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102篇帖子。
(轉載知乎)小红书“民生对账”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甚至逆转人才外流?打破信息滤镜后是否会有更多人选择真正的文明?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32

所谓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的普通老百姓居然每天挣扎在贫穷和死亡的边缘,这一事实是否会对人才外流的现象产生强烈冲击?人流最终是否会流向真正的文明?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32

Francisco Eusebio:


不会。

我接触过移民中介这个行业。

移民中介的目标客户群体基本是35岁-50岁的男性,多数是企业主和高净值人士,

移民的主要目的是财产配置,子女教育,避税,养老等等。

我放几张图好了,懂得都知道我是内行人。

华人移民的几个主要类型


我了解比较多的是加勒比岛国的情况


黑中介宣传 vs 真实情况

说句实话,移民中介的目标客户群体和热衷于在小红书上“对账”的键政魔怔人根本不是一个群体,

即使移民过去,和那些抱怨美国的工薪阶层也没有什么交集。

没有交集的意思是,也许我们会在某个特定场合相遇,但你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工具人,

比如为我驾驶网约车的司机,为我提供服务的乙方等等。

我会对你很客气,但我们的关系仅限于特殊场景的短期合作关系,我不会 care 你的政治观点如何,你的家庭背景如何,你的经济状况如何,更不会和你 argue。

这就是现实的阶级鸿沟,虽然同样生活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比如北京),但我们的悲欢其实不能共情。

中国有很多小圈子,美国也有很多小圈子,其他国家也有很多小圈子。除却一些特殊的全国性的公共事件,其实每个人都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你更应该关心的是你所处的阶级对应圈子的生活水准,而非热衷于“田忌赛马”式的“对账”。

觉得所有阶层,只要是相同国籍,就是利益共同体,那只是一种错觉而已。大概也只有简中,才会觉得“上海富二代开豪车炸街”,“住在出租屋里的打工仔也可以骄傲地挺起胸膛”吧?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33

假如有一个人,自己从没出过国、社交圈子里找不出一个外国人或有海外生活经验的人、意识不到消息有没有相互矛盾、不懂得交叉验证、不懂得信息溯源、对身边统计学和道听途说深信不疑、没翻墙上过外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墙)、分辨不出假老外的Chinglish和全角标点——

这种人和“人才”二字就扯不上关系,谈什么人才外不外流。



作者:Raketenfaus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078785075/answer/9043552592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3

作者:想想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078785075/answer/938337848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二十年前毕业于华东五校,全奖留学美国,当年我有个比较耿直的同班同学,当着一堆我们同学的面,也问过我们教授一个问题:

“老师,咱们大学出国率这么高,30%+,你们还帮忙联系国外学校还帮忙写推荐信,这不会导致人才外流吗?”

我这个教授,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懂的都懂,这真的是世界排名前几的大学,他当年也是全奖美国,读完博士又做了几年博后,然后发了几篇权重很高的论文,被母校聘任。回来后,他拿了杰青/长江学者,不到三十就副教授,三十岁多点就教授了。


他当年是这么回答我们这些没进入社会的小年轻的问题的:

“想走的,哪怕我不给你们写推荐信,你们拿不到全奖,拿不到OFFER,偷渡也会走,强留也留不住”

“我把你们送出去,学习一下欧美的先进科技(二十多年前美国科技确实比中国强),同时睁眼看看美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实美国一直治安不好兜里得放十美元遇到抢劫直接给,只是现在更不好了),不要偏听偏信,盲目信国内杂志报纸的宣传。”

“等学成之后,愿意回来建设国家,咱中国就够用了!你看,我明明在美国也拿到了教职(他博后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职),咱系主任一叫我,我不就回来了吗?”

当年可是读者意林新京报大行其道的时代,我大学本科的大多数教授,都是有留美留欧经历的,他们只在国外读了书,学习了欧美先进的科技与理念,并没有留在欧美。

他们本事很大,明明在欧美已经拿到教职,国内提供好的工作岗位(牛人在哪里都能拿到好薪酬),他们就回来国内了。他们一边继续教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科技知识,一边自己还要带硕士博士团队搞科研项目(我这位教授在国家实验室有自己的项目)。

我一直觉得他说的对,想走就走啊,国家又没有闭关锁国;国家给你足够的自由,不用全回来,只要那些学完先进理念,又愿意回来建设国家的人,回来继续为国家奋斗,就够了。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3

作者:大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078785075/answer/9252227659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舅舅的儿子就是2000年的清华毕业生,然后去美国做了教授。我周围很多这样的人。多的不了解,根据身边调查样本。相同学历的情况下,留在国内的都比去国外的混的好。

