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06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現在 985 頂尖學生潤(PhD)的意願減弱了?
91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9 22:58

無名之輩:


本校的學長學姐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但不要被他們的選擇而限制了自己的發展。本身就來自武大,我覺得未來的博士非常適合去世界的名校。不管是美國、英國,又或者香港或新加坡。值得你擁有更好的。

如果你放眼在全國C9或者說985。我們很多優秀的學生博士他們都去了劍橋,美國的top 30.

海外的博士學術生涯確實給予我們的資源和機會比國內要多很多,加油!


92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9 23:03

小黑熊咯咯噠:


先問是不是

再問為什麼

93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9 23:04

留德華叫獸:


曾幾何時,

對於 985 高校的頂尖學生而言,

奔赴海外攻讀博士學位(PhD)似乎是一條金光大道,

代表著學術巔峰的追求與無限廣闊的未來。

然而,近年來風向悄然轉變,

是什麼讓這些優秀學子,

放棄了曾經趨之若鶩的海外讀博之路呢?


首先,海外留學的經濟負擔堪稱一座大山。

以美國為例,普通院校一年學費、生活費等花費約30-40萬元人民幣,

若是頂尖私立學校,

總費用更是高達70萬以上。

雖然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博士獎學金豐厚,

但一些教育產業化國家,

例如英國、澳洲,絕大多數還是自費博士。

英國博士學制看似短(3年),

但總體費用也相當可觀。

且英國高校為增加收入,

對國際學生收費標準不斷提高。

除了學費,像住宿、飲食、交通等生活開支,

在歐美大城市也不容小覷。


過去 「海歸」 頭頂光環,

就業薪資優勢明顯。

但如今 「海歸」 的薪水對比國內985或許也毫無優勢可言,

部分甚至低於普通國內一本畢業生。

同時,就業市場競爭激烈,

企業招聘更看重實際能力與經驗匹配度,

單純的海外學歷不再是 「金字招牌」。

更令人無奈的是,

考公這一熱門就業途徑,

在 2025 年多個省份選調生公告中,

明確將海外院校畢業生排除在外,

進一步壓縮了留學的就業優勢空間。


當下國際局勢充滿不確定性,

這對理工科學生海外讀博造成了極大阻礙。

早在 2017 年 12 月,

美國白宮就公開表示限制 STEM 專業留學生簽證。

歐洲多個國家,如芬蘭、瑞典、德國、法國、義大利,

甚至中立的瑞士,

都增加了對中國高校的限制,

「國防七子」 以及四川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重點大學及研究院被波及。

許多理工科學生即便拿到國外高校 offer,

也可能在簽證環節因安全審查被拒之門外。

這種限制範圍逐漸擴大,

使得學生們即便有心留學,

也不得不考慮其中巨大的風險。

畢竟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申請,

卻可能無法成行,

實在令人望而卻步。


而且國內高校近年來發展迅猛,

學術實力顯著提升。

在各類世界高校排行榜中,

國內高校進榜數量增加、排名不斷靠前,

在一些學科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同時,越來越多高水平國際師資選擇來到中國高校任教,

帶來前沿學術理念與研究方法。

國內高校科研經費投入持續增長,

實驗室設備等硬體條件大幅改善,

為學生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國內博士研究生資助體系也在不斷完善,

雖然仍不如年薪50W+人民幣的德國、瑞士等崗位制博士,

但資助金額逐年上漲、覆蓋面擴大,

減輕了博士生的經濟壓力。

例如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以及各類助學金等,

讓博士生能夠安心學術研究。

在這樣的環境下,

學生在國內也能獲得優質教育資源,

產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再加上國內高校和CSC的博士訪學計劃,

讓國內博士生有機會全獎出國訪問1-2年,

既獲取了出國訪問的經歷,

又降低了各類政策和學術風險,

自然壓抑了對海外讀博的渴望


然而,出國讀博依舊是潤歐美澳加亞的最佳途徑之一。

雖然美國的綠卡政策依舊讓人望而卻步,

但歐陸寬鬆的移民政策(通常畢業工作倆年申請綠卡),

澳洲、加拿大、香港也對博士人才情有獨鍾。

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

出國讀博相比授課型碩士在國外有著更強的就業競爭力,

移民打分政策也更有優勢。


這個視頻有我歐美讀博、工作、移民15年的經歷,

希望對螢幕前的碩博小夥伴有借鑒意義:


普通家庭十年留學史:飛躍美德全獎讀博,為何最終成為德國打工人

18.6 萬播放 · 293 贊同 

視頻


94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9 23:04

KLL:


還不是因為美國對中國越來越不友好了,有的時候真有熱臉貼人冷屁股的感覺,很多人讀那麼多年博連家都不敢回,這算有尊嚴嗎?現在已經是這樣了,特朗普在位還有三年半隻會越來越差。何況很多學科中國水平也不差,而且離工業界同樣很近

95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9 23:04

寒山:


出國讀博的主要兩種情況:

1、頗有家資,熱愛學術。除了美國外,其餘國家基本沒啥變化。

2、希望藉著海龜博士,謀求教職。隨著回國任教難度加大,這條路走的人就少了。

96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9 23:04

林博:


中國所謂的頂尖學生,多少是跑關係的?多少行賄已達到三萬?

