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24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父母不採納孩子的合理建議?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0
作者:Parker Sept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099857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Ihr Land,實際上也不局限於Ihr Land的很多家庭關係,本來就是權力關係。父母以養育為條件要求,或者說要挾你讓渡你在一切事務上的參與權、發言權和決策權,而這點本來就是十分荒謬的;仔細想想看就明白了,家庭事務孩子是參與者,也是利益相關極為深刻的個體,憑什麼不允許孩子說話?家庭、學校或者說所有親密關係中的特權讓渡是誰規定的?誰認可了?只不過子女由於沒有獨立生活的資本確實沒法反駁這套赤裸裸的現實里邏輯滑坡的說辭。
以Paternalism為主家庭傳統價值的回歸滲透在方方面面,從微觀的「別人你這麼大都結婚了」、「別人怎麼就能考個XX生」、「別人怎麼就混到XX單位XX崗去了」等等說不出具體道理就拿庸俗實例當普世真理的話術,再到廣義的在生活尺度上壓制你的任何的觀點和意見,無一不是對社會庸俗成功複製學的舉手投降;這也未必是什麼錯了位的責任感,而是一種權力的傳遞性作祟。因為你有什麼私人空間?沒有!你的私人空間就是被家長權力規制全面覆蓋的公共空間;在家庭的公共政治空間里,你什麼也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家長權力替你知道;你無法表達也不需要表達,家長權力替你表達;家長制就是靠這種方式延續並推脫罪責 --- 因為家長權力一旦出現問題,那麼等於被代表、被表達的你一樣出了問題 --- 從而以這種方式試圖消解你的一切抗拒;而實際上,你表達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反過來說,如果你真被這套玩意規訓了,那你也確實是有問題的。
「小孩子別議論大人」的說法具體在現實里也是一種混賬邏輯。仔細想想就算是一大堆「大人的事情」也滲透着很多用「現實」代替油膩,「複雜」代替渾濁,「成熟」代替犬儒的話術和行事方式,根本談不上什麼小孩子就看不穿看不懂的道理;小孩這不讓表達,那不讓表達,那麼難道就可以期待他/她18歲0點一過自然而然就學會表達?觀點說出來再交流叫做討論,觀點不說出來就先入為主做了批判那叫做專制 --- 知識本身都不能作為特權,更何況有的家長不過是把多累積了十幾、幾十年庸俗、腐敗的信息當做知識;實際上所謂「成年人」放黑屁比小孩可噁心多了 --- 畢竟很多成年人早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維迴路;根本用不着有人替他們選擇,他們自己就會依據自己一套固化的理解體系來選擇信息輸入和觀點輸出,思維比誰都僵硬,我一般稱之為老年痴呆。
高贊所謂把對這套傳統權力秩序的斥拒和學習、工作成績捆綁在一起也沒有什麼道理;這是絲毫不相關的事情,後者作為自我實現也只能出於自己的選擇,而選擇的自主性必須以本來就擁有自主權利為基礎。為了抗拒這套規制而且屈從於複製社會的成功有什麼意義?不還是在遵循這套評價體系嗎?評價的權力不還是在家長制上嗎?事實證明即便很多在社會層面被認為獲得了相當成功的人依然逃脫不了類似於helicopter parents的控制。這也不是說讓人不去認真學習或者工作去搞消極生活反抗,而是思維上不擺脫被規訓的印記那人再怎麼所謂「成功」都沒意義,人沒法通過服從權力邏輯的方式去抗拒權力的壓迫。
你看你家長是不是認那套什麼尊卑有序、男女有別、辦公室政治、酒桌規矩等等等等什麼亂七八糟都往裡塞的social coding?是不是自己在那裡胡說八道卻還要教你那一攬子protocols?還說什麼為了你好,全都是這套特權和特權繼承學,孩子有過接受/拒絕的選擇嗎?要我看現實應對的方法也很簡單,表面上說對對對,心裡說你tm就是個SX就好。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0
因為一個建議合不合理,是否利大於弊,適不適合對方,只有對方親自做過以後才知道。
哪怕很多人都採納過這個建議,而且絕大多數後來都覺得是個好建議。但是,適合其他人的,未必適合你對面的那個人。
所以,何止是很多父母不肯採納子女的建議,很多子女也不肯採納父母的建議啊。因為你認為合理的,對方不一定認為合理。
比方說,很多父母一直催子女結婚,催子女早點生孩子,他們可能覺得這個建議很合理,因為他們自己是結了婚也生了孩子的過來人,很可能也覺得婚姻和養孩子都是好事,希望子女也能體驗到這種幸福。但是子女不願意,或者至少不願意這麼早就結婚或生孩子,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子女可能也覺得父母為什麼無法理解自己的考量。
同樣的,比方說子女給父母買了洗衣機、洗碗機之類的工具,希望父母在做家務的時候輕鬆一點,因為子女自己覺得這些工具很好用。但是父母就是不肯用,或者抱怨不好用的時候,父母也有自己的考量,而子女也沒能理解父母真正的想法。
說到底,人只有在對現狀不滿意的時候,才會考慮採納別人的建議去做出改變。如果對現狀沒什麼不滿意,比如說並沒有覺得單身的生活或者用手工做家務有什麼不好的,那麼人都是喜歡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而排斥改變的。


