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9篇帖子。
庆祝中华民国建国103周年!
11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09
1978年美国与中华民国断交后,次年发生美丽岛事件。为了因应国际情势演变,及解决国内民主改革需求,蒋经国审慎推动国家迈向民主化。1987年对党外人士成立的民主进步党的成立采取宽容态度;两年后开放组党,继而宣布解除台湾地区戒严令、开放民众赴中国大陆探亲,两岸交流自此逐渐热络。1988年,蒋经国病逝台北,李登辉以副总统身分继任总统,并于1990年当选第八任总统。1990年,国内大学生为了万年国会问题发起三月学运,为了使宪政回归正常,李登辉推动修宪、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制定宪法增修条文、并全面改选国会(包括立法院与国民大会),最终达成总统直选,使中华民国的国家体制逐渐向台湾社会靠拢。
12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10
1996年,在第四次台海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及国际社会关注之下,李登辉于中华民国首次正、副总统直选中与连战搭档竞选成功,顺利连任总统。为了化解省籍情结,李登辉提出“新台湾人”的理念,并提出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政策。1997香港主权移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加强对台湾主权的主张,而中华民国则力图保持本身政治经济稳定。两岸政府于1990年代以民间机构建立起非政治的协商与对话机制,亦曾举行两次辜汪会谈;但在1999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后,两岸的对话机制长期陷入停滞。在1990年代中后期,台湾的治安案件不断,连带使国民党政府的威信受到挑战,也埋下2000年政党轮替的主因。1999年9月21日,台湾中部发生921大地震,使社会与经济情势一度紧张。
13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10
2000年举行的第二次正、副总统直选,由民主进步党籍的陈水扁与吕秀莲当选,实现中华民国行宪后首次政党轮替;但民进党并未于隔年的立委选举中过半,导致施政上时常与在野国民党发生冲突。此时因蓝绿政党恶斗、中国崛起、产业外移与媒体乱象影响,国内政治、社会及经济等均显得动荡不安。由于政府提倡高科技发展,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的比例逐渐过半,并于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8月,陈水扁发表“一边一国论”,引发大陆方不满。2004年,陈水扁成功连任总统,但因选举前夕发生枪击事件,部分人士质疑选举结果并发起抗争;年底,民主进步党于立委选举中未能过半,无法全面执政的局面再次延续。2005年,任务型国民大会召开修订宪法,将修宪权力移交给国民;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同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表示“一个中国”的主张,造成台湾部分舆论不满,因而发起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表示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自主的诉求。2006年起,陈水扁亲信涉及的多起贪污弊案遭到揭发,对陈水扁政府和民主进步党的声望造成严重的打击,更引发要求陈水扁下台的百万人民倒扁运动。
14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10
2008年1月的第七届立委选举首次采用单一选区两票制,中国国民党取得超过三分之二的席次,但选制的改变也使得小型政党的发展空间遭到压缩。同年3月22日的第十二任总统选举,中国国民党籍的马英九与萧万长分别当选总统、副总统,达成第二次政党轮替;5月20日马英九就任总统后,以签订ECFA、承认九二共识等方式来积极改善两岸关系。2010年底,县市合并升格改制案实施,形成“五都十四县三市”的国土格局。2012年1月,马英九与吴敦义搭挡连任总统成功,中国国民党也在立法院取得过半数议席,被认为是国内民众对于两岸关系改善的认同所致。
15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11
中华民国国民,是指具有中华民国国籍的人,通常依法领有中华民国国民身分证或中华民国护照等政府核发之证明档案,未满14岁的国民在请领国民身分证前,则以户口名簿作为替代之身分证明。内政部表示:目前如林书豪等“在台无户籍国民”有好几万人。
大陆地区人民、香港居民及澳门居民等,均非中华民国国民。
中华民国现实际管辖区域之总人口共23,386,883人(2014年5月),人口密度646.17人/km2,排名世界第十(在面积超过1000km2的国家中则高居第二)。做为现今领土主体的台湾,人口的区域分布和城乡分布差距不断扩大,形成平原多于山区、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城市多于乡村的基本特征。人口数最多的县市前五名为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北市、桃园县,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前五名为台北市、嘉义市、新竹市、基隆市、新北市。以都会区来区分,人口大致聚集于五大都会区:台北都会区、高雄都会区、台中彰化都会区、桃园中坜都会区、台南都会区,以及2个次都会区:新竹次都会区、嘉义次都会区,形成台湾西部走廊;五个直辖市(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行政区分布与都会区的范围略有差异。
1968年起,政府开始实行《台湾地区家庭计划实施办法》以控管人口数,主要以政策建议青年男女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并且提倡“一个不算少,两个恰恰好”。到1990年后,由于生育率下降、医疗水平上升,人口老化的问题出现。政府又修订“人口政策纲领”来鼓励妇女生育。中华民国在2009年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中华民国现实际管辖区域以汉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为两大民族。台湾原住民族可细分为至少16个以上不同的族群,占总人口数2%多。其余近98%人口属于汉民族,其中大多数为1945年以前已经移居台湾本岛的本省人,即闽南人(70%)与客家人(15%);此外还有1945年之后由中国大陆各省随中华民国政府迁来之外省人(13%,但实际上外省人并非全是汉民族)。随两岸交流开展及国际化发展,中华民国目前已有中国大陆配偶数万人,外籍配偶十余万人,外籍劳工三十余万人,总计外籍常住人口约56.2万人,其中43.4万人来自东南亚,8.9万人来自大陆港澳。其中部分人士已在中华民国定居,并有部分已取得中华民国国籍,这些新来移民者有超越原住民族人口之趋势,亦非全为汉民族,现在通称为新住民。
17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12
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华民国于大陆时期的经济体制基本上为资本主义,但是带有很多干扰,内忧外患妨碍经济的发展。
