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狗汪汪汪:
核心原因是中國前20年做的事情,都是低端的COPY。
無論是多高大上的互聯網,還是房地產,還是生產製造,都是沒啥技術含量的東西。
互聯網就是美國有啥我COPY啥,快速把用戶滾起來了之後上市套現,再不濟放高利貸。
房地產COPY香港,什麼設計質量美感都不需要,只要高周轉率快速回籠資金滾雪球。
製造業也一樣,有啥創新產品麼?沒有,都是靠壓成本把現有現有產品打成白菜價。
這些去年20年中國最大的幾個產業類型,全都有一個突出的共同點。就是快魚吃慢魚,速度為王。
互聯網行業,用戶搶慢了,自己就沒戲了。
房地產行業,周轉率長了,就賺不到錢了。
製造行業,響應慢了,產能低了,成本下不去,就被淘汰了。
工作難度要求不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是快,那就註定需要加班加點的去拼。
35歲以上有家室,體能不夠拼不動,自己的行業也不是經驗技術驅動的,在公司眼裡自然比不過剛畢業的年輕人性價比高。
次要原因是中國08年以後大放水,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世界老大老二一起舉債過日子,市場上大量的資金充斥,15年前後去中關村喝杯咖啡就能拿200W天投。各大公司資金充裕,為了快速擴張形成壟斷,病態般的漲薪挖人,動不動獵頭double薪資挖競爭對手的人。導致畢業生剛進入職場可能6K到8K,但是很多5年~10年的骨幹已經到30K以上甚至更高。兩者在薪資成本上動不動就是2倍到3倍以上的差距,但是過了35歲後的產出可能還沒工作2年的年輕人產出多。導致一個業務部門35歲以上員工太多,財務數據非常難看。放棄35歲以上員工自然成為了首選。
我個人覺得35歲危機這個問題其實會被解決,目前中美都沒錢了,各個行業現金緊縮,大量裁員或者降薪,目前薪資之間的差距大幅度縮小。以我目前的行業,10年以上經驗的骨幹和2年經驗的新人之間的薪資差距從之前的3倍以上已經掉到不到2倍了。
其次中國目前被逼走到了創新的前沿,各大行業COPY歐美成熟市場商業模式的路子已經全部堵死。單純的快速複製的模式已經不行了,而真正有商業價值的創新,靠拼速度,拼加班是搞不定的。各種行業沉澱和積累的比重會逐漸上升。等到這個臨界點突破,普遍化的35歲危機也會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