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次年發生美麗島事件。為了因應國際情勢演變,及解決國內民主改革需求,蔣經國審慎推動國家邁向民主化。1987年對黨外人士成立的民主進步黨的成立採取寬容態度;兩年後開放組黨,繼而宣佈解除臺灣地區戒嚴令、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兩岸交流自此逐漸熱絡。1988年,蔣經國病逝臺北,李登輝以副總統身分繼任總統,並於1990年當選第八任總統。1990年,國內大學生為了萬年國會問題發起三月學運,為了使憲政回歸正常,李登輝推動修憲、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制定憲法增修條文、並全面改選國會(包括立法院與國民大會),最終達成總統直選,使中華民國的國家體制逐漸向臺灣社會靠攏。
|
|
1996年,在第四次臺海危機所造成的緊張局勢及國際社會關注之下,李登輝於中華民國首次正、副總統直選中與連戰搭檔競選成功,順利連任總統。為了化解省籍情結,李登輝提出「新臺灣人」的理念,並提出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政策。1997香港主權移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加強對臺灣主權的主張,而中華民國則力圖保持本身政治經濟穩定。兩岸政府於1990年代以民間機構建立起非政治的協商與對話機制,亦曾舉行兩次辜汪會談;但在1999年李登輝發表「兩國論」後,兩岸的對話機制長期陷入停滯。在1990年代中後期,臺灣的治安案件不斷,連帶使國民黨政府的威信受到挑戰,也埋下2000年政黨輪替的主因。1999年9月21日,臺灣中部發生921大地震,使社會與經濟情勢一度緊張。
|
|
2000年舉行的第二次正、副總統直選,由民主進步黨籍的陳水扁與呂秀蓮當選,實現中華民國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但民進黨並未於隔年的立委選舉中過半,導致施政上時常與在野國民黨發生衝突。此時因藍綠政黨惡鬥、中國崛起、產業外移與媒體亂象影響,國內政治、社會及經濟等均顯得動盪不安。由於政府提倡高科技發展,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的比例逐漸過半,並於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2年8月,陳水扁發表「一邊一國論」,引發大陸方不滿。2004年,陳水扁成功連任總統,但因選舉前夕發生槍擊事件,部分人士質疑選舉結果並發起抗爭;年底,民主進步黨於立委選舉中未能過半,無法全面執政的局面再次延續。2005年,任務型國民大會召開修訂憲法,將修憲權力移交給國民;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同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表示「一個中國」的主張,造成臺灣部分輿論不滿,因而發起三二六護臺灣大遊行表示對維護國家主權獨立自主的訴求。2006年起,陳水扁親信涉及的多起貪污弊案遭到揭發,對陳水扁政府和民主進步黨的聲望造成嚴重的打擊,更引發要求陳水扁下臺的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
|
2008年1月的第七屆立委選舉首次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中國國民黨取得超過三分之二的席次,但選制的改變也使得小型政黨的發展空間遭到壓縮。同年3月22日的第十二任總統選舉,中國國民黨籍的馬英九與蕭萬長分別當選總統、副總統,達成第二次政黨輪替;5月20日馬英九就任總統後,以簽訂ECFA、承認九二共識等方式來積極改善兩岸關係。2010年底,縣市合併升格改制案實施,形成「五都十四縣三市」的國土格局。2012年1月,馬英九與吳敦義搭擋連任總統成功,中國國民黨也在立法院取得過半數議席,被認為是國內民眾對於兩岸關係改善的認同所致。
|
|
中華民國國民,是指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人,通常依法領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或中華民國護照等政府核發之證明檔案,未滿14歲的國民在請領國民身分證前,則以戶口名簿作為替代之身分證明。內政部表示:目前如林書豪等「在臺無戶籍國民」有好幾萬人。 大陸地區人民、香港居民及澳門居民等,均非中華民國國民。 中華民國現實際管轄區域之總人口共23,386,883人(2014年5月),人口密度646.17人/km2,排名世界第十(在面積超過1000km2的國家中則高居第二)。