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的奕:
武大的行为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同时,
我觉得大多数人对「白色椅子加红色圆形图示」提出质疑,完完全全是出于历史的痛感与文化的自觉。
但在这件事当中,还有某些人也忍不住要露出真面目。
比如胡锡进。

老胡直接把提出质疑的当成是「敏感肤」。
仿佛全中国只有老胡最理性、最大度,其他提出质疑的人,都是“没强起来的玻璃心”。
真是这样吗?
我觉得不是。
老胡真正的问题,不是“理中客”,而是“假清醒”。
他那一套看似大气、开明、反对“极端”的姿态,本质上是一种对历史伤痕的轻佻和解构。他用修辞游戏替代严肃讨论,用俏皮话消解集体记忆。
而这恰恰是最危险的虚无。
有人说:“不就是把椅子吗,至于吗?”
至于。
因为我觉得符号的背后从来不只是符号,而是政治意图的延伸、历史叙事的争夺。
今天可以对一个疑似殖民符号的椅子一笑置之,明天就可以对更隐蔽的文化渗透麻木不仁。
警惕心不是在“该放松”的时候才拿出来用的,它恰恰要在“好像没必要”的时候仍然保持敏锐。
像是以老胡为代表的这类言论,真正令人反感的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启蒙者”幻觉。
“你们啊,就是太敏感、太脆弱、太容易激动,不像我,早已修炼得云淡风轻。”
可事实上,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学会“不在乎”,而是明明可以在乎却选择冷静判断。而不是明明应该警惕,却假装潇洒地说“没必要”。
老胡的文章写来写去,无非是同一套逻辑的排列组合:
“中国已经强大了,所以要展现大气” → “反对极端民族主义” → “不要什么都上纲上线”。
听起来好像没问题,对吧?
但这一套话语真正服务的,不是国家的利益,也不是民众的觉醒,而是一种“安全批评”的幻觉:看似在批评极端,实则不断软化大众的政治判断力。
我们要问的从来不是“太阳属不属于日本”,而是,
为什么在抗战背景深厚的高校,会出现这样容易引发联想的视觉符号?
为什么有人总是急于替大众“脱敏”?
为什么总有人要把历史警觉污名化为“玻璃心”?
说到底,老胡们不是不懂,是太懂了。
他们深谙如何在红线边缘游走,如何把严肃议题转化为一场无关痛痒的语言游戏。
他们批判“极端”,却从不触碰真正的核心。
他们呼吁“理性”,却往往纵容真正的荒谬。
而老胡的文章,恰恰是在试图告诉我们:
“痛,是没必要的感觉。忘,才是高级的智慧。”
这不是大气,这是麻痹。
这不是理性,这是消解。
这,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软性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