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24篇帖子。
(轉載知乎)为什么父母不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0
作者:Parker Sep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09985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Ihr Land,实际上也不局限于Ihr Land的很多家庭关系,本来就是权力关系。父母以养育为条件要求,或者说要挟你让渡你在一切事务上的参与权、发言权和决策权,而这点本来就是十分荒谬的;仔细想想看就明白了,家庭事务孩子是参与者,也是利益相关极为深刻的个体,凭什么不允许孩子说话?家庭、学校或者说所有亲密关系中的特权让渡是谁规定的?谁认可了?只不过子女由于没有独立生活的资本确实没法反驳这套赤裸裸的现实里逻辑滑坡的说辞。
以Paternalism为主家庭传统价值的回归渗透在方方面面,从微观的“别人你这么大都结婚了”、“别人怎么就能考个XX生”、“别人怎么就混到XX单位XX岗去了”等等说不出具体道理就拿庸俗实例当普世真理的话术,再到广义的在生活尺度上压制你的任何的观点和意见,无一不是对社会庸俗成功复制学的举手投降;这也未必是什么错了位的责任感,而是一种权力的传递性作祟。因为你有什么私人空间?没有!你的私人空间就是被家长权力规制全面覆盖的公共空间;在家庭的公共政治空间里,你什么也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家长权力替你知道;你无法表达也不需要表达,家长权力替你表达;家长制就是靠这种方式延续并推脱罪责 --- 因为家长权力一旦出现问题,那么等于被代表、被表达的你一样出了问题 --- 从而以这种方式试图消解你的一切抗拒;而实际上,你表达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反过来说,如果你真被这套玩意规训了,那你也确实是有问题的。
“小孩子别议论大人”的说法具体在现实里也是一种混账逻辑。仔细想想就算是一大堆“大人的事情”也渗透着很多用“现实”代替油腻,“复杂”代替浑浊,“成熟”代替犬儒的话术和行事方式,根本谈不上什么小孩子就看不穿看不懂的道理;小孩这不让表达,那不让表达,那么难道就可以期待他/她18岁0点一过自然而然就学会表达?观点说出来再交流叫做讨论,观点不说出来就先入为主做了批判那叫做专制 --- 知识本身都不能作为特权,更何况有的家长不过是把多累积了十几、几十年庸俗、腐败的信息当做知识;实际上所谓“成年人”放黑屁比小孩可恶心多了 --- 毕竟很多成年人早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回路;根本用不着有人替他们选择,他们自己就会依据自己一套固化的理解体系来选择信息输入和观点输出,思维比谁都僵硬,我一般称之为老年痴呆。
高赞所谓把对这套传统权力秩序的斥拒和学习、工作成绩捆绑在一起也没有什么道理;这是丝毫不相关的事情,后者作为自我实现也只能出于自己的选择,而选择的自主性必须以本来就拥有自主权利为基础。为了抗拒这套规制而且屈从于复制社会的成功有什么意义?不还是在遵循这套评价体系吗?评价的权力不还是在家长制上吗?事实证明即便很多在社会层面被认为获得了相当成功的人依然逃脱不了类似于helicopter parents的控制。这也不是说让人不去认真学习或者工作去搞消极生活反抗,而是思维上不摆脱被规训的印记那人再怎么所谓“成功”都没意义,人没法通过服从权力逻辑的方式去抗拒权力的压迫。
你看你家长是不是认那套什么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办公室政治、酒桌规矩等等等等什么乱七八糟都往里塞的social coding?是不是自己在那里胡说八道却还要教你那一揽子protocols?还说什么为了你好,全都是这套特权和特权继承学,孩子有过接受/拒绝的选择吗?要我看现实应对的方法也很简单,表面上说对对对,心里说你tm就是个SX就好。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0
因為一個建議合不合理,是否利大於弊,適不適合對方,只有對方親自做過以後才知道。
哪怕很多人都採納過這個建議,而且絕大多數後來都覺得是個好建議。但是,適合其他人的,未必適合你對面的那個人。
所以,何止是很多父母不肯採納子女的建議,很多子女也不肯採納父母的建議啊。因為你認為合理的,對方不一定認為合理。
比方說,很多父母一直催子女結婚,催子女早點生孩子,他們可能覺得這個建議很合理,因為他們自己是結了婚也生了孩子的過來人,很可能也覺得婚姻和養孩子都是好事,希望子女也能體驗到這種幸福。但是子女不願意,或者至少不願意這麼早就結婚或生孩子,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子女可能也覺得父母為什麼無法理解自己的考量。
同樣的,比方說子女給父母買了洗衣機、洗碗機之類的工具,希望父母在做家務的時候輕鬆一點,因為子女自己覺得這些工具很好用。但是父母就是不肯用,或者抱怨不好用的時候,父母也有自己的考量,而子女也沒能理解父母真正的想法。
說到底,人只有在對現狀不滿意的時候,才會考慮採納別人的建議去做出改變。如果對現狀沒什麼不滿意,比如說並沒有覺得單身的生活或者用手工做家務有什麼不好的,那麼人都是喜歡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而排斥改變的。


