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27篇帖子。
(轉載知乎)日本已經沒有未來了嗎?
161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2 22:31

還行吧:


以我在日本的觀感,以及這幾天和留在這邊朋友的交流。

Tim潤加國簡直是重大失誤。

日本真的太適合他的。

職場有森嚴的秩序,既能滿足他對大爹的渴望,又能滿足他對秩序的追求。

而且留日本難度低太多,膚色也一樣,說不定還能找個嚶嚶嚶的櫻花妹。


162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2 22:31

我不知道啊。

但我覺得,如果有人一個分配體系做的沒有日本好,社會保障制度沒有日本完善和公平(相對而言),人均GDP和GNI不如日本高,出生率跌的比日本快,結婚率目前還比日本高(也就是出生率還有很大下降空間),人口結構暫時優於日本但在快速惡化的國家一片光明。

所以我覺得霓虹應該還是可以苟住的吧。



作者:從不毒舌可達鴨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4717076905259499/answer/195783615183137314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63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2 22:32

王子君:


謝邀。

隨着老一輩慢慢嘎去,未來就有了。

其實本質也簡單,就這張表:

年齡越大的儲蓄越多。29歲以下小登家庭

才469萬日元,60歲以上的2000萬日元水位;

考慮到儲蓄的均值是1474萬日元,可以看出存款大頭是由50歲以上群體所佔有。

負債則呈現一種高位拋物線。

小登家庭起手負債均值就1078萬日元,30至39歲壯年中登家庭

沖高到1876萬日元,40至49歲中登家庭還有1407萬日元負債。

考慮到年齡,中登家庭應該是被泡沫前的資產所拖累,至今仍在化債期;

小登家庭則是因為日本進入長期化債期後,收入增長放緩甚至下降,但剛性支出沒咋變,導致負債走高。

你一個中登,92年咬牙高位負債上車,你肯定覺得08年的房價低得離譜;但假如你是個小登,熬了整個93年開始的就業冰河期,08年的房價對你而言依然算高位,因為中登的黃金時代不屬於你。

和這倆各自化債的群體不同,50至59歲的初老登,負債均值就只有儲蓄的一半,再往上的更是不到十分之一。

老登家庭

佔著最多的儲蓄背着最少的負債。

從生命末期來看,日本80歲家庭的儲蓄均值在1000萬元左右,中位數低很多只有600萬左右,但總歸有金幣可爆。

然後往後退一步:這幫財務結構最好看的,佔用了多少資源?

我覺得都不用翻譯,反正包括養老金和醫療在內的社保支出佔了日本財政預算總額的三分之一,是軍費的6倍。

日本搞軍國主義?別給臉了,嘴上搞搞可以,下面硬不起來,血液都被抽幹了。

所以個人財務結構最好的群體,實際上卻造成了總體財務結構里最難看的部分。

沒辦法,誰叫日本已經超深度老齡化,65歲以上佔比都過29.3%了。

所以出路就是這張表:

如果財富和成本集中於上面、負債和投資有效性集中於下面,那財富轉移的最佳路徑,就是等上面合眼。

這是天底下最自然的財富轉移模式,不需要做很複雜很拉鋸的分配機制改革。尤其是在一個少子化社會裡,你連傳統大家族保證持續佔有資產的結構都軟了,你的財富釋放效應只會更強。

日本這幾年的經濟雖然稀爛,但投資圈對日本還算勉強看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日本80歲那票的開始嘎了。

這票人在他們二十歲時,吃到了岩武

/奧林匹克

/伊奘諾景氣

,吃到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算日本現有老登里第一波財富集中層。

從他們開始,一層層嘎下去,釋放儲蓄,降低成本,給下面的年輕人讓出負債和投資空間。

可以理解為「財富年輕化」。

日本小登在這個過程中要做的就一件事:撐住與政策的博弈。

因為再怎麼著這也是個下行過程,政府為了對抗下行,一定要找增量。

小登們肯定希望政府找技術增量和消費增量,前者投資戰略前沿開發新市場,後者投資年輕人為他們的負債降本增效;

