

有意識的紀律教導成年人控制自己對孩子的情感反應,使他們可以保持身臨其境的狀態,與孩子保持聯繫,然後通過孩子在一起時的感受進行鍛煉。

我們的父母在處理孩子的行為之前,首先需要如何重新考慮紀律和控制自己。從思維方式的轉變,從我們從小被視為懲罰的紀律,到將紀律視為教導失落技能的機會。父母使用這些工具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沮喪,然後將這種平靜下載給孩子。有意識的管教所教的技能將確保孩子在父母教和指導孩子時保持與父母的聯繫。」

基於對人腦和兒童發育的研究,「意識管教」旨在首先改變供養成年人的生活。因此,這種方法對整個家庭確實是有益的。

父母為什麼要考慮使用「自律紀律」方法?

在很多最令人沮喪的育兒經歷中,意識管教方法可能會有所幫助,這些經歷常常使我們感到失控,或者反覆認為我們作為父母會失敗。如果您經歷過以下任何一種情況,那麼有意識的紀律可以為您提供幫助:



權力鬥爭
蔑視
口頭攻擊
欺負
身體攻擊
讓您的孩子難以完成任務

有意識的紀律可以從每天的育兒時刻中消除挫敗感和無助感,並將其轉變為可教的時刻。

什麼是七項紀律技能?

自律成年人的七種力量已經發展出了七項紀律技能。這些技能是:



沉着
鼓勵
自信
選擇項
同情
積極意圖
後果

是的,「自覺紀律」方法會有後果。意識管教並沒有像傳統的紀律處分法那樣直接導致後果,而是首先為孩子提供了一種安全感,同情心和聯繫感。當我們成年時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並利用這七個技能時,我們就對我們希望教授的技能進行了建模。

在這些可教的時刻,成人和兒童不僅可以感覺更好並且彼此學習,而且我們還可以為我們的孩子提供一個學習和成長的基礎,具有社交情感能力的孩子可以學到任何東西!因此,使用「有意識的紀律」工具不僅可以幫助您的孩子獲得情商,而且可以使他們在學校取得成功。」

如何為我的孩子創建一個安全的地方?

為您的孩子創建一個安全的地方是自覺紀律的關鍵組成部分。一個安全的地方不是超時。相反,這是一個指定的地方,你去和你的孩子,幫助他們從冷門改變自己的內心狀態組成。這個空間可以是一個舒適的角落,一個豆袋椅或柔軟的墊子。在這裡,您鼓勵孩子呼吸或使用鎮靜工具。在這裡,您可以練習擺脫情緒激動的地方,並且可以鼓勵孩子在感到悲傷,憤怒或沮喪時去探訪。

父母可以立即嘗試哪些自覺紀律策略?


通過在困難時刻和孩子的行為觸發時的自我控制來對您希望看到的行為進行建模。

花時間了解孩子的成長階段,以便您可以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感受。

告訴孩子們應該清楚地做些什麼,而不是專註於他們不應該做的事情。(例如,不要給出以「不要」,「停止」或「否」開頭的指示。)

當孩子表現出專橫或對別人不友善時,請始終先關注受害者,以使他們有能力學習如何處理這種情況。然後,轉向表現不友好的孩子,幫助她練習明確的界限以及如何以更有用的方式進行交流。

當孩子們似乎沒有在聽你說話時,不要大聲喊叫以引起他們的注意,而是去看他們,與他們目光交流以建立聯繫。

  

通過幫助您的孩子發展社交情感技能,您正在為他們配備可以幫助他們成長和學習的工具。您還可以通過「自覺紀律」方法提高自己的社交情感技巧。總體而言,通過在家裡實施「自覺紀律」,您的家庭環境會變得更加牢固,平靜和聯繫緊密。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5

這個我覺得分年紀。

如果孩子還小,在學齡前的話,感覺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打打媽媽中度過的吧,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不記仇",可能打完罵完轉頭就忘了。我覺得這個階段孩子如果忍不住沖他發脾氣的話,只要事後有安撫,抱抱他,親親他,問題不大吧,但是發脾氣的頻率也不要太高哈。孩子畢竟是會害怕,偶爾的話問題不大。

