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96篇帖子。
(转载知乎)中国大陆的教授或副教授再出国应聘,可以得到多高的职称?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3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689578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学那部分我不清楚,我完全不懂行不能瞎说。如果只是说我的专业德语语言学或者放大点,放大到整个外语语言学这个方向,我觉得拿到教职难度是非常大的。语言学这部分我觉得我还能算得上略懂一二,所以来扯扯,勿嫌孟浪。
依据我阅读过的国内外语语言学专业教授的著作,包括知网上的各类期刊,其编撰的教科书,还有一些其他的会议文章啥的,我觉得国内外语语言学的研究还是比较落后的,感觉很多老师的著作有点大同小异的感觉,没有太多新意,做的大都是实证分析研究,没什么实际的东西。当然也可能是文人相轻。
还有就是理论层面,可能是我自己阅读量不够,在我和在国内学习的朋友交流之前,我真的不知道韩礼德其人,也不知道这个人有这么大的学术影响力。我第一次知道顺应论,也是拜国内同学所教。我一度以为是学派相争,也只能说在我的语言学学习中没有遇到提到以上两者的时候。
我在学习speech act theory的时候试图寻找国内的书籍去偷懒,简化学习过程,然后看了一圈子以后更懵了,在理论运用层面,例如怎么具体分析词汇是不是performative,应用的词汇是怎么分类到具体的类型的,等等实用方向就没有中文的文献了,使用理论做相对于细化深入的分析的文章也没有找到。当然这也可以怪我自己搜索能力太差。
总结一下,对比我听过国内教授的报告和听国外教授的报告可以得出,不管是语言能力,还是逻辑思维,理论知识水平等层面,国内的教授或者副教授能拿到教职的可能性真的不是很大。这里只针对比较老资格的教授们,这几年从国外海归回去的新晋教授副教授的水平就高了,不过人数太少,我没怎么见识过。


韩派的功能语言学是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言学啊?
我问了我导师,他说有听过这个人,但是绝对绝对绝对不是mainstream。我也知道韩派在国内的盛行是因为他的学生以及他本人与我国的关系,但学术上搞这个,然后落后国外研究很多年,就很奇怪。我自己是做语用这个方向的,我自己的小方向上国内外的文章都看的七七八八了,国内我这个小方向上的文章基本上就是基于别人的小修小补,完全没有创新性的东西。就说一个小的点吧,如何通过分析语料对类型和功能分类,国内的那几篇非常的主观,感觉就像数学辅导书答案里特别经常的一句“显然/易得”,逻辑上非常跳跃。说句不负责任的话,还不如一个Seminar作业论文的逻辑严密。这几篇文章的作者,大都是在一些知名大学的外国语学院任职教授/研究员/系主任。这样的水平出来做研究,恐怕是挺难的。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3
某知乎用户:


很难,看过有985正教授到美国做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这种non-tenure-track的entry level职位。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3
根据学校档次和成果来看,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来说,国内985的四青级别的大佬,出国应聘基本上assistant保底(甚至欧洲国家的tenure ap),部分可以拿到associate tenure。杰青级别的巨佬,出国应聘大概率associate,特殊情况能拿到full professor,少数情况下只有ap。
如果不是大佬,那很可能就是ap都拿不到,只能从博后做起。比如我妈,十几年前从某985的副高(七级岗)离职,快40岁的人了去藤校还是只能从博后做起,博后合同结束之后在某个州立大学做ap,呆了几年以后发现tenure无望果断回国,走了海外人才引进去了另一个985,给的博导正高(四级岗)。前几年才带上人才帽子,变成二级岗。
她过生日的时候跟我说,她跟在藤校做博后时期那些30岁左右的年轻人相比,着实走了好一段弯路。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307160300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3
还是要看个人水平、机遇、推荐信等多种因素的吧。降职跳槽的回答里写了很多,不降职的也有。
最有名的肯定是颜宁,在清华是教授,去普林斯顿还是教授。
另外王鸿飞[1]从化学所去美国西北太平洋实验室也是当了Chief Scientist,应该不能算降级。听说出国后过得还更开心,在国内学术圈也更有影响力了。
参考

^https://www.westlake.edu.cn/academics/School_of_Science/Our_Faculty/Our_Faculty_2/202006/t20200617_5937.shtml

