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71篇帖子。
(转载知乎)有没有一种食物,本地正宗的你不喜欢,外地不正宗的你反而喜欢?
1楼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3
2楼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4

开尔文:



蚝油。

不过我说的“蚝油”,可能并不是你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那种。

——蚝油也分正宗和不正宗的,而我们最熟悉的,偏偏是“不正宗”的那种。

正宗、传统的蚝油

蚝油被发明的故事可能很多人听过:

李锦记

的创始人李锦裳在煮蚝时忘记熄火,意外地把蚝汤熬干后得到了棕褐色、味道浓郁的蚝油,不仅没有煮糊、味道还很鲜美。

这种传统的“蚝油”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使用非常广泛,特别是福建

——福建漳州

的生蚝特别适用于食品加工,直到今天,福建依然是加工用生蚝最主要的产区之一。


传统“蚝油”的做法很简单:

首先是把蚝肉从壳里面取出,即使是现代化的蚝油加工,第一步依然是手工取蚝肉:

生蚝取肉

把洗干净的蚝肉在水里小煮一会儿,得到略有些灰白色的蚝汤,然后把蚝肉捞出来,把蚝汤用纱布过滤掉里面的砂石:

煮了好几个小时以后,大概把十份蚝汤煮成一份,就会得到稍微有点变褐色的浓缩蚝汤了。

再后面就因人而异了,有人喜欢加酱油进去上色,直接出锅;有人喜欢原汁原味,再煮几个小时,让蚝汤变成诱人的棕褐色。

是的,这就是传统的“蚝油”——它是酱料,而不是油。

如果你实在好奇,想试一下这种传统的“蚝油”,你可以在网上搜100%蚝汁的产品,也就是配料表上只有:蚝汁(生蚝、水、食用盐)的产品。

这种正宗的蚝油确用料也很扎实,但它们真的好吃吗?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作为一个在沿海地区长大的广东人,我表示这种蚝油并不好吃,闻起来一股腥味,而且死咸死咸的。

因为像传统蚝油、鱼露这类调味品,本身的使用是有讲究的,因为工作的关系,有幸和一些闽菜大厨交流过:



蚝油、鱼露不能直接用,不经常吃的客人一般接受不了那么重的味道;
他们会选用腥味很弱的蚝油和鱼露,再用炝锅、火候控制等方法来处理掉剩余的腥味,只剩特征的海鲜味。




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纯粹的氨基酸

并不是鲜味,而是一种鲜味夹杂着酸和苦的滋味。

这是因为二十种氨基酸,鲜味的氨基酸只有谷氨酸

和天冬氨酸

两种,其他的是苦涩味、酸味和甜味。

所以,蚝油也是需要调味的,

人们会在蚝油里加入适量的食盐、白糖,让味道更鲜美;也会加入淀粉来勾芡,让蚝油能更好地附着在菜肴上~

这就是现在流行的“不正宗蚝油”的做法:控腥味,增甜味、咸味和稠度。

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种打破传统的做法,让蚝油从一个区域性的调味品,走向了全国的厨房和餐桌。

成为了“好鲜好鲜”的蚝油。

而“坚守传统、坚持正宗”的鱼露,还是一种大多数人接受不了的调味料。

最后

不正宗的蚝油反倒卖的更好,这是一个巧合吗?

其实酱油也是这样的。

我也曾经以为,只有偷工减料的酱油、或者酿造时间不够的劣质酱油,才需要加上味精、酵母抽提物、核苷酸、白砂糖来调味。

直到我尝到了酱油的原油 (刚出缸,没经过调味的酱油),才发现不调味的酱油是真的不好吃,咸、鲜和苦味才是主味,根本说不上鲜美~

(感觉是被传统的想法劫持了~)

还记得上面说的吗,二十种氨基酸里面只有两种是鲜味的。
酱油发酵时间过长(2-3年),苦味氨基酸的积累超过了临界点,整体的滋味反倒是变苦了,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鲜。

简单总结一下吧,

正宗不一定好,不正宗不一定不好,尤其是那些不正宗,最后反倒风靡全国的食物。

——谢谢阅读!


