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17篇帖子。
(轉載知乎)日本在「失去的30年」經濟低迷下,為何能維持98%以上的就業率?
131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2

即便日本停滯發展,人均GDP也有3萬多美元,它是從5樓掉到3樓,好歹還在樓上。人均GDP是人均生產力的表現,決定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就業率是否充分。對於一個國家的底層人民而言:

人均GDP超5000美元 就是溫飽線,5000美元以上就幾乎沒有飢餓了,這就是越南現在準備達到的水平

.

人均GDP超1萬美元就是小康線,超過了萬美元意味着底層老百姓能吃飽喝足,能享受基本的家電、手機電腦、汽車等工業產品。這就是中國現在達到的水平

.

人均GDP超2萬美元就是底層富裕線,超過了這條線那麼整個社會就業率就會非常充分,付出很小的勞動價值也夠自己一個人躺平混吃混喝,這就日韓台的水平

.

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就是底層家庭富裕線,超過了這條線意味着一個人幹活就能輕輕鬆鬆養活一家人,享受體面的生活,這就是德國澳洲美國這類國家的水平

假設中國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那將會再創造約5000萬就業崗位,大學生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了,全國平均水平將達到今天的浙江水平。浙江底層勞動人民基本不出省工作,因為它自己省內就足夠多工作,就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充分就業率 ,而日本依然有3萬多美元人均GDP,它的就業率比浙江還高多了。



作者:雲里霧裡看花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3103517598849620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32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3

吟詠風歌:


統計學魅力時刻罷了,我又不是沒做過之類經濟模型,在公開數據前先自己搞個模型出來把一堆有關的數據丟進去就行,然後如果箭頭不在靶子上就改前提條件,然後再把裡面一些數據剔除,就能永遠讓箭在靶子上

133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3

憂鬱ing:


反過來說,為什麼某個地方GDP明明一直張,為什麼失業率也會上升。本質還是供需關係,GDP不變,人口變少,人均不就上去了。

134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3

李明:


無語,難道不是正是因為有了98%的就業率,所以日本才能渡過失去的三十年嗎?

這三十年工資基本不漲,終身制基本失效,GDP不下跌,都是牛馬一起努力的效果。


135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3

作者:Kid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3203147002268983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先來說一下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時間線。

「失去的三十年」是指從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開始算起,

緊接着在1991年日本迎來股市和樓市的泡沫破裂,

從這一年開始進入了漫長的停滯期。

日本從高速發展階段GDP增長10%到長期停滯階段GDP增長不足1%的這個過程中,就業率一直維持98%以上,按照常理來說這是一個很不合理的現象。

正常是隨着經濟增速的放緩,需求端開始減少,企業也就不需要那麼多員工,所以失業率會開始升高。

而日本恰恰相反,這一現象看似矛盾,其實跟日本勞動力結構、企業文化等都有關係。

終身僱傭制

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階段,日本企業跟大部分員工簽訂的合同都是終生僱傭制合同。

這樣做法的好處就是,如果經濟一直高速發展下去企業端不必為人才流失而擔心;

但是一旦經濟開始下行,企業也將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

其他國家在面臨經濟低迷期時,最先做的就是裁撤部分員工以降低用人成本,然而這個方法在日本並不適用,他們能做的只是降低工資。

除了降低工資外,還有就是減少招收正式工的數量。

日本非正式工的佔比高達37.2%,企業通過擴大招收勞務派遣、兼職等,來降低用人成本。

這樣的做法導致表面數據很好看,但其實多數人每天都生活在不穩定與焦慮之中,畢竟隨時都有可能面臨失業。

人口老齡化的日趨嚴重

日本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也導致勞動力供給持續萎縮。

國家也許會因為科技創新、能源創新等短時間內得到快速的發展,不過長久來看如果沒有持續人口的延續一切也都是空談。

相信大家看到過這樣的新聞,若日本當前趨勢延續,預計到2720年1月5日,日本將僅存一名14歲以下兒童。

雖然只是大膽的預測,都知道日本政府不可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不過從這個預測中也能感覺到日本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

