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雪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874568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人都知道:“有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 思维错了,就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第一,自我感受为中心
舞台上,射灯的光射向女演员,边上的男演员就不太容易被观众看到。反之,女演员则不被看到。
人类的注意力就想射灯。
当“注意力射灯”射向自己,我就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无论快感还是沮丧;
当“注意力射灯”射向自己,我就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跟着自己的想法去走。
当“注意力射灯”射向另外一个人,我们就有能力感受对方的感受。
例子1:你看到另外一个人被刀伤到了,你虽然没有受伤,很多人能感受到强烈的不舒服,尤其对方的手指或者脚趾受伤的时候。
例子2:你看到你的爱人痛苦的时候,你也会感觉到你处在了爱人的位置,感受到痛苦,转而开始心疼自己的爱人,就想为Ta做点什么。粤剧名伶白雪仙在爱侣任剑辉去世后,在任剑辉挽联上书: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我白雪仙如能代替你任剑辉去死,我愿死一百次。)
例子3: 孩子受了欺负,你的内心也会感觉到孩子的受伤,在外表表现为愤怒。
但是当我们的“注意力射灯”一直射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就感受不到对方的感受。回忆一下你第一次摸到方向盘,教练在边上虎视眈眈,坐在后排的同班学员情绪高涨,讨论着昨晚的电视。这时候,你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在想什么、在感受着什么,因为你的“注意力射灯”完全在自己身上,而没有射在他们身上。
同样,我们感受到别人的刀伤、爱人的痛苦、孩子的受伤,都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没有落在自己身上,而是落到了对方的身上。
这里说的“自我感受为中心”,就完全不同于平时评价某人说: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而是指:这个人的“注意力射灯”仅仅射在了自己身上,忽略了考虑其它人、其它事物。
原因很多,比如:1,紧张的时候、沮丧的时候。2,也有的人被溺爱着长大,他的注意力射灯落到别人身上的经历很少。3,关系不好,回避掉了对方所思、所感、所为。
要知道:孩子们出生的时候,他们的能力仅仅能把射灯射到自己身上而已。注意力射灯射到别人身上的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有位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下面的故事:孩子4岁,某天晚上爸爸陪着入睡,妈妈在客厅与隔壁邻居说点事情。送走邻居,孩子已睡着。爸爸告诉妈妈:刚刚孩子又想你陪,又觉得你有事情,怕打扰你,所以在被窝里面悄悄地哭。
这个4岁孩子,在那时那刻,就把注意力射灯射到妈妈身上,他体会到妈妈的在做什么、想什么、感受什么。如果再早些年头,恐怕孩子早就大吵大闹了。
妈妈觉得你冷,是因为妈妈仅仅把射灯射到了自己身上:妈妈用自己皮肤不仅感受自己的冷暖,还用自己的皮肤臆想着你的冷暖。
妈妈的出发点没错,但射灯没有射到你的身上,没有用你的眼睛看世界,用你的耳朵听世界,用你的皮肤感受世界 - 而我们人类,恰恰有这样的能力。
第二:关掉射灯,打开吊顶灯
吊顶灯没有特定的目标,它既将光洒向男演员,也洒向女演员。
深秋,冷风已经可以透过皮肤。妈妈觉得很冷,为孩子准备好了秋裤:“孩子,妈妈觉得冷,已经穿了秋裤了。你觉得冷吗?”孩子回答:“妈,我没有觉得冷,今天还有体育课,长跑。”
“好的,妈妈把秋裤准备好了,你觉得冷了你就自己拿。”
这样的对话场景中,妈妈打开了自己的吊顶灯,既琢磨了自己的感受,也询问了孩子的感受。
第三,《自然》杂志和微信公众号
如果文章要被《自然》录用,需要被一堆科学家审核。专业期刊就是靠这样的“审核制度”保证专业性,维系着自己的权威和专业生命力。
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从内容平台的角度,微信公众号显然独占鳌头。
但微信公众号的宣言是: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零门槛”可以让每个人申请开通个人微信公众号。
微信不会预先审核你要发布什么内容,而是在“发布以后”。文章发布以后,涉及到政治错误、暴力、色情相关等,会被微信强行删除。在删除标准中,从来没有“专业”、“真相”这两条。
结果是:“内容”野蛮生长。
别的内容我不懂,但育儿内容,真正科学、实事求是的凤毛麟角。
真正的科学文章大量充斥着“不确定性”。例如:关于人类的意识,这几十年,专业期刊上,每月都有几篇文章发布。《环球科学》近期翻译了一遍文章《潜意识真的存在吗?》,全文6页纸,看完以后的结论是:没有结论。“对于意识的研究,目前人类没有结论”,这是目前的结论。
(《环球科学》是《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本,是在杨振宁的引荐下,周恩来指定引入的。)
而微信公众号上大量文章用铁板钉钉的措辞在谈“潜意识”。为什么要如此肯定?因为读者不喜欢“不确定性”,文章的作者们当然需要迎合,为了点击率,作者们当然要迎合读者。
另外,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中加入大量确定性的话术:大量的标题、文章都是“确定性的说辞”:《新手妈妈必看》、《尖酸刻薄的孩子一定有个坏脾气妈妈》
为什么?
