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17篇帖子。
(轉載知乎)日本在「失去的30年」經濟低迷下,為何能維持98%以上的就業率?
141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9

木桶:


當然是因為他們熱愛工作。

142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9

作者:小學生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3129287593883787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覺得諷刺日本失去30年的言論,說的是沒有錯的。

就好像很多人,直言不諱的說果黨糟糕的統治一樣。

說的都是非常正確的,並且還是有詳實的數據支撐的。

包括一眾對歐美的批判,也是非常正確的,我個人也是非常認同的。

但日本真的不怕對比。

歐美真的不怕對比。

甚至是果黨,真的不怕對比。

你說了人家的,悲慘境遇,社會陰暗面,還有造成的極其糟糕的人間苦難。

那你呢?

你的,都是404啊,朋友。

為什麼404?你知道嗎?

因為你糟糕到了,突破人類社會底線,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當然我說的都是過去了,很多人會不屑一顧。

那我們來看今天,咱們這個社會。

請問你能看到什麼?

你什麼都看不到,如果不捅破了天,你什麼都看不到。

那你跟任何人對比,你都是贏的,因為你的社會是什麼問題都沒有的,都不存在的。

因為你看不到,所以不存在。

如果有人說,你的社會糟糕,你的經濟拉胯,你的人民苦難。

那就是造謠。

不是造謠那就是間諜。

就好像這兩天的,幼兒園,還有答辯一樣。

那就是造謠,那就是境外勢力間諜的蓄謀已久的陰謀。

你用你的腳趾頭想想。

曾經的日本,有多特麼強大,人家的發展,是觸碰到了物理上限的地方,人類社會能夠發展的天花板的地方。

你指出了一大堆的問題。

這些問題,存不存在?

確實是存在的。

那你呢?

你不僅一無所知,你還失去了了解的權利。

比如說幾乎所有社會經濟運轉的數據,都停止公布了。

再往下發展下去,就什麼數據都消失了。

我們不需要數據,我們只要相信,那就是巨大的勝利。

你也不怕對比的。

因為你跟誰對比,你都一定是贏的。


143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30

就兩點,一方面是維持存量,一方面是增加非正式就業。

首先是戰後的終身僱傭制度被堅持了下來,能不裁員就不裁員,如果要裁員也要給被裁員工重新分配單位,製造業尤其如此。

第二就是凍結工資薪酬。日本的工資水平在1995年達到頂峰後就再也沒有實質性增加,不加薪也不減薪,降低企業負擔,維持僱傭率。

第三就是增加非正式僱傭。這個是專為1975-1985出生的就業冰河期世代制定的政策,也引發了大量的非議,但是效果確實顯著,年輕人的就業終於解決一部分,儘管社會保障低,工資水平也低,但憑藉長期的經濟通縮,這些收入可以維持一個相對體面的生活水平。

第四就是文旅服務業的發展。這個跟第三條是配套的,但是也導致人口持續三十年向東京集中,形成了東京一極化現象。

總而言之,日本政府廢了很大的努力才維持了就業率,代價當然也是有的,但是總體上幫助日本度過了這三十年的停滯期。



作者:勇氣的羈絆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3122274911374208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44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30

國內大學宣傳畢業生就業率98%甚至100%你不信,日媒宣傳就業率98%你就信了?說好的批判思維、獨立思考呢?

B站上看到過一個視頻,是一個在日本工作的up主發的,裡面提到日本打算把每周工作20小時以上的人都算成「就業」,即打工也算就業。好,問題來了,打零工你覺得算「就業」嗎?如果算的話,那假期當家教的大學生也算是就業了。

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的白色家電還是世界名片。直到2000年後,國內一說白色家電還認為是日本的最好,現在呢?日媒之前報導在日本市場銷售的白色家電有一半以上的品牌是中國的。連當年盛極一時的東芝都退市了。

現在2025年,日本除了汽車產業還值得一提,你還能說出第二個堪稱日本名片的、在世界範圍內具有足夠競爭力的產業嗎?甚至日本的汽車產業里,現在真正有份量的都只有豐田了,而90年代的時候,哪怕泡沫破裂,日本的汽車產業在世界市場的份額有現在這麼低麼?

