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02篇帖子。
(轉載知乎)小紅書「民生對賬」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甚至逆轉人才外流?打破信息濾鏡後是否會有更多人選擇真正的文明?
1楼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32

所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的普通老百姓居然每天掙扎在貧窮和死亡的邊緣,這一事實是否會對人才外流的現象產生強烈衝擊?人流最終是否會流向真正的文明?


2楼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32

Francisco Eusebio:


不會。

我接觸過移民中介這個行業。

移民中介的目標客戶群體基本是35歲-50歲的男性,多數是企業主和高淨值人士,

移民的主要目的是財產配置,子女教育,避稅,養老等等。

我放幾張圖好了,懂得都知道我是內行人。

華人移民的幾個主要類型


我了解比較多的是加勒比島國的情況


黑中介宣傳 vs 真實情況

說句實話,移民中介的目標客戶群體和熱衷於在小紅書上「對賬」的鍵政魔怔人根本不是一個群體,

即使移民過去,和那些抱怨美國的工薪階層也沒有什麼交集。

沒有交集的意思是,也許我們會在某個特定場合相遇,但你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工具人,

比如為我駕駛網約車的司機,為我提供服務的乙方等等。

我會對你很客氣,但我們的關係僅限於特殊場景的短期合作關係,我不會 care 你的政治觀點如何,你的家庭背景如何,你的經濟狀況如何,更不會和你 argue。

這就是現實的階級鴻溝,雖然同樣生活在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比如北京),但我們的悲歡其實不能共情。

中國有很多小圈子,美國也有很多小圈子,其他國家也有很多小圈子。除卻一些特殊的全國性的公共事件,其實每個人都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

你更應該關心的是你所處的階級對應圈子的生活水準,而非熱衷於「田忌賽馬」式的「對賬」。

覺得所有階層,只要是相同國籍,就是利益共同體,那只是一種錯覺而已。大概也只有簡中,才會覺得「上海富二代開豪車炸街」,「住在出租屋裡的打工仔也可以驕傲地挺起胸膛」吧?

3楼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33

假如有一個人,自己從沒出過國、社交圈子裡找不出一個外國人或有海外生活經驗的人、意識不到消息有沒有相互矛盾、不懂得交叉驗證、不懂得信息溯源、對身邊統計學和道聽途說深信不疑、沒翻牆上過外網(甚至不知道什麼是牆)、分辨不出假老外的Chinglish和全形標點——

這種人和「人才」二字就扯不上關係,談什麼人才外不外流。



作者:Raketenfaust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078785075/answer/9043552592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4楼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3

作者:想想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078785075/answer/9383378481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二十年前畢業於華東五校,全獎留學美國,當年我有個比較耿直的同班同學,當著一堆我們同學的面,也問過我們教授一個問題:

「老師,咱們大學出國率這麼高,30%+,你們還幫忙聯繫國外學校還幫忙寫推薦信,這不會導致人才外流嗎?」

我這個教授,史丹福大學博士畢業,懂的都懂,這真的是世界排名前幾的大學,他當年也是全獎美國,讀完博士又做了幾年博後,然後發了幾篇權重很高的論文,被母校聘任。回來後,他拿了傑青/長江學者,不到三十就副教授,三十歲多點就教授了。


他當年是這麼回答我們這些沒進入社會的小年輕的問題的:

「想走的,哪怕我不給你們寫推薦信,你們拿不到全獎,拿不到OFFER,偷渡也會走,強留也留不住」

「我把你們送出去,學習一下歐美的先進科技(二十多年前美國科技確實比中國強),同時睜眼看看美國到底是什麼樣子(其實美國一直治安不好兜里得放十美元遇到搶劫直接給,只是現在更不好了),不要偏聽偏信,盲目信國內雜誌報紙的宣傳。」

「等學成之後,願意回來建設國家,咱中國就夠用了!你看,我明明在美國也拿到了教職(他博後拿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教職),咱系主任一叫我,我不就回來了嗎?」

當年可是讀者意林新京報大行其道的時代,我大學本科的大多數教授,都是有留美留歐經歷的,他們只在國外讀了書,學習了歐美先進的科技與理念,並沒有留在歐美。

他們本事很大,明明在歐美已經拿到教職,國內提供好的工作崗位(牛人在哪裡都能拿到好薪酬),他們就回來國內了。他們一邊繼續教我們新一代年輕人科技知識,一邊自己還要帶碩士博士團隊搞科研項目(我這位教授在國家實驗室有自己的項目)。

我一直覺得他說的對,想走就走啊,國家又沒有閉關鎖國;國家給你足夠的自由,不用全回來,只要那些學完先進理念,又願意回來建設國家的人,回來繼續為國家奮鬥,就夠了。


5楼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3

作者:大力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078785075/answer/9252227659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舅舅的兒子就是2000年的清華畢業生,然後去美國做了教授。我周圍很多這樣的人。多的不了解,根據身邊調查樣本。相同學歷的情況下,留在國內的都比去國外的混的好。