但這倆都慢。搞技術有周期,慢;投資年輕人,拉高了勞動力價格,那養眼下這幫老登的成本就更高了。

所以政策有其惰性。從短期看,政策會傾向找廉價勞動力,例如外來移民。

你們不生他們生,拖家帶口。一方面增加廉價勞動力供給,降低包括給老登養老在內的所有成本;另一方面他們肯定要買房吃飯養娃,帶來消費增量。

這時候就看博弈。

如果是小規模做,而且主體真的是高科技高投資人才,能帶來長期技術增長和無國內負擔的新錢,那確實不錯。

如果是限制在給老登養老降本的特定廉價勞動力,那也行。

但如果沒控制好,很容易造成一個後果:俺們日本老登爆金幣,結果金幣沒有投資在我們這些小登身上,拿去投資你們這些臭外地的了。

所以高市早苗

這種在年輕人里有優勢也好理解:這是一種對轉移支付流失的本能恐懼。

躺在病床上接受菲律賓護士看護的老登不會真反外來勞動力。

總之,別的不說,日本厭老風氣是全球知名。或者說,全球資產結構成熟國家似乎都在厭老,老美那年輕人也把boomer當貶義。

咱這說個「老登」還算調侃,日本那拿「老害」罵人都二十年了。

希望20後30後到時候別這麼看80至00後。日本那很早就一億總中流,所以大體上可以用年齡來劃分財富層。咱這不能這麼分。

閒聊公號:王子君的碎碎念。

164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2 22:32


蟹老闆:


有沒有都不影響你繼續還各種貸

165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2 22:32

weareyou:


有沒有未來干中國人球事,發日文網站去問它們自己吧

166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2 22:33

地球故事:


黑船事件可以看出日本有未來

400年的和平結束了,西曆1864年(日本天保末年 清國咸豐年間),米國提督佩里的一發炮擊,將日本勞動人民自和平的溫室中解救了出來,此時持有不同的觀念在日本思想界激烈衝突,尊王,攘夷,擁幕,倒幕,但是日本很快就以為極低的內耗達成了內部認同和團結,並快速開啟了學習歐米列強的文化革新,成為了政治軍事列強,有了上桌分蛋糕的資格。

當時有兩個日本年輕武士偷偷進入了佩里的黑船,後來此二人它們被抓後由於佩里轉交日本政府,日本政府也沒有因為害怕友邦驚詫處罰此二人。但是此武士二人它們不是為了殺西洋人報國讎,而是想跟着佩里的黑船去週遊世界了解歐米列強的情況,佩里得知此二人行徑後,不禁感嘆到,擁有這樣的年輕人的國家和民族,「未來不知有寬廣,前途不知道多光明」

早在西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那個大航海時代

殖民那個亞洲和非洲的時候,這個日本就是唯一的一個例外,就是從土耳其到這個朝鮮,到中國到印度,廣袤的5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350多個民族這麼多國家和民族,沒有一個被驚醒的啊,只有日本呢,馬上被驚醒的並迅速的崛起為一個列強。

網球選手勒納錢的父母是越南南部的越南籍漢人血統資本家,越南革命勝利後就開始排華,最先被趕走的就是南部華人有錢資本家,下圖用詞 淪陷 ,牛逼了

的民族性具備共同強韌的高度團結的共同種族認同感,日本勞動人民高度內聚的高度認同日本文化。

日本國內的親華和反華勢力,為什麼不會造成它們社會的內鬥和割裂?

對立又統一的關係:親華與反華——在合作大背景下可調和的變通的矛盾

那麼,這是兩種完全水火不相容的價值觀念和理念,但是很奇怪的它們內部的一個文化認同和一個精神認同是高度統一和內聚的,不可能說因為它們找到了不同的外國列強代理人,然後在這個觀念上的或者這個利害關係上的一個差異,造成內戰啊或者內鬥這種嚴峻的內部衝突局面,這原因簡單來說就是他們民族內部內聚性比較強大。

像某些國家內部因為觀念差異,或者支持不同外國代理人而吵得勢不兩立互為仇敵甚至內戰的可能性在日韓不太可能發生。就是他們鬧歸鬧,但是它們不打不罵,它們不會把這個事情鬧大造成社會割裂分歧,因為它們知道它們都是在為他們本民族的利益服務,只是在什麼具體的情況下選擇具體什麼樣的一個對外政策對他們的種族的利益最大化。