作者:瀟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628283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0
温水宁宁:


因为他们并不想建设家庭,建设公司,建设国家,他们只想控制你,否定你,这样心里就舒服了
对他们来说,人上人的快乐,比家庭和谐,公司腾飞,祖国富强更重要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1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12319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我小的时候,我父母和亲戚朋友在一起说话的时候,我永远都是安静的坐在一边或者站在一边,从不插话。
有时候亲戚朋友会问我问题,我回答之前会看父母的脸色,偶尔有关系比较近的亲戚来家里,我会主动说几句,每当这时候我母亲总是在一边瞪着我,我吓得马上闭嘴。
这个经历对我的成长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一度胆小怕事,后来我姑姑来我家我都不敢出去打招呼。见到别人我甚至不知道该说什么。便主动避开。
上了大学后,对人际关系一窍不通,跟游刃有余的同学比起来,呆板,不善于变通,更不善于表达。
工作后苦头也没少吃。
今天我也成为了妈妈,终于明白了父母之道。
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绝对的优势和力量,来控制孩子。更有绝对的话语权。
试想有几个父母会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并把他说的话认真的考虑一下?
更别说听从孩子的合理建议了。
因为在他心里你根本就没跟他在一个平等的位置,
他认为你是他的附属品,哪有独立的话语权
不但不听你的,而且你还得无条件服从他的话
这样他才能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和老子就这么牛批的豪横,
吃老子的,穿老子的,还那么多屁事?
这句话熟悉不?
看到了没,归根到底,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了脑子的思考方式。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没有经济独立之前很少能平等的与父母谈话,因为孩子吃人嘴软。同时父母也不给与孩子这个机会。
但是我觉得可喜的是,新时代下这样的父母越来越少,而开明和懂得尊重的父母越来越多。
我们作为父母希望孩子独立,自信,阳光,有主见,那么我们就要给他们提供培养这些的土壤。
在做为父母的路上,共勉之!!!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1
胡启稳:


我就很纳闷,这个问题这么模糊,没有具体的描述,怎么就能归结到是权利问题?
大人的事情,什么事情?
教科书做法,怎么个教科书做法?
这些具体的都没有,就长篇大幅的,我的感觉就是借个题写自己想写的罢了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2
所以每当这时候我就会找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劝说权威来说服他们。
比如我妈有一次接到了诈骗电话,但是因为一开始没有警惕起来,上钩了,我就在旁边听到关于什么银行卡,警察,哪里哪里出了问题之类的内容。我就开始让我妈把手机给我我来说,她不听,觉得我耽误事。然后我就直接给我爸打电话,叫我妈接电话,由我爸劝说她,对面肯定是个骗子。她就听了。最后果然是骗子。
再比如今年有疫情,但是最一开始还没那么严重,家庭聚会大人们并不想取消。我百般劝说我爸无果,就直接去找我爷爷,然后劝说我爷爷取消聚会。最后也成功取消了。
有的时候父母不听,可能也确实是大家会更相信自己心目中更权威说话更算数的人。孩子一般情况下在家庭里也不太可能是那个权威的角色。所以不听也没办法。找个切入点能把事儿解决了我觉得效果都一样。


