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9篇帖子。
日本經濟到底是好還是壞? | 香港01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 17:25
問:今年3月,當日本央行宣佈退出負利率、春鬥爭取到30多年來最大漲幅時,我給您發了一個問題「是否意味著日本將走出通縮,這中間存在多大距離,需要參考哪些指標?」但看來似乎有了答案——極其緩慢,至少目前的工資漲幅和消費指數完全不及預期。日本政府期待出現的景象,需要看哪些方面的指標,能否請您做些分析?
張季風:日本這30年來出台了各式各樣的政策,經濟存在著結構性、制度性問題,但它自身通過持續改革,一些問題得到緩解。然而,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工資收入較低,且增長停滯。這可以說是日本經濟的癥結所在。工資收入停滯,導致消費疲軟,最終造成物價難以上漲,兩者無法形成良性循環。
同時,泡沫經濟破裂後,日本經濟增長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從1991年到2021年,年平均增長率僅0.7%,而經濟低增長反過來又觸發諸多社會問題,比如社會格差擴大、「無慾望」社會等等。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 17:26
那麼,日本經濟增長遲緩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必然性的,有些是政策失誤,帶有偶然性;但工資收入是非常重要的結構性問題之一。
怎麼解決?我個人認為,其實日本政府已經找到問題所在,只是推進速度極其緩慢。安倍晉三首相任內提出「安倍經濟學三支箭」,日本NHK邀請世界主要國家的經濟學家召開視頻討論會,在中國找的是我,當時德、法等發達國家的學者對安倍經濟學的打分大概都是40分、50分,但我的觀點是起碼能給70分,如果能再加上一條變成「四支箭」就更完整了,這一條就是增加工資。
這是我當時的建議,但安倍政府真正體悟到這個問題是在2017、18年以後,然後開始去求日本經團聯、大企業加工資。安倍之後,菅義偉、岸田文雄也到處磕頭作揖做企業工作。
現在有人可能覺得即便大企業漲薪了,中小企業也很難上漲;其實並非如此,目前是誰都沒漲。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 17:26
我覺得不論如何,大企業應該帶頭示範。今年春鬥爭取到了5.28%的薪資漲幅,但效果不理想,一方面企業在落實上有差距,另一方面物價和匯率抵消了上漲幅度,雖然名義增長率稍有提高,但實際工資增長率一直下降,到今年4月已連續25個月下降。
自1996年開始,日本的實際工資增長一直處於下降狀態。換言之,本來經濟增速就不高,工資上漲率還是負數,甚至低於經濟增速。
為什麼漲薪這麼難?首先事關企業的預期,它們對日本經濟總體預期不好,而基礎工資一旦升上去以後就是剛性的,很難再下來,一旦將來宏觀經濟出問題,企業日子就很難過了。其次,工會的力量越來越弱,話語權下降。
事實上,日本企業並不是沒錢,很多企業甚至賺得盆滿缽滿,企業留存大約已達540-550萬億日元,幾乎和日本GDP等值。現在日本企業的自有資金率,製造業領域最高的已經達到50%,就全國平均水平也超過40%。這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都沒有達到的程度。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 17:26
據日本一些知名智庫預測,可能要到夏季以後才會開始出現漲薪的效果。但能否真的做到,我現在也不好判斷。
一般而言,判斷經濟復甦的基本邏輯是:由於日本國內市場相對飽和,所以首先的起爆劑是出口擴大,帶動生產擴大,接著擴大設備投資、擴招人員,生產更多的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然後工資收入跟著提高,國內消費逐步復甦,而消費增加又再次拉動生產,以此往復,物價和工資的正向循環就能構建起來。
這是一個機理,現在關鍵就卡在增加工資這一環。企業利益未能還原給社會,使經濟良性循環發生斷裂。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 17:26