做為現今領土主體的臺灣,人口的區域分佈和城鄉分佈差距不斷擴大,形成平原多於山區、西部多於東部、北部多於南部、城市多於鄉村的基本特徵。人口數最多的縣市前五名為新北市、高雄市、臺中市、臺北市、桃園縣,人口密度最高的縣市前五名為臺北市、嘉義市、新竹市、基隆市、新北市。以都會區來區分,人口大致聚集於五大都會區:臺北都會區、高雄都會區、臺中彰化都會區、桃園中壢都會區、臺南都會區,以及2個次都會區:新竹次都會區、嘉義次都會區,形成臺灣西部走廊;五個直轄市(臺北、新北、臺中、臺南、高雄)行政區分布與都會區的範圍略有差異。 1968年起,政府開始實行《臺灣地區家庭計劃實施辦法》以控管人口數,主要以政策建議青年男女結婚年齡、生育年齡,並且提倡「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到1990年後,由於生育率下降、醫療水準上升,人口老化的問題出現。政府又修訂「人口政策綱領」來鼓勵婦女生育。中華民國在2009年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中華民國現實際管轄區域以漢民族與臺灣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臺灣原住民族可細分為至少16個以上不同的族群,佔總人口數2%多。其餘近98%人口屬於漢民族,其中大多數為1945年以前已經移居臺灣本島的本省人,即閩南人(70%)與客家人(15%);此外還有1945年之後由中國大陸各省隨中華民國政府遷來之外省人(13%,但實際上外省人並非全是漢民族)。隨兩岸交流開展及國際化發展,中華民國目前已有中國大陸配偶數萬人,外籍配偶十餘萬人,外籍勞工三十餘萬人,總計外籍常住人口約56.2萬人,其中43.4萬人來自東南亞,8.9萬人來自大陸港澳。其中部分人士已在中華民國定居,並有部分已取得中華民國國籍,這些新來移民者有超越原住民族人口之趨勢,亦非全為漢民族,現在通稱為新住民。
|
|
在20世紀的前半段,中華民國於大陸時期的經濟體制基本上為資本主義,但是帶有很多干擾,內憂外患妨礙經濟的發展。 處於內憂外患的國民政府嘗試一些方式提昇經濟活動,例如成立中國工業銀行。在黃金十年,中國工業成長率達7.7%以上,社會經濟狀況也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相較於其他現代化國家的經濟大蕭條,中華民國工農業產值達到清末民初以來最高水準。其中,最顯著的工業成長分別為電力、煤炭及鋼鐵工業。然而,除了對日抗戰和國共戰爭時濫印鈔票而引起惡性通貨膨脹之外,政府通常沒有強制控制經濟。政府外債因易受外國影響而十分敏感。袁世凱等民族主義者,受到美國龐大經濟債款支援。 在當時,中華民國國內擁有廣大的耕地,基本上以農業為主。一些比較富有的地主擁有大部分土地,農民大多是沒有土地的佃農。這種現象要一直到土地改革後方有改善。國民政府以鄉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為三大主體的鄉村建設,提供廣大的原物料與食物,開始推行市場整合的現代經濟制度。
|
|
兩岸分治以來,中華民國發展為一個備有社會福利政策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許多大型的國有銀行與企業逐漸私有化、產業自由化,勞工權益備受重視、社會上有志工團體投入義工領域,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轉型成主導政策和居中折衝。中華民國於過去30年內每年平均經濟成長達到8%。國有銀行積極支援出口政策,為工業化提供資金保證。中華民國亦是全世界少數無外債的國家之一。在國際外匯儲備方面,截至2014年5月底,中華民國的外匯存底為4216.51億美元,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及日本、沙烏地阿拉伯、瑞士、俄羅斯而居世界第6位。
|
|
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2%。傳統勞動密集型工業已經漸漸由高科技產業取代。中華民國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大多數電子零組件與週邊硬體設備都是在臺灣製造的。對外貿易也是中華民國重要的經濟命脈,美國和日本長久以來一直都是中華民國的前兩大貿易夥伴,現在則部分轉向歐洲、東南亞和中國大陸市場。此外,中華民國也是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的主要投資來源,在中國大陸有5萬多個臺灣企業,臺商則有上百萬。