作者:明月夜的独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532485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2
作者:Ella品牌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88394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共一千二百一十二字,阅读需要两分钟,相信您会收获满满!】
因为父母也会有不安感。
可以换位思考。如果一个孩子不爱学习,父母经常劝ta,责备ta,孩子心里肯定是烦躁的,也很难做出改变,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想和父母沟通交流。
那父母是否也是如此呢?如果说父母觉得孩子什么也不懂,不应该掺和大人的事,那是不是和孩子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懂学习上的事,不应该掺和自己学习的事”一样呢?
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造成沟通不畅的原因是双方从对方身上很难找到安全感,也就是认为对方不能够理解自己,而有些人说到“父母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想要对方采纳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下给予对方爱的感觉,也就是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好意。
为什么说是“能理解”的方式呢?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很多爱意都是通过不正确的表达方式扭曲了,即使对方知道是为了自己好,但最先触发的却是厌烦的情绪。
这里推荐《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面会讲解为何有些沟通会变味,让对方感受不到自己本来的意愿。
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所谓“观察”就是留意观察到的事情,所谓“感受”就是对某件事的内心体会,所谓“需要”就是针对某件事的愿望和期待,所谓“请求”就是希望别人做什么或者希望得到什么。也就是说使用非暴力沟通时,要将这四个因素同时运用
我们举例了解一下“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的区别:
妈妈下班后,看到地上扔着孩子的袜子,很生气地冲孩子吼道:“你这个邋遢鬼,是想要累死我吗?”


看到孩子无动于衷,妈妈又说:“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每一天都累得要死”。


这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听到妈妈抱怨,孩子可能因为受到斥责而伤心,也或者会很反感,但是他可能根本不明白妈妈想要表达什么。


如果按照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要素进行沟通,妈妈可能会这么说:“孩子,我看到袜子扔在地上(观察),这让我感到挺不开心的(感受),我希望家里能够保持干净(需要),你们能把袜子放进洗衣机里吗(请求)”,于是孩子很听话地把袜子丢到洗衣机了。


用包含四要素的方法来沟通,我们会发现妈妈没那么愤怒了,孩子也没有受到指责,双方都没有受到伤害,而孩子也明白妈妈想要干什么,这就是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的区别。
如果我们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好意,那接下来就可以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最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在生活中,如果对方拒绝和我们沟通,大部分人就会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不想再和ta交流。但想要改变一种固定印象,或者让对方形成“我们是好意,我们可以理解他”的印象是需要时间的。
当然,在沟通时先不要触碰到对方的痛点,也不要直接提起会引发双方矛盾的问题,一切从爱意开始,从对方喜好着手,再慢慢过渡到问题。
若父亲能够消除不安感,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维,可以理解自己,相信问题就会很好的解决了。


@知乎亲子


我是Ella Ma,岁月多彩,生活向阳!
感谢您的阅读,很高兴能为您带来价值!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2
愁人了,这个题目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问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从描述来看,并不是父母不采纳孩子的建议的问题,而是你爸爸不采纳任何人的建议的问题,因为他也同样没有采纳你妈妈的建议。
首先回答隐含问题吧,为什么人不喜欢采纳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做错事的一方不喜欢采纳正确的建议。原因很简单,不愿意面对现实,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其实不是你爸爸他不愿意改变,而是没有达到自己老婆和孩子预期的信心。也就是说,他自己觉得,他就算是改变了,也不一定能够为家里带来更多的收入,到时候要是得了个无能的名声,那还不如就躲在豪爽爱玩的名声下,来的轻松自在。
其次,关于家长不愿意采纳孩子的意见,主要源于地位的不统一。曾经听过一个说法,说中国人,人人都想当皇帝。而如何完成愿望?生个孩子就行了。是的,如果报着孩子是爸妈的附属品的思维模式,那么他们提意见这件事本身就超出了孩子的行为范畴,他们的意见当然根本不作数。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会更加客观的对待这件事,走出错误的思维方式,这时采用平等尊重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方面的情况必然大有改观。