實際上,這兩國的政治生態中存在一種更深層次的動態平衡。對華政策的反覆無常是因為中國成為了它們利益取捨中的工具人

親華與反華只是表象,其共同的根本目標是在大國博弈中維護本國利益和安全,實現利益最大化。

那麼,也就是說,它們這兩派的彼此有共同的強大的內聚團結性對本民族文化和種族發展有利益取捨的有高度一致的認同。

在歐米資本主義列強渲染中國威脅論,甚至拉攏越共一起反華反共的前提和背景下,日韓的親華派主張通過與中國合作獲取經濟紅利;反華派則強調依靠美國同盟保障種族的防務安全。

一個是生存,一個是發展兩者都是為國家生存服務的工具。政治博弈「兩面下注」的生存智慧:兩派勢力更像是一種政治上的「風險對沖」策略。當一方政策受挫時,另一方便有理由上台,為國家政策轉向預留空間,保證國家航船的穩定性。有觀點形象地指出,對日韓而言,反華派是「衝鋒槍」,負責在順風時進攻;親華派則是「安全閥」,負責在逆風時保留談判和迴旋的餘地。

另外一方面,外部環境米國因素的強大影響:米國的強大軍事同盟系統和軍事科技實力和實戰經驗,以及米國在日韓的軍事存在和米國和日本韓國的軍事同盟防務同盟體系共同的安全保障條約比如日米防務同盟條約

,韓美安保協定

等是決定性的外部力量。

這種壓力極大地壓縮了「親漢」政策的實際空間,使政治光譜整體向「親米」傾斜,親華派難以佔據絕對主導。韓國安全上依賴《美韓共同防禦條約》,日本則受《美日安全條約》

約束。這種依賴使得其外交政策難以真正脫離美國戰略軌道。

但是,「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二元結構本身也抑制了某一派的極端化。

那麼,總結是什麼?

所以,日韓的親漢與反漢勢力之間,並非我們簡單理解的「內鬥」關係,而更像是一套精巧的政治組合拳。你可以這樣理解:

對國家而言:這是一套成熟的「風險管理系統」。兩派的存在允許國家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靈活地在「親華」與「反華」之間切換,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避免在單一戰略上「押注」失敗的風險。

對政客而言:「中國議題」是一個高度工具化的政治牌。在需要轉移國內矛盾(如經濟不振、執政壓力)時,煽動反漢情緒成為成本較低的政治策略。而倡導對華合作則可能在需要爭取經濟利益時被親漢派所用。

日本文化內部具備天然的高度團結和內聚性

這使的日本社會具備天然的排異性,外國文化和外國人要徹底融入歸化日本社會非常難。日本勞動人民對日本文化高度團結性認同。(像中國唐朝西晉那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無門檻的引入外族的一個移民勞工文化的做方式。在日本不太可行,不太可能發生,然後日本也不太可能存在什麼優待外族啊,這種優待外來文化的這種寬容的社會氛圍)

比如,在日本呢,有一個民間組織叫做在特會,全稱是 禁止在日本外國人具備特權市民聯合會,和這個某些列強國家不一樣,日本對這個民間組織的一個管控它相對比較寬鬆,然後這個日本的一個民間組織的一個發達程度也是非常的高,不僅在數量和質量乃至規模上啊都很牛逼,比如以前的新撰組

,黑龍會

就是這種組織,搞得辛亥大佬孫文黃興也不顧國情也學日本幕末豪傑在華南發展興中會 同盟會什麼的。(這個也是因為日本在傳統上啊,是類似那種西歐的一個封建制度,就是分封制下的一個剎帝利領主制度嘛,那個日本的領主叫做大名或者諸侯武士,類似歐洲的騎士制度,然後在這種的封建制度下呢,古代日本本身的一個地方上一個民間的軍事政治組能力就很強,且進一步延續到了日本的現代社會,你像這個歐洲的封建社會什麼聖殿騎士團吶然醫院騎士團還有新大陸的北米民兵大陸軍,他們這種民間民兵勢力都非常強大)

這個日本的文化呀,和這個日本勞動人民對這個日本文化的一個認同,它的內聚性非常強,其實呢哪怕是漢人和朝鮮人,你要歸化日本也非常的難

那麼,反面的例子,我們也看到,就是說你看這個像米國這種情況,它是那種族的大熔爐嘛,它的文化的一個包容是非常強的,但日本的情況不一樣,你看日本不論是這個黑人吶,印度人吶,還是這個回教徒,他們想要融入日本非常難,他們只有在捨去既有的文化特徵之後,才能真的徹底的入籍歸化日本社會,這個在日本就叫歸化人嘛,然後這樣的話能夠融入日本社會