如果是針對上學以後的孩子,尤其是比較大一點的孩子,十歲以上。發脾氣頻率真的要控制住,經常被打罵,孩子會覺得自己很沒用,孩子會很不自信,而且對父母會產生一個逆反心理,這對將來的叛逆期的發展很不力。其次,一定不要在公眾場合發脾氣,孩子大了,自尊心比較強,會覺得很沒面子,這種傷害是比較大的。其三,父母也是人,偶爾發脾氣難免,但是一定不要動手,十歲以上的孩子,一旦你動手的,她有可能會記一輩子,尤其是女生,比較早熟會很介意。最後,如果是比較大的孩子,可能要看錯在哪一方,如果確實孩子有錯,還是要引導孩子認識錯誤並道歉,如果是說感覺自己錯了,那麼還是要跟孩子道歉的,一定要真誠,服個軟,我想孩子還是比較講道理,愛父母,會原諒的。



作者:米媽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4230119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5

不好說,正在研究的困難課題。以前看過一個美國的60分鐘時事節目,一群研究人腦的科學家,發現人腦中如果少了一種肽,脾氣就不好。在試驗中找到一位老闆,脾氣特別壞,沒有秘書能在他手下忍受一個月以上的。研究小組給他䃼了一些肽,結果老闆的脾氣變得好極了,從不發火。但是科學家不敢把這種治療商業化。因為,也許大千世界每個人有不同的性格,也許造成了世界的豐富多彩。如果把全人類都治療成個個脾氣溫順笑咪咪,也許會有其他負作用。



作者:陳必紅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8211639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6

作者:龍芳說教育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0273938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謝邀!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情緒管理的問題!

所以,要回答怎麼辦,我們需要先了解情緒的那些事兒。

首先,我們先來聊聊情緒;

說到情緒就不得不說情緒ABC理論,什麼是情緒ABC理論呢?

簡單來說,A代表事件,C代表行為,B代表你的看法和認知,事件A本身不會導致C也就是你的情緒和行為,真正讓你產生情緒和行為的是B,也就是你的看法和認知。

舉個例子,孩子不寫作業幾乎每一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但是,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會發火呢?

原因其實和家長對孩子不寫作業這件事的認知相關。

發火的家長會認為,孩子不寫作業,就是不認真,不愛學習,一旦與不愛學習關聯起來,那問題就大了呀,不愛學習怎麼能考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怎麼能找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以後生活就完了呀。

於是,就開始害怕,焦慮,然後就會發火。

而沒有發火的家長會認為,孩子不寫作業,是不是碰到困難了呢?又或是有其它原因,需要幫助呢?

於是,他選擇幫助孩子,找到不寫作業的原因,最後,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開始認真寫作業。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同樣是寫作業,不同的認知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所以,根據這個理論,你可能覺察一下,當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你對孩子不聽話這件事情的認知是什麼呢?

不過,很多時候,這種認知很難覺察出來,因為表面上看,我是因為孩子不聽話而生氣,而發脾氣,但是,埋藏在心裡的是深深的恐懼。

害怕孩子不聽話,以後人生就會走彎路;

害怕孩子不聽話,別人就會說我是個失敗的媽媽;

害怕孩子不聽話,我以後怎麼跟孩子交待呀;

......

所以,你要覺察一下,在內心深處,你的認知的是什麼?

那應該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用情緒管理表來理一理自己的情緒,分為五個步驟:

1.發生了什麼事讓自己有情緒;

2.我當時的情緒反應是什麼?

3.產生這些情緒的自動化思維是什麼?

4.在這些情緒的背後有什麼樣的需要沒有滿足;

5.有情緒時讓你想到了什麼或者怎麼做才更好的看到自己的情緒呢?

一步步的梳理自己。

最後,送給你一段話,天下沒有完美的家長,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樣的,每天,在各種遺憾、欣慰、困惑和覺悟中跌跌撞撞地前行,我們和孩子在一起,面對 一個又一個未知階段,我們竭盡全力要做得完美、怕留遺憾,而若干年後,我們大概會發現,儘管自己曾經做錯了很多,做得不太完美,但孩子依然能很好地成長,長成一個身心健康的年輕人。

讓我們學會愛自己,愛孩子,遇到幸福。


花姐姐, 兩孩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父母的成長也需要有人耐心的陪伴,願我能陪你一起成長。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6