問:不久前,日本經濟學者渡邊努(曾在日本央行任職)提出一個觀點,由於疫情、戰爭等因素導致的急性通脹,能否以毒攻毒,治好日本慢性通縮的病?例子是2016年日本零食冰棒「咯吱咯吱」25年首次漲價,社長不得不公開道歉,日本民眾討厭漲價影響企業的價格模式;
但2021年出現急性通脹後,日本民眾對於價格上漲的預期和心態都有所提升,只不過對工資上漲預期較低,所以他認為日本經濟走到岔路口,一是可能走向滯脹,二是走出通縮,您怎麼看待這一觀點?就目前表現來看,有可能是前者還是後者?要開啟工資與物價的良性循環,取決於哪些條件?(註:2023年,日本勞動者人均名義現金工資為32.99萬日元,比上年增加1.2%,但由於消費物價漲幅為3.8%,導致實際工資收入下降2.5%,家庭月均實際消費支出比也下降2.6%。)
張季風:關於這個分歧點的討論,渡邊努是用短期數據來分析日本的通脹和通縮問題。我個人認為,滯脹的可能性不大,走出通縮的可能性更大。
上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出現過滯脹,主要原因是中東「贖罪日戰爭」引發全面性石油危機,但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沒有掀起那麼大風浪,只在短期內造成通脹,這也是因為當前的能源供應需求與過去已截然不同。
再來是經濟低增長,我個人覺得對於這一點也要從另一方面來解釋。首先從經濟增速遞減規律來看,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日本在1990年代後就已進入後現代化社會,經濟增速慢下來是很正常的,這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性。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 17:26
對中國來說也是如此,我們的目標是在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麼當我們進入成熟階段,也會進入這種低增長狀態。現在網路上流傳的什麼中國陷入日本式衰退等等,純屬無稽之談。現在的中國經濟和1990年代的日本經濟,不在同一個發展階段,有些人只是看到了形似,但沒有深入了解內在邏輯。拿日本與中國進行比較應當慎重。
渡邊努提到日本民眾討厭漲價,這個理由再簡單不過,如果我的工資漲了7%,物價漲5%,工資跑贏通脹,我自然沒什麼意見;但問題是工資一點不動,你再漲物價,我的生活受到影響了,當然討厭漲價。所以,現在的根本問題在於如何提高工工資,怪老百姓討厭漲價,那是本末倒置。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 17:27
問:如您所言,薪資能否上漲,關鍵是企業。去年以來日本大企業(尤其海外)利潤實現較大正增長(特別是加上日元貶值影響),今年初一些大企業提出的漲薪幅度較高,但中小企業似乎並不樂觀;而且即便像優衣庫這樣的大企業,總裁柳井正也對日元大幅貶值不滿,當然企業負責人可能也有博弈心態。
今年初,日本央行副行長內田真一提出一個有趣的現象:由於長期處於通縮狀態,有些企業反而會懷念通縮時代,不需要過多投入與擴張,企業也能活下來,在經營理念上進入慣性。首先,怎麼客觀看待日企利潤上漲的實質,是真正的經營改善,還是受匯率、股市等影響,這種影響之下的利弊會如何變動?其次,利潤上升的現象,是否比較均衡地出現在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它們對前景的預期究竟如何,要傳導到擴投、薪資等方面需要哪些條件?
張季風:其實,對於日本企業經營狀況,我原本跟外界普遍的認識也有相同之處,認為這30年來日本企業大概都已經千瘡百孔了。
前些天,我和一個日本朋友聊天,他是日本一家主流媒體的高級記者,了解的情況比較多。他告訴我的情況是,其實這30多年來,日本企業的效益、經營狀況恰恰是一直非常好的。這樣,很多問題就有答案了。
日本是一個相對二元化的社會,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也是這種關係;全世界大多如此,就像你拿中國的央企和中小企業去比,不是也有很大差別嗎?
