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96篇帖子。
(轉載知乎)中國大陸的教授或副教授再出國應聘,可以得到多高的職稱?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3
作者:知乎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6895784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學那部分我不清楚,我完全不懂行不能瞎說。如果只是說我的專業德語語言學或者放大點,放大到整個外語語言學這個方向,我覺得拿到教職難度是非常大的。語言學這部分我覺得我還能算得上略懂一二,所以來扯扯,勿嫌孟浪。
依據我閱讀過的國內外語語言學專業教授的著作,包括知網上的各類期刊,其編撰的教科書,還有一些其他的會議文章啥的,我覺得國內外語語言學的研究還是比較落後的,感覺很多老師的著作有點大同小異的感覺,沒有太多新意,做的大都是實證分析研究,沒什麼實際的東西。當然也可能是文人相輕。
還有就是理論層面,可能是我自己閱讀量不夠,在我和在國內學習的朋友交流之前,我真的不知道韓禮德其人,也不知道這個人有這麼大的學術影響力。我第一次知道順應論,也是拜國內同學所教。我一度以為是學派相爭,也只能說在我的語言學學習中沒有遇到提到以上兩者的時候。
我在學習speech act theory的時候試圖尋找國內的書籍去偷懶,簡化學習過程,然後看了一圈子以後更懵了,在理論運用層面,例如怎麼具體分析詞彙是不是performative,應用的詞彙是怎麼分類到具體的類型的,等等實用方向就沒有中文的文獻了,使用理論做相對於細化深入的分析的文章也沒有找到。當然這也可以怪我自己搜索能力太差。
總結一下,對比我聽過國內教授的報告和聽國外教授的報告可以得出,不管是語言能力,還是邏輯思維,理論知識水平等層面,國內的教授或者副教授能拿到教職的可能性真的不是很大。這裡只針對比較老資格的教授們,這幾年從國外海歸回去的新晉教授副教授的水平就高了,不過人數太少,我沒怎麼見識過。


韓派的功能語言學是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言學啊?
我問了我導師,他說有聽過這個人,但是絕對絕對絕對不是mainstream。我也知道韓派在國內的盛行是因為他的學生以及他本人與我國的關係,但學術上搞這個,然後落後國外研究很多年,就很奇怪。我自己是做語用這個方向的,我自己的小方向上國內外的文章都看的七七八八了,國內我這個小方向上的文章基本上就是基於別人的小修小補,完全沒有創新性的東西。就說一個小的點吧,如何通過分析語料對類型和功能分類,國內的那幾篇非常的主觀,感覺就像數學輔導書答案里特別經常的一句「顯然/易得」,邏輯上非常跳躍。說句不負責任的話,還不如一個Seminar作業論文的邏輯嚴密。這幾篇文章的作者,大都是在一些知名大學的外國語學院任職教授/研究員/系主任。這樣的水平出來做研究,恐怕是挺難的。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3
某知乎用戶:


很難,看過有985正教授到美國做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這種non-tenure-track的entry level職位。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3
根據學校檔次和成果來看,不能一概而論。
一般來說,國內985的四青級別的大佬,出國應聘基本上assistant保底(甚至歐洲國家的tenure ap),部分可以拿到associate tenure。傑青級別的巨佬,出國應聘大機率associate,特殊情況能拿到full professor,少數情況下只有ap。
如果不是大佬,那很可能就是ap都拿不到,只能從博後做起。比如我媽,十幾年前從某985的副高(七級崗)離職,快40歲的人了去藤校還是只能從博後做起,博後合同結束之後在某個州立大學做ap,呆了幾年以後發現tenure無望果斷回國,走了海外人才引進去了另一個985,給的博導正高(四級崗)。前幾年才帶上人才帽子,變成二級崗。
她過生日的時候跟我說,她跟在藤校做博後時期那些30歲左右的年輕人相比,著實走了好一段彎路。


作者:知乎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307160300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3
還是要看個人水平、機遇、推薦信等多種因素的吧。降職跳槽的回答里寫了很多,不降職的也有。
最有名的肯定是顏寧,在清華是教授,去普林斯頓還是教授。
另外王鴻飛[1]從化學所去美國西北太平洋實驗室也是當了Chief Scientist,應該不能算降級。聽說出國後過得還更開心,在國內學術圈也更有影響力了。
參考

^https://www.westlake.edu.cn/academics/School_of_Science/Our_Faculty/Our_Faculty_2/202006/t20200617_5937.shtml

