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爾文:
蚝油。
不過我說的「蚝油」,可能並不是你們腦海里浮現出來的那種。
——蚝油也分正宗和不正宗的,而我們最熟悉的,偏偏是「不正宗」的那種。

正宗、傳統的蚝油
蚝油被發明的故事可能很多人聽過:
李錦記
的創始人李錦裳在煮蚝時忘記熄火,意外地把蚝湯熬干後得到了棕褐色、味道濃郁的蚝油,不僅沒有煮糊、味道還很鮮美。
這種傳統的「蚝油」在東南沿海地區的使用非常廣泛,特別是福建
——福建漳州
的生蚝特別適用於食品加工,直到今天,福建依然是加工用生蚝最主要的產區之一。
傳統「蚝油」的做法很簡單:
首先是把蚝肉從殼裡面取出,即使是現代化的蚝油加工,第一步依然是手工取蚝肉:

生蚝取肉
把洗乾淨的蚝肉在水裡小煮一會兒,得到略有些灰白色的蚝湯,然後把蚝肉撈出來,把蚝湯用紗布過濾掉裡面的砂石:

煮了好幾個小時以後,大概把十份蚝湯煮成一份,就會得到稍微有點變褐色的濃縮蚝湯了。

再後面就因人而異了,有人喜歡加醬油進去上色,直接出鍋;有人喜歡原汁原味,再煮幾個小時,讓蚝湯變成誘人的棕褐色。
是的,這就是傳統的「蚝油」——它是醬料,而不是油。
如果你實在好奇,想試一下這種傳統的「蚝油」,你可以在網上搜100%蚝汁的產品,也就是配料表上只有:蚝汁(生蚝、水、食用鹽)的產品。

這種正宗的蚝油確用料也很紮實,但它們真的好吃嗎?
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作為一個在沿海地區長大的廣東人,我表示這種蚝油並不好吃,聞起來一股腥味,而且死咸死鹹的。
因為像傳統蚝油、魚露這類調味品,本身的使用是有講究的,因為工作的關係,有幸和一些閩菜大廚交流過:
蚝油、魚露不能直接用,不經常吃的客人一般接受不了那麼重的味道;
他們會選用腥味很弱的蚝油和魚露,再用熗鍋、火候控制等方法來處理掉剩餘的腥味,只剩特徵的海鮮味。
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純粹的胺基酸
並不是鮮味,而是一種鮮味夾雜着酸和苦的滋味。
這是因為二十種胺基酸,鮮味的胺基酸只有谷氨酸
和天冬氨酸
兩種,其他的是苦澀味、酸味和甜味。
所以,蚝油也是需要調味的,
人們會在蚝油里加入適量的食鹽、白糖,讓味道更鮮美;也會加入澱粉來勾芡,讓蚝油能更好地附着在菜肴上~

這就是現在流行的「不正宗蚝油」的做法:控腥味,增甜味、鹹味和稠度。
有意思的是,恰恰是這種打破傳統的做法,讓蚝油從一個區域性的調味品,走向了全國的廚房和餐桌。
成為了「好鮮好鮮」的蚝油。
而「堅守傳統、堅持正宗」的魚露,還是一種大多數人接受不了的調味料。
最後
不正宗的蚝油反倒賣的更好,這是一個巧合嗎?
其實醬油也是這樣的。
我也曾經以為,只有偷工減料的醬油、或者釀造時間不夠的劣質醬油,才需要加上味精、酵母抽提物、核苷酸、白砂糖來調味。
直到我嘗到了醬油的原油 (剛出缸,沒經過調味的醬油),才發現不調味的醬油是真的不好吃,咸、鮮和苦味才是主味,根本說不上鮮美~
(感覺是被傳統的想法劫持了~)
還記得上面說的嗎,二十種胺基酸裡面只有兩種是鮮味的。
醬油發酵時間過長(2-3年),苦味胺基酸的積累超過了臨界點,整體的滋味反倒是變苦了,根本沒有想像中的鮮。
簡單總結一下吧,
正宗不一定好,不正宗不一定不好,尤其是那些不正宗,最後反倒風靡全國的食物。
——謝謝閱讀!
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