而日本內部呢,它也是鐵板一塊的,非常團結,基本上沒有什麼內部的一個文化認同方面的一個分歧或者差異。

總結來講呢,這個要歸化日本的難度呢,是非常高的,你像這個張本智和他們融入日本社會呢,這個姓名都改了,也基本上不怎麼在公開場合說中文了,但是反過來講呢,你像一些美籍華人吶,他的姓名吶,包括他的一些文化特徵都能夠得到保存,實際上日本它是這種隱性的一種歧視,就是對你這個如果還保留着非日本的一些特徵的移民來講的話,他想在日本生活下去的話,他就很難。

另外,首先,你們要知道,全球這麼多文化種類,媒體或者說文化傳播過程中這個英語作為媒介來講的話,它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那麼,其次呢,在除了這個英語文化圈以外呢,潛力最大的就是現代日本文化的發展傳播,日本的動漫二次元音樂電影等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既有傳統文化的漸進迭代連續性又有循序漸進的演化革新性,人們可以觀察到,日本文化內部高度內聚,日本勞動人民對日本的傳統和文化認同感很強,基本不會發生太平天國戰亂或者中國文革那種顛覆性衝擊傳統文化的現象。

另外一方面,鬼滅之刃系列涉及到的日本元素比如武士道

武士刀文化本身就是歐米資本主義列強的勞動人民特別年輕人Z世代那裡有很強的群眾基礎和影響力,可以說深耕幾十年了。(比如40年前的manga七龍珠,就是1986年出生的納達爾小時候最愛看的)

然後呢,其它其次一級的文化圈有有拉丁天主教文化圈,又細分為法語文化圈 和意大利—西班牙語文化圈,它們也是內部玩然後發展乏善可陳。

然後呢,還有就是像中國和印度這種的就是自己玩的偏邊緣文化。像印度文化,就只有印印度教徒內部傳播,然後中國文化的主要還是在漢語,漢語裔或者漢人全世界漢族的文化圈裡面轉播。(然後這個中國文化跟這個印度文化相比呢,還有一個弱點,就是說印度教徒,他對他自己的文化認同是高度內聚的,和日本的內聚度差不多,內部文化認同鐵板一塊。但中國這邊的很多不同人群對中國文化的一個認可度啊就有很大的差異,比如說啊,大陸台灣,還有就是說像海外華人的有很多觀念差異。比如說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 滿洲褂子和漢服之爭等等 比如在這個國外,一說起中國文化,大家想到的都傅滿洲啊,還有金錢鼠尾那個瓜皮帽啊,然後馬褂呀,這些形象,比如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旗袍琵琶美女八分鐘作為了中國文化符號宣傳口徑。但是國內也有人不認同這種東西是屬於中國文化的那個核心內容,核心特徵,國際上的所謂列強的勞動人民對中國文化特徵和意識形態的認知總體上是一盤散沙混亂的狀態)

那麼,所有的這種非英語文化其實也是有很大的潛力的,其中最看好日本文化的潛力

其實毀滅之刃在歐米列強國家的一個爆紅啊,首先他的這個作品質量很高,然後呢,本身它這個就有一些那種東方的元素,比如說武士道精神日本刀文化呀,這種日本的特色元素,然後這些特色元素呢,本身在歐美就很有群眾基礎,然後呢,他也證明了這個就是非英語文化圈的一個文化產品,他在那個歐美列強的市場裡面,或者說在全球市場的一個潛力。

這個日本文化在這個歐美列強的這個影響力本來就很強

日本的這個文藝發展和創作方面呢,因為日本的它的這個文藝審核制度的原因啊,就是文化審核制度,它相對來講是比較寬鬆的。

我們可以看到韓國的這個文化審核制度也比較寬鬆,所以它韓國這個電影呢,它題材里有一定的多樣性而且目前也在資本市場和全球影響力方面大有斬獲。

但是你像日本動漫,或者說日本化產品里一些比較暴力血腥,或者說一些價值觀方面的一些問題,其實也是比較那個混亂。這種混亂呢,以中國的國情來講的話也是很難通過這種審核制度的,所以說這個日本韓國和歐米資本主義列強文化審核制度上面的一個不嚴格性和寬鬆性,可能導致一個結果就是說它會有允許有更多小眾的文藝產品能夠在資本市場上大獲成功,但是這種成功呢,也是一個要有個兩面性需辯證的去看待,就是說可能只是賺錢,或者說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他能不能對青少年起到一個正面的引導這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一#個問題了。不排除一種可能性,就是可能國內的審核制度在這方面做的更優秀更加均衡。