家長的正確教育是要先把你的第一感受傳遞出去,不要直接就跳到氣憤。氣憤是有攻擊性的,當我們氣憤的時候,我們就一定會把矛頭指向對方。 

所以永遠不要把氣憤馬上拿出來,一定要用最快的時間,三秒足以,默數三秒過後,沉下心來問自己的第一情緒是什麼,我到底希望我的孩子怎樣做。

只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第一情緒,所有第一情緒都不是攻擊性的,都是你的真情告白,都是你的內心所想。



作者:新東方家庭教育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5076374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6

跟星彤學正面管教:


經常有父母說,
我也知道打罵孩子不好,
可是在那個時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所以經常對孩子發完脾氣後又後悔自責。

確實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一件不容易的事,
好在它是方法的,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五步走

的方法。

當我們脾氣上來的時候,第一步,注意自己的心跳

它是衡量情緒的一個重要標尺。
人的身體中有一條自主神經系統


它分為兩個亞系統,
一個叫交感神經,另一個叫副交感神經。
這條神經系統正好對應我們的呼吸:
呼氣時,交感神經被激活;
吸氣時,副交感神經

被激活。

當我們受到外界刺激,
心跳快到每分鐘100次以上時,
身體就會分泌比平時多得多的腎上腺素,
導致我們的大腦充血,
失去理智,攻擊性增強,
甚至會做出傷害他人或自己的舉動。
所以,一旦你感覺自己心跳加速,
想要發怒,就說明情緒要爆發了。

在這種情況下,
你可以慢慢地、深深地吸氣,
讓吸入的氣體充滿肺部。
如果你能做腹式呼吸,
在吸氣時就會感覺自己的腹部在脹氣,
然後慢慢吐氣,吐盡後再吸。
這樣深呼吸幾次後,
心率就會慢慢下降,
焦躁、憤怒的情緒也會慢慢平息。
當情緒冷靜之後,
再去安撫和處理孩子的情緒,
就會更加冷靜和理性。

第二步,認知察覺

,採用自言自語的對話方式。
當情緒暫時平穩,
我們就可以對情緒進行深入的認知和察覺,
通過自言自語的對話方式分散壓力。
比如問自己:「我怎麼了?」「我出現了什麼情緒?」
接着,再察覺引發情緒的事件,
同樣是問自己:「是什麼事讓我產生了情緒?」
「我為什麼會憤怒,想要發火?」
實際上,當你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後,
你的情緒可能已經緩解了大半。

第三步,全然接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無論是我們還是孩子,
出現消極、負面的情緒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知道、不理解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完全讓自己和孩子被負面情緒控制,這是很危險的。
所以,面對孩子一些令人抓狂的行為,
不妨全然接納自己和孩子當下的狀態和情緒,
因為這些本來就是人的正常情緒反應。

第四步,反駁不合理認知。
在情緒管理理論

中,
有一個著名的「ABC理論」:
A表示發生的事件,
B表示當事人對這一事件的看法,
C是指基於這種看法而產生的個體情緒和行為反應。

「ABC理論

」認為,
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
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與評價等。
因此,要解決情緒困擾,
不應該只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
而是應該改變自己的認知,
通過改變我們對這件事不合理的認知,
進而改變情緒和行為。

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學會反駁。
比如,
你要求孩子必須在晚上9點前上床睡覺,
但是今天孩子因為拖拉沒有及時完成,
往往這個時候我們會很焦慮很抓狂,
尤其一想到孩子睡眠不足影響明天的上課,
你就更着急,忍不住想要發脾氣。

這時就可以及時在心裡自我反駁:
孩子是不對的,
但我不能因為他犯錯就讓自己也犯錯。
雖然我很生氣,
但如果我沖孩子發脾氣,
並不能讓他更快地完成,
反而會使局面變得更糟糕。

通過這種對不合理認知的反駁,
我們的情緒就會平靜下來,
從而避免與孩子因為某件事發生爭吵,
加重彼此的消極情緒。

第五步,選擇積極的行動。
通過上一步的自我反駁,
我們就能清楚地看到一些錯誤行為可能引發的後果,
然後相對冷靜、客觀地面對當下處境,
再去尋找積極、正面、有益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想:
孩子做事拖拉是不對的,
但除了故意磨蹭、拖拉外,
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在課堂上沒聽懂,
遇到了不會做的題目呢?

