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abGirls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923966/answer/196740834028917205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6月一直到10月,每年申請洪堡學者 和瑪麗居里學者的忙季終於過去了,雖然LabGirls公眾號暑假休耕了一段時間,但申請和答疑一直在知識星球和小紅書忙碌進行中,來階段性彙報一下工作!一個純粹的共襄盛舉
最新數據,在7月份的批次中,一共收到了751份申請,其中150人獲批,成功率大約為20%。
看起來不低,但實際上每一個 offer 背後,都是反覆打磨的材料、無數個心情跌宕起伏的夜晚,無數次心驚肉跳查看手機郵件 ,以及被德式通知支配的懷疑。

首先是一個失而復得喜不自勝的offer:
這位同學7月11號在知識星球留言說收到了結果通知是:
「申請eligible但同時優先順序不夠,目前暫放在waiting list,如果後續有額外資金的話會通知正式offer」
一個「捉弄人心」的通知⚡️ - 有資格,進池子了但沒名額 。她非常緊張這個後續能否拿到…

我在知識星球回復她:
這應該是個好消息。洪堡基金會一般沒有傳統意義的 waiting list,如果你被推遲到下一批,通常是送審名額不足。但既然你收到的是『eligible』,說明評審認可你的項目,只是資金暫時卡著了。最近德國科研經費確實緊張,不少研究所都延遲發榜,我這邊自己參與的一個 BMBF 項目也從 8 月拖到現在還沒結果。所以可以耐心等等,11 月有望正式轉正。恭喜你!

她當時半信半疑,畢竟組委會給她的郵件里的用詞是
「the chance is rather slim」,
但是我認為德國人說話還是偏保守的,而且最近德國的科研經費大震蕩,我們研究所申請了原本是應該8月份出結果的項目,結果因為經費遲遲無法到位,現在10月中旬了還沒有結果。
果然,
到8月4號,也就是25天之後,她就收到了正式獲得資助的郵件,喜從天降!

申請的背後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洪堡的評審邏輯非常「德式」,以下是我一些個人的觀察:
Research Proposal還得是申請的靈魂,重點看你能不能「站在領域內的問題之上」提出創新;
「獨立性」 比論文數量更關鍵,尤其是你如何展示自己「不是導師項目的延伸」;
「推薦信」可以是隱形加分項,眾所不周知,有過洪堡學者經歷的推薦人可能會增加成功率。
「靠譜的host」不分大牛還是青年導師。找大佬申請容易產生同組競爭,他手裡很有可能收到好幾份申請,但一般一年一個組只有一個名額。所以找較為年輕的老師申請反而機率不會比大佬低。
還有,感覺最近「跨學科項目」的通過率明顯提高,而純理論類申請難度加大。




成立不到兩年,【LabGirls知識星球】成員已經達到430+,很開心與大家一路同行 。我們在這裡分享實用資料和模板,答疑每一個冷門申請問題,聊科研困境互相支援,偶爾氣氛像學術吐槽大會,但更多時候是不設防的幫助與分享 。
當然✨ 如果你正準備申請洪堡學者、瑪麗居里或歐陸博士項目,歡迎掃碼加入成為彼此的科研搭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