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3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部分同學傾向土博+國外博後而不是直接國外讀博?
111樓 JosephHeinrich 2025-3-21 21:11

無名之輩:


聰明的都會選擇去美國博士!

112樓 JosephHeinrich 2025-3-21 21:12

國外頂尖學校的博士名額少、競爭激烈。國內讀博相當於先練級攢經驗,發幾篇論文、抱個牛導大腿,再申請國外博後反而容易「彎道超車」。

國外讀博可能得啃老本(除非拿全獎),國內讀博學費低還有補貼,食堂10塊錢管飽。等博後階段出去,工資直接翻幾倍,甚至能攢錢。直接去國外可能被語言、文化差異暴擊。國內先讀博,把科研基本功打紮實,出國做博後時心態更穩,不至於手忙腳亂。

而且國內導師可能和國外實驗室有合作,畢業時的一句推薦比海投簡歷管用十倍,相當於自帶「關係戶」光環。國外讀博萬一遇到坑導師或者做不出成果,可能卡在半路。國內先拿個博士學位保底,心態上更有安全感,出去博後就算失敗也有退路。

@理聘APP




作者:博士招聘情報站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11793458198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13樓 JosephHeinrich 2025-3-21 21:12

作者:辣雞磚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11585580559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問題遞推一下:

土博+國外教職怎麼樣?土博+海外院士然後引進豈不是更好?

問題是可行性呢?

回到原問題,

情況一:95%的學生國內的導師沒帽子:

那肯定海博>土博啊,這個無須多解釋,不是所有人都想在國內拿幾千塊錢的工資,拿健康卷教職的。。像我身邊的加拿大讀博的中國人,超過50%留在了加拿大。不看身邊統計學,以美國為例,76.7%去美國讀博的中國人選擇在美國工作[1],這76.7%的人換了賽道,即便23.3%的人不換賽道再回國卷教職,反正國內導師都幫不上忙,從同平均統計的角度來看,依然是海博>土博。而且海博還可以直接走很多省市的人才引進。

情況二: 5%的學生國內導師有帽子:

的確是:土博+海外博後3年比海博更有競爭力,但是實際上有帽子的導師子子孫孫無窮盡也,而且你大機率一年見不到幾次,被主要培養(i.e., 找工作的時候能幫你)的機率可能也不會超過20%。。

而且最重要的問題是,土博申海外博後的難度太大了。。

土博,即便導師有帽子,文章也很多,申請海外博後的上岸率比海博低太多了。。我導funding從來不缺,但幾十年來招土博直接來加拿大做博後的次數為零。因為大多數土博的導師即便有帽子也並沒有國外很強的connection(有些帽子甚至國內換個山頭都沒用。。),學生如果想走教職路線也往往培養成了中國寶寶體質(流水線科研的paper machine),英語也就是會用GPT的水平,口語頂多印度小學生水平,國內想做博後輕輕鬆鬆,但是讓他套磁面試海外教授,往往是杳無音訊,本質上評價體系不一致。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很多海外拿到教職的反而申不上海優,國內的很多教授通過EB1A移民美國,連中部的AP都找不到。。

所以這個問題就類似:土博+土博後+國外教職豈不是更好?

好是好,但是大機率不可行,大多數人太高估土博在海外的認可度了,說的直白一點,擯棄home bias,在發達國家來看,土博的學位本身並不比我們瞧不起的東南亞非拉「水博」認可度高。。

對於有志去海外博士博後的同學:

除了頂會,好的journal paper,也要培養自己的完整的獨立科研能力,不要讓自己變成論文生產線上的一個「科研民工」,重視自己一些可能不太成熟的idea多和導師討論,重視英語口語溝通能力,多看看國外的大牛在做什麼課題。

參考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發佈的《美國博士學位調查》(SED)數據,2022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中,約有76.7%計劃留在美國工作和生活。 https://m.topsedu.com/about/news/70951.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