作者:瀟雨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628283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0
溫水寧寧:


因為他們並不想建設家庭,建設公司,建設國家,他們只想控制你,否定你,這樣心裡就舒服了
對他們來說,人上人的快樂,比家庭和諧,公司騰飛,祖國富強更重要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1
作者:知乎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123195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我小的時候,我父母和親戚朋友在一起說話的時候,我永遠都是安靜的坐在一邊或者站在一邊,從不插話。
有時候親戚朋友會問我問題,我回答之前會看父母的臉色,偶爾有關係比較近的親戚來家裡,我會主動說幾句,每當這時候我母親總是在一邊瞪着我,我嚇得馬上閉嘴。
這個經歷對我的成長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我一度膽小怕事,後來我姑姑來我家我都不敢出去打招呼。見到別人我甚至不知道該說什麼。便主動避開。
上了大學後,對人際關係一竅不通,跟遊刃有餘的同學比起來,呆板,不善於變通,更不善於表達。
工作後苦頭也沒少吃。
今天我也成為了媽媽,終於明白了父母之道。
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絕對的優勢和力量,來控制孩子。更有絕對的話語權。
試想有幾個父母會發自內心的尊重孩子並把他說的話認真的考慮一下?
更別說聽從孩子的合理建議了。
因為在他心裡你根本就沒跟他在一個平等的位置,
他認為你是他的附屬品,哪有獨立的話語權
不但不聽你的,而且你還得無條件服從他的話
這樣他才能有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和老子就這麼牛批的豪橫,
吃老子的,穿老子的,還那麼多屁事?
這句話熟悉不?
看到了沒,歸根到底,還是經濟基礎決定了腦子的思考方式。
在我們的成長經歷中,沒有經濟獨立之前很少能平等的與父母談話,因為孩子吃人嘴軟。同時父母也不給與孩子這個機會。
但是我覺得可喜的是,新時代下這樣的父母越來越少,而開明和懂得尊重的父母越來越多。
我們作為父母希望孩子獨立,自信,陽光,有主見,那麼我們就要給他們提供培養這些的土壤。
在做為父母的路上,共勉之!!!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1
胡啟穩:


我就很納悶,這個問題這麼模糊,沒有具體的描述,怎麼就能歸結到是權利問題?
大人的事情,什麼事情?
教科書做法,怎麼個教科書做法?
這些具體的都沒有,就長篇大幅的,我的感覺就是借個題寫自己想寫的罷了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2
所以每當這時候我就會找到他們心目中的權威,勸說權威來說服他們。
比如我媽有一次接到了詐騙電話,但是因為一開始沒有警惕起來,上鉤了,我就在旁邊聽到關於什麼銀行卡,警察,哪裡哪裡出了問題之類的內容。我就開始讓我媽把手機給我我來說,她不聽,覺得我耽誤事。然後我就直接給我爸打電話,叫我媽接電話,由我爸勸說她,對面肯定是個騙子。她就聽了。最後果然是騙子。
再比如今年有疫情,但是最一開始還沒那麼嚴重,家庭聚會大人們並不想取消。我百般勸說我爸無果,就直接去找我爺爺,然後勸說我爺爺取消聚會。最後也成功取消了。
有的時候父母不聽,可能也確實是大家會更相信自己心目中更權威說話更算數的人。孩子一般情況下在家庭里也不太可能是那個權威的角色。所以不聽也沒辦法。找個切入點能把事兒解決了我覺得效果都一樣。


