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30篇帖子。
(轉載知乎)真正的日本是什么样的?
112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0 23:33

旅行中随便拍拍,不刻意找茬的情况下,从鹿儿岛到熊本

……福冈……广岛……冈山……大板……青森

……北海道,14天拍到的就这么多了。纯从生活素养来讲,的确没什么很值得诟病的地方。



作者:安德的游戏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5252844479038862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13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0 23:33

杠就是你错:


你可以喜欢日本的动漫, 声优,俳优,美术,音乐。

切忌:把日剧动漫里的日本当真。

半泽直树是真的,不过你是近藤。

热血漫是真的,不过你或许不出众甚至没出境。

音乐好听是真的,听一次音乐节就知道内卷多严重。

深夜剧是真实日本,《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是乐观版的女高女大常态。

一切都能被明码标价的地方,没人计较什么真不真心,舒服就行。

114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0 23:34

杨致远:


发达国家的守门员水平。

在北美和西欧的顶级发达国家,你不仅可以赚大钱,还可以wlb。而且这并不是什么特别需要特别努力的目标,一个稍微勤奋点的本地人都能做到。

日本则不然,泡沫破裂前的日本只能赚大钱,但是很难wlb。

泡沫破裂后到安倍改革前,是两遍都沾不上,只能和发展中国家比一比,找点面子。

安倍改革劳动环境后,wlb倒是好看点,但是依然赚不到大钱。


万物皆有代价。日本对于中国人旅游、上学、工作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想来就来,点击就送,不像欧美那样门槛高。然而这个低门槛恰恰就是日本没落,经济缺乏动力的结果。


115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4 19:24

日本大多数的公交车搭乘规矩是是这样的:


前门上车时从司机旁的售票机里取一张印有数字编号的整理券,车内车头的上方有电子屏幕,显示不同编号的整理券在当前车站下车时应付的金额,售票机同时具有找零功能,非常方便不懂日语的游客。

00:10

喜欢看风景或其他日本相关内容的朋友,可以翻看下我的其他回答。



作者:东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538156459605329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16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1 23:44

顶级人防的蛇皮:


真正的日本,就说说吉原和浅草的失足底层人民吧:

1.她们不读大学不是学习不好,而是交不起学费。

2.她们不是不想找份工作,而是好一点的职业需要花钱考执业资格而且不容易考过。

3.但她们能全程跟你英语聊天,不用翻译机。

4.有一部分人很喜欢中国。可底层人民代表不了什么。

5.甚至赚钱的目的是为了去中国旅行,比如最方便去的上海。

6.日本老男人抠门屁事多,年轻人没钱消费。还是中国客人最好。

以上。


117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1 23:44

作者:狂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602094073936410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别刷动漫了,真正的日本,是一个全世界最精致的“楚门世界”。

你问我真正的日本?

你看到的樱花、和服、一尘不染的街道,还有那些点头哈腰的“すみません”(对不起)?

我告诉你,那都是这个国家最顶级的行为艺术。

是演给外人看,更是演给自己看的一场大型真人秀。

日本的本质是什么?

是一个资源匮乏、灾难频发的岛国,在极度恐惧和不安中,演化出来的一套极致压抑的生存策略。

这套策略的核心就两个字:规矩。

为什么干净?因为不干净,这么小的地方挤这么多人,早就瘟疫横行了。这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恐惧,不是素质高。

为什么礼貌?因为不遵守这套复杂的社交礼仪,这个高压的社会瞬间就会崩盘。那一声声“すみません”,不是歉意,是润滑剂,是为了让这台精密但僵化的社会机器能勉强运转下去,而不至于散架。

你羡慕他们的秩序?

那你有没有见过东京地铁里,那些西装革履、眼神空洞的“社畜”?他们的灵魂,早在年复一年的鞠躬和通勤中被磨平了。

你羡慕他们的技术?

那你知不知道,他们引以为傲的职场“年功序列”和“终身雇佣”,正在把年轻一代的创造力活活闷死? innovation? 不存在的,活下去,不出错,才是第一要义。

真正的日本,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

用最先进的科技,维系着最保守的等级观念。

用最极致的礼貌,包裹着最深刻的冷漠。(“不远不近的亲切感”)

在表面上最秩序井然的社会里,孕育着最扭曲和变态的亚文化。

这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

这是一个在高压锅里被煮了太久的社会样本。它告诉你,当人类把“秩序”和“集体”推崇到极致时,个体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自由的代价,个性的代价,甚至是快乐的代价。

所以,别再把日本当成一个浪漫的符号了。

它是一面镜子,一面照向未来的镜子。

我们正在走的很多路,城市化、老龄化、内卷化……日本只是提前三十年,用一种极其惨烈和精致的方式,给我们演示了一遍结局。

话就说到这。

真正的日本,就是一个预告片。它预告了如果只追求表面的稳定和秩序,而牺牲掉生命的野性与活力,一个文明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在,你还觉得它美好吗?