资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3楼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4

山芋二袋:


牛排啊!

那些摆在安静如鸡的干净盘子里,渗着血水(我知道是肌红蛋白)的大块高级部位牛肉,配上零星两根蔬菜或者两块土豆,蘸一抹奇形怪状的原料做的酱汁

在我眼里就是没有滋啦啦冒着香气,配煎蛋意粉,浇上灵魂黑椒汁或者洋葱汁的街头铁板牛排好吃。哪怕那铁板牛排煎的全熟,说是什么高级部位其实都是骗人的。甚至哪怕是合成肉我也无所谓,只要别太粗制滥造,本山猪根本吃不出


4楼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5

1.牛排。

薄牛肉片煎得焦黄熟透,倒上奶油蘑菇酱配着意大利面,我一顿能吃三大片;生牛肉煎得半生不熟,一切开就渗血水,这东西不好吃。

2.福建菜

我今年寒假在福建旅游,觉得蚵仔煎腥、沙茶面辣、蔬菜少吃不饱;回来山东发现一个叫桂*叔的福建菜餐厅,吃完怒办会员。

3.北京烤鸭

全聚德的北京烤鸭油腻腻甜稀稀,一口就生厌;倒不如济南餐厅里六十块钱的烤鸭香嫩。



作者:八水合磷酸亚铁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0210722/answer/35539861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楼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5

科技小旋风:


我想了很久,突然想到了热干面。

大学时候在天津第一次吃到热干面,感觉蛮好吃的,口味也蛮符合我的。之后的四年里,最经常吃的面就是热干面。

然而前几年去武汉旅游的时候,想再去尝一尝热干面,居然没有在天津吃的好吃了。



初识李鬼,不识李逵。

我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正宗的不好吃,而是第一次吃的不正宗的热干面,从此对热干面的印象就是第一次吃的那种,而且一吃就是四年,也记不清吃了多少碗了。

只能说刻板的印象让我很难在接受到真正的热干面。

还有一点应该是口味,那个不正宗的味道更重更适合我,正宗的反而口味和我不对味。

真的应了那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武汉标志美食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的标志性美食,在武汉人心中,它远比鸭脖子、小龙虾更代表武汉的饮食文化。热干面起源于码头,这里两江汇合、九省通衢,历史上就是重要的水运枢纽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码头工人和船工天蒙蒙亮就要开始重体力劳动,因此需要一种制作方便、味道可口、饱腹感强、价格便宜的早餐(武汉人称之为“过早”),热干面应运而生。热干面的制作简单,一个小门脸、一两个人就能撑起一个铺子。

正宗热干面的面条是发黄的碱面,头天晚上需要煮至八分熟(有点夹生),然后刷上香油,掸匀晾凉。次日早晨,只需要用笊篱在水中漂烫数秒,然后加入调制好的芝麻酱和酱油、盐、味精、胡椒粉、辣萝卜丁、酸豆角、葱花、辣椒油等调料。仅需要1-2分钟,一碗香喷喷的热干面就到了你手中,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热干面的由来

武汉夏天高温,跨时长,长期以来人们在面条中加入食用碱以防变质,这就是热干面的前身—切面。清朝《汉口竹枝词》

就有记载:“三天过早异平常,一顿狼餐饭可忘。切面豆丝干线粉,鱼餐圆子滚鸡汤。”

20世纪初,食贩李包延续前人切面做法,将面煮熟、沥水、拌上香油等做成了风味独特的热干面。后蔡明伟继承了李包的技艺,并反复改良形成了一套特定的技艺流程,打造了“蔡林记热干面

”,以其“爽而劲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著称。

6楼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5

素心的猫妖:


现在这个回问题下26个回答

居然没有“西湖醋鱼”?