光靠否認日本失去的30年,並不能幫助日本產業重回90年代的國際地位,也解釋不了日本債務規模和gdp之比居然高達260%左右。這個數甚至比美國高一倍,美國才120%左右。想吹日本經濟,先回答一下日本這債務什麼時候能還上吧。



作者:王適之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3113257673674442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45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30

日本是一個非常非常特殊的國家,知乎上很多人說什麼麥克阿瑟對日本的改造之類的,我不這麼認為。

相反,日本作為一個島國,保留了亞洲非常濃厚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以及封建主義色彩。

從封建建構來說,上下左右至少會覺得大家在一個集體里,是相似的。

而不會覺得非天龍人之外的人,都是耗材。

所以我一直認為鼓吹未來會走日本路線的人不是傻就是壞,根本不可能。

下行周期,你一定你得不到封建主義的好處的。

就像日本能在日俄海戰和日露戰爭中痛揍蘇俄。

而你卻是蘇俄在亞洲創造出來的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作者:直角假身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3110979001001740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46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20:14

強制改名用戶:


你這話就像在問,為什麼美國大蕭條時期平民蛋白質攝入量還比現在的東印度農村強?還能為什麼呢,該你自己那份被老鼠吃掉了唄。

147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20:14

國際教育苦行僧:


最大的理由就是日本是個高度發達的國家。

這就意味著,日本本身國家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有能力兜底,有健全的制度和法治維持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也有精力和意識去調控所謂的經濟下行,各種行業泡沫和危機,甚至,日本的從業人員的素養和能力也的確要比很多國家的從業人員要好。

畢竟,人家搞資本主義,也不是第一個一百年了,我們的改革開放還不到50年,我們很多經濟和政治意識都很薄弱的群體,突然在自己所在領域賺到了第一桶金實現了階層跨越,他們不可能也沒有義務去提攜後面千發達的群體,這就導致天朝社會的矛盾既多樣又複雜。

我們一方面要發展科創型社會,一方面不得不面對很多已開發國家比如日本遇到的經濟困境,新生人口減少,世界級別的商業和貿易競爭等等。

其實就業率這個東西,很玄乎的,看如何去看待和統計了。

就業率,對於那些從來沒有工作過的人而言,就是空洞的概念,很多人說自己失業了,指的是之前自己是有僱主和工作單位的,可對於很多社會新手而言,沒有工作過,實際上是不計算進入到失業率範疇的;但很難去統計到底有多少類似從來沒有工作過的社會新手,包括他們的工作穩定性。

實際上很多人的工作穩定性也與企業的薪資和穩定發展有著關鍵的作用,這就對於企業的風險防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被人們忽視掉。


148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20:14

日本厚生勞動省關於就業的定義是:原則上每周工作20個小時以上的就算是就業了,長期兼職的也算。


Q.どのような場合に「就職」になりますか?

A. 原則として、週20時間以上働く仕事に就く場合、それがアルバイト等であっても「就職」と なります。また、自営業を開始する場合、その事前準備の開始の段階から「就職」となる場合 があります。



作者:三倍冰淇淋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3098587551849452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49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20:15

作者:kiaeee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3095391555534981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日本「低失業率」的背面:少子化、老齡化與勞動短缺共築的「就業泡沫」

表面上看,日本似乎創造了一個就業奇蹟:即使在經歷了「失去的三十年」經濟長期低迷後,其官方失業率依然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近年來常在2.5%-3.0%之間徘徊)。2023年4月的數據甚至低至2.6%,遠低於許多發達經濟體。然而,這看似亮麗的就業數據背後,並非經濟活力四射、崗位充沛,而是深植於日本社會結構性困境——急劇的少子化、深度老齡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勞動力危機和社會負擔——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可以說,日本的低失業率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口結構坍塌的「傷痕勳章」。


勞動力持續萎縮:供給端的急劇收縮是「低失業率」的基石。


證據: 日本總生育率(TFR)自1970年代中期開始持續下降,從2.0以上跌至2022年的歷史最低點1.26(厚生勞動省數據),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的2.07。這導致出生人口連年減少,2023年新出生人口僅約75.8萬人,創歷史新低(厚生勞動省速報值)。


