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知褶皺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45764561086029964/answer/194693617818927663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印尼騷亂背後的深層原因:經濟被掏空,社會情緒被憋壞,舊矛盾被新的火星點燃。
印尼的經濟結構一直懸在半空,外來資本和資源型出口是兩條腿,但自己的製造業和就業市場像是缺了筋骨。過去幾年,大宗商品行情起伏,港口和礦區看起來繁忙,可普通人的錢包沒見鼓起來。
工資沒長多少,物價反而蹭蹭往上沖,尤其是主糧和燃油,那是老百姓生活的核心部分。通脹的侵蝕不是數據表上的2% 3%,而是路邊小販把一份炒飯的分量悄悄削掉。等你回過神,錢在口袋裡靜靜貶值。
這時候,一些政策又像擰緊的水龍頭——燃料補貼取消,油價直接上浮;土地徵用加快,農村的人被迫離開熟悉的田地跑到城市,打著並不穩定的零工。農村的骨感現實和城市的虛幻繁華碰撞,很多人只剩下「擠」在邊緣的無力感。
印尼社會的多元結構,本來就有著長期的民族與宗教裂縫。不同族群之間的經濟差距,和教育、就業機會不均,早已是老問題。只不過在平時被壓在官方的話語里,等到經濟形勢變壞,它們就像舊傷遇到陰雨天那樣,重新翻出來疼。
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放大效應。過去,這樣的情緒需要很長時間醞釀,慢慢傳下去。現在一條短視頻、幾張衝突的照片,幾十分鐘就能傳遍全國。各種未經證實的說法挑動情緒,理性很容易被淹沒。尤其是那些帶有族群色彩的話題,往往最容易引爆共鳴……然後雪崩。
印尼的年輕人口比例非常高,這是機遇,也是壓力。年輕人有力量,有衝動,但如果沒穩定的工作、沒看到希望,他們的精力就會流向街頭。這次參與的,不只是失業的年輕人,還有那些在工廠和外賣平台之間奔波,卻始終存不到錢的「看客」。他們不一定一開始就想鬧事,但當人群的熱度升起來,很難再退出去。
很多時候,這類騷亂並不是因為某一件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串問題的疊加反應。可能是工資停滯,也可能是看到有權有勢的人在經濟危機里反而更富。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被長期忽略的「社會積怨爆表」的表現。政府試圖降溫,但沒有立刻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緩衝就成了空話。
還有一點不太好說,但不得不提——印尼的政治精英和地方勢力,有時候也會利用這種混亂。你以為的自發示威,可能背後講著的是選票、資源和派系的賬。在東南亞的政治邏輯里,這並不稀奇。某些話,懂的人自然懂。
這次騷亂蔓延得快,也與印尼城市空間的密集和生活秩序的脆弱有關。大街和市場一旦亂起來,波及範圍比新聞鏡頭裡更廣。商鋪半拉捲簾門、公交停運、學校提前放假,這些細節才是混亂真正的尺度。
說到底,是經濟、社會與政治三根線同時繃緊,然後被一點火苗引爆。至於火苗是什麼,可能是一條突發新聞,也可能是某個地方警察的粗暴執法。這些導火索看似偶然,其實是在地面早就鋪好了火藥帶。
你要說怎麼解決,老實說,短期的警力部署和宵禁只能止血,治不了病。真正的難題在於讓普通人在經濟賬上看到希望,在社會認同上得到尊重。否則,平息了一輪騷亂,下一次還會有新的理由讓人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