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
清塞音、塞擦音 /p/, /t/, /k/, /tʃ/ 既可以發成送氣音,也可以發成不送氣音。不送氣清音在新加坡馬來人當中尤其普遍。比如:英語pore的發音既可以近似普通話的「婆」(送氣清音),也可以近似普通話的「伯」(不送氣清音),而bore的發音則近似於吳語中的「跑」或閩南話中的「無」(濁音)。
濁擦音 /v/, /z/, /ʒ/ 的獨立性不穩定。有一部分人發其他的音,如:very發bery,zero發gero或lero。
齒間擦音— /θ/ thin及 /ð/ then與 /t/ /d/ 不分。/θ/趨於發成送氣極明顯的塞音[tʰ]。在字末的/θ/則發成唇齒擦音/f/,如path發成paff。
有一部分人不分 /l/ 和 /r/。
/l/ 作韻尾時容易硬齶化,元音化。這一現象在英美英語也有,不過在新加坡英語裡更加突出。韻尾/l/在 /ɔ/、/o/、/u/(一部分人包括 /ə/)後脫落。如pall = paw、roll = row、tool = two、pearl = per。(最後一條並非人人都有。)
和英美英語不同,新加坡英語的/n/和/l/不能自成音節。如taken /tekən/和battle/bɛtəl/不能發成英美英語的/tekn̩/和/bɛtl̩/。
以元音開頭的單詞在實際發音時有喉塞音聲母。[ʔ]因此,新加坡英語中與英美英語不同,一個詞的韻尾不能接到下個詞上作聲母。如run out of energy在英美為run-nout-tof-venergy,在新加坡為run 'out 'of 'energy。
不在詞首或詞尾的塞音發延長音。這和日語促音和漢語入聲的發音很像。如better/bɛt:ə/,enter /ɛnt:ə/,聽起來前一個音節較短,兩個音節之間有停頓:「beh - (頓) - ter」。
閃音[ɾ]取代夾在兩個元音之間的/t/或/d/。這個現象主要出現在新加坡印度人當中,和美國英語不約而同。
在一般語流中,所有的輔音韻尾都趨向於脫落,其中的塞音韻尾轉化為喉塞音[ʔ]。如:Goodwood Park成為Gu'-wu' Pa' 。複數後綴 -s也因此經常脫落。
在稍慢語流中,輔音韻尾不脫落,但清濁不分。如peace = peas、let = led。其中塞音只成阻,不爆破,和粵語、閩語、客家話中的入聲發音一致。
複韻尾(即有超過一個輔音的韻尾)中,第二個輔音(尤其是/t/、/d/)趨向於脫落。如:bent = Ben、act = ack、nest = 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