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敏時大觀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45764561086029964/answer/194843601379918010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日印尼的大規模騷亂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起初是增加國會議員的住房補貼引發了街頭抗議,後因一名外賣小哥被警方鎮暴車碾壓身亡,而群情沸騰升級為騷亂,現已蔓延至多個城市,多名國會議員乃至財政部長的私宅均遭洗劫,引人深思,我是敏時大觀。
深層原因還是經濟上的極度不平等。儘管印尼已成為東南亞最大經濟體,但增長成果的分配嚴重失衡,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全國33%的財富,國會議員的月收入高達普通勞動者月薪的幾十倍,經濟命脈被少數家族掌控,青年失業率高企,深感未來無望。
長期的不平等早已積累了巨大的社會不滿,而政治精英卻對民生艱難缺乏認知和體諒,當局在經濟下行期選擇削減民生支出,卻還為本就富裕的議員進一步增加津貼,凸顯出對民眾訴求的極度漠視,制度的糾錯能力已明顯失靈。

都在一個共同體內,真能任同類在生死線上掙扎,而自己兀自歲月靜好嗎?歷史無數次證明,沒有公平正義的增長,終將引爆社會矛盾,最終誰都無法倖免。因此,經濟學不但重視效率問題,即如何做大蛋糕的問題,也同樣重視公平問題,即如何分配蛋糕的問題。
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
是研究分配問題的領軍人物,其《21世紀資本論》一書自2013年出版以來,在多國暢銷,並數度出現「洛陽紙貴」的場面。他分析了過去三個世紀的西方國家歷史數據,以事實批判了「經濟增長會自動解決分配問題」的觀點。
他計算出,資本的平均收益率通常約4%到5%,而經濟增長率長期來看一般約1%到2%,因此,儘管有資本的人和沒有資本的人可能處境都變好了,但二者之間的差距在變大,如果不加以干預,會富者越富,財富不斷向少數人集中。

二戰後那幾十年不平等程度的下降僅是歷史特例,是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迫使西方國家實行大規模再分配政策的結果,而非經濟增長的自然產物。隨著雷根、柴契爾主義
的上台,世界又再次回到不平等程度持續惡化的長期趨勢中。
他認為新古典理論
往往忽視資本佔有的不平等,進而忽視利潤、利息、紅利等資本性收益的分配問題,只片面重視工資差異問題,儘管資本佔有的不平等已經極為嚴重,而且這種不平等在缺乏有效調節時還會通過子孫傳遞下去,威脅社會的流動性。
因此他主張在全球範圍內對資本徵收累進稅,並將稅金用於教育、醫療、扶貧等公共事業,當然要配合以全球性稅收協調機制,以應對跨國資本流動和稅收競爭等問題。這一主張在當時雖被認為不切實際,但十多年後已是最新的時代潮流了。

當前西方各主要國家的政府債務規模居高不下,經濟增長動能放緩,加強稅收征管,特別是海外收入的稅收征管,是個必然的趨勢。連瑞士銀行都能在美國壓力下交出客戶信息,那些小島上的避稅天堂又能蹦躂幾天呢?
雖然他主要研究的是西方國家,也沒有區分生產性資本和消費型財富,但依然足以警示我們,不能單純追求GDP增速而忽視包容性和共享性,要高度重視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回報失衡問題,以阻止寡頭化、世襲化的傾向,避免危及社會長期穩定。
對個人而言該書最大的啟示是,不能只有勞動收入,一定要有財產性收入,即最近很流行的「被動收入」概念。這樣哪怕你突然被裁員,失去了勞動收入,也能有一份額外的保障,可以從容得東山再起,而不至於突然墜落,翻身無門。
我是敏時大觀,帶你走出信息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