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30篇帖子。
(轉載知乎)真正的日本是什麼樣的?
112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0 23:33

旅行中隨便拍拍,不刻意找茬的情況下,從鹿兒島到熊本

……福岡……廣島……岡山……大板……青森

……北海道,14天拍到的就這麼多了。純從生活素養來講,的確沒什麼很值得詬病的地方。



作者:安德的遊戲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5252844479038862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13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0 23:33

杠就是你錯:


你可以喜歡日本的動漫, 聲優,俳優,美術,音樂。

切忌:把日劇動漫里的日本當真。

半澤直樹是真的,不過你是近藤。

熱血漫是真的,不過你或許不出眾甚至沒出境。

音樂好聽是真的,聽一次音樂節就知道內卷多嚴重。

深夜劇是真實日本,《明天我會成為誰的女友》是樂觀版的女高女大常態。

一切都能被明碼標價的地方,沒人計較什麼真不真心,舒服就行。

114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0 23:34

楊致遠:


已開發國家的守門員水平。

在北美和西歐的頂級已開發國家,你不僅可以賺大錢,還可以wlb。而且這並不是什麼特別需要特別努力的目標,一個稍微勤奮點的本地人都能做到。

日本則不然,泡沫破裂前的日本只能賺大錢,但是很難wlb。

泡沫破裂後到安倍改革前,是兩遍都沾不上,只能和發展中國家比一比,找點面子。

安倍改革勞動環境後,wlb倒是好看點,但是依然賺不到大錢。


萬物皆有代價。日本對於中國人旅遊、上學、工作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想來就來,點擊就送,不像歐美那樣門檻高。然而這個低門檻恰恰就是日本沒落,經濟缺乏動力的結果。


115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4 19:24

日本大多數的公交車搭乘規矩是是這樣的:


前門上車時從司機旁的售票機里取一張印有數字編號的整理券,車內車頭的上方有電子螢幕,顯示不同編號的整理券在當前車站下車時應付的金額,售票機同時具有找零功能,非常方便不懂日語的遊客。

00:10

喜歡看風景或其他日本相關內容的朋友,可以翻看下我的其他回答。



作者:東海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5381564596053297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16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1 23:44

頂級人防的蛇皮:


真正的日本,就說說吉原和淺草的失足底層人民吧:

1.她們不讀大學不是學習不好,而是交不起學費。

2.她們不是不想找份工作,而是好一點的職業需要花錢考執業資格而且不容易考過。

3.但她們能全程跟你英語聊天,不用翻譯機。

4.有一部分人很喜歡中國。可底層人民代表不了什麼。

5.甚至賺錢的目的是為了去中國旅行,比如最方便去的上海。

6.日本老男人摳門屁事多,年輕人沒錢消費。還是中國客人最好。

以上。


117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1 23:44

作者:狂禪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6020940739364104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別刷動漫了,真正的日本,是一個全世界最精緻的「楚門世界」。

你問我真正的日本?

你看到的櫻花、和服、一塵不染的街道,還有那些點頭哈腰的「すみません」(對不起)?

我告訴你,那都是這個國家最頂級的行為藝術。

是演給外人看,更是演給自己看的一場大型真人秀。

日本的本質是什麼?

是一個資源匱乏、災難頻發的島國,在極度恐懼和不安中,演化出來的一套極致壓抑的生存策略。

這套策略的核心就兩個字:規矩。

為什麼乾淨?因為不幹淨,這麼小的地方擠這麼多人,早就瘟疫橫行了。這是刻在骨子裡的生存恐懼,不是素質高。

為什麼禮貌?因為不遵守這套複雜的社交禮儀,這個高壓的社會瞬間就會崩盤。那一聲聲「すみません」,不是歉意,是潤滑劑,是為了讓這台精密但僵化的社會機器能勉強運轉下去,而不至於散架。

你羨慕他們的秩序?

那你有沒有見過東京地鐵里,那些西裝革履、眼神空洞的「社畜」?他們的靈魂,早在年復一年的鞠躬和通勤中被磨平了。

你羨慕他們的技術?