因为不确定意味着“不安全感”。对于“确定性”,即“安全感”的追逐与渴望,让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表达望而生畏。
对于操盘者们,育儿文章是吸引流量的热点之一。自然要给读者大量的确定感。结果是什么呢?人们对大量的绝对化的概念深信不疑,失去了质疑。以为对孩子发脾气就是一条红线,发了脾气就会怎样怎样,恨不得分分钟让自己进入佛系妈妈团。
久而久之:“发脾气”就相当高确定性地理解成“对孩子不利”。
四,“发脾气”和“对孩子成长不利”
发脾气一定会对孩子成长不利吗?
老布什的夫人芭芭拉·布什是个严厉的母亲,在家扮演执法者的角色,对孩子们发脾气也是常常有。她的大儿子小布什曾任美国总统,第二个儿子杰布·布什曾任第43届佛罗里达州州长,曾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第三个儿子尼尔·布什在石油行业如鱼得水。即时小布什在任期间,被母亲训话也是家常便饭。
上面这段,我是想举反例说明“对孩子发脾气”不一定就“对孩子成长不利”。
也想说明:如果仅仅看这一段,大家就对芭芭拉·布什有了片面的概念,因为我并没有把芭芭拉·布什对孩子们鼓励、支持的另外一面描写出来。
- 这事我故意的。作者想表达什么,故事就可以怎么“被扭曲”。所有作者都手握手术刀,对读者的思维开展整形,包括我写的这篇文章。区别是:这是一把“真相”的手术刀,还是一把“迎合”的手术刀。
即使这样,更多的理论研究和事实指向:对孩子发脾气会增加孩子的心理风险,但不是一定的。
分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发脾气者,有多种“发法”
1,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全部表现在动作、语音语调、表情上,不断评价孩子,说孩子懒、不求上进、没出息……这是很大的伤害;
2,努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说出事情与事实,而不是对人做一轮一轮的评价,例如,向孩子吼:我现在很生气。你答应了要打扫房间的,你违背了诺言。
---这种发脾气中,有相当的积极面。
3,发完脾气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对孩子冷淡、远离、冷嘲热讽……这是很大的伤害。
4,发完脾气以后,能很快恢复关系,并一如既往地对孩子支持。
表面上都是发脾气,对孩子的影响却完全不同。
第二方面:被发脾气的孩子,有多种“解释风格”
1,最厉害的孩子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发脾气,不管妈妈发得有没有道理,能明白妈妈的出发点,即使表面上顶撞。这样的情况,脾气对孩子很少有伤害。
2,孩子受挫以后,能想通、能客观审视自己的行为,能很快想明白,伤害也不大。
3,孩子觉得全是妈妈的错,自己没有问题。有一定伤害。
4,孩子觉得全是自己的错,是自己某方面不好。伤害最大。
一句“发脾气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完全无法代表千千万万对不同的亲子之间发生的故事以及影响。
这位妈妈,最好你能离开“自我感受的中心”,暂时把“注意力射灯”从你自己身上离开。把射灯射到:1)你是如何发脾气的,会说些什么;2)仔细观察孩子,从孩子的表现中,孩子会如何理解、如何感受;3)再射到你么的关系,仔细去体会你的关系,也许,你能对你们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洞见,真正了解“你的脾气”对孩子的影响。
- 爱,需要洞察力。祝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