結果: 適齡勞動人口(15-64歲)規模持續萎縮。日本總人口自2011年開始連續負增長,其中勞動力人口(15-64歲)比例從1990年代初的高峰69.8%(1991/92年)急劇下降至2023年的約59.1%(總務省統計局)。勞動年齡人口從20年前的峰值減少了近千萬。想像一下,找工作的人每年都在大量且快速地減少,僱主即使增長緩慢甚至不增長,崗位空缺也更容易填滿,失業率自然被壓低。


深度老齡化加劇:推高勞動參與率,填補「缺人」的崗位。


證據: 日本是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12.1%飆升至2023年的創紀錄高點29.1%(總務省數據),「75歲+」高齡人口增速最快。


結果: 巨大的養老金壓力和健康預期壽命的延長,迫使大量老年人不得不或主動選擇延遲退休、繼續工作。2023年,65歲以上老年人的就業率達到歷史高位的25.2%(總務省勞動力調查),其中服務業、零售業、運輸業、農業中老年勞動者的身影極為普遍。他們雖然提高了整體就業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和「填補」了職位空缺,但本質上是在用「高齡就業」對沖「青壯年短缺」,而非產業繁榮的標誌。


養老保障壓力與勞動意願:被迫的「充分就業」。


證據: 公共養老金的可持續性面臨嚴峻挑戰。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和少子化導致的繳費者減少,養老金替代率(退休後養老金收入與退休前工資的比率)不斷下滑,甚至不足以維持退休前生活水平。許多人對養老金能否支撐晚年生活感到焦慮。


結果: 保障不足迫使大量本該退休的人留在或重返職場,並非出於職業生涯熱情,更多是出於經濟壓力和「退無可退」的現實。他們是「有工作就做」,而非因為理想的職位很多。這進一步擴大了勞動力供給(尤其是高齡勞動力),壓低了失業率的統計值。


勞動力短缺的剛性:有崗位也難找人。


證據: 持續多年的勞動力短缺是日本經濟的頑疾。日本求人倍率(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之比)在疫情前長期維持在1.6倍左右甚至更高(厚勞省數據),意味著平均一個求職者有1.6個職位可選。即使是在疫情期間或稍後,部分服務行業、製造業技能崗位仍然「一人難求」。


結果: 因為根本性的勞動力供給不足(源頭是少子化),導致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空有崗位但無人可招」的情況。在這種「賣方市場」(勞動者是賣方)環境下,失業率自然被壓制在低位。但這恰恰反映了經濟增長的瓶頸,並非需求旺盛。


非正規僱傭增加:靈活性的代價。


證據: 儘管整體失業率低,但非正規僱傭(part-time, contract, temporary)的比例持續上升,在2023年接近總僱傭人數的四成(約37.7%,厚生勞動省每月勞動統計調查)。 許多行業(尤其服務業)高度依賴這類靈活用工來填補全職崗位的空缺或降低成本。


結果: 這些崗位雖然創造了「就業」,但往往收入較低、福利保障不足、穩定性差,並非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它們是企業在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雙重壓力下,為了維持運轉而採取的折中方式,同樣不是經濟健康增長、創造優質崗位的證明。


結論:低失業率≠健康的就業市場


因此,日本持續的低失業率,與其說是經濟活力不減的明證,不如說是在少子化釜底抽薪、老齡化火上澆油、養老保障不足推波助瀾的合力下,勞動力市場嚴重扭曲的表徵。它是勞動供給絕對減少、老年人退而不休以及大量非正規崗位堆疊共同構成的一道「低就業(高質量)充分就業(低質量)」的奇觀。其背後,隱含著經濟增長乏力、社會負擔沉重、國家未來堪憂的深層次危機。當我們看到日本那「漂亮」的低失業率時,更需看到其背後那些沉甸甸的人口與結構性問題,這才是理解日本經濟現狀的關鍵。繁榮的表面之下,是「人手不足」時代一種無奈的靜默。


150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20:15

日本近年的經濟增長點到底在哪裡啊。。。所有說日本走出三十年的言論里,從來都不提日本到底哪個主要產業/新興產業得到迅猛發展了。理論上能帶動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整體經濟走向的產業發展怎麼都的是行業的領頭巨無霸,但沒聽說日本近幾年冒出過新巨頭出來啊。

中國至少還能說出幾個新冒頭的增值產業,比如雲計算,物聯網,電車,綠能光伏啥的。



作者:dogfish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3095337472924471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