118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1 23:45

作者:舆论排头兵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5957813972747629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非常伟大,仅次于美国和以色列。

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但是热爱和平。

否认侵略事实篡改教材,但是尊重历史。

知小礼无大义恩将仇报,但是知恩图报。

驻日美军肆意作奸犯科,但是独立自主。

公然派遣间谍资助土殖,但是睦邻友好。

邪教遍地保留皇室余孽,但是民主自由。

公然排放大量核污染水,但是爱护环境。

全国工业产业数据造假,但是工匠精神。



119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8 08:01

凌风予:


这个人可以无缝切换,毫无阅读障碍,但没法通过说话沟通,意思一样但发音不一样

虽然手机支付不发达,但有那种多功能支付机,可以扔纸币和硬币,也还算方便,就是币值高买个东西会拿一堆钢蹦,当然,比韩元好,韩国回来剩了几个 500 的钢蹦,啥都买不到…

厕所识别标识不明显,很小得瞅半天

所谓约定俗成的规矩多,稍微说个话都觉得你大声,车上不让吃东西

最最最恶心的是,特么没有垃圾桶,垃圾在包里能揣一天,你去电力买东西扔个垃圾,人家还问你是啥垃圾要先分类,太搞人了

120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17:09

鹤舞九天:


日本再好也是我们的死敌,它乡再美,樱花开的再盛也不能让我对它心生好感,此仇记忆太深刻了,一个畜生的民族打扮的再好也是一只禽兽

121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17:10
作者:愚叔浅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6443287782448765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表面风光,背后辛酸?日本华人不愿说出口的生活真相!

刚从日本回来,先把结论摊开说:这个国家最打动人的不是“好玩”,而是“好用”。

街道、地铁、便利店、无障碍、垃圾分类、标识系统……

一切都像精密钟表一样咔哒作响,让人迅速进入一种被“秩序与体贴”环抱的日常里。

与此同时,它也有让人略感压抑的一面:空间小、消费高、情绪收敛、边界感强。

这份“克制的美”与“成本的痛”共存,构成了我这次日本之行的真实底色。


1.落地的第一刻,我就闻到一种很难描述的“日本味”,不是香,也不是消毒水,更像是木头、清洁剂与海风混合后的干净气息。

建筑普遍不高,店铺门脸小得可爱,小巧精致是第一观感;

旋转门缓慢,服务员轻轻鞠躬,语调轻柔得像怕惊扰到谁。

酒店房间该有的一样不落,但面积真的小,行李箱打开就占去大半;

却又处处贴心:睡衣码放整齐、加湿器常备、充电线接口齐全。

“紧凑而周到”成为我在日本住宿的固定记忆。

服务确实殷勤,甚至到了有点“繁琐”的程度。

点一碗面,店员会确认几次:要不要加葱、能否少盐、面条硬度如何;

买个小物件,收银员会把袋口对折再对折,胶带贴得像封口仪式。

我不是说这不好,只是当“被服务”变得如此精密,人也容易变得拘谨,你开始小声说话、轻轻挪椅子,生怕制造出一丁点“扰动”。

这或许就是日本的公共文化:在你意识到之前,它已经悄悄把你训练成了“温柔的人”。

2.物价的梯度也让我印象深刻。

衣服没有想象中贵,量贩与买手店都能淘到性价比;

饮食口味偏清淡,配菜讲究“平衡”;

但打车费用极高,让人天然把地铁、私铁当作首选。

地铁票价不算友好,换乘逻辑又复杂,但标识清晰、时间精准,久而久之,你会惊叹它的“强可用性”:哪怕是第一次,跟着箭头走,多看两眼颜色,你就不会迷路,路线图像电路板,闪着一格一格的理性光泽。

街上的人很耐看,不是“颜值”层面的,而是“精神气”的整齐划一。

男人多半剃得干净、衬衫合体、皮鞋擦亮;年轻爸爸推婴儿车,脸上还透着少年感。

公开亲密并不常见,情侣牵手都不多,更别说在街角热吻。

电梯里安静,地铁里更安静,哪怕是商业区的大型商场,也很少听见嘈杂的嬉闹。

这份安静不是冷漠,而是“不打扰”的自觉,一种深入骨髓的边界感。

3.垃圾处理是我学得最认真也最“怵”的部分。

分类细、时间严、袋子收费,不按“时段”去投,门口就要“留作纪念”。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没有垃圾桶的街头,也几乎看不到垃圾。

大家出门自然带着小袋子,自觉把垃圾带走。

公共场所禁烟,若实在想抽,去专门吸烟区或便利店旁的烟灰桶;

雨天满街的透明白伞像是城市的统一配件,便宜、耐用、到处可补;

夏天,许多人脖子上挂着降温环,既实用又不违和。

餐厅大多上冰水而不是热水,刚开始我不习惯,但喝久了觉得清爽。

听当地朋友说,很多人偏向租房,不是买不起,而是房产折旧快、税也不低,“住得合适就好”的思路挺务实。

走在路上,无障碍设施让我频频点头:盲道铺设连续、坡道几乎全覆盖,过街的红绿灯还有鸟鸣提示,轻轻一声“啾”,像为行人留出的温柔暗号。

儿童的独立性也让我惊讶,五六岁的孩子戴着小帽背着书包,排着小队穿街过巷;