作者:明月夜的獨白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532485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2
作者:Ella品牌說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883941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共一千二百一十二字,閱讀需要兩分鐘,相信您會收穫滿滿!】
因為父母也會有不安感。
可以換位思考。如果一個孩子不愛學習,父母經常勸ta,責備ta,孩子心裡肯定是煩躁的,也很難做出改變,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想和父母溝通交流。
那父母是否也是如此呢?如果說父母覺得孩子什麼也不懂,不應該摻和大人的事,那是不是和孩子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懂學習上的事,不應該摻和自己學習的事」一樣呢?
父母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的,造成溝通不暢的原因是雙方從對方身上很難找到安全感,也就是認為對方不能夠理解自己,而有些人說到「父母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也是這個原因。
想要對方採納自己的建議,首先要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下給予對方愛的感覺,也就是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好意。
為什麼說是「能理解」的方式呢?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很多愛意都是通過不正確的表達方式扭曲了,即使對方知道是為了自己好,但最先觸發的卻是厭煩的情緒。
這裡推薦《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面會講解為何有些溝通會變味,讓對方感受不到自己本來的意願。
非暴力溝通模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所謂「觀察」就是留意觀察到的事情,所謂「感受」就是對某件事的內心體會,所謂「需要」就是針對某件事的願望和期待,所謂「請求」就是希望別人做什麼或者希望得到什麼。也就是說使用非暴力溝通時,要將這四個因素同時運用
我們舉例了解一下「暴力溝通和非暴力溝通」的區別:
媽媽下班後,看到地上扔着孩子的襪子,很生氣地沖孩子吼道:「你這個邋遢鬼,是想要累死我嗎?」


看到孩子無動於衷,媽媽又說:「我真是倒了八輩子霉,每一天都累得要死」。


這就是典型的暴力溝通,聽到媽媽抱怨,孩子可能因為受到斥責而傷心,也或者會很反感,但是他可能根本不明白媽媽想要表達什麼。


如果按照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要素進行溝通,媽媽可能會這麼說:「孩子,我看到襪子扔在地上(觀察),這讓我感到挺不開心的(感受),我希望家裡能夠保持乾淨(需要),你們能把襪子放進洗衣機里嗎(請求)」,於是孩子很聽話地把襪子丟到洗衣機了。


用包含四要素的方法來溝通,我們會發現媽媽沒那麼憤怒了,孩子也沒有受到指責,雙方都沒有受到傷害,而孩子也明白媽媽想要幹什麼,這就是暴力溝通和非暴力溝通的區別。
如果我們能夠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好意,那接下來就可以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意思了。
最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堅持。在生活中,如果對方拒絕和我們溝通,大部分人就會覺得對方不可理喻,不想再和ta交流。但想要改變一種固定印象,或者讓對方形成「我們是好意,我們可以理解他」的印象是需要時間的。
當然,在溝通時先不要觸碰到對方的痛點,也不要直接提起會引發雙方矛盾的問題,一切從愛意開始,從對方喜好着手,再慢慢過渡到問題。
若父親能夠消除不安感,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維,可以理解自己,相信問題就會很好的解決了。


@知乎親子


我是Ella Ma,歲月多彩,生活向陽!
感謝您的閱讀,很高興能為您帶來價值!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2
愁人了,這個題目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問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從描述來看,並不是父母不採納孩子的建議的問題,而是你爸爸不採納任何人的建議的問題,因為他也同樣沒有採納你媽媽的建議。
首先回答隱含問題吧,為什麼人不喜歡採納別人的建議,尤其是做錯事的一方不喜歡採納正確的建議。原因很簡單,不願意麵對現實,沒有承擔責任的勇氣。其實不是你爸爸他不願意改變,而是沒有達到自己老婆和孩子預期的信心。也就是說,他自己覺得,他就算是改變了,也不一定能夠為家裡帶來更多的收入,到時候要是得了個無能的名聲,那還不如就躲在豪爽愛玩的名聲下,來的輕鬆自在。
其次,關於家長不願意採納孩子的意見,主要源於地位的不統一。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說中國人,人人都想當皇帝。而如何完成願望?生個孩子就行了。是的,如果報着孩子是爸媽的附屬品的思維模式,那麼他們提意見這件事本身就超出了孩子的行為範疇,他們的意見當然根本不作數。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會更加客觀的對待這件事,走出錯誤的思維方式,這時採用平等尊重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方面的情況必然大有改觀。


