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8篇帖子。
(轉載知乎)洪堡學者(博士後項目)大概是什麼水平?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4-4-15 23:21

知乎用戶:


正兒八經博後的水平唄,只能算是初步可以判斷拿了洪堡的人可以走科研這條路,至於後面搞成什麼樣,還要慢慢熬。
國內有個博新,感覺上和這個差不多。認可度的話,洪堡JSPS瑪麗居里是大家都知道的,博新嘛就是國內自己玩自己的。再往上就是拿一些青年學者資助或者項目了,這種水平就高了介於四小青和四大青之間的這樣吧。
像國內的青年基金本子,看過一些,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還有像地區基金,就更拉跨了。就這,中了青年基金很多普通學校就能上副高了,要我看很多人是完全不具備副教授的水平。按道理來說,副教授是要完全獨立的,自己申請項目、自己招人、自己拉起一個課題組這樣了。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4-4-15 23:21
楊先生:


水平很高,不亞於中國的傑青,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甚至高於後者。

13楼 JosephHeinrich 2024-4-15 23:21
14楼 JosephHeinrich 2025-5-3 21:06

lgfgncdd:


就是國內拿博新的水平。

但是比博新看著高端一點。

15楼 JosephHeinrich 2025-5-3 21:06

1528741158:


洪堡學者基金大約相當於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和特別資助之間,難度稍大於面上資助,遠小於特別資助。

一些留學生拔高洪堡學者的地位,無非為了自身利益。就像當初一些潤到歐美的人把bachelor翻譯成學士一樣,按比例來說,bachelor最多翻譯為準秀才。PhD翻譯為秀才。貢士數量一年100多到三四百,按比例來說貢士相當於領軍人才之上,院士之下的人才。進士相當於院士,獲得了進士,立即提拔處級左右的官員,然後不久升任相當於現在副廳級職務。當選院士很快當院長,副校長之類的。而academician (現在翻譯為院士)應該翻譯成博士才比較合適,而不是再造一個「院士」詞語來形容。

按比例來說,bachelor-准秀才

PhD-秀才

academician-博士

比較合適


所有這些拔高老外的帽子頭銜啥的,無非想回國換取更高的職位罷了,一群路旁名利客罷了。

我只是按比例按難度說了實話,一些人就歇斯底里,真是可笑。


16楼 JosephHeinrich 2025-8-15 18:30

八戒八戒傻得可愛:


青年托舉?

17楼 JosephHeinrich 2025-11-23 19:55

廢黃河邊的白毦兵:


學會青托計劃,博士後特別資助,中科院特別研究助理的水平。

就一個大號博後,還碰瓷自然基金委的傑青。

千萬不要碰瓷傑青。

要是真惹著這幫傑青。傑青在自然基金會評時候,拍死這些洪堡和瑪麗居里。


18楼 JosephHeinrich 2025-11-23 19:56
作者:LabGirls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923966/answer/196740834028917205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6月一直到10月,每年申請洪堡學者 和瑪麗居里學者的忙季終於過去了,雖然LabGirls公眾號暑假休耕了一段時間,但申請和答疑一直在知識星球和小紅書忙碌進行中,來階段性彙報一下工作!一個純粹的共襄盛舉 

最新數據,在7月份的批次中,一共收到了751份申請,其中150人獲批,成功率大約為20%。

看起來不低,但實際上每一個 offer 背後,都是反覆打磨的材料、無數個心情跌宕起伏的夜晚,無數次心驚肉跳查看手機郵件 ,以及被德式通知支配的懷疑。

首先是一個失而復得喜不自勝的offer:

這位同學7月11號在知識星球留言說收到了結果通知是:

「申請eligible但同時優先順序不夠,目前暫放在waiting list,如果後續有額外資金的話會通知正式offer」

一個「捉弄人心」的通知⚡️ - 有資格,進池子了但沒名額 ‍ 。她非常緊張這個後續能否拿到…

我在知識星球回復她:

這應該是個好消息。洪堡基金會一般沒有傳統意義的 waiting list,如果你被推遲到下一批,通常是送審名額不足。但既然你收到的是『eligible』,說明評審認可你的項目,只是資金暫時卡著了。最近德國科研經費確實緊張,不少研究所都延遲發榜,我這邊自己參與的一個 BMBF 項目也從 8 月拖到現在還沒結果。所以可以耐心等等,11 月有望正式轉正。恭喜你!

她當時半信半疑,畢竟組委會給她的郵件里的用詞是

「the chance is rather slim」,

但是我認為德國人說話還是偏保守的,而且最近德國的科研經費大震蕩,我們研究所申請了原本是應該8月份出結果的項目,結果因為經費遲遲無法到位,現在10月中旬了還沒有結果。

果然,

到8月4號,也就是25天之後,她就收到了正式獲得資助的郵件,喜從天降! 

申請的背後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洪堡的評審邏輯非常「德式」,以下是我一些個人的觀察:



Research Proposal還得是申請的靈魂,重點看你能不能「站在領域內的問題之上」提出創新;
「獨立性」 比論文數量更關鍵,尤其是你如何展示自己「不是導師項目的延伸」;
「推薦信」可以是隱形加分項,眾所不周知,有過洪堡學者經歷的推薦人可能會增加成功率。
「靠譜的host」不分大牛還是青年導師。找大佬申請容易產生同組競爭,他手裡很有可能收到好幾份申請,但一般一年一個組只有一個名額。所以找較為年輕的老師申請反而機率不會比大佬低。

還有,感覺最近「跨學科項目」的通過率明顯提高,而純理論類申請難度加大。

成立不到兩年,【LabGirls知識星球】成員已經達到430+,很開心與大家一路同行 。我們在這裡分享實用資料和模板,答疑每一個冷門申請問題,聊科研困境互相支援,偶爾氣氛像學術吐槽大會,但更多時候是不設防的幫助與分享 。

當然✨ 如果你正準備申請洪堡學者、瑪麗居里或歐陸博士項目,歡迎掃碼加入成為彼此的科研搭子 。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