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舟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8321665/answer/4583998463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種話題,本身挺無聊的。主要是看到一哥們挺在意的,還特意和平台申請放開評論。那我們來聊一聊。

我們看國外,對比國內。肯定是好事呀,沒有比較,就不知道差距,那怎麼能提高呢?
看待這個問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國內很多低收入者,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每月只有100多的養老金。
我們先來解釋這個問題。
為什麼不少人只有100多的養老金,因為他們沒交社保。
分田到戶後,農民成了個體戶。這和城裡經營小生意的個體戶一樣,你要自己花錢交社保,才會有養老金。如果你沒交,當然不會有養老金。按照道理講,一個月100塊都不會給你。現在能給100元,這個算是額外的真正的福利。
很多人說了,當初都沒有社保的說法,很多農民也不懂。中國社保從1995年開始,到了2011年,又搞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給予補繳的機會,一次交多少錢。退休後,可以領取養老金。各地不同,補繳的,大概能領取1000到2000多。
你作為個體戶不交社保,有補繳的機會,你也放棄掉。然後非說國家不給你養老,這個好像有點說不過去吧。
又有人說了,農民當初交公糧,被工業剪刀差割的很慘,應該免去交幾十年社保的過程,直接發養老金。
(本人也是農村出身)
交公糧是交稅,並不是社保。這和城市裡的小商人一樣,農民也是個體戶,做生意應該交稅。現在條件好了,免去了稅收,甚至還給補貼,這並不代表以前交稅就不對。
舉例:分田到戶後,以1985年為例,農業稅
平均稅率4.8%。扣除災減和社會減免,實徵稅額占實產的2.97%,人均17公斤,畝均9公斤。
從1949年至2000年的52年間,農民給國家繳納了7000多億公斤糧食,算成錢的話,總計不到4000億。(1980年財政收入是982億元,2000年財政收入13380.11億元。)農業稅在早期的確佔了一定的比重,但隨著工業化發展所佔比例越來越小。
很多時候在我們的印象中,農民在共和國的發展中居功至偉。但如果看數據的話,實際情況可能和我們的印象不太一樣。
如果拿貢獻來說。最公平的肯定是按照實際創造的效益來比較。農民雖然辛苦,但幾十年來所創造的實際貢獻。真的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大嗎?
若是說看農民窮,就給予特殊的優待。
那上戰場的士兵是不是每個人退役後,最少也得分一個「亭長」什麼的乾乾。
王進喜那樣的干出大慶油田(累計繳納稅費及各種資金超過2.9萬億元)是不是得封個「王」當一當。
我們不能站在誰弱勢誰就有理的角度上。你們如果要罵應該罵當初讓農民從企業職工變成個體戶的那些人。
當年大家興高采烈的覺得分田到戶好,都能當個體戶,都能當小老闆。然後經過幾十年經營,沒有發財,就反過來罵。這是不對的。
這讓那些從公司離職,出來創業失敗的人情何以堪?
》》》》》》》》》》》》》》》
日本這樣「發達」國家,為什麼老年人還要出去上班?
不管國家再發達,任何社會都有邊緣人。這些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沒有走正常人的途徑,在一個公司上班,交社保,然後等退休了拿養老金。
他們老了不出去打工,難道要等餓死嗎?
這種情況在現在的中國也是越來越多。這些人中有創業失敗的,有欠一屁股債的老賴,有過的渾渾噩噩的自由職業者,各種各樣原因社保斷交的。等這些人老了以後,可能日子過的還不如現在那些一月拿100元退休金的農村老人。
至少這些農村老人,在農村還有地,還佔有生產資料。把地租給種田大戶,有點錢買些肉吃。自己平時養雞養鴨,種點蔬菜。小日子也能過的下去。
那些城市裡混的,甚至連社保都不交的。如果你沒創業發財。等你老了,你準備找誰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