路口常有志愿者护导,彼此点头致意。

你能感到一种“社会协同”的朴素善意:制度和人相互托举,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可持续的秩序。

4.交通系统是日本的“看家本领”。

新干线

的外形永远风驰电掣,内部却安静得像图书馆。

JR像一张巨大的神经网络,把城与城、区与区缝得严丝合缝;

私铁在地方编织细密生活网,名字好听得像诗:阪急、京阪、近铁、南海、岚电……城市地铁又把最后一公里补齐。

准点几乎成了信仰,站台钟表每次看都能和手机对上。

刚开始我被换乘图晕得直眨眼,后来发现就像玩复杂但“友好”的游戏,规则清晰,学习一次,终身受用。

当然,这一切的便利,都以不便宜为前提。

交通费高,尤其公交、地铁的“累积感”很强;

餐饮价格比我预期高半个台阶,普通拉面也要咬咬牙,但分量足、服务稳、环境净。

我不止一次在便利店里惊叹:一个自动化文明能做到多细,自动贩卖机密度之高,几乎三五十米就来一台,饮料、零食、日用品,支付方式随你选。

你以为它只在旅游区,转进居民巷弄里,它依然稳稳地站在那,像一盏“无人的灯”。

日本的社会秩序,像水面下的巨大冰山,你能看到的秩序,只是露出水的一角。

其余部分,是无数小事的共同完成:电车里自动静音的手机、车厢门口自觉排队的三条线、自动门口停步让人的半秒、便利店收银台前放得齐齐整整的零钱盘、餐厅里统一朝向的椅子与菜单。

它们不是强制指令,而是约定俗成,从小到大的“文明肌肉记忆”。

5.我也看到了日本的另一面:老龄化来得更直观。

地铁车厢里,穿制服工作的老人不在少数;

商场里,弯腰帮你套购物袋的,也常是银发。

你会在街角遇到一个老人和一只猫,阳光下两位都慢吞吞;

你还会在咖啡店里看见两位老太太专注地把手账贴好,放下胶带,彼此笑笑。

日本的慢,是老人的慢,也是城市的慢,它提醒你收起焦虑,认真地活在当天。

6.旅行是旅行,该“打卡”的还是要打。

富士山在多云时像个害羞的人,总用云雾遮住脸,我在远处看它,只觉得它不仅是自然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规训”:留白、克制、宁静。

东京塔

和晴空塔

则把“现代”的张力扛在天际线上,一个带着昭和的温暖,一个是平成以降的锋利象征,在不同的夜里发出不同的光。

银座

像一块昂贵的陈列柜,街角的橱窗有一种“日式冷静的美”;

浅草寺

的灯笼下人声鼎沸,却仍旧保持规矩的秩序,古老与热闹握手言和。

奈良的鹿自由又从容,叼着你的衣角讨要鹿仙贝,不急不躁,像这片土地上被温柔教化的居民。

7.说美食吧。

豚骨拉面的厚重、乌冬的筋道、鳗鱼饭的焦香、京料理的细致、大阪烧的豪迈、明石烧的软糯、冬天一碗汤豆腐的朴素入心……

日本料理的“好”,是在分寸里:不炫技、不堆料,讲究平衡,让味蕾安静而满足。

神户牛固然贵,但偶尔一次是值得的;而铜锣烧那样的小甜点,像给旅程下的一句温柔的句号。

8.这一路,我反复在“欣赏”与“思考”之间来回。

秩序、细节、美感、克制、尊重他人,是日本社会的关键字;

但空间的局促、消费的高昂、情绪的隐忍、人际的距离,也是真实的。

你能被它的文明打动,也会被它的冷静轻轻推开一步。

有人说日本像一间收拾得极其干净的屋子,每一件东西都在位置上;

我想补一句:屋子真的很干净,但窗子拉着帘。

哪怕是白天,很多人也习惯拉上窗帘、开着灯生活,这不只是生活习惯,也像一种隐喻:在公共世界保持“可见的秩序”,在私人世界保留“不可见的自由”。

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旅行:日本是一个把“公共性”打磨到极致的社会。

旅行的意义大概就在这里:你在他人的秩序里照见自己的生活偏好。

我喜欢这里的“好用”与“体贴”,也珍惜我们熟悉的“松弛与热闹”。

走出机场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文明没有单选题。

人与人、人与城、人与制度之间,有无数种可能的组合;

日本用它的方式给出答案,我们也在用我们的方式寻找平衡。

把最初那句话再说一遍,日本最好玩的地方,其实是它“好用”的日常。

这份可预期、可依赖、可感知的秩序,会在你离开以后依旧在心里“常亮”。

等哪天再回去,我依旧会在地铁站的风里,听到广播里温柔的提醒,看到屏幕上跳变的下一班列车,手里握着一杯便利店的热咖啡,对这个世界再温柔一点。

因为被温柔对待过的人,也会更愿意温柔地对待别人。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