在這種人口供給極度萎縮的情況下,日本企業即便經濟低迷也不敢輕易裁員。

政策端的作用

在泡沫經濟階段日本人也跟我們一樣貸款過度消費,這種提前消費給社會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在日本泡沫破裂以後,如果大部分人直接被裁員銀行端會出現大量壞賬,雖然有抵押物,不過在大家都沒錢的時候銀行又能將這些抵押物賣給誰呢。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穩就業。

日本政府長期執行零利率政策,為企業提供近乎零成本的貸款來維持他們的生存,這也間接保住了很多就業崗位。

輿論的作用

日本社會對失業的容忍程度很低,企業裁員會面臨聲譽損失和工會的壓力。

日本工會每年都會組織「春斗」,又稱「春季生活鬥爭」、「春季工資鬥爭」,是日本工會每年春季組織的為提高工人工資而進行的鬥爭。

從工資的談判上也能看出工會的力量有多大,一旦某個企業想要大規模裁員必然會遭到大量的輿論抨擊。

所以日本企業一般都會選擇在企業內部降薪或者轉崗的方式解決冗餘人員的問題。


對於日本的問題我一直認為千萬不要只是以「看笑話」的態度來看待這個話題,也許我們將來經歷的不會跟他們一模一樣,不過我們早晚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現在我國也在面臨從高速發展階段過渡到穩定發展階段的這個過程,也在面臨著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問題。

日本當年的做法雖然保持住了高就業率,但我覺得那些現象都太表面化,深層的本質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東西。

日本高就業率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工資停滯、非正式員工的貧困化,本質實在維持一種「低質量充分就業」。

這樣的做法優點就是能夠保證穩定,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大大延緩了改革的速度。

一個是「長痛」,一個是「短痛」,是你的話會怎麼選擇呢?


136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4

德先生:


簡單,不結婚,不生娃

137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4
作者:鴿子傳說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3186852763308073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日本在「失去的30年」經濟低迷時期,並非整體社會就業率都維持在98%以上,主要是大學畢業生等群體就業率較高,如2024年日本大學生就業率高達98.1%。這主要是由於勞動力市場供求變化、企業招聘與用工制度特點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勞動力供給減少:日本出生率持續走低,總人口連續多年負增長,老齡化加劇,年輕勞動力數量大幅減少。如2025年日本20-24歲人口較1995年降幅達43%,企業面臨用工荒,對大學畢業生等年輕勞動力需求迫切,為其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 企業招聘制度與文化影響:日本企業奉行「內定製

」,多在學生大學期間舉辦校招活動,提前向合適候選人發放錄用書。同時,日本企業傳統上傾向於終身僱傭模式,員工進入企業後工作相對穩定,這使得企業會持續吸納應屆畢業生,保證了較高的就業率。

- 政府政策支持:日本政府出台政策吸引國際人才,計劃提高留學生在日就業率,並通過擴招海外留學生、降低簽證和永居門檻等措施,增加勞動力供給的同時,也促使企業為留學生提供更多崗位,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整體就業率。

- 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崗位創造:經濟低迷促使日本企業調整產業結構,一些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發展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同時,日本居民消費觀念回歸理性,百元店

、軟折扣店

等新型商業模式興起,也帶動了相關就業。

- 企業保就業措施:日本社會價值觀難以接受企業倒閉與員工失業,政府與銀行會為虧損企業追加貸款,使其不倒閉,以維持員工就業。此外,還通過企業合併等方式,避免裁員,保障了就業的穩定。


138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5

鹿矛圍桐斗:


出生人口少了

總人口數少了

無他,有那就是速度降的不夠快

139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5

JLC:


統計學+新聞學魅力時刻。日本現在的畢業生98%+的就業率報道的全文描述是「有就業意願的畢業生的就業率為98%+」,至於哪些算是有就業意願,你可以去查一下統計口徑。


140樓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5

mk005003:


不應該啊,自經濟泡沫破滅以來,日本家庭婦女數量是明顯增加的。題主方便提供一下數據來源嗎?

而且日本那套年功序列制度,不利於經濟下行時期的年輕人就業率,不過利於已就業人員維持穩定,另外還有一些庶務科解決一些配額問題。

98%肯定有定語。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