我舅舅国企领导,退休金一万多一个月。我这个哥,从来没有寄钱给过家里。都是我舅舅每年给他钱补贴他生活用。

和我哥同届的人,留在国内的资产最少都是千万级别的。19年他回来探亲过,清华有几个同学聚会说他要是能回国,年薪开五十万。我知道他其实蛮心动的,但是最终他还是回了美国。之后就是疫情了。他老婆北大的,有两个小孩。本来建议他小孩放中国上学,每年省很多钱。他老婆不肯。反正现在经济压力大的很,年年都是只够一家人生活。如果美国读大学要这么多钱的话 估计两个小孩未来都要背很高的贷款。我这个哥肯定没能力负担这么高的学费的。

改开后,能力强的人。留在国内成就一定比去国外的高。不是因为能力差距,而是因为社会制度的差距。

很多人其实是面子抹不开,当年出国很风光的。2000年左右社会氛围啥样大家懂得都懂。但是现在啥样其实大家都知道。像我哥这种,真的没脸回来。在国外还能维持一个体面人的滤镜。毕竟是个教授。但是回国的话,现在五十万年薪的工作都找不到了。19年还成,疫情后不可能了。但是和他同届留在国内的基本都完成资本积累了。他现在回国需要从零开始,从基层干起。而且周围亲戚朋友要是知道他回来这么窘迫,要笑他的。中国熟人社会就这么一回事。除非他能像张益唐一样解决国际难题。然后风风光光的回来。不然以他性格,承受不了这个落差的。

所以出国好不好,只要你有身边有这样的例子,你好好了解下。就知道了,也不能说差。只能说和当年留国内赶上二十年大发展时代的人比,落差太大。

我舅舅国企领导,现在天天喝酒,这人心里苦。他这辈子最风光的几年就是我哥考上清华然后去美国的那段时间。现在发现,这一家人团圆都做不到。他两个孙子也是美国人了。疫情前回来过一次。这几年就没回来了。我舅舅就这么一个儿子。现在一比,人家都是团圆的,他两个老人在国内。天天借酒浇愁。我哥那个老婆也是独生女,她妈妈死的时候回国送终过。然后基本也是从来不回家的。她妈妈去世的时候,我舅舅一家人也去的。回来我舅妈和亲戚说,亲家公眼睛都哭瞎了。以后一个人不知道怎么过。我舅妈其实也是触景伤情啊!以后他两个老人也是苦的。

统一回复下,19年开五十万年薪很正常。教书十几年,没有证明过自身是否能创造商业价值,加上四十多岁了。人家开五十万还是给面子了。如果我哥当时回来,后续能证明自身价值薪水可以涨。要是不行的话,五十万人家也拿得起。我们浙江这边人都很现实的。怎么清华就能无脑高薪?人家十几年没跟你打过交道了,就凭同学面子给五十万起薪很够朋友了好吗。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4

这是一个昵称:


2020年,中美防疫对账,当时很多内容,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像什么喝消毒水、群体免疫、奇迹般的消失。

可谓丑态百出。

当时美国每死够十万人,知乎上就得出一个问题,到后来甚至都没梗可用了。

然后呢,即便美国已经烂到这种地步了,中国人民依然想吃饭。

你说神不神奇。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4

贰仟圆:


需要靠“对账”才能了解赛博长城之外世界的人,可以确定绝对不会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才。

美国的进步靠的就是从全世界吸收这些中产起步的人才,西海岸的精英们也许正在想办法为了自己被烧掉的房子起诉保险公司和州政府,但是绝对不会跑去小红书搞什么“对账”。

至于底层,反正有食品券饿不死就行,其他的一概不管。美国的社会福利可以说是发达国家里最差的,如果是为了有个兜底吃福利,不如把目标改成澳大利亚。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4

梦见未来: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上过外网, 甚至不知道有墙的存在, 也不知道外面的真实信息是什么样子的, 自己不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只能靠在抖音上看"小红书对账"的三手新闻来了解外面并全盘接受, 那这种人, 既算不得人才, 也没本事润

所以不用担心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4


茶包:


一个美国护士跟你说月入四千美元,要花三千租房砸,过的紧巴巴,甚至要打别的工。

你一不问人家一天上几个小时,二不问人家一周上几天,三不问人家缴税情况和是否有别的奖金。

就觉得这是真的。

在美国能当护士说自己很惨,约等于在我们这一个部委直属事业单位在编职工跟你讲“日子过得紧巴巴,每月到手才3200。”你也不问人家年底是不是有绩效。他更不会跟你说每年各种元祖

卡,超市卡,米油面,绩效可能都是以10万为单位的,出差补贴更是每天200,住宿限制是360元和80元日餐补。

然后自己干着个苦哈哈的私企销售岗,今天迟到五分钟扣100,明天打个错别字给整天“苍蝇再小也是肉”挂嘴边的老板扣20。某个月遇到一个大佬,赏你一笔大单,然后次月到手4200。

“我宣布,私企销售岗赢了!”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2-9 22:45


甩手猫爸:


人才从来没有外流,如果人才真的外流了,那么六代机、055、仰望、三折叠、、TikTok等等就应该出现在国外

你看,一边是确实有中国人移民去了国外,另一边中国又确实快速崛起,所以,可不可以理解为多亏了这些人移民了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