这玩意杭州本地,要多难吃有多难吃

鱼是腥的,醋是生的

两厢组合一股怪味

居然还是江浙菜里的“名菜”

所有认识的杭州本地朋友没一个喜欢的

但出了杭州,这玩意味道就好多了,越不正宗越好吃

7楼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6

粥不糊:


新疆避雷羊肉手抓饭,不知道是不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


新疆之旅的最后一天,我们回到了乌鲁木齐,本着“特产要全部吃到”的目标,奔着羊肉手抓饭去了。

开在小区里,营业了7年,评分3.9分,具备了“一家低分好味道”餐厅的特征,于是我们一致选了一家7年老店,结果真的从头踩雷到尾。

3人菜单:大块肉抓饭+纳仁

+凉皮+红茶。

羊肉抓饭:等了n久的羊肉抓饭,因为是店内销量TOP1所以很火爆,等啊等终于上桌了。

怎么形容哪种心情呢?就是带着满分的期待+超饿的胃,原本饿的感觉自己能吃下一头羊,结果第一口就被羊肉膻到了。

还有那仁,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很好奇才点的,是手抓马肉面,味道也挺重的,面被煮的很烂,筷子夹不起来都,踩雷x2。

想着,凉皮应该好点吧,不至于出错,结果新疆的凉皮一点都不Q弹劲道,像是在冰箱里冷藏过好久,然后端出来的那样。

配的薄荷红茶还不错,老板还给了糖,猛猛加糖,像在喝薄荷味的小糖水。


总体来说,是在新疆吃的最踩雷的一顿了,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只能吃羊肉串,吃不了任何羊肉。

如果你去新疆,也和我一样不喜欢任何膻味的话,建议还是吃爆炒和烧烤过的羊肉吧!羊肉串是真的真的一百个好吃!!!!

店名:伊颗拉穆美食

(青海寺小区店)

@知乎美食

8楼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6

生椰牛奶:


臭鳜鱼

在北京吃过一次臭鳜鱼,鲜美无比,蒜瓣肉又嫩又好吃。

有机会来合肥小住,找了一家地道的徽菜馆子,直接上头牌菜臭鳜鱼。没想到鱼一上桌,差点把人熏过去。本以为是闻着臭,吃着会香。结果夹来一点吃吃,又差点送走。一桌人一顿饭吃完,鱼只是擦破点皮。

臭鳜鱼不便宜啊,想着不能太浪费,打包回家给猫吃。猫刚嗅了嗅,立马开始原地埋屎,把鱼拿走才停手。鱼后来还是扔了。


同桌的弟弟见证全程,有感而发:臭鳜鱼就是放坏了的鱼。

话糙理不糙。在保鲜技术没那么发达的时代,发酵技术解决了很多人的吃肉问题。追求用有限的食材果腹,好味道成了奢望。

但生生不息的一方人,把鱼一代一代地改良下去。发酵带来的臭味逐渐变成鲜美,成为当地特色。我们现在还能吃到以前的味道,怎么能说不是一种情怀呢?

但再给我一次机会,作为外地人,我坚决会去吃改良过的。


9楼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6

酱油小鸡排:


凉皮。

凉皮我爱吃不正宗的,不正宗的会放芝麻酱和黄瓜丝。

芝麻酱香浓,很好的缓解了黄瓜丝和凉皮的寡淡味道。

黄瓜丝反过来缓解了芝麻酱的腻人味道。

很久之前我以为所有凉皮都是这样的,直到我吃了陕西凉皮。

陕西,是凉皮公认的故乡。

从陕西人民向秦始皇进贡大米皮子开始,到刘邦赞不绝口的蒸饼,又或者说是御京粉和冷淘面。

虽然起源故事口径不易,但是故事的发生地始终都没有离开过陕西这篇土地。

不同于大多数食物在起源地上的争夺战,凉皮源于陕西这件事,全国人民都没有意见。

西安的大街小巷,陕西的每个村镇,乃至乡村,到处都是有卖凉皮的。

一张桌子,几个小板凳,就是一个凉皮摊。

而且不仅仅是凉皮摊,凉皮也能登上各大饭庄,酒店的大雅之堂。

在陕西,也不是像我们一样,只有夏天才热卖。

甚至在冬天比夏天的销量更好。

冬天吃不了凉皮也不怕,来上一碗热凉皮也行。、

热凉皮事蒸好的所以是热的。

还有炒凉皮,这种也是热的。

凉皮套餐一般是一碗两破,一个肉夹馍,加上一碗稀饭或者一瓶冰镇饮料。

这种碳水套餐,能让人快速吃饱,还吃得快,所以收到普罗大众的喜爱。

陕西凉皮还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种就是汉中米面皮。

这是大米做的面皮。

第二种秦镇的米皮。

主要在于辣椒油特殊。

第三种就是回民的麻酱凉皮。

回民街的这种倒是和我们这的非常相似。

第四种就是汉中的岐山擀面皮。

擀面皮就是陕西汉中特有的小吃,特别是擀成的面漆。

而现在在我们这流行的麻酱凉皮,其实是东北凉皮。

会放方方正正的小面筋,再倒入主打酸咸的料汁,还有黄瓜丝。

相较于其他的,个人口感还是偏向这种。

但是也有一点不好,就是醋水。

醋水,这边的比较便宜的凉皮都很难吃。

但是陕西凉皮就是恰到好处的酸。

因为他们的醋水都是加上香料然后烧开后放的。

香料一般是八角,桂皮,花椒等十多种调料。

很多店铺都有自己的香料习惯。

这边凉皮很多人没有这种意识,直接醋兑水。

此外还有辣椒油。

辣椒油就是好吃的最好又香又辣,但是很多劣质凉皮,就是达不到这一点。

而只是单纯的辣味。

蒜水属于很多商家也做不好的。

寡淡无味。

最好的做法应该是比例最好一比而是,将大蒜打成泥后放入温开水。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7

山彐:


麻辣烫

这玩意儿是四川的,肯定没错。

可在东北,保证四川人也不认识它。


没出东北的时候,我就以为这玩意儿全国都一样……

真到了四川,才发现,这两地儿的麻辣烫基本没什么关系。

东北麻辣烫以各种面为主(冷面,牛筋面,粉儿等等)

拌汤料里面不仅有麻酱,甚至还有奶……

一般选好食材交给老板,他会依次将食材下到烫锅。

烫锅里的底汤是由老汤熬制,应该也加了火锅料。

食材烫好,再加各种调料一拌,

啧……反正就还是挺好次的!

而四川的麻辣烫基本就是火锅或者冒菜的同类

首先,麻辣烫不是以面为主,

其次,他的红油

很重,

也好吃,只是与东北麻辣烫完全两个东西

就像四川的李氏和东北的李氏……

你可以说他们有关系

虽然他们都觉得莫名其妙。

这两种麻辣烫,我更喜欢东北版。

也许是先入为主,有也许是基因问题?不得而知……


相同于这种发展的食物,还有米线。

长春的米线和云南的米线

除了字儿一样,

味道也几乎完全变了样

去云南吃过桥米线的时候,

心里不由腹诽“好你个长春,这米线都让你们改的他妈都不认识了吧……”

细细品来,我却还是更喜欢长春版本……


食物的改变与发展基于当地的食材与饮食习惯。

总是要有新的变化……

另外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这样的外来饮食,最开始的传播者或许是本地人,(或许是四川人在东北开了第一家麻辣烫)

而发扬光大的,一定是本地人

杨国福

和张亮

,这把东北麻辣烫开到全国的的两个人,

都是东北的。

老板商家肯定是吃了四川麻辣烫,对他们的红油量,一方面怕辣,一方面又觉得他们败家……

又觉得没有主食,只吃麻辣烫很奇怪……

一溜十三招的找补完……最后就发展成这样……

这就是麻辣烫……四川麻辣烫

(四川麻辣烫目瞪口呆)


而对于变化后的味道,没有什么可比较

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毕竟,食物不仅与味道有关,同样与记忆,人,事,基因等等……

喜欢什么,开心就好。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