當你不帶負面情緒與孩子溝通時,
他的負面情緒也會得到一定的緩解,
也會不再故意與你對着干,
而是更願意說出內心的想法。

當父母關注於問題的解決,

而不是發泄情緒的態度對待孩子時,

親子關係就會更加密切,

而孩子也會從父母的言行中學到更多

科學地處理問題和管理情緒的方法,

並逐漸用同樣的方式去表達。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6

作者:影子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231593896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其實,你可以試着去理解和體會孩子的感受,我知道這有困難,但如果你想要真正的幫助孩子成長,就必須克服。

魯迅先生在《而已集·小雜感》曾寫到「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着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的確,生而為人,每個人最擅長的是放大自己的感受,縮小和忽視他人的感受。這並不是自私,而是刻在骨子裡的,是基因決定的。

這就導致很多人,很難設身處地的去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理解某件事。

明明是一件很簡單的事,為什麼孩子就不會呢?學習比起我做的工作而言,真的是舒服多了,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在我們那個時候,根本沒有這樣的條件……

然而,諸如此類的想法和做法,導致了很多父母與正確的教育方法背道而馳。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正確的做法又是什麼呢?

這篇文章會給你答案!

01/

據我多年的觀察,中國式父母,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總是把孩子當成孩子,自己是絕對權威的存在,尤其孩子在小學階段的時候。這就導致,這些父母都在使用單邊政策。

所謂的單邊政策,就是整個規則是由父母制定,根本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父母是絕對的權威。

我也接觸過一些父母,自己也學習了一些教育理論,有着很好的教育理念,立志要揚帆遠航,最終卻擱淺在沙灘上,連最基本的感受和事實都看不清楚。

其實,這種情況見怪不怪。在學習教育理論時,看的是別人的案例,寫的是別人的孩子。但是到自己的時候,自己就處於「媽」和「爸」的立場,很多事情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總是忍不住說,忍不住講道理。

這些行為這與我們上一代家長密不可分,上一代家長的教育方式,基本都是以講道理為主,講道理就是典型的單邊政策。

講道理,不需要看清楚感受和客觀事實,不需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不需要接收孩子的信號,家長根據自己的主觀視角,做出對錯的判斷。

就像,很多家長只要一有空,就會告訴孩子應該怎麼樣認真、努力地學習,這樣才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學,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但是,孩子對這些沒有概念啊!他們根本無法感同身受,在他們的認知里:我可以學開車,跑的士;我可以跑外賣;我可以去做網紅……

孩子們根本無法認可所謂的為了生存而學習,還會舉出一系列的反例來說明:高學歷不一定有好的生活;學歷低但是生活很好的人大有人在。如果沒有一套能自圓其說的理論讓孩子信服,那麼你根本無法反駁孩子的觀點。

所以,在你想要讓孩子好好學習的時候,可以試想以下幾個問題:

孩子對學習的感受是怎樣的?是什麼阻礙了孩子不能好好學習?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她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這些問題大多數家長從來沒有思考過,也沒有解決過,但是看到孩子身上有一點點不好好學習的苗頭,家長就會特別失望,特別生氣,陷入無休止的打壓和爭吵中。

02/

如果家長不能客觀地看待一件事,那麼對於孩子的教育就會有失偏頗。

只是論對錯,就會有一個明顯的弊端,自己的內心會樹立起防禦的高牆,翻譯成最通俗易懂的話就是:這孩子為什麼這樣?我辛辛苦苦供你吃穿,你還不好好學習?

這個時候,家長就會有強烈的衝動,想要去「教育」孩子,想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符合自己的期望。其實這就是典型的「控制」行為。

身邊有個媽媽看不慣孩子每天總是看一些她覺得沒用的閒書,總覺得這是耽誤時間,不務正業,為這事沒少爭吵。

因此,每次媽媽都會因為孩子看閒書批評孩子,要麼就是不學習、不寫作業,要麼就是不知道看一些有用的書的。

我問媽媽,孩子都喜歡看一些什麼書?這位媽媽說,孩子特別痴迷推理小說,尤其是喜歡歐美本格推理小說,從孩子口中也知道了一些歐美比較著名的作家,比如說:阿加莎·克里斯蒂、奎因等等……

孩子根本不服氣,說作業我也寫完了,為什麼自己的空閒時間看一會書都不行?

可以看出來,孩子根本不認可媽媽的觀點。

我問這位媽媽,如果現在孩子痴迷的並不是推理小說,而是手機遊戲、甚至是抽煙喝酒,你會怎麼想?