那你知不知道,他們引以為傲的職場「年功序列」和「終身僱傭」,正在把年輕一代的創造力活活悶死? innovation? 不存在的,活下去,不出錯,才是第一要義。

真正的日本,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

用最先進的科技,維繫著最保守的等級觀念。

用最極致的禮貌,包裹著最深刻的冷漠。(「不遠不近的親切感」)

在表面上最秩序井然的社會裡,孕育著最扭曲和變態的亞文化。

這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

這是一個在高壓鍋里被煮了太久的社會樣本。它告訴你,當人類把「秩序」和「集體」推崇到極致時,個體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自由的代價,個性的代價,甚至是快樂的代價。

所以,別再把日本當成一個浪漫的符號了。

它是一面鏡子,一面照向未來的鏡子。

我們正在走的很多路,城市化、老齡化、內卷化……日本只是提前三十年,用一種極其慘烈和精緻的方式,給我們演示了一遍結局。

話就說到這。

真正的日本,就是一個預告片。它預告了如果只追求表面的穩定和秩序,而犧牲掉生命的野性與活力,一個文明會變成什麼樣子。

現在,你還覺得它美好嗎?


118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1 23:45

作者:輿論排頭兵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5957813972747629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非常偉大,僅次於美國和以色列。

多次發動對外侵略戰爭,但是熱愛和平。

否認侵略事實篡改教材,但是尊重歷史。

知小禮無大義恩將仇報,但是知恩圖報。

駐日美軍肆意作姦犯科,但是獨立自主。

公然派遣間諜資助土殖,但是睦鄰友好。

邪教遍地保留皇室餘孽,但是民主自由。

公然排放大量核污染水,但是愛護環境。

全國工業產業數據造假,但是工匠精神。



119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8 08:01

凌風予:


這個人可以無縫切換,毫無閱讀障礙,但沒法通過說話溝通,意思一樣但發音不一樣

雖然手機支付不發達,但有那種多功能支付機,可以扔紙幣和硬幣,也還算方便,就是幣值高買個東西會拿一堆鋼蹦,當然,比韓元好,韓國回來剩了幾個 500 的鋼蹦,啥都買不到…

廁所識別標識不明顯,很小得瞅半天

所謂約定俗成的規矩多,稍微說個話都覺得你大聲,車上不讓吃東西

最最最噁心的是,特麼沒有垃圾桶,垃圾在包里能揣一天,你去電力買東西扔個垃圾,人家還問你是啥垃圾要先分類,太搞人了

120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17:09

鶴舞九天:


日本再好也是我們的死敵,它鄉再美,櫻花開的再盛也不能讓我對它心生好感,此仇記憶太深刻了,一個畜生的民族打扮的再好也是一隻禽獸

121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17:10
作者:愚叔淺談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6443287782448765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表面風光,背後辛酸?日本華人不願說出口的生活真相!

剛從日本回來,先把結論攤開說:這個國家最打動人的不是「好玩」,而是「好用」。

街道、地鐵、便利店、無障礙、垃圾分類、標識系統……

一切都像精密鐘錶一樣咔噠作響,讓人迅速進入一種被「秩序與體貼」環抱的日常里。

與此同時,它也有讓人略感壓抑的一面:空間小、消費高、情緒收斂、邊界感強。

這份「克制的美」與「成本的痛」共存,構成了我這次日本之行的真實底色。


1.落地的第一刻,我就聞到一種很難描述的「日本味」,不是香,也不是消毒水,更像是木頭、清潔劑與海風混合後的乾淨氣息。

建築普遍不高,店鋪門臉小得可愛,小巧精緻是第一觀感;

旋轉門緩慢,服務員輕輕鞠躬,語調輕柔得像怕驚擾到誰。

酒店房間該有的一樣不落,但面積真的小,行李箱打開就佔去大半;