97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9 23:04

冬小小:


有沒有一種可能,不是意願減弱,而是實在艱難。

拿生醫這裡來說,全球行業都非常慘淡,不得不承認漂亮國還是這個行業的風向標。我同級的一個博士老師(工作多年之後再來念書的,所以稱呼老師),H指數15+,引用過千,申EB1A拿到了。但川寶鬧整之後,半年僅僅前進了一星期。同時,很多人反映簽證問題,博後、訪問學者甚至博士位置等都越來越少,而且手續很容易出麻煩,老闆也不願意招歪果仁。那麼業界呢,在你身份沒有落實的情況下基本不可能;其次現在國外醫藥也裁員,坑少。米國都消化不下來,往下褪的話,加國是去做普通藍白領能留但大部分強者不願意吧,紐西蘭工作少,澳洲對普通人來說基本是不大可能,簡而言之,除了米國,醫藥行業的高端位置其他國家少之又少。

簡而言之,碩士博士潤,都是為了生活。現在拿PR都挺難的了,國外HC也越來越少,只能保本。


98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9 23:05


整容臉:


太搞笑了

把美國不要你說成潤的意願減弱了


99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9 23:05

因為國外全獎PhD申請難度在飆升,實話實說,國內PhD這個招生規模,方差拉的嚇人,連清北也一樣,強的是院士候選人,垃圾的真的很難想像。華五學校的PhD招生規模就比北美前20加起來多。

比如我這個方向,整個系一年就招3個PhD stu,委員會覺得你拿不到校獎就不會給你發offer,所以去向都不錯,基本人手一個海外教職offer。但是我這個方向今年人大一個系招了接近100個PhD....我就一個問題,論文版面夠嗎? 還是博士畢業的時候只能靠985博士的名頭騙騙不懂行的人。

再給個數據,22年我導一年收到的大陸申請郵件大概是200封左右,篩到10個人左右然後面試,最後給1-2個人全獎offer,24年套磁郵件已經400封了,最後給了1個人全獎offer。注意,能約面試的基本都是GPA 3.8/4.0以上➕學校背景OK,比如92本碩➕海碩MRes MPhil這種,我們學校是不接受MSc申請PhD的,除非你用2篇Q1一作替換成MRes的資格水平。



作者:知乎用戶no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3071400970063641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00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9 23:05

作者:Soramachi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3316279182661774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因很多:

1. 想做科研的人少了。一般來說不做科研是沒必要讀國外phd的,當然也有人不缺錢,只是去體驗一下的。

現在大家都明白科研是怎麼回事了,大多數的科研無非就是自己騙自己,只是無意義的灌水,不創造任何實際價值,很多教授也只是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混吃等死。此外,科研的氛圍非常toxic,當然如果你去中科大待幾年,還覺得這學校氛圍沒有一點問題的話,可以忽略這點。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頂尖985學生,去美國讀phd感覺自己智商碾壓其他人,因為美國同等智商的一批人都在往矽谷、華爾街跑,誰願意去高校搬磚,做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

就算你辛辛苦苦讀了5年phd,又讀了3年postdoc,你又有多大把握在學術圈混下去呢?你回到國內,等待你的是tenure track非升即走的淘汰機制,淘汰掉至少50%-95%的人。這競爭可遠比你想像的激烈,和你競爭教職的大多都是c9本+美國top30phd,你有自信卷過這些人嗎?假如你非常幸運,在30歲讀完了postdoc,又用了6年卷死卷活拿到教職,有幸成為卷出頭的一小批人,此時你已經36歲了,甚至還沒有成家,你就一定要過這樣的人生嗎?好好想想吧。

科研這條路,並不適合絕大多數人。

2. 除了cs/ai以外的phd性價比很低。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除了cs/ai phd,白人學生比例都很低,因為大家都知道讀基礎學科phd沒用。很多數學物理phd畢業後,不去學術界,轉碼去網際網路大廠乾著cs本科生的工作,就不說自己覺得丟不丟人,讀這個phd有什麼必要呢?花著一年50w美金的學費生活費,還搭上了自己人生中最寶貴的五年,真的值得嗎?說到底還是科研品味的問題,這些人的水平完全可以在別的領域做相當有價值的research,卻非要挑硬骨頭啃。

3. phd申請門檻越來越高。只談美國cs/ai phd,且不說會不會被美國拒簽證,要申請好學校,不僅需要強connection(清北華五以外的學校很難做到),還需要頂尖的科研成果,要花很多精力學英語(tofel100+)。這樣水平的學生,完全可以去華五甚至是清北的頂尖組,這些組的老師不僅科研水平和品味都是一流,而且在國內工業界都有很好的人脈,保證你在國內有最好的出路。

4. 美國不好留。很多人讀國外phd就是奔著留美去了,但每年美國都有大量留學生抽不到h1b而被迫回國,拿到綠卡至少要十年時間,你能承受這期間的焦慮嗎?而且現在川普上台,h1b->綠卡這條路線只會越來越難,甚至還有完全封死的可能,沒人會願意冒這個風險。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