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3篇帖子。
(轉載知乎)如何評價葡萄牙獨裁者薩拉查以及在他統治下的」新國家」(Estado Novo)時代的葡萄牙?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22:22

在一則」獨夫們最愛的食物「的軼聞中描述薩拉查的文字如下:
」3 極端節省薩拉查
薩拉查覺得自己對葡萄牙全心全意,根本沒時間娶妻成家。他平時吃的飯由管家Dona Maria負責。

薩拉查對食物和酒的開銷非常克制,早餐只是咖啡/茶配白吐司,不加奶油也不配黃油。午飯先喝火雞碎肉湯或者魚骨湯,有時甚至是白菜湯。


他最喜歡吃烤沙丁魚配眉豆,因為能夠勾起小時候貧窮的回憶,那時候家裡窮,一條沙丁魚還要和手足分食。」
但是關於他的資料網上能搜到的寥寥無幾。
或者說可以簡單介紹一下你所認識的薩拉查(以下中文資料整理自網路)。
一個私生活低調,生性孤獨生活簡樸,為了管理國家甚至一生未娶;傾向君主制,掌權後建立了法西斯性質的國家體制,支持佛朗哥的西班牙政權但在二戰時卻保持中立;獨裁統治西班牙三十年之久,卻被稱為沒有獨裁者的獨裁製國家,在2007年被媒體評委「最偉大的葡萄牙人」的獨裁者。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22:22

作者:自由槍騎兵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96258/answer/3904078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安東尼薩拉查獨特的人格和統治方式使得他在獨裁者中獨樹一幟,這一點令我非常感興趣。我曾在大約一年前寫過一篇討論安東尼薩拉查的小文,願與題主分享。

————————————————————分割線————————————————————

安東尼奧·薩拉查博士(1889-1970)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獨裁者。在二十世紀的獨裁者中,算得上獨樹一幟。他身上散發出來的這種獨特氣質,主要來源於他的身份,他的治國方式和他的結局。

(薩拉查博士還是很有氣質的)

在討論薩拉查之前,讓我們稍微回顧一下二十世紀初葡萄牙的歷史。二十世紀初,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的榮光早已墮落殆盡。16世紀曾被西班牙聯合統治,恢復獨立後,從18世紀初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葡萄牙追隨英國加入哈布斯堡

陣營開始,葡萄牙就淪為了英國的附庸。19世紀初拿破崙攻佔里斯本,葡萄牙王室遷往巴西。19世紀三十年代,巴西獨立。經過這一些系列的折騰,葡萄牙淪為了英國羽翼下的小邦。在英國人最擅長的「分而治之」的手段操弄下,國內政治鬥爭頻繁,經濟發展緩慢。因此,進入二十世紀後成為歐洲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

薩拉查的發跡史

1910年革命在葡萄牙建立了共和國。但由於積弊久遠,新生的民主政體運行得很不穩當。16年內舉行了6次議會選舉,8次總統選舉,共有45屆內閣執政。由於議會制度未能解決國內問題,又兼受彼時歐洲流行的右翼思潮影響,1926年葡萄牙爆發了軍事政變。政變上台的軍人政府多是武夫出身,儘管獲得了大多數社會階層的支持,但是治國乏術。1927年和1928年的財政赤字比共和國末年分別高出425%和60%。整個葡萄牙經濟已處在崩潰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薩拉查作為救世主登上了葡萄牙的歷史舞台。

薩拉查於1889年出生於葡萄牙中部內陸的一個傳統而又保守的農村家庭。由於家境並不富裕,他只能上不要學費的教會學校,在那裡他接受了系統而完整的天主教教育。中學畢業後他考取了科英布拉大學

,本科學習的是法律,研究生考的則是經濟學,最後他取得了政治經濟學及金融學博士的學位,並留校任教。之後,他多次在各種報刊上發表文章,闡述自己對葡萄牙經濟現狀的見解,抨擊政府的經濟政策,深得右派保守勢力的好感。他也參與到了天主教民主學術中心和葡萄牙天主教中心黨的活動中去,並且於1921年作為天主教中心黨的代表參與了吉馬良斯市的市議會選舉。但很快他便發現民主政治根本不對他的口味。他很快辭去了議員的職務,回到大學繼續當他的老師。

直到1926年軍事政變成功後,政變領袖卡伯薩達斯曾經試圖邀請薩拉查參與到政府的財政工作中去,薩拉查便試著在政府呆了一陣子。十三天之後,他又撂了挑子,理由是種種限制太多,他無法完全貫徹他的經濟理念。1928年,無計可施的將軍又對薩拉查發出了邀請,希望他擔任財政部長一職。這回薩拉查提出了條件,讓我當財政部長可以,但是要滿足我的要求。得到肯定的答覆之後,4月27日,他正式就職。「我十分清楚我想要什麼以及我將往何處去。」他就職演說上的這句話成為了葡萄牙現代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第二年,葡萄牙的財政便「扭虧為盈」,不僅消除了高額赤字,還一舉實現了盈餘!從此以後直到薩拉查去世,葡萄牙再也沒有出現過財政赤字。「安東尼奧,你是上帝派來拯救葡萄牙的英雄!」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將軍也鬆了一口氣。

薩拉查作為一名經濟學教授,挽救葡萄牙財政的方法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1、嚴格控制財政支出和建立嚴格的貨幣管理措施,其嚴格到幾乎每一筆財政支出都必須要他親自審閱並審批通過(幸好葡萄牙是一個小國);2、加大稅收。在他執政的第一年年末,葡萄牙財政15年來第一次出現盈餘,盈餘約27.5萬孔多。如此卓有成效的政績使得薩拉查成為葡萄牙的「救世主」。

高超的能力和崇高的聲望很快帶給薩拉查巨大的權力,其威望甚至超過了政變領袖們。這一切使得薩拉查——這個理想主義的學者意識到自己有機會也有能力將自己這個積貧積弱的祖國改造成一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國家。1930年,薩拉查

組建了自己的政黨國民同盟,1932年,薩拉查就任總理——事實上,終其一生,薩拉查從未擔任過總統,1933年,薩拉查宣布通過選舉(當然是經過操縱的),在葡萄牙建立了一個由國民同盟

一黨執政的國家,從此確立了自己的終身統治。

薩拉查的治國方式

薩拉查在葡萄牙建立的既非一個典型的(即德、意式的)法西斯國家,也非一個共產黨的階級鬥爭式的國家,而是一個充滿學者氣息,理想主義和保守主義氣息的合作主義(corporatism)國家。

作為一位接受過系統教會教育的保守經濟學家,薩拉查和許多其他同時代的歐洲天主教學者一樣,信奉合作主義。合作主義和社會主義一樣,強調社會正義,卻反對階級鬥爭和廢除私有制。而是提倡各階級之間的團結合作,其具體辦法是將一國的社會經濟按照不同行業組成各種各樣的利益團體(協會),有這些協會代表通過協商來共同解決問題。合作主義哲學的基礎是天主教,天主教提倡和諧和合作的精神,教導人們尊重和維護上帝創造的「自然秩序」,而國家的任務就在於維護這種神聖的自然秩序。所以,合作主義既反對破壞自然秩序的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也反對違背自然秩序的自由資本主義。

薩拉查在合作主義的基礎上還混入了一些他自己和葡萄牙特有的哲學理念,比如葡萄牙獨特的民族主義(大航海時代的「偉大精神」,和其他根植於天主教傳統的葡萄牙「光榮傳統」),以及一些不仇外的,溫和的和保守的指導思想(包括宗教理想主義和對德意法西斯式的整體主義的警惕,薩拉查甚至還在1936年鎮壓過一場整體主義的暴動)。

基於這些基礎,薩拉查在國內成立了很多合作社,比如工人協會,僱主協會,自由職業者協會,農民協會,地主協會,農業工作者協會等等。

當然,我們也無意美化薩拉查作為一個獨裁者的殘酷一面。

1936年,準軍事組織「葡萄牙軍團」和「葡萄牙青少年」相繼宣告成立。前者由狂熱的法西斯分子自願參與,性質類似於納粹黨早期的衝鋒隊,後者則是強迫在校中小學生參加,意在向青少年灌輸法西斯極權主義思想。天主教則是薩拉查用來麻痹人民的工具。從上到下,從國家機器到意識形態,一套完整的法西斯政權建立了起來。

薩拉查還組建了特務組織「國家監視與防衛警察」,後該組織在1945年改組為「國家防衛國際警察」(PIDE),主要職能就是暗中搜捕持不同政見者。該組織還專門從德國和義大利聘請教官,以專門教授折磨人的技巧。在這四十年之內,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偶爾衝口而出的話而死在了PIDE 的拳頭皮鞭之下,更別說葡萄牙共產黨的黨員們了。城市裡面是PIDE神出鬼沒,鄉村地區則是國民警衛隊(GNR)橫衝直撞。這個組織早在共和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主要就是負責鄉村和邊境治安的。現在則淪為了獨裁統治的走狗。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薩拉查安心的治理著這個西歐偏安一隅的小國。

儘管薩拉查的統治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於過度的理想主義和固步自封,在其統治的三十多年間,葡萄牙的經濟發展處於停滯的狀態。直到20世紀70年代,仍是西歐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

薩拉查的性格和結局

薩拉查是個很奇怪很特別的獨裁者。在有生之年,他雖然殘酷迫害政治犯,壓制言論自由,極力保全自己的位置;但是他卻從來不以權謀私,不貪污,不受賄,也不給自己家族的人安插職務。獨裁幾十年,他還是過著普普通通的日子,衣食住行一點也不講究奢華。薩拉查穿戴簡樸,總是身著黑衣,儘管是葡萄牙的實際最高統治者,卻總是要求別人稱呼自己「部長先生」。薩拉查習慣於深居簡出,非常喜歡獨處,愛好記錄和分析以及冥想。終其一生,薩拉查始終沒有結婚。從方方面面看,他很像一個理想主義和一心要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家」建設好的偏執狂。身上還保留有牧師般的虔敬和學者的思考方式和氣質。

薩拉查1970年在批閱文件時跌倒受重傷,1972年逝世。在他逝世前,他將權力交給了同為大學教授出身的馬爾塞羅·卡埃塔諾

。曾在里斯本大學

教授歷史的卡埃諾塔在繼任後逐步推行民主化和自由化的政策,但仍保持了相當的獨裁統治,1974年,左派發動了軍事政變,這場軍事政變因為參與的士兵用康乃馨代替子彈而得名「康乃馨革命」,結束了葡萄牙維持了兩代的「教授獨裁」。

薩拉查雖然是一個堅定的獨裁者,但其身上濃重的神學氣息和學者氣息,以及他孤獨的個性使他在獨裁者群列中獨樹一幟,也使我們充分認識到了政治的複雜性和多元性。

(最後補充一點:據說J.K.羅琳在《哈利波特》里給斯萊特林

學院的創始人取名薩拉查·斯萊特林

就是受了安東尼奧·薩拉查的啟發。仔細想想,斯萊特林的氣質還真的很像薩拉查博士。)


參考資料:

《葡萄牙現代史綱要》 【蘇】格·尼·科洛米耶茨 著

葡萄牙獨裁時代:

http://history.chinaiiss.com/html/20071/20/a350b.html

《病夫治國》試讀 

http://book.douban.com/reading/10135198/

《淺析葡萄牙合作主義國家的起源和特徵》 刊於《唐山師範學院學報

》第27卷第4期 羅毅

http://www.docin.com/p-372622499.html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22:22

作者:波菲里奧迪亞斯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96258/answer/151779665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薩拉查統治前期穩定了舊共和國以來葡萄牙的社會秩序,但是較為保守的統治模式以及對殖民地勞民傷財的戰爭使得葡萄牙長期發展停滯不前,而且最後導致了新國家的終結。

葡萄牙在19世紀進行了內戰,在英、法等國支持下,瑪利亞二世的自由派戰勝了米格爾的保守派,獲得勝利,葡萄牙在19世紀也因為自由主義改革,經歷了社會經濟發展,比如關閉修道院、出售教會土地、自由貿易等,,其實從數據上在歐洲也比較好看,比如鐵路里程,還有葡萄牙的財政收入也在19世紀中期超過了巴西獨立之前的水平。

然而葡萄牙經濟上受到英國控制,許多民族工業無法與英國競爭,依賴廉價的英國工業品,經濟上很大程度依靠葡萄酒、酒桶軟木、沙丁魚等初級產品的出口。而且1890年,由於英國禁止葡萄牙向非洲內陸擴張,反英情緒高漲,要求擺脫英國控制。而且葡萄牙內部社會矛盾加劇,也有許多共和派和無政府主義者逐漸不能容忍君主制。

1908年,葡萄牙國王和王子相繼遇刺身亡,使得君主制搖搖欲墜,最終1910年的革命使得葡萄牙成為了當時歐洲為數不多的共和國之一。

舊共和國成立後,採取一系列反封建專制、反教權主義的政策,進一步削弱教會在本土和殖民地教育、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職能,加強世俗國家對社會的管理與干預。然而舊共和國在推翻君主制後,缺乏合法性也缺乏對社會的控制能力,新舊變化期間,許多習慣傳統生活方式的人不滿這些變革,使得政局混亂,政變頻發,短短18年換了多個總統。當然一戰中,葡萄牙在西線的損失慘重也加劇了矛盾,經濟上持續對英國的依附,葡萄牙農業的貧窮、工業的落後也加劇了舊共和國的動蕩不安。

1926年新共和國取代了混亂的舊共和國時期,新共和國的特點就是國家對社會經濟高度的指導和干預。其實從19世紀後期,葡萄牙王國就開始加強對工業、農業、漁業經濟的統制干預。一戰時期,舊共和國也加強了國家對進出口、航運等方面的控制。還有舊共和國最強大的獨裁者:西頓尼斯將軍統治時期,也加強對農業的保護與補助。而新共和國繼續並高度發揮了19世紀後期以來葡萄牙國家機器強化的趨勢。

薩拉查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脫穎而出,此時葡萄牙正經歷1929年大蕭條,英國受到衝擊,很快蔓延到經濟上高度依附英國的葡萄牙。薩拉查對經濟有一定了解,擔任財政部長,他加強國家對經濟的指導干預,加強國家對關鍵產業、銀行、鐵路的控制與管理,對民族工業、農業進行保護,提高關稅,加強對農業產品價格的調控,保障糧食供應,減少對英國的依賴,增加新的貿易夥伴(德國、義大利等)。可以說讓葡萄牙在經濟上減輕了大蕭條的影響,緩解了舊共和國以來的混亂局面,使得葡萄牙逐漸走向穩定。

薩拉查的統治被一些學者視為法西斯主義,但也有學者認為,從現代法西斯主義注重動員群眾來看,薩拉查反而是反對動員群眾,嚴格限制團體的。比如新共和國,薩拉查曾經組建類似義大利、德國的法西斯青年準軍事組織,黑衣社,但是後來發現黑衣社在國內、國際政治上較為激進,而且有威脅其統治的危險,就將其解散了。通過一番權力鬥爭,薩拉查在1930-1933年左右擔任總理,在之後的四十餘年中,開始了事實上對葡萄牙的威權統治,有時候也讓總統多放權,但是他本人一直是幕後的操縱者。

可以說薩拉查的統治,以及對葡萄牙的有效控制,很大程度得益於保守主義的傾向。薩拉查並不全面相信經濟發展可以帶來合法性,而是認為對社會經濟的控制,讓其限制在一定的發展程度,維持舊秩序更有利於葡萄牙的穩定。

薩拉查的理想,正如20世紀30年代其他反自由主義的威權主義國家,比如鄰居佛朗哥的西班牙(50年代以前),是反對自由主義、工業化帶來的危險,維持一個農業傳統道德為基礎的社會秩序。比如工業上,儘管保護民族工業和提高關稅,薩拉查不發展那些大規模的重工業,防止出現一個龐大的工業無產階級,工業長期限制在初級產品加工和輕工業上。

農業上,薩拉查以天主教維護傳統秩序,甚至有意保留了許多大莊園的封建殘餘,要求農民對地主無償服役。人口大部分的農民來說,薩拉查的統治充滿了貧窮,但薩拉查也用國家力量控制農產品價格,提高關稅防止廉價農業品與本土農業競爭,維持農村傳統生活的穩定,防止產生大量失去土地的無產者。

從政治上,薩拉查奉行當時20世紀30-40年代歐洲甚至世界威權主義的「合作主義」理念,希望國家能夠調節階級矛盾,實現階級合作。從國家的主權與政權的合法性上,薩拉查將舊共和國時代的「人民的支持與個體權利」,變為新共和國時代的「民族國家共同的歷史與傳統」,並且讓國家控制下的各行各業的法團,而不是民眾選舉的代表來成為議會成員。

可以說薩拉查的統治,是以犧牲社會經濟進步,維持傳統秩序的方式進行的,但是他不能永遠統治這個「世外葡萄園」,因為二戰、冷戰造成了國際形勢的劇變,不可避免影響葡萄牙國內局勢。

二戰期間,薩拉查保持中立,但親軸心國,獲得了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的武器援助,也通過他們訓練軍隊。後期,見到軸心國逐漸戰敗,薩拉查只好與盟軍改善關係,在出口鎢礦、允許使用亞速爾群島海軍基地等方面讓步,隨著冷戰開始,薩拉查在購買武器上、訓練軍隊上也向同樣反對蘇聯的美國、西歐靠攏。

葡萄牙作為相對落後的國家,為了增強軍事力量,維持對本土和殖民地的統治,必須向先進國家學習。然而在美國、西歐接受訓練的葡萄牙軍官,許多人不可避免地接受了二戰以來的民主、自由等思想,開始秘密建立組織反對薩拉查的威權統治。薩拉查在這方面也很謹慎,不僅進行宣傳,試圖加強對軍人的控制,而且解除了許多被懷疑反對自己的軍官的職務,甚至把他們送上軍事法庭。

然而殖民地局勢的變化,使得薩拉查想要維持傳統秩序的幻想徹底破滅了,不得不做出妥協讓步。

葡萄牙作為最早的殖民帝國,19世紀在非洲內陸進行擴張,在二戰後仍有安哥拉、莫三比克、維德角、聖多美、幾內亞比索等殖民地,還有東南亞的東帝汶,中國的澳門以及印度的果阿。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1961年印度總理尼赫魯下令出兵佔領果阿。

同時非洲安哥拉、莫三比克等殖民地人民也受到鼓舞,在新獨立的非洲其他國家的泛非主義影響下,還有蘇聯、中國等國支持下,進行了反對葡萄牙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

其實從1910年舊共和國建立後,按照舊共和國精英們的發展思路,殖民地被授予更多的自治權,在各個區域當地的葡萄牙移民有自治議會進行管理,而且給予許多當地受葡萄牙學校教育的精英參政議政的自治權利。然而從薩拉查的新共和國以來,加強中央集權,加強葡萄牙國家對殖民地的管控。殖民地的分成了更加細碎的行政區域,由葡萄牙中央政府指派的官員進行統治,許多自治權被取消了。

薩拉查認為非洲的殖民地,是葡萄牙穩定的關鍵,加強了對非洲殖民地的經濟建設,比如發展種植園經濟出口劍麻、棉花、咖啡等作物,在莫三比克建立大規模的水電站,並且組織移民工人前往發達的英國殖民地南非進行勞務輸出。薩拉查大量組織移民,比如貧窮的農民前往非洲殖民地定居開墾土地,緩解國內矛盾,並且授予國內和政府有密切聯繫的大公司開發各種資源的特權,當然也是這些大公司從殖民統治中獲得最多的利益。

而對於非洲當地人,薩拉查的統治加劇了壓迫,薩拉查時期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經濟有了很大發展,雖然廢除了強制勞動,但非洲當地人仍然被要求在礦山、種植園、鐵路做事實上的強制勞動,報酬極低、工作環境極其惡劣,當地人和其他非洲國家都對非洲勞動者的待遇極其不滿,反對殖民統治。而葡萄牙薩拉查時期雖然與一些當地精英合作,希望他們接受葡萄牙文化教育,進行文化同化,然而這些人比起大部分非洲人還是太少。

可以說獨立戰爭時期,安哥拉、莫三比克當地人不僅進行獨立的民族革命,也進行社會革命,在冷戰背景下,他們受到蘇聯、中國影響,許多人是傾向社會主義的。而美國為了防止蘇聯在非洲的擴張,與南非等國聯合起來支援葡萄牙,葡屬非洲的獨立戰爭與後來的內戰成為冷戰的重要部分。

薩拉查時期葡萄牙的長期落後,使得葡萄牙殖民軍隊腐敗低效,甚至因為蘇聯援助AK47步槍等武器,曾經在裝備上落後於起義者。但是薩拉查加強軍事建設,獲得資本主義陣營的援助,並且大量從葡萄牙本土派兵壓制起義,使得局勢陷入僵局,起義者無法攻陷城市,葡萄牙軍隊也無法消滅荒木叢(Bush)的起義者。

如果沒有殖民戰爭,也許薩拉查的「世外葡萄園」能夠繼續下去,然而殖民戰爭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僅加重了葡萄牙人民的負擔,而且迫使薩拉查政權進行變革,這樣破壞了其維持穩定的基礎。

從軍事上,受到美國訓練的葡萄牙軍官,又開始秘密反對薩拉查的威權統治,希望建立民主政權。也有許多軍官受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影響,希望建立社會主義國家。

經濟上,到了70年代,Caetano執政後,開始大幅度轉變傳統的統制經濟,實行自由市場化,吸引國外投資,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這種做法試圖挽救葡萄牙因為殖民戰爭衰落的經濟,但是殖民戰爭繼續進行就無法做到。而且由於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和保護減少,農業、工業甚至軍隊的從業者們,無法與國外競爭,物價飛漲,工資減少,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生活水平下降,使得之前在傳統秩序下不那麼反對薩拉查的人,因為傳統生活方式受到衝擊,開始對薩拉查無法容忍。

到了1974年,在軍人和人民中,形成了一個共識,認為殖民戰爭對葡萄牙有害無益,長期的戰爭不僅耗盡了葡萄牙的人力物力,而且只讓薩拉查等統治階級和大公司獲利,本土的人民和大量在非洲作戰的士兵則生活在絕望之中。只有結束薩拉查政權與殖民戰爭,才能給葡萄牙帶來新生。於是康乃馨革命發生了,偏左翼的軍人政變結束了薩拉查四十餘年的統治。

1975年葡萄牙新政府允許了葡萄牙各殖民的獨立,此時政局混亂,在極右翼與極左翼的政變失敗後,葡萄牙逐漸形成一個聯合政府,開始民主化,不過因為薩拉查時期軍隊的強大,軍人在議會的特權以及軍費開支被長期保持,以穩定人心。

可以說安哥拉、莫三比克的獨立戰爭,是壓倒薩拉查政權的最後稻草。薩拉查不願殖民地獨立,但是為了維護殖民統治的成本是高昂的。這樣高昂的成本就迫使葡萄牙為了打敗非洲起義者和蘇聯、中國的支持,就必須在軍事、經濟上現代化,然而現代化又與薩拉查理想的傳統秩序相悖,最終軍事上美國影響增加,經濟上接受自由市場經濟,徹底摧毀了薩拉查通過國家力量維持的傳統秩序的基礎。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22:23

作者:魯米采伕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96258/answer/147266886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敢想像嗎?60年代初的葡萄牙,人均收入竟然比中國強不了太多。他們每天平均工資是19元(埃斯庫多),而一公斤肉價就得18元。工人沒有任何福利,沒有退休金,人們很難不失業。

葡萄牙,本是一個公認的擅長生存之道的小國,而且做為出色的航海民族,它的國民們在天賦、進取心和才智上,在世界上也是靠前的,他們對世界的攫取曾經非常驚人。

可是到了薩拉查手裡,人們就很少看到葡萄牙社會煥發出活力與智慧了。

薩拉查這個人,有點像中國的王莽。

直到今天,葡萄牙民眾對他的感情依然複雜而矛盾,在2007年,葡萄牙分別進行了兩項調查,即:誰是最偉大的葡萄牙人?誰又是最糟糕的葡萄牙人? 非常諷刺,民調的結果是薩拉查兼具最偉大與最糟糕兩個頭銜。

要說偉大,薩拉查自幼刻苦學習,受過良好的教育,是位兼通政治與經濟的博士。而且,他異常勤奮,平均每天工作17個小時。要知道,當時窮苦人在上流社會當女傭一天累死累活也不過工作16個小時,薩拉查的「敬業」程度簡直不可想像,盛產工作狂的日本好像還沒哪個首相有這種精神。在軍人政府把國家搞得赤字飛升,民眾忍無可忍的時候,做為軍政府的財長,他出色的終結了困擾葡萄牙多年的赤字,甚至還破天荒的創造出盈餘,贏得了巨大威信,成為總理。在初政的日子裡,他發揮才幹,使葡萄牙經濟長期穩定(雖然是低水平的)。又善於團結教會、大資產階級、軍隊這三大力量,掌握了話語權,把自己包裝成葡萄牙的拯救者,最終大權獨攬。

他長期位居權力巔峰,卻清心寡欲,不以公器國柄私授親人;他相貌英俊,教養良好,卻終身不婚;生活方面像個清教徒一般過份的簡樸,尤其是吃飯穿衣,據說他的早餐連奶油和黃油都捨不得放。而且,這個人性格孤僻,愛好閱讀,研究哲學,沒有不良嗜好,平日深居簡出,很少露面,頗有點神秘主義教主的風範。

要說糟糕,那就是他統治下的葡萄牙貧窮落後得簡直不像是歐洲國家。

按說,以他上述的私德和自律,對於眾多獨裁者來說,是罕見的,難得的。薩拉查又是典型的「學者治國」,連他的政治密友們也多是像他這樣的經濟、法律方面的教授。這樣的人,這樣的班子,外加葡萄牙優越的自然條件,以及比本土大22倍的廣闊的、資源豐富的殖民地,還有巴西這樣的大親戚幫襯(光是僑匯收入就很可觀),這樣一個西歐小國沒有理由搞不好!

可現實呢?若想見識一下中世紀社會是什麼樣子,就去薩拉查的葡萄牙吧。在法國記者和瑞士學者的眼裡,薩拉查統治的葡萄牙被跟佛朗哥的西班牙並列,簡直像個與世隔絕的監獄:

「1960年,第一批歐洲避暑者首次穿越庇里牛斯山,通向大西洋和地中海的金色的、空曠的海灘尋找 陽光。他們通過顛跛危險的道路穿越兩個國家,在二十世紀發現了中世紀,兩個民族跟在西方世界屁股後面苟延殘喘,人口增長率最低,與技術進步徹底隔絕,只能出口汗水和臂膀,去干那種人們最不願乾的收入菲薄的工作」----《病夫治國》

在這裡,自由主義被連根拔起,民眾原有的選舉權被剝奪,反對黨派全部取締,不同政見者被追捕,被處死,被投入監獄,被拷打,被流放。地方主義被攻擊,新聞自由受到限制。社會氛圍籠罩在恐怖統治下,人人自危,國民可能會因為一兩句話而獲罪,以致慘死在獨裁政府的暴力下,就連乞丐也會被認為有礙於葡萄牙的臉面而被關起來。鄉村裡,則是國民警衛隊橫行無忌,如同中國明代的廠衛一般,底層民眾只能麻木愚昧的生活著。

葡萄牙過去是軍人獨裁,但軍人們熱衷於權力、金錢和女人,對社會管得寬鬆疏懶,倒是薩拉查這文人獨裁,卻把恐怖和禁錮做到了極致。

其實拿它跟西班牙比都很抬舉它了。比起經歷了殘酷內戰,又被法西斯獨裁的鄰居西班牙來說,葡萄牙還要寒酸得多。以社會發展指數而言,1982年歐共體國家平均以100為標準值,西班牙是55,愛爾蘭58,連希臘也有45,而葡萄牙,僅僅是26。至於同西德的128、法國114、英國98,義大利70,丹麥126比起來,不知差了幾個世界。

按照歐共體1988年的標準,西班牙人口有57%生活在落後地區,22%的人口生活的工業衰退區。而葡萄牙乾脆100%的人口都處在落後地區。

西班牙的城市化率尚且達到77%,葡萄牙只有31%。

薩拉查獨居在埃斯多里宮,這座宮殿俯視著首都里斯本。匍匐在他腳下這座城市,曾是歐洲最繁榮