卻又處處貼心:睡衣碼放整齊、加濕器常備、充電線介面齊全。

「緊湊而周到」成為我在日本住宿的固定記憶。

服務確實殷勤,甚至到了有點「繁瑣」的程度。

點一碗面,店員會確認幾次:要不要加蔥、能否少鹽、麵條硬度如何;

買個小物件,收銀員會把袋口對摺再對摺,膠帶貼得像封口儀式。

我不是說這不好,只是當「被服務」變得如此精密,人也容易變得拘謹,你開始小聲說話、輕輕挪椅子,生怕製造出一丁點「擾動」。

這或許就是日本的公共文化:在你意識到之前,它已經悄悄把你訓練成了「溫柔的人」。

2.物價的梯度也讓我印象深刻。

衣服沒有想像中貴,量販與買手店都能淘到性價比;

飲食口味偏清淡,配菜講究「平衡」;

但打車費用極高,讓人天然把地鐵、私鐵當作首選。

地鐵票價不算友好,換乘邏輯又複雜,但標識清晰、時間精準,久而久之,你會驚嘆它的「強可用性」:哪怕是第一次,跟著箭頭走,多看兩眼顏色,你就不會迷路,路線圖像電路板,閃著一格一格的理性光澤。

街上的人很耐看,不是「顏值」層面的,而是「精神氣」的整齊劃一。

男人多半剃得乾淨、襯衫合體、皮鞋擦亮;年輕爸爸推嬰兒車,臉上還透著少年感。

公開親密並不常見,情侶牽手都不多,更別說在街角熱吻。

電梯里安靜,地鐵里更安靜,哪怕是商業區的大型商場,也很少聽見嘈雜的嬉鬧。

這份安靜不是冷漠,而是「不打擾」的自覺,一種深入骨髓的邊界感。

3.垃圾處理是我學得最認真也最「怵」的部分。

分類細、時間嚴、袋子收費,不按「時段」去投,門口就要「留作紀念」。

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幾乎沒有垃圾桶的街頭,也幾乎看不到垃圾。

大家出門自然帶著小袋子,自覺把垃圾帶走。

公共場所禁煙,若實在想抽,去專門吸煙區或便利店旁的煙灰桶;

雨天滿街的透明白傘像是城市的統一配件,便宜、耐用、到處可補;

夏天,許多人脖子上掛著降溫環,既實用又不違和。

餐廳大多上冰水而不是熱水,剛開始我不習慣,但喝久了覺得清爽。

聽當地朋友說,很多人偏向租房,不是買不起,而是房產折舊快、稅也不低,「住得合適就好」的思路挺務實。

走在路上,無障礙設施讓我頻頻點頭:盲道鋪設連續、坡道幾乎全覆蓋,過街的紅綠燈還有鳥鳴提示,輕輕一聲「啾」,像為行人留出的溫柔暗號。

兒童的獨立性也讓我驚訝,五六歲的孩子戴著小帽背著書包,排著小隊穿街過巷;

路口常有志願者護導,彼此點頭致意。

你能感到一種「社會協同」的樸素善意:制度和人相互托舉,時間久了,就形成了可持續的秩序。

4.交通系統是日本的「看家本領」。

新幹線

的外形永遠風馳電掣,內部卻安靜得像圖書館。

JR像一張巨大的神經網路,把城與城、區與區縫得嚴絲合縫;

私鐵在地方編織細密生活網,名字好聽得像詩:阪急、京阪、近鐵、南海、嵐電……城市地鐵又把最後一公里補齊。

準點幾乎成了信仰,站台鐘表每次看都能和手機對上。

剛開始我被換乘圖暈得直眨眼,後來發現就像玩複雜但「友好」的遊戲,規則清晰,學習一次,終身受用。

當然,這一切的便利,都以不便宜為前提。

交通費高,尤其公交、地鐵的「累積感」很強;

