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木先生:
說淺了沒幹貨,說深了怕傷人。「國外生活那麼無聊,為什麼還要出國?」這句明顯存在嚴重的認知偏差,前半句是你的認知,認為國外生活無聊;後半句是別人的選擇,你當然不知道為什麼。
在看待不理解的事物時,我們都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就以出國為例,你看到有人放棄高考選擇出國留學,你不明白為何他們放棄國內省錢省力的學習,為何放棄國內舒適的環境要遠渡他鄉;你看到有人放棄體制內的鐵飯碗舉家移民,在異鄉寧可淪為三等公民也不願在國內當家做主;你看到高管、企業家、富人將孩子送出國,以為國外讀書容易——種種之中,你看到了片刻仍看不透,究其原因是你跟別人的生活追求不同,且認知不在一個高度。

出國生活無聊麼?或許是吧,畢竟出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如果有了絕對就有了絕對的流向,你也不用納悶了。出國有意思麼?對一些人或許是吧。僅僅出國一件事兒,你能看到的優劣勢,似乎取決於你對出國這事兒的認知,也取決於你對生活的追求。
涉及認知的事兒總是太複雜,因為涉及聽眾的理解度。你說淺了戳中不了要害,說深了就傷人了,說的再深他就聽不懂了,自然就會心聲納悶。

例如,有一天孩子告訴你他想要出國,你可能會覺得:
1)出國需要英語好,孩子英語考試都費勁呢,出國後學習課程肯定會很難。但不知道的是,孩子可能自己已經評估了自己,自己給自己設定了相關能力的提升,即使你擔心的英語通過雅思、托福考試,孩子想通過努力達成申請大學的標準。
2)出國需要昂貴的留學費用,出國學習3-4年花費上百萬不如買一套房子,萬一學的不好回來找的工作不如意,十年二十年都賺不回來。但不知道的是,出國留學,在有些人眼裡是投資,在另一些人眼裡那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打開世界的一種鑰匙。
無論選擇在國外生活還是國內生活,生活高興與否都在於個人,生活水平高低也在與個人,生活是否無聊也在於個人。在你眼中的不堪,或許就是別人眼中的幸福;反之亦然。
生活永遠是自個的事兒,無需在意他人的眼光,那不過是他人的認知而已。

@知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