作者:卷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68697074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4
作者:小哥哥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6969044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在是越来越难了。
估计在未来,本来在国内是211教授,到了国外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现在美国高校的职位竞争堪比比赛运动员。
我知道有两个在国内985高校的教授,有一个出去后,简历投出去无数份,结果都石沉大海,几年了到现在还在找工作。还有一个在米国不入流的大学当助理教授。
上述的这两人假如回国应聘原岗位的话,估计一样也难了,除非去那种一般的本科学校。
我前几天看了下我学校的网站(我们学校是一本,不是211,也不是985),也看了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等教职员工的页面。
才短短几年,年轻的老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新面孔。这样搞下去的话,那些985学校的教授即使在国内换个大学任教或者科研也难以立足,除非你是大牛。
关于米国终身教授的事情,这个职位基本和大多数教职员工无缘,很多70,80岁的终生教授一直不退休,因为那边没有强制退休这个事情,而这些老教授为了待遇肯定不愿意退休。
而学校为了降低压力,一直把终身教授的数额限制得很严。
假如某个80岁的终身教授因为疾病去世了,然后空出的这个终身教授名额变成了香饽饽,很多教授为了竞争这个名额而不停的工作,从论文,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授课,关系等等各方面使得自己优秀,竞争压力大到不可想象,而且终身教授名额需要多次审核的,从院,学校,甚至到州。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4
某匿名用户:


现实就是 90%的老教授甚至重新应聘本校讲师or ap 都很难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4
前几年有个教授工作经历如下:
2005-2008,某985大学副教授;
2008-2011,某211大学教授;
2011-2021?2022?,某985大学教授;
2021?2022?-至今,某USNEWS美国排名200+学校 Assistant Professor.
匿了,再说多就暴露了。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30652307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5
某匿名用户:


说说自己吧,日本帝国大学博士、研究员1年多回国,目前拿到了国内211学校的教授。刚回国的时候,应聘日本职位,还能拿到回信,现在拿到教授了,反而更难回去了。日本研究室的教授、副教授能力范围,科研水平我也都了解,不存在学术水平不如人的问题,只存在文化上、价值观的问题。
感觉,国外不需要能做独立pi的中国人,需要的是科研劳工,受雇于他们自己的系统内的科研人,为他们增长资历。当然,博士刚毕业的时候,还是有机会的。回国后,国内的科研经历再被老外诟病,有我们科研圈部分人的问题,也有国外自我保护,pua国内研究者的问题。我在读书期间,见过一个北大物理学的教授跑到日本做兼职的研究员,经常搬家,生活中也是各种省省省,说的好听就是国外科研环境纯粹,没有什么人际圈子,可以专注于科研,真实情况还不是拿不到pi资格,堂堂国内顶级大学的教授被日本小助理教授吸血。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5
David Dong​:


职称的获取是包含很多因素的,甚至包含很多偶然性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否在新环境里还会生效,就是很看具体情况的问题了。
一般来说,中国大陆的高校教职往欧美申请的时候,有几大困难:
1. 缺乏人脉关系。学术界的圈子很小,很依赖熟人介绍。其实对学术界的人来说,各种看起来“客观”的评价标准水分其实都不小,真的不如一个认可的人介绍让人觉得更放心。
2. 对教学的不重视。体制内高校对教学普遍不是特别重视,但欧美高校一般对教学会有更多的一些要求,甚至对教学理论什么的也会有要求。如果中国大陆的教职人员没有对教学活动有足够的思考和实践,这就是一个弱项。
3. 难以保证继续申请到新的项目。不同地区的项目和基金来源不太一样,需求也不太一样,因为换了新地方之后一般都会有这种疑虑。最基础的,在中国申请基金都是用的中文,在欧美一般最起码要用英文申请,是否还能申请到就可能被质疑。
4. 英语不够好。很容易理解,是基础的技能。
5. 虽然有发一些好的期刊,但论文本身质量不够高,或本人对研究领域的理解不够深刻。资深的教研人员需要有对研究有战略性的思考,这样才能对高校的整体发展有帮助,仅仅多几篇好期刊的论文对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发展帮助非常有限。
这些困难都能解决的话,就很容易申请到好的教职了。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5
Dr.Strangehate:


认识一个前南大教授,还是管一个区的主任什么的,转到欧洲工作就成了副教授了。。。
他加我后,我给他说国内发展的好,他把我删了。。。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