作者:汽车工程师妈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3003322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2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8950617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题主说到:哪怕是教科书式的方法也得不到父母的采纳。
要知道,任何一个道理,哪怕是完完全全的真理,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思维中和少年的思维中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的父母或许是自己理解,但是并没能力去仔细分析诠释。只是不想让你讨论这些你或许没能全部理解的事情,这也没什么关系,有些事情确实是应该在慢慢成长中逐渐理解的,直接由外部灌输,如果你没能很好地理解,理解出现了偏差,没什么好处。
这是好的情况,应该也是题主的情况,再说不好的情况。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段子,一家人问小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孩子说想做医生,父母非常高兴,认为医生收入高,地位高,待遇好,孩子很奇怪:医生不是可以治病救人吗?
每一个人的思想,都会牢牢打上阶级和时代的烙印,父母也是如此,他们的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他们自然就想把他们认为对的东西灌输给你——他们也确实相信这是为了你好。
昨天看到一个跳海的母亲,她因为初三的孩子不学习而觉得自己“没有盼头了”,多么可笑可悲啊。更可悲的是:她这么做了一次起到了效果,她下次就还会这么做,希望她不会喝百草枯。更更可悲的是:她这次上了新闻,她的孩子在学校中就再也抬不起头来,少年是最残忍的,他们会嘲笑这个可怜的孩子。
这个母亲不会认为她对孩子犯了难以宽恕的罪,她只会迷茫的认为:我全心全意的为了他好,他为什么就是不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
啊,他就用抽烟喝酒打游戏报答我这三春晖

这就是两代人的意识形态的碰撞,少年人的意识形态还是软弱的嫩芽,不像成年人那么坚硬粗糙,在碰撞中自然就受到压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面对这个问题。
我父亲是个暴躁的人,他像所有无能的家长一样,在外面受了气就回家撒气。
在我三岁的时候,有一次他殴打我哥哥,我跑去拿起电话报了警,我还记得电话里的警察同志焦急的问:在哪呢?在哪呢? 我父亲赶紧抢过电话跟人家圆了话,把电话挂掉了。
我妈跟我说当时我爸是要打我,但我记得他是在打我哥,不管谁记错了,反正在我长大的这些年来我爸从来没敢打过我,当着我的面也不怎么敢打我哥。
父母的压迫往往是最恶劣最恶毒的,知乎上面经常讲:不是最亲爱的人,怎么可能伤害的了你?
自杀是一种非常恶毒的精神攻击,用自杀威胁子女,是一种极其无耻的绑架,并且会造成很深的伤害,一个懵懂的少年,他有什么能力反抗?只能被不断的压迫扭曲,留下心理创伤。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父亲也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攻击我,他倒不至于真跳海,只是总把不想活了想自杀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一直到有一次我俩面对面说话的时候他又开始聒噪,我就冲向窗户要跳楼,十几岁的时候还是不够强壮,他又是练了多年武术的,还是把我拉下来了,在那之后他就再也不敢跟我提什么不想活之类的废话了。
回想起来,和父母的斗争还是需要一些手段,具体情况具体斗争吧,这是不好办的。
我认为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父母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他们的思想受到那个时期的种种环境影响,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自然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对子女的影响,我们应该做一个扬弃,就是保存其中积极的东西,摒弃其中消极的东西,在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的时候,努力做到更好,并让下一代也明白这个道理,这样未来就会越来越好。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30 15:33
作者:云雀叫了一整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268152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种人很多是油腻中年男,所谓四十不惑,不是到了四十你就真的都明白了,而是明白了就明白了,没明白的你也不想弄明白了。
生活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些人会有“所知障”。 何为“所知障
”? 指某些人对某些事,带有固有主观并错误的偏见,甚至有色眼镜,且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正确客观的看待事物。 碰到这种人该如何回应? 不解释也不必理会、因为没必要让他涨知识和提高眼界。因为“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 ​
















