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苓:
答:盲目的吃苦從來不是值得歌頌的事。
.

.
老輩人經常說,年輕人要多多吃苦,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他們認為年輕時被社會毒打
摩擦,才能讓人變得強大。
可是,他們不明白,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經歷社會毒打後沒有變強,卻被避開了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拒絕吃苦,選擇躺平。
其實,這反映了一個認知問題,就是老年人是否全都等同於智者?清醒的人一定說,肯定不是所有的老人都等同於智者呀。
是的,很多年長的人只是活的久,如果他只是拿活的比你久說事,那這樣的人一般都沒啥大成就的。
活的久不等於通透,不等於思想深刻,不等於邏輯清晰,更不等於穿越過苦難有能力給予你指引。要分人,分人...
.

.
事實上,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等同於財富。只有一個人正面迎接苦難,取得勝利後的戰利品才能稱為財富。
荷里活大片中的那些主角,都是在遇到苦難後拚命得打敗苦難,化繭成蝶才能變成拯救世界的英雄。
苦難是主角成為英雄的誘因,真正原因是他們自身的勇氣與認知,沒有足夠的認知,主角成為不了主角,更不可能成為英雄。
這個世界上的人,沒人缺少苦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苦。人們缺少的從不是苦難,是面對苦難的勇氣,正確認識苦難的認知,以及如何解決苦難的選擇與態度。
為什麼有人可以渡過苦難,成為人們口中經受住苦難磨鍊的人;而有的人會選擇對苦難低頭,成為了被苦難攔住的人?
根本的原因,是對苦難的理解不同,對生命的看法不同,是的不同。
物質並不是人們痛苦的根源,即便回到往前的任何一個時代,缺錢少物是生活過的苦的原因之一,但沒有人規定必須要物質充沛才能實現理想。
.

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
「吃苦耐勞」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但它是建立在人們知道為什麼要吃苦,為什麼要耐勞的基礎上的。
農民知道吃種地的苦,來年才會有個好收成;工人知道吃幹活的苦,可以養活家人過上好日子;軍人知道吃保家衛國的苦,因為保衛國家就是保衛家人。
現在的年輕人,更多的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吃苦,正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選擇不做或選擇「躺平」也是可以理解的。
現在的人不知道如何實現,「」。
現實中,有人可以躺贏,就一定會有人躺平。
但不是所有的躺平都是從此不再奮鬥,更多的年輕人是不想成為別人躺贏的炮灰。我更願意相信,是年輕人在看不清未來的情況下選擇保留體力,維持生命狀態的待機而動。
「躺平」這個詞和「學渣」一樣太負面。
沒有人會真的一輩子躺平,如果一直躺着他肯定會活不下去;就如同學習這個賽道,不可能人人都是學霸,成績不好的人也只是不擅長學習,並不能說明人生這個賽道他不擅長。
對待不同年代的人,我相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堅忍,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機遇,一代人更有一代人要吃的苦。
不要用自己的視角去定義他人的「苦」!
不管是幾零後,你吃過的苦是屬於那個時代的苦,不要想讓其他的人也去吃一遍自己曾經的苦,更不要給自己的苦定義為「最苦」。
年輕人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苦,就好比把年長些的人,拉到封建朝代去吃那個時侯的苦是一樣的,沒有必要。
最後,我並不認為年輕人不能吃苦,因為我見到的很多年輕人很優秀,很能吃苦。用魯迅大先生的話做為結束,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不必等候火炬,你便是唯一的光。
.
祝開心,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