媽媽遲疑了一下,眼睛突然睜大恍然大悟,其實自己只是莫名的焦慮,孩子也有自己的愛好,更何況喜歡看書算是一個不錯的愛好!

大家能看出來,當孩子和媽媽開始較勁的時候,兩個人的精力和能量,就在彼此的衝突中無意義的消耗着。這樣做的糟糕後果,是深深傷害了孩子的基礎感覺,做什麼事都沒有動力。

再加上,頻繁的給孩子講道理,不看孩子的感受,胡亂介入,破壞了孩子做事的節奏,最終導致很多願意去做的事都不了了之了。

最終,父母的單邊政策,徹底破壞了孩子的內在動力。

因此,如果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力,或者說,孩子的內在動力已經被破壞,我們想要重新修復,那麼家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戒除單邊政策。

03/

從結果進行倒推,單邊政策是傷害孩子內在動力的原因,那麼,我們要重建的,是雙邊政策。

也就是說,重視自己的感受,同時也重視孩子的感受。了解自己的主張,也能理解孩子的決定。

就拿前面孩子喜歡看推理小說的例子來說,先把這件事的對錯放在一邊,去體會一下孩子的感受。

孩子周末休息,把作業早早完成,心想:這下我就能好好看書了,兇手到底是誰呢?現在還都沒有一點頭緒。

於是,孩子翻開書,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自己已經完全融入到了小說的世界中,這時,突然有一個聲音出現:


「一天就知道看閒書,也不知道去寫作業的?」 「什麼?作業寫完了,寫完了就不知道複習一會嗎?明天要上的課不知道去預習的嗎?」


這個時候,孩子還願意看得進去書嗎?為了對抗媽媽,自然不會乖乖去寫作業,你不讓我看書,那我不看了唄!於是,便在家裡無所事事,世界反而一下子清淨了下來。

那切換到媽媽的角度,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這孩子,又在那裡看書,作業也不知道寫完了沒有?算了,看他看得津津有味,就不打擾他了,等他看完了再去問。

這個小說有那麼好看嗎?上次我翻開看了一會,人名都記不住,等會讓他給我講講,這本書到底好看在哪裡。

當然,孩子剛開始肯定是講不清楚的,對於孩子講不清楚的地方,稍微給一些提問,長此以往,不僅親子關係更近了,而且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更強。

其實,這件小事的處理中,隱藏着雙邊政策的兩個方法,分別是切入對方感受和觀察者的視角。

04/

切入對方感受,這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讓家長最抓狂的是,經常不知道孩子是什麼感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問,也問不出一個所以然。

於是很多家長就鑽進牛角尖,盯着一個問題,仔細地去想,結果最後也不知道孩子到底是怎麼想的。

其實,想要盡量切身去體會孩子的感受,是有一定的方法的,結合自己感受去思考。

一般來說,要沿着孩子的行為路線,就像自己經歷的一樣,體會孩子做了什麼,看見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就像之前的例子,代入孩子的視角:孩子早早寫完作業,就想安安靜靜地看會書,了解之後的劇情,看故事的發展。結果看到正起勁的時候,被一個聲音打斷,你會是什麼感受呢?

接下來, 我們來說說觀察者的視角。

觀察者的視角

孩子有些行為,我們有時候能想到的行為路線沒有那麼長,或者,時間緊迫,來不及慢慢地感受孩子,這樣的情況,怎樣避免單邊政策呢?

其實,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用中立、客觀的語言描述一遍當下的事件。

就比如,孩子看書只是在看書,完全沒有必要衍生到學習時間少、成績差、考不上高中的高度。

孩子玩遊戲只是玩遊戲,不要衍生到耽誤學習的高度。

只要,他是主動先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完,才去做這些事的,那就說明孩子對學習的感覺是良好的,並不排斥。

所以,作為父母,遇到事情,不要被情緒牽着走,儘快地剝離情緒,理清思路是每一位爸爸媽媽必修的功課。

當我們着手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力時,家長首先要調整自己的狀態,運用觀察者的視角,由單邊政策轉換到雙邊政策,切換到孩子的感受。

這是從主觀到客觀的轉變,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孩子的基礎感受,同時,培養出孩子對事物的良好感覺。

只有孩子重新建立起良好的感覺,才能建立起對學習的信心。


喜歡的話請點個贊哦!

點我的頭像可以看到更多初中生學習的乾貨!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