成甲
在《好好学习》里提到学习的“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
”,我才意识到,我一直是用“红灯思维”在学习。遇到自己不认可或者不熟悉的观点和建议,我会直接屏蔽。潜意识里产生抗拒,直接拒绝了这些观点。因此,那些新的观点,从一只耳朵进去,又从另一只耳朵出去,根本没有进入我的大脑,更没有用理性思维去分析。
背后是习惯性防卫在作祟。习惯性防卫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比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或尊严受到挑战时,第一反应是:你凭什么反对我,我要和你争辩到底!这时候,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我们之所以会有习惯性防卫,原因之一是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身的否定。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和行为”绑定在一起。否定“我的观点”,就是否认“我”这个人,为了避免自尊心受到打击,我们奋起而战。
要改变这种状况,先要认识到“我的观点和行为”并不等同于“我”。“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和行为”的改进和提升。当别人对“我的观点和行为”提出意见时,正是让我们获得成长和提升的机会。
怎样减少习惯性防卫带来的不利影响?方式之一是建立绿灯思维。
这里需要先区分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
红灯思维是指,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绿灯思维是指,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运用在自己身上?
新媒体运营老司机杨坤龙
就是典型的绿灯思维。他说,无论我学什么,我都跟自己说,这个方法一定能用在我身上。因此他不管学了什么都能实践起来。用这种思维,他在新媒体运营领域脱颖而出,短短几年,就成为新媒体运营的专家。
但如果你一直用“红灯思维”来学习,听再多课,看再多书,又有什么用?你的习惯性防卫
直接把这些新观点、新知识挡在了外面。所以,要提升学习效能,第一步就是要觉察自己的习惯性防卫。
绿灯思维其实和我们常说的“开放的心态”类似。记得毕业找工作时,听了不少企业高管的分享,他们都强调“在职场中,开放的心态很重要”。我当时以为自己听懂了,“嗯,对的,开放的心态很重要。”我回想当时的场景,我肯定是一边听,一边点头,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
但我真的懂了吗?什么是开放的心态

当我觉察到一直生活在自己构建的围墙里时,我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开放的心态。
如果有开放的心态,在接收到一个新事物时,先不要着急评判,用“YES, AND”的思维方式,对自己说:嗯,这个方法很不错。然后思考该怎么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直接说“NO”,这个方法对我一点用也没有,白白浪费了我的时间。
有着“开放心态”的人,当别人讲了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会先接收,然后去调研证实真实性。如果是真实的,就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里。只有把心态放开,敞开胸怀,打开自己的城门,那些新鲜的,与你认知不同的事物才能走进你的围城。
对有些人来说,认识真实的世界很重要,而对有些人来说,宁愿活在自己构建的幻想世界里。
如果没有建立“绿灯思维”,你看的书、听的课里讲的那些道理,都没有真正进入你的世界。你不相信,更不会去实践,那些知识对你而言,不会发生任何作用。
因此,看了这么多书,听了这么多讲座,还是老样子,变化微乎其微。
如果想要获得成长,要先从底层打通自己的学习心态,建立“绿灯思维”。建立“绿灯思维”的第一步是觉察到自己的“习惯性防卫”,最可怕的就是你有“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
真正的成长是从内而外的自我突破,每次思维升级都相当于一次重生。从“红灯思维”升级为“绿灯思维”,相当于学习思维的重生。
成长,像死亡一样痛苦,也和死亡的本质一样,意味着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诞生。接受它,直面它。然后,我们可以不断升级,成长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