餐飲價格比我預期高半個台階,普通拉麵也要咬咬牙,但分量足、服務穩、環境淨。

我不止一次在便利店裡驚嘆:一個自動化文明能做到多細,自動販賣機密度之高,幾乎三五十米就來一台,飲料、零食、日用品,支付方式隨你選。

你以為它只在旅遊區,轉進居民巷弄里,它依然穩穩地站在那,像一盞「無人的燈」。

日本的社會秩序,像水面下的巨大冰山,你能看到的秩序,只是露出水的一角。

其餘部分,是無數小事的共同完成:電車裡自動靜音的手機、車廂門口自覺排隊的三條線、自動門口停步讓人的半秒、便利店收銀台前放得齊齊整整的零錢盤、餐廳里統一朝向的椅子與菜單。

它們不是強制指令,而是約定俗成,從小到大的「文明肌肉記憶」。

5.我也看到了日本的另一面:老齡化來得更直觀。

地鐵車廂里,穿制服工作的老人不在少數;

商場里,彎腰幫你套購物袋的,也常是銀髮。

你會在街角遇到一個老人和一隻貓,陽光下兩位都慢吞吞;

你還會在咖啡店裡看見兩位老太太專註地把手賬貼好,放下膠帶,彼此笑笑。

日本的慢,是老人的慢,也是城市的慢,它提醒你收起焦慮,認真地活在當天。

6.旅行是旅行,該「打卡」的還是要打。

富士山在多雲時像個害羞的人,總用雲霧遮住臉,我在遠處看它,只覺得它不僅是自然的象徵,還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規訓」:留白、剋制、寧靜。

東京塔

和晴空塔

則把「現代」的張力扛在天際線上,一個帶著昭和的溫暖,一個是平成以降的鋒利象徵,在不同的夜裡發出不同的光。

銀座

像一塊昂貴的陳列櫃,街角的櫥窗有一種「日式冷靜的美」;

淺草寺

的燈籠下人聲鼎沸,卻仍舊保持規矩的秩序,古老與熱鬧握手言和。

奈良的鹿自由又從容,叼著你的衣角討要鹿仙貝,不急不躁,像這片土地上被溫柔教化的居民。

7.說美食吧。

豚骨拉麵的厚重、烏冬的筋道、鰻魚飯的焦香、京料理的細緻、大阪燒的豪邁、明石燒的軟糯、冬天一碗湯豆腐的樸素入心……

日本料理的「好」,是在分寸里:不炫技、不堆料,講究平衡,讓味蕾安靜而滿足。

神戶牛固然貴,但偶爾一次是值得的;而銅鑼燒那樣的小甜點,像給旅程下的一句溫柔的句號。

8.這一路,我反覆在「欣賞」與「思考」之間來回。

秩序、細節、美感、剋制、尊重他人,是日本社會的關鍵字;

但空間的局促、消費的高昂、情緒的隱忍、人際的距離,也是真實的。

你能被它的文明打動,也會被它的冷靜輕輕推開一步。

有人說日本像一間收拾得極其乾淨的屋子,每一件東西都在位置上;

我想補一句:屋子真的很乾淨,但窗子拉著簾。

哪怕是白天,很多人也習慣拉上窗帘、開著燈生活,這不只是生活習慣,也像一種隱喻:在公共世界保持「可見的秩序」,在私人世界保留「不可見的自由」。

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次旅行:日本是一個把「公共性」打磨到極致的社會。

旅行的意義大概就在這裡:你在他人的秩序里照見自己的生活偏好。

我喜歡這裡的「好用」與「體貼」,也珍惜我們熟悉的「鬆弛與熱鬧」。

走出機場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文明沒有單選題。

人與人、人與城、人與制度之間,有無數種可能的組合;

日本用它的方式給出答案,我們也在用我們的方式尋找平衡。

把最初那句話再說一遍,日本最好玩的地方,其實是它「好用」的日常。

這份可預期、可依賴、可感知的秩序,會在你離開以後依舊在心裡「常亮」。

等哪天再回去,我依舊會在地鐵站的風裡,聽到廣播里溫柔的提醒,看到螢幕上跳變的下一班列車,手裡握著一杯便利店的熱咖啡,對這個世界再溫柔一點。

因為被溫柔對待過的人,也會更願意溫柔地對待別人。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