作者:汽車工程師媽媽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30033226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2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8950617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題主說到:哪怕是教科書式的方法也得不到父母的採納。
要知道,任何一個道理,哪怕是完完全全的真理,在飽經風霜的成年人的思維中和少年的思維中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你的父母或許是自己理解,但是並沒能力去仔細分析詮釋。只是不想讓你討論這些你或許沒能全部理解的事情,這也沒什麼關係,有些事情確實是應該在慢慢成長中逐漸理解的,直接由外部灌輸,如果你沒能很好地理解,理解出現了偏差,沒什麼好處。
這是好的情況,應該也是題主的情況,再說不好的情況。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段子,一家人問小孩子長大後想做什麼,孩子說想做醫生,父母非常高興,認為醫生收入高,地位高,待遇好,孩子很奇怪:醫生不是可以治病救人嗎?
每一個人的思想,都會牢牢打上階級和時代的烙印,父母也是如此,他們的經歷決定了他們的思想,他們自然就想把他們認為對的東西灌輸給你——他們也確實相信這是為了你好。
昨天看到一個跳海的母親,她因為初三的孩子不學習而覺得自己「沒有盼頭了」,多麼可笑可悲啊。更可悲的是:她這麼做了一次起到了效果,她下次就還會這麼做,希望她不會喝百草枯。更更可悲的是:她這次上了新聞,她的孩子在學校中就再也抬不起頭來,少年是最殘忍的,他們會嘲笑這個可憐的孩子。
這個母親不會認為她對孩子犯了難以寬恕的罪,她只會迷茫的認為:我全心全意的為了他好,他為什麼就是不理解可憐天下父母心
啊,他就用抽煙喝酒打遊戲報答我這三春暉

這就是兩代人的意識形態的碰撞,少年人的意識形態還是軟弱的嫩芽,不像成年人那麼堅硬粗糙,在碰撞中自然就受到壓制,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去面對這個問題。
我父親是個暴躁的人,他像所有無能的家長一樣,在外面受了氣就回家撒氣。
在我三歲的時候,有一次他毆打我哥哥,我跑去拿起電話報了警,我還記得電話里的警察同志焦急的問:在哪呢?在哪呢? 我父親趕緊搶過電話跟人家圓了話,把電話掛掉了。
我媽跟我說當時我爸是要打我,但我記得他是在打我哥,不管誰記錯了,反正在我長大的這些年來我爸從來沒敢打過我,當著我的面也不怎麼敢打我哥。
父母的壓迫往往是最惡劣最惡毒的,知乎上面經常講:不是最親愛的人,怎麼可能傷害的了你?
自殺是一種非常惡毒的精神攻擊,用自殺威脅子女,是一種極其無恥的綁架,並且會造成很深的傷害,一個懵懂的少年,他有什麼能力反抗?只能被不斷的壓迫扭曲,留下心理創傷。
在我十幾歲的時候,我父親也經常用這樣的方式攻擊我,他倒不至於真跳海,只是總把不想活了想自殺之類的話掛在嘴邊,一直到有一次我倆面對面說話的時候他又開始聒噪,我就沖向窗戶要跳樓,十幾歲的時候還是不夠強壯,他又是練了多年武術的,還是把我拉下來了,在那之後他就再也不敢跟我提什麼不想活之類的廢話了。
回想起來,和父母的鬥爭還是需要一些手段,具體情況具體鬥爭吧,這是不好辦的。
我認為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的父母經歷了波瀾壯闊的二十世紀,他們的思想受到那個時期的種種環境影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們自然也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對子女的影響,我們應該做一個揚棄,就是保存其中積極的東西,摒棄其中消極的東西,在教育我們的下一代的時候,努力做到更好,並讓下一代也明白這個道理,這樣未來就會越來越好。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3
作者:雲雀叫了一整天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268152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種人很多是油膩中年男,所謂四十不惑,不是到了四十你就真的都明白了,而是明白了就明白了,沒明白的你也不想弄明白了。
生活中我們時常發現有些人會有「所知障」。 何為「所知障
」? 指某些人對某些事,帶有固有主觀並錯誤的偏見,甚至有色眼鏡,且無論如何解釋都無法正確客觀的看待事物。 碰到這種人該如何回應? 不解釋也不必理會、因為沒必要讓他漲知識和提高眼界。因為「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于海」。 ​
















