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8篇帖子。
(轉載知乎)香港獵頭對於35歲就業門檻嗤之以鼻,為什麼35歲危機只在大陸流行?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3

香港獵頭對於35歲就業門檻嗤之以鼻,為什麼35歲危機只在大陸流行?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3

聽我說謝謝你:


看了大家的評論,兩點感悟:



大家都很友善,只有一個杠精,網上素質提高了不少
看來35-45這十年很關鍵,那我盡量45退休吧

——-原答案———

香港我不了解,新加坡我熟

你去下一個app,叫做CDG Zig,是新加坡官方出租公司的打車軟體。然後你打車,看到司機四十多歲穿戴還算整潔的就跟他們聊幾句。你就會聽到他們當年都任職在各種高大上的公司,做著各種高大上的職位,中年被裁就開出租了。所以新加坡是45中年危機,只不過比國內晚了幾年而已。

再給大家舉個美國的例子吧:

John在一家五百強大公司兢兢業業了好幾年,終於爬到了senior manager的位置,然後有一天被診斷出癌症,然後公司很人道主義sponsor他治了半年,癌細胞總算是控制住了,但是他以後也肝不動了。

在老美弱肉強食的職場里,John壓不住下面的人,也無法和上面的人要資源,很快在年終評審被打分為not capable並開除,老美沒有N+1。失去收入的John領著救濟金找了大半年的工作,可是他孱弱的身體和年齡讓他屢屢碰壁,老婆忍無可忍的和他提出了離婚,法院把孩子和房子都判給了老婆,John被趕出了房子,成了homeless大軍的一員。

我說的這個John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有一個Youtube博主叫做「the invisible peopl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4pyZUB0mNzieaKv831flA"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1]」在採訪美國流浪漢的時候報導過他。而這一系列多米諾骨牌的倒塌,起源於John得病了,可是人怎麼能一輩子不生病呢?

我一直相信,這個世界不存在中產,只是有產和無產。掌握生產資料的(例如地產,公司,政商資源)是有產,只靠出賣勞動力的(例如美色,體力,腦力)的是無產。無產者的價格是由有產者制定的,行情好的時候,無產者就覺得自己行了,什麼小資中產就都出來了,行情不好的時候大家就來知乎問「為什麼35危機」。認清自己的定位很重要。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我前公司的老闆,他是個美籍韓裔,不到40歲做到了senior manager,手底下管著一二十號人(包括我),結婚並有一個可愛的女兒。他買了一個大house,配了兩輛中檔車,生活質量還算不錯。他跟我透露過他的投資策略,用IRA定投標普500,多餘的錢提前還房貸(他趁著利率低把房貸改成了15年)。這個老哥就對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即average american home family。要知道,這可是一個頂級對沖基金里年輕有為的senior manager,全家持有美國護照。

所以作為無產者,中年危機無法避免,與其在這個頻道里分析的頭頭是道,我倒是覺得提前攢好養老錢,提前還完房貸是一條更加具體可行的路。想要跨越階級,需要的是機遇,而機遇一直都有,只是大多數人都抓不住而已。

所以認清自己的能力和定位,踏踏實實的做下去,不要異想天開

參考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4pyZUB0mNzieaKv831flA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3

說白了,啥職業危機都是看市場上競爭的人的多少,跟年齡、職業、性別、技術水平都無關。

別看香港獵頭對 35歲嗤之以鼻,只要香港放開簽證,連獵頭都給干成 35歲下崗。

內地現在是,世界經濟衰退 + 貿易戰 + 外資撤出 + 口罩後恐慌儲蓄 + 房地產透支消費 + A4紙後投資風險大漲。人多崗位少,所以,35歲現象,現在HR 看簡歷都看到小學履歷了。

美國前幾年 IT 很火,現在熱錢一走,不也是一位難求,要投2000+ 才能有個 offer。那都不用等35歲,多少人碩士畢業24歲就無法就業了。

多少天坑專業的人更難找工作,你以為化學、材料就比 CS 容易嗎?人家也都讀到博士了,還是難找工作。

所以,就業難易、薪資高低跟年齡、技術難度關係都不大,主要跟供需關係有強關聯,如果你找工作的時候,崗位多、人才稀缺、熱錢多,那就是薪資高升職快。

你看改開初期,多少列印店老闆都發財了,計程車司機都可以買車買房。這個難嗎?技術水平高嗎?需要20歲的年輕人才能幹嗎?都不是,就是市場上乾的人少,有車的人少,而需求很旺,所以就發財了。回過頭看香港獵頭的話,那只是被簽證維持住了市場稀缺性,只要放開簽證,立馬拉成內地一樣。