自1980年起,政府相繼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與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等科學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希望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 由於中華民國政府所採取的穩健的財政政策,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華民國受到輕微的衝擊,但經濟復甦的力道變小,元氣也已大傷。在2001年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其經濟日漸自由化、國際化。加入世貿後,中華民國的國內市場持續開放,大量外來產品衝擊國內產品,以農產品和民生工業為甚。2001年開始的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影響下,經濟下滑,銀行壞帳增加,財政盈餘轉為財政赤字,2001年臺灣經濟出現自1947年以來的首次負成長,失業率升到4.57%。當然,兩岸關係緊張的政治局勢也有極大的影響。但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溫,加上「金融重建基金」的設置,中華民國經濟從2003年下半開始逐漸緩慢恢復成長。在2008年總統大選時,馬英九競選團隊提出「六三三」政見,希望能夠達到經濟成長率每年平均正成長6%,失業率降低至3%,然而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預估,受到2007年-2010年環球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中華民國再次出現經濟負成長,根據主計總處2010年8月的統計資料為-1.91%,略優於2001年首次衰退時的情況(-2.17%)。 而失業率的部分根據主計總處於2009年6月的統計資料顯示已經達到5.94%,創下30年來的新高,到了2009年7月,失業率更是首度破6,高達6.07%。 為降低生產成本,很多企業出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造成產業空洞化的現象。政府曾計劃建成亞太營運中心,但遭過多政治因素干擾阻礙,例如:大陸投資政策、三通問題等。為應對這些問題,中華民國政府先後有不同措施,在李登輝時期要『將臺灣建設為亞太營運中心』;民進黨政府時期則提出發展生化產業。如何提升自身生產力,經濟更趨多元化與提高科學研發能力,讓企業「根留臺灣」,均是臺灣經濟在未來要面臨的課題。另外,當時政府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和1990年代的「戒急用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束縛臺商的手腳,但此舉被認為可適度降低過度的「中國熱」,減少對中國大陸經濟的依存度。2007年6月20日盛治仁在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演說,41%民眾認為中華民國的失業問題肇因臺商西進,亦可見中華民國國民對產業過度西進大陸的疑慮,盛治仁並稱:放寬臺商到大陸投資限制的問題上,根據民調顯示,不贊成的受訪者佔47%,贊成者有40%。2009年5月,政府宣佈未來將發展六大新興產業,與愛臺十二建設和相關的具體配套措施為新階段經濟發展的重心,並設定在2011年達成人均GDP兩萬美元的階段性目標。由於中華民國境內物價相對較低,國民享有之消費力實質上遠高於名目人均GDP。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13年統計資料,臺灣以購買力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為39,579美元,是大陸的4.02倍。雖然近幾年經濟不景氣,但中華民國仍然屬於極高度已開發國家,是世界上國民生活品質最高的國家之一。至2013年1月底止,中華民國外匯存底破達4000億美元,於世界各經濟體中排名第四。2012年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占總額39.3%,進口占總額16.1%,順差750.9億美元。第二及第三名外貿夥伴則為日本與美國,其中日本為最大進口國(占總額17.6%)。其他主要貿易國依次還包括新加坡、韓國、沙烏地阿拉伯、馬來西亞、德國、澳大利亞、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等。
|
|
個人觀點:雖然近幾年中華民國經濟成長情況不甚理想,但是相比歐美多數國家以及日本算很好了。(現在澳洲好像也沒有台灣景氣)相信中華民國民眾會弘揚勤勞、節儉等華人圈傳統美德,讓中華民國成為世界上十大、五大、甚至於三大最高度開發國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