作者:卷阿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68697074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4
作者:小哥哥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6969044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現在是越來越難了。
估計在未來,本來在國內是211教授,到了國外甚至連工作都找不到,現在美國高校的職位競爭堪比比賽運動員。
我知道有兩個在國內985高校的教授,有一個出去後,簡歷投出去無數份,結果都石沉大海,幾年了到現在還在找工作。還有一個在米國不入流的大學當助理教授。
上述的這兩人假如回國應聘原崗位的話,估計一樣也難了,除非去那種一般的本科學校。
我前幾天看了下我學校的網站(我們學校是一本,不是211,也不是985),也看了包括教授,副教授,講師等等教職員工的頁面。
才短短几年,年輕的老師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絕大多數老師都是新面孔。這樣搞下去的話,那些985學校的教授即使在國內換個大學任教或者科研也難以立足,除非你是大牛。
關於米國終身教授的事情,這個職位基本和大多數教職員工無緣,很多70,80歲的終生教授一直不退休,因為那邊沒有強制退休這個事情,而這些老教授為了待遇肯定不願意退休。
而學校為了降低壓力,一直把終身教授的數額限制得很嚴。
假如某個80歲的終身教授因為疾病去世了,然後空出的這個終身教授名額變成了香餑餑,很多教授為了競爭這個名額而不停的工作,從論文,科研成果,科研經費,授課,關係等等各方面使得自己優秀,競爭壓力大到不可想像,而且終身教授名額需要多次審核的,從院,學校,甚至到州。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4
某匿名用戶:


現實就是 90%的老教授甚至重新應聘本校講師or ap 都很難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4
前幾年有個教授工作經歷如下:
2005-2008,某985大學副教授;
2008-2011,某211大學教授;
2011-2021?2022?,某985大學教授;
2021?2022?-至今,某USNEWS美國排名200+學校 Assistant Professor.
匿了,再說多就暴露了。


作者:匿名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306523072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5
某匿名用戶:


說說自己吧,日本帝國大學博士、研究員1年多回國,目前拿到了國內211學校的教授。剛回國的時候,應聘日本職位,還能拿到回信,現在拿到教授了,反而更難回去了。日本研究室的教授、副教授能力範圍,科研水平我也都了解,不存在學術水平不如人的問題,只存在文化上、價值觀的問題。
感覺,國外不需要能做獨立pi的中國人,需要的是科研勞工,受雇於他們自己的系統內的科研人,為他們增長資歷。當然,博士剛畢業的時候,還是有機會的。回國後,國內的科研經歷再被老外詬病,有我們科研圈部分人的問題,也有國外自我保護,pua國內研究者的問題。我在讀書期間,見過一個北大物理學的教授跑到日本做兼職的研究員,經常搬家,生活中也是各種省省省,說的好聽就是國外科研環境純粹,沒有什麼人際圈子,可以專註於科研,真實情況還不是拿不到pi資格,堂堂國內頂級大學的教授被日本小助理教授吸血。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5
David Dong​:


職稱的獲取是包含很多因素的,甚至包含很多偶然性因素。而這些因素是否在新環境里還會生效,就是很看具體情況的問題了。
一般來說,中國大陸的高校教職往歐美申請的時候,有幾大困難:
1. 缺乏人脈關係。學術界的圈子很小,很依賴熟人介紹。其實對學術界的人來說,各種看起來「客觀」的評價標準水分其實都不小,真的不如一個認可的人介紹讓人覺得更放心。
2. 對教學的不重視。體制內高校對教學普遍不是特別重視,但歐美高校一般對教學會有更多的一些要求,甚至對教學理論什麼的也會有要求。如果中國大陸的教職人員沒有對教學活動有足夠的思考和實踐,這就是一個弱項。
3. 難以保證繼續申請到新的項目。不同地區的項目和基金來源不太一樣,需求也不太一樣,因為換了新地方之後一般都會有這種疑慮。最基礎的,在中國申請基金都是用的中文,在歐美一般最起碼要用英文申請,是否還能申請到就可能被質疑。
4. 英語不夠好。很容易理解,是基礎的技能。
5. 雖然有發一些好的期刊,但論文本身質量不夠高,或本人對研究領域的理解不夠深刻。資深的教研人員需要有對研究有戰略性的思考,這樣才能對高校的整體發展有幫助,僅僅多幾篇好期刊的論文對高校或科研機構的發展幫助非常有限。
這些困難都能解決的話,就很容易申請到好的教職了。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5
Dr.Strangehate:


認識一個前南大教授,還是管一個區的主任什麼的,轉到歐洲工作就成了副教授了。。。
他加我後,我給他說國內發展的好,他把我刪了。。。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