我舅舅國企領導,退休金一萬多一個月。我這個哥,從來沒有寄錢給過家裡。都是我舅舅每年給他錢補貼他生活用。

和我哥同屆的人,留在國內的資產最少都是千萬級別的。19年他回來探親過,清華有幾個同學聚會說他要是能回國,年薪開五十萬。我知道他其實蠻心動的,但是最終他還是回了美國。之後就是疫情了。他老婆北大的,有兩個小孩。本來建議他小孩放中國上學,每年省很多錢。他老婆不肯。反正現在經濟壓力大的很,年年都是只夠一家人生活。如果美國讀大學要這麼多錢的話 估計兩個小孩未來都要背很高的貸款。我這個哥肯定沒能力負擔這麼高的學費的。

改開後,能力強的人。留在國內成就一定比去國外的高。不是因為能力差距,而是因為社會制度的差距。

很多人其實是面子抹不開,當年出國很風光的。2000年左右社會氛圍啥樣大家懂得都懂。但是現在啥樣其實大家都知道。像我哥這種,真的沒臉回來。在國外還能維持一個體面人的濾鏡。畢竟是個教授。但是回國的話,現在五十萬年薪的工作都找不到了。19年還成,疫情後不可能了。但是和他同屆留在國內的基本都完成資本積累了。他現在回國需要從零開始,從基層干起。而且周圍親戚朋友要是知道他回來這麼窘迫,要笑他的。中國熟人社會就這麼一回事。除非他能像張益唐一樣解決國際難題。然後風風光光的回來。不然以他性格,承受不了這個落差的。

所以出國好不好,只要你有身邊有這樣的例子,你好好了解下。就知道了,也不能說差。只能說和當年留國內趕上二十年大發展時代的人比,落差太大。

我舅舅國企領導,現在天天喝酒,這人心裡苦。他這輩子最風光的幾年就是我哥考上清華然後去美國的那段時間。現在發現,這一家人團圓都做不到。他兩個孫子也是美國人了。疫情前回來過一次。這幾年就沒回來了。我舅舅就這麼一個兒子。現在一比,人家都是團圓的,他兩個老人在國內。天天借酒澆愁。我哥那個老婆也是獨生女,她媽媽死的時候回國送終過。然後基本也是從來不回家的。她媽媽去世的時候,我舅舅一家人也去的。回來我舅媽和親戚說,親家公眼睛都哭瞎了。以後一個人不知道怎麼過。我舅媽其實也是觸景傷情啊!以後他兩個老人也是苦的。

統一回復下,19年開五十萬年薪很正常。教書十幾年,沒有證明過自身是否能創造商業價值,加上四十多歲了。人家開五十萬還是給面子了。如果我哥當時回來,後續能證明自身價值薪水可以漲。要是不行的話,五十萬人家也拿得起。我們浙江這邊人都很現實的。怎麼清華就能無腦高薪?人家十幾年沒跟你打過交道了,就憑同學面子給五十萬起薪很夠朋友了好嗎。


6楼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4

這是一個暱稱:


2020年,中美防疫對賬,當時很多內容,我現在還記憶猶新。

像什麼喝消毒水、群體免疫、奇蹟般的消失。

可謂醜態百出。

當時美國每死夠十萬人,知乎上就得出一個問題,到後來甚至都沒梗可用了。

然後呢,即便美國已經爛到這種地步了,中國人民依然想吃飯。

你說神不神奇。


7楼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4

貳仟圓:


需要靠「對賬」才能了解賽博長城之外世界的人,可以確定絕對不會是傳統意義上的人才。

美國的進步靠的就是從全世界吸收這些中產起步的人才,西海岸的精英們也許正在想辦法為了自己被燒掉的房子起訴保險公司和州政府,但是絕對不會跑去小紅書搞什麼「對賬」。

至於底層,反正有食品券餓不死就行,其他的一概不管。美國的社會福利可以說是已開發國家里最差的,如果是為了有個兜底吃福利,不如把目標改成澳洲。


8楼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4

夢見未來: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上過外網, 甚至不知道有牆的存在, 也不知道外面的真實信息是什麼樣子的, 自己不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只能靠在抖音上看"小紅書對賬"的三手新聞來了解外面並全盤接受, 那這種人, 既算不得人才, 也沒本事潤

所以不用擔心

9楼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4


茶包:


一個美國護士跟你說月入四千美元,要花三千租房砸,過的緊巴巴,甚至要打別的工。

你一不問人家一天上幾個小時,二不問人家一周上幾天,三不問人家繳稅情況和是否有別的獎金。

就覺得這是真的。

在美國能當護士說自己很慘,約等於在我們這一個部委直屬事業單位在編職工跟你講「日子過得緊巴巴,每月到手才3200。」你也不問人家年底是不是有績效。他更不會跟你說每年各種元祖

卡,超市卡,米油麵,績效可能都是以10萬為單位的,出差補貼更是每天200,住宿限制是360元和80元日餐補。

然後自己乾著個苦哈哈的私企銷售崗,今天遲到五分鐘扣100,明天打個錯別字給整天「蒼蠅再小也是肉」掛嘴邊的老闆扣20。某個月遇到一個大佬,賞你一筆大單,然後次月到手4200。

「我宣布,私企銷售崗贏了!」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5


甩手貓爸:


人才從來沒有外流,如果人才真的外流了,那麼六代機、055、仰望、三摺疊、、TikTok等等就應該出現在國外

你看,一邊是確實有中國人移民去了國外,另一邊中國又確實快速崛起,所以,可不可以理解為多虧了這些人移民了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