处于内忧外患的国民政府尝试一些方式提升经济活动,例如成立中国工业银行。在黄金十年,中国工业成长率达7.7%以上,社会经济状况也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较于其他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大萧条,中华民国工农业产值达到清末民初以来最高水平。其中,最显著的工业成长分别为电力、煤炭及钢铁工业。然而,除了对日抗战和国共战争时滥印钞票而引起恶性通货膨胀之外,政府通常没有强制控制经济。政府外债因易受外国影响而十分敏感。袁世凯等民族主义者,受到美国庞大经济债款支援。
在当时,中华民国国内拥有广大的耕地,基本上以农业为主。一些比较富有的地主拥有大部分土地,农民大多是没有土地的佃农。这种现象要一直到土地改革后方有改善。国民政府以乡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为三大主体的乡村建设,提供广大的原物料与食物,开始推行市场整合的现代经济制度。
18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12
两岸分治以来,中华民国发展为一个备有社会福利政策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许多大型的国有银行与企业逐渐私有化、产业自由化,劳工权益备受重视、社会上有志工团体投入义工领域,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转型成主导政策和居中折冲。中华民国于过去30年内每年平均经济成长达到8%。国有银行积极支援出口政策,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证。中华民国亦是全世界少数无外债的国家之一。在国际外汇储备方面,截至2014年5月底,中华民国的外汇存底为4216.51亿美元,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日本、沙特阿拉伯、瑞士、俄罗斯而居世界第6位。
20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15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已经渐渐由高科技产业取代。中华民国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大多数电子零组件与周边硬件设备都是在台湾制造的。对外贸易也是中华民国重要的经济命脉,美国和日本长久以来一直都是中华民国的前两大贸易伙伴,现在则部分转向欧洲、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市场。此外,中华民国也是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主要投资来源,在中国大陆有5万多个台湾企业,台商则有上百万。自1980年起,政府相继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与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等科学园区,大力鼓励内外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希望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科技产业取代传统产业。
由于中华民国政府所采取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华民国受到轻微的冲击,但经济复苏的力道变小,元气也已大伤。在2001年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的名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其经济日渐自由化、国际化。加入世贸后,中华民国的国内市场持续开放,大量外来产品冲击国内产品,以农产品和民生工业为甚。2001年开始的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影响下,经济下滑,银行坏帐增加,财政盈余转为财政赤字,2001年台湾经济出现自1947年以来的首次负成长,失业率升到4.57%。当然,两岸关系紧张的政治局势也有极大的影响。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温,加上“金融重建基金”的设置,中华民国经济从2003年下半开始逐渐缓慢恢复成长。在2008年总统大选时,马英九竞选团队提出“六三三”政见,希望能够达到经济成长率每年平均正成长6%,失业率降低至3%,然而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预估,受到2007年-2010年环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华民国再次出现经济负成长,根据主计总处2010年8月的统计资料为-1.91%,略优于2001年首次衰退时的情况(-2.17%)。 而失业率的部分根据主计总处于2009年6月的统计资料显示已经达到5.94%,创下30年来的新高,到了2009年7月,失业率更是首度破6,高达6.07%。
为降低生产成本,很多企业出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地区,造成产业空洞化的现象。政府曾计划建成亚太营运中心,但遭过多政治因素干扰阻碍,例如:大陆投资政策、三通问题等。为应对这些问题,中华民国政府先后有不同措施,在李登辉时期要‘将台湾建设为亚太营运中心’;民进党政府时期则提出发展生化产业。如何提升自身生产力,经济更趋多元化与提高科学研发能力,让企业“根留台湾”,均是台湾经济在未来要面临的课题。另外,当时政府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和1990年代的“戒急用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台商的手脚,但此举被认为可适度降低过度的“中国热”,减少对中国大陆经济的依存度。2007年6月20日盛治仁在中国国民党中常会演说,41%民众认为中华民国的失业问题肇因台商西进,亦可见中华民国国民对产业过度西进大陆的疑虑,盛治仁并称:放宽台商到大陆投资限制的问题上,根据民调显示,不赞成的受访者占47%,赞成者有40%。2009年5月,政府宣布未来将发展六大新兴产业,与爱台十二建设和相关的具体配套措施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心,并设定在2011年达成人均GDP两万美元的阶段性目标。由于中华民国境内物价相对较低,国民享有之消费力实质上远高于名目人均GDP。根据国际货币基金2013年统计资料,台湾以购买力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39,579美元,是大陆的4.02倍。虽然近几年经济不景气,但中华民国仍然属于极高度发达国家,是世界上国民生活品质最高的国家之一。至2013年1月底止,中华民国外汇存底破达4000亿美元,于世界各经济体中排名第四。2012年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口占总额39.3%,进口占总额16.1%,顺差750.9亿美元。第二及第三名外贸伙伴则为日本与美国,其中日本为最大进口国(占总额17.6%)。其他主要贸易国依次还包括新加坡、韩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等。
21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19
个人观点:虽然近几年中华民国经济成长情况不甚理想,但是相比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算很好了。(现在澳大利亚好像也没有台湾景气)相信中华民国民众会弘扬勤劳、节俭等华人圈传统美德,让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上十大、五大、甚至于三大最高度开发国家之一!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