像歐米資本主義列強的的這個z世代啊,它們都比較熟悉這些日本文化,比如說武士道文化,或者說日本劍道文化,就比如說以前的那些漫畫在歐米資本主義列強列國的影響力早就非常牛逼了。



167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2 22:33

這個題目問的是未來,而不是現在。現在確實還是很強的,因為這麼幾十年的高科技領先發展下來都是積累的成果。

我在2010年和2025年都去過日本。2010年的時候,各種囤積化妝品護膚品,還有一些小的電器,反正就是覺得很發達,看着哪哪都好。

後來2025年的時候算是已經工作了,自己也有點積蓄,然後國內的很多產業發展的都很好了。然後去日本就感覺這國家已經停滯發展了。主要是他沒有趕上那個互聯網時代,還有包括現在的一個電驅動能源汽車。那邊甚至連電瓶車都沒有,老百姓,基本上都是要靠腳騎單車的,節奏很慢吧。

不過相對來說這個國家的旅遊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整體的環境相對來說比較乾淨和安全,然後現在仍然有個別一些領域還是比較領先、掌握行業規範的。



作者:Ripple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4717076905259499/answer/195775926795737588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68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2 22:34

xcj302:


總有出清的一天呀。當日本總人口變成1千多萬,老百姓就愛生孩子了。畢竟家家十套房了。

169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2 22:34

隕弩:


你們都搞錯了題主問問題的目的。中國人一直有個很奇怪的想法,那就是別人差了,自己就一定會好

170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2 22:34

作者:何靜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4717076905259499/answer/195757716201931293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知乎上是的。

現實生活中不好說。反正比韓國有前途太多了。關鍵要看日本人自己這是不是爭氣。


以我熟悉的領域舉例說明一下好了。

日本在科技領域相對中國的領先優勢就不少。

這些優勢的形成既有歷史積累因素,也與其持續的制度創新密切相關。

需要知道的是——日本在半導體材料領域佔據全球72%的光刻膠、68%的氟化聚醯亞胺和90%的氟化氫市場份額。

在精密機床領域,日本企業堅持定製化生產標準,與新興國家標準化生產形成技術壁壘。這是全球做工廠的人都知道的。開工廠的都喜歡日本設備。

我在日本團隊幹活的時候。我們當時還合作了一個機械人公司。

就聽日方一個日本工程師說——安川電機等企業掌握工業機械人核心伺服電機技術,其智能倉儲系統已形成完整技術生態。


需要知道的是——這種優勢可追溯至1980年代確立的"科技立國"戰略,通過《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持續強化機械人技術研發,計劃2050年前實現人工智能機械人自主學習能力。在日本生活過一段時間。和日本工程師一起做項目。我當時的頂頭上司(日本人70後,東大博士)。大叔天天建議我去東大讀博。刷個機械人方向的博士。


那個日本大叔天天和我誇—日本的 技術創新轉化機制 。這是什麼東東呢?也就是說。 日本構建了獨特的"法律-高校-企業"三角體系:《技術轉移法》規定高校科研成果歸研究者個人所有,《專利法》設置專利特例制度加速技術轉化。需要知道的是——這種制度使日本專利轉化率達到68%,遠超中國的35%。


我在日本的時候。日本團隊為了說服我留下來。帶我認識很多日本大牛。

不得不說在漸變型技術領域,日本採取"二十年研發儲備"策略。如汽車產業持續40年改進內燃機技術,混合動力專利佔全球83%,這種積累形成難以跨越的技術鴻溝。相比之下,中國在突變型技術(如新能源)更具突破優勢。


因為我們當時還合作y一些車企。

日本企業普遍採用"設計-製造-檢測"三位一體模我我觀察一下。如機床製造誤差控制在0.5微米級。這種工精神使日本汽車零部件故障率僅為中雖然影響創新速度但確保質量優勢。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