作者:波折一生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7789313/answer/4569200408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4

fisher16:


所有成熟的商業機構,都不會對35歲門檻嗤之以鼻。

35歲門檻的門檻,主要指的是三個部分,1.精力不濟。2.家庭拖累。3.知識落後。

精力不濟的主要的投訴,在於沒有辦法長期加班,身體透支出現諸如工作效率下降,身體素質下降甚至有猝死風險。但是這個投訴主要是基於長期加班,成熟的商業機構本身就不會允許長期加班,工作量大加HC才是正途。

至於家庭拖累,本身就是我們國家歌頌苦難的臭毛病。人的親情是割不斷的,拋小家顧大家本就是反人性不合理的。搞到現在,老人變成了空巢,子女索性就不生了,大家都滿意了?

再說知識落後,國內的很多企業都有意或者無意的核實員工的知識培訓,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和害怕員工成長。沒有時間很好理解,就是把員工當成物品,拿來即用,有更好的就拋棄。害怕員工成長是害怕員工學好了就跳槽。這種只能說是公司層面管理體系的落後。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4
作者:Emma Yu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7789313/answer/5053673331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22歲畢業,35歲就要被無情辭退,這像啥,好比你打開一個西瓜,把最甜那一口瓤掏了吃掉,其他就扔了,這行為不管擱哪裡,妥妥絕對是要挨打的,但是這就是我們國家的普遍現象,諷刺不?

造成這一現象的:

首先要感謝事業單位和公務員招錄,把招聘上線定成了35歲,給國資勞動市場樹了一個標杆

其次,要感謝我們的生產力先進代表菊花廠、騰訊、阿里等,最早35歲的提法是來自於他們,這些年也是堅定的35歲畢業踐行者,給市場(民營)勞動市場樹了一個典型

最後要感謝《勞動法》,雖然一方面,規定了勞動者和企業連續簽訂兩次勞動合同,勞動者可以要求籤訂長期無固定期限僱傭合同,但是同時也約定,企業有權強制非法辭退,非法辭退最多2n(按年計算工齡)+1個月非法辭退補償金

也就是說,假設一個員工22歲加入公司,35歲被非法辭退,全部的補償=2*13個月工資+1個月的非法辭退補償金=2年工資,就是說13年最寶貴的年華晝夜付出+失去在本單位未來20年穩定工資收入的總補償=2年工資,相比還要再僱傭你20年到退休,就算完全依法賠償,這個強制辭退的成本實在是「洒洒水」

而且補償的「工資」到底怎麼算,還要看企業在灰色地帶上鑽營能力有多深,萬一公司破產,老闆提前轉移資產,變老賴或者跑路,一分錢都拿不到

所以為什麼35歲危機只有大陸流行,是整體法治文化,社會的勞動文化,經濟資源嚴重不足的綜合作用的產物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4

作者:向大坤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7789313/answer/5129967890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謝邀;

有一說一,35歲門檻確實是一個比較噁心的招人門檻,但這獵頭在網上叭叭了半天,估計想都沒想到已被港府啪啪打臉;逃);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7

菜狗汪汪汪:


核心原因是中國前20年做的事情,都是低端的COPY。

無論是多高大上的網際網路,還是房地產,還是生產製造,都是沒啥技術含量的東西。

網際網路就是美國有啥我COPY啥,快速把用戶滾起來了之後上市套現,再不濟放高利貸。

房地產COPY香港,什麼設計質量美感都不需要,只要高周轉率快速回籠資金滾雪球。

製造業也一樣,有啥創新產品麼?沒有,都是靠壓成本把現有現有產品打成白菜價。

這些去年20年中國最大的幾個產業類型,全都有一個突出的共同點。就是快魚吃慢魚,速度為王。

網際網路行業,用戶搶慢了,自己就沒戲了。

房地產行業,周轉率長了,就賺不到錢了。

製造行業,響應慢了,產能低了,成本下不去,就被淘汰了。

工作難度要求不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是快,那就註定需要加班加點的去拼。

35歲以上有家室,體能不夠拼不動,自己的行業也不是經驗技術驅動的,在公司眼裡自然比不過剛畢業的年輕人性價比高。

次要原因是中國08年以後大放水,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世界老大老二一起舉債過日子,市場上大量的資金充斥,15年前後去中關村喝杯咖啡就能拿200W天投。各大公司資金充裕,為了快速擴張形成壟斷,病態般的漲薪挖人,動不動獵頭double薪資挖競爭對手的人。導致畢業生剛進入職場可能6K到8K,但是很多5年~10年的骨幹已經到30K以上甚至更高。兩者在薪資成本上動不動就是2倍到3倍以上的差距,但是過了35歲後的產出可能還沒工作2年的年輕人產出多。導致一個業務部門35歲以上員工太多,財務數據非常難看。放棄35歲以上員工自然成為了首選。