日本的企業常常是系列企業,也就是大企業下面有很多配套企業,所以大企業好的話,小企業自然跟著沾光。但現在為什麼雙方分歧比較突出呢?大企業為了自保,不願意把更多的利潤往下沉,使得中小企業利潤收縮,當然這裡面也包括給員工漲工資。問題的癥結是在這裡。
但如果說中小企業經營現狀悽慘嗎?恐怕也不是如此,因為這部分企業的數量沒什麼變化,仍佔絕大多數,大企業大約佔總量的0.3%,其餘基本都是中小企業。但這些中小企業要靠大企業吃飯,比如豐田下邊有3.9萬家配套的中小企業。大企業與中小企業是命運共同體,相輔相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但不可否認大企業居有利地位和引領地位。
其實早在二戰結束後,日本政府就著手解決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的二元化結構問題,上世紀50年代就在通產省設立中小企業廳,保護中小企業利益,積極促進中小企業融資,其成效還是很明顯的。從國際比較來看,也是做的比較好的。
總體而言,日本的大企業,不論是自身經營狀況,還是日元貶值這些外力因素帶來的錦上添花效應,效益都相對不錯。按照我那位日本朋友的觀點,日本這30多年來,做得最好的就是企業,從數據上也能得到驗證。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 17:27
問:您提到的這一點,今年以來,尤其是伴隨著日股表現良好,日經新聞對日本半導體產業作了集中報導。對我們國內讀者來說,比較熟悉的是日本政府為重振半導體產業而組織的半官方聯盟Rapidus,同時積極引進台積電等行業巨頭赴日設廠。不過,日經報導中提到一個有意思的觀點是,日本半導體零部件企業得到一部分業務替代或分散生產帶來的訂單,是今年以來日股高漲的推手之一。
另一個有相似之處的說法是,隨著日元匯率連續貶值,不僅國際金融資本投資日本,國際產業資本也罕見進入日本市場,最為典型的就是美國高科技企業投資數字化、半導體等領域,這也是外界關於美國「收割論」沸沸揚揚,但日本似乎並不著急的原因。您怎麼看待上述這兩個觀點?Rapidus扶持下的半導體產業能否真正帶動日本經濟的發展?
張季風:拿半導體或晶片產業來說,我經常舉一個例子,日本產業界或企業的改革主要目標是從過去追求的「世界第一」轉向追求「世界唯一」。
前者意味著一家企業要「五臟俱全」,什麼都要生產,一直到整機。但全部由日本生產事實上已很難取勝,因為技術進步已經使東南亞、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製造水平獲得很大提高,市場規模,企業數量、人工數量都數倍於日本,拼量的話,日本怎能拼得過?所以日本順應國際分工以及產供鏈發展的大趨勢,開始向產鏈條的上游,向附加價值高的方向,進行差異化發展,也就是所謂的從世界第一開始轉向世界唯一。
以晶片產業為例,晶片主要分幾大塊,一是理念設計,這是最賺錢的。這一塊目前主要是美國人的份額,而且美國人看得很緊,誰想沾手就立刻打壓,不管對手是中國還是日本、歐洲。
接下來是材料,主要指尖端材料,日本企業在半導體材料領域有強大話語權,市佔率很高,像信越公司一個公司生產的半導體矽片市佔率高達29%,日本光刻膠等半導體材料總體全球佔有率近70%。所以,儘管日本半導體市佔率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90%下降至10%,但半導體材料和半導體生產裝備、精加工技術、封裝技術卻遙遙領先。不僅是半導體產業,日本在其他領域的加工技術,特別是在精加工技術十分突出。而精加工需要加工裝備,在設備製造方面,日本又是世界領先。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 17:27
所以,日本產業界和日本企業追求的不是整機,而是在最關鍵的材料、工藝、部分製造裝備等方面,追求唯一性。最典型的例子,前些年日韓兩國糾紛投射到半導體領域,日本對韓國限制出口三種半導體材料,韓國企業就沒轍。我覺得這是日本公司這30多年來在企業治理改革方面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這奠定了日企整體經營良好、盈利不斷增加的基礎。
此外,也不能忽略日本的綜合商社,綜合商社在流通領域、甚至製造領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獨特作用。
很多國際知名投資人就是嗅到了日本的商機和潛力,近幾年像巴菲特等投資日本商社,現在是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呼應一開始的問題,日本企業始終保持在良性發展軌道,是推動股市增長的根本原因。
本文轉載自觀察者網
原文網址: 日本經濟到底是好還是壞?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3392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