成甲
在《好好學習》里提到學習的「紅燈思維」和「綠燈思維
」,我才意識到,我一直是用「紅燈思維」在學習。遇到自己不認可或者不熟悉的觀點和建議,我會直接屏蔽。潛意識裡產生抗拒,直接拒絕了這些觀點。因此,那些新的觀點,從一隻耳朵進去,又從另一隻耳朵出去,根本沒有進入我的大腦,更沒有用理性思維去分析。
背後是習慣性防衛在作祟。習慣性防衛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學現象。當我們遇到與過去認知不一致的新觀點時,就會觸發我們的習慣性防衛。比如,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觀點或尊嚴受到挑戰時,第一反應是:你憑什麼反對我,我要和你爭辯到底!這時候,習慣性防衛就產生了。
我們之所以會有習慣性防衛,原因之一是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為對我們自身的否定。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把「我」和「我的觀點和行為」綁定在一起。否定「我的觀點」,就是否認「我」這個人,為了避免自尊心受到打擊,我們奮起而戰。
要改變這種狀況,先要認識到「我的觀點和行為」並不等同於「我」。「我」的成長來自「我的觀點和行為」的改進和提升。當別人對「我的觀點和行為」提出意見時,正是讓我們獲得成長和提升的機會。
怎樣減少習慣性防衛帶來的不利影響?方式之一是建立綠燈思維。
這裡需要先區分紅燈思維和綠燈思維。
紅燈思維是指,遇到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
綠燈思維是指,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是: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麼運用在自己身上?
新媒體運營老司機楊坤龍
就是典型的綠燈思維。他說,無論我學什麼,我都跟自己說,這個方法一定能用在我身上。因此他不管學了什麼都能實踐起來。用這種思維,他在新媒體運營領域脫穎而出,短短几年,就成為新媒體運營的專家。
但如果你一直用「紅燈思維」來學習,聽再多課,看再多書,又有什麼用?你的習慣性防衛
直接把這些新觀點、新知識擋在了外面。所以,要提升學習效能,第一步就是要覺察自己的習慣性防衛。
綠燈思維其實和我們常說的「開放的心態」類似。記得畢業找工作時,聽了不少企業高管的分享,他們都強調「在職場中,開放的心態很重要」。我當時以為自己聽懂了,「嗯,對的,開放的心態很重要。」我回想當時的場景,我肯定是一邊聽,一邊點頭,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
但我真的懂了嗎?什麼是開放的心態

當我覺察到一直生活在自己構建的圍牆裡時,我意識到自己並沒有開放的心態。
如果有開放的心態,在接收到一個新事物時,先不要着急評判,用「YES, AND」的思維方式,對自己說:嗯,這個方法很不錯。然後思考該怎麼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直接說「NO」,這個方法對我一點用也沒有,白白浪費了我的時間。
有着「開放心態」的人,當別人講了超出他們認知範圍的,會先接收,然後去調研證實真實性。如果是真實的,就納入自己的認知體系里。只有把心態放開,敞開胸懷,打開自己的城門,那些新鮮的,與你認知不同的事物才能走進你的圍城。
對有些人來說,認識真實的世界很重要,而對有些人來說,寧願活在自己構建的幻想世界裡。
如果沒有建立「綠燈思維」,你看的書、聽的課里講的那些道理,都沒有真正進入你的世界。你不相信,更不會去實踐,那些知識對你而言,不會發生任何作用。
因此,看了這麼多書,聽了這麼多講座,還是老樣子,變化微乎其微。
如果想要獲得成長,要先從底層打通自己的學習心態,建立「綠燈思維」。建立「綠燈思維」的第一步是覺察到自己的「習慣性防衛」,最可怕的就是你有「習慣性防衛」而不自知。
真正的成長是從內而外的自我突破,每次思維升級都相當於一次重生。從「紅燈思維」升級為「綠燈思維」,相當於學習思維的重生。
成長,像死亡一樣痛苦,也和死亡的本質一樣,意味着舊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誕生。接受它,直面它。然後,我們可以不斷升級,成長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