我個人覺得35歲危機這個問題其實會被解決,目前中美都沒錢了,各個行業現金緊縮,大量裁員或者降薪,目前薪資之間的差距大幅度縮小。以我目前的行業,10年以上經驗的骨幹和2年經驗的新人之間的薪資差距從之前的3倍以上已經掉到不到2倍了。

其次中國目前被逼走到了創新的前沿,各大行業COPY歐美成熟市場商業模式的路子已經全部堵死。單純的快速複製的模式已經不行了,而真正有商業價值的創新,靠拼速度,拼加班是搞不定的。各種行業沉澱和積累的比重會逐漸上升。等到這個臨界點突破,普遍化的35歲危機也會成為過去。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8

普天之下皆兄弟:


勞動法形同虛設的地方都沒有35歲歧視,因為趕走你沒有額外成本,那就用到你不行了再說


恰恰是中國大陸這種出點事都是企業買單的地方,最好的辦法就是壓根不招,無論35+,還是育齡女性都是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8

除非國家有明確法律規定年齡限制的工種和崗位,除此之外,只要在招聘信息上寫了年齡限制的,就是年齡歧視。大陸有這種歧視,我想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1、勞動法執行不到位。不僅招聘歧視了,大陸人力市場,違法違規的事情太多了,由於勞動法執行的不到位,很多勞動者也只能忍氣吞聲。

2、廉價勞動力換市場。大陸和國外拼經濟,主要就是拼廉價的勞動力,35歲以下,肯定更廉價。

3、勞動力太多。資方市場可選擇的勞動力範圍太大,幹掉一批35以上的,不怕沒有35以下的來接班。

4、某為的榜樣力量太強。大陸的培訓機構動不動就把某為拿出來做標杆案例學習,很多企業都趨之若鶩,可是大部分學的知識某為裁員,不學某為給被裁員工的高額補償,還美其名曰狼性文化。

5、企業管理層能力太差。國內很多企業,中高層幹部能力很差,只會一些粗暴的簡單管理,不具備管理35歲以上員工的水平。

6、特定崗位需求。某些崗位是為某些人特別制定的蘿卜崗,所以必須把招聘條件限制的死死的,不讓其他人有任何機會。



作者:李老師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7789313/answer/4368088398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8

xyd.zh:

國外剛畢業的大學生薪資並不會比普通老員工低特別多,同理作為發達地區,香港也是。而且作為金融中心,香港大部分人在銀行,保險等行業工作,客戶資源和社會地位是很大的一個優勢。而剛畢業的年輕人則什麼都沒有。比如荷蘭剛畢業大學生加入一家跨國公司,薪水大概5萬歐一年(稅前),那工作10年的同事,他的薪水可能在8萬左右。另外一點就是,不管是新來的員工還是老員工,他們的工作賣力程度不會有本質的區別,年輕人會更努力,也就彌補了一些他們經驗和人脈的不足罷了。而大陸呢,剛畢業大學生,可以就幾千塊一個月。10年老員工可以達到幾萬一個月,可以差幾倍。。。

另外再說一下大陸35歲這個問題。很多公司內部管理混亂,效率地下,最後只能靠大家加班去把產品堆出來,看上去是中國速度,其實是資本家剝削打工人的表象罷了。在這一輪經濟危機大廠裁員之前,很多公司招了太多的人,做著無關痛癢的事情,這些事情本身的要求並不高,自然會更希望招廉價便宜,並且聽話的年輕人。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西安交大做無人汽車駕駛的研究員評價特斯拉和華為,問他買電車買什麼,他說特斯拉。為什麼華為不行?作為一個業內人士,他很直接的指出了華為的人工智慧駕駛完全是靠人力給堆出來的,而特斯拉的智能駕駛是真的訓練到模型裡面去的。通俗的講,華為的智能駕駛汽車需要靠人工去判別在某些情況下車子該怎麼做,如果人沒想到的地方,車子AI就傻了。但是華為會馬上下次再修正。這裡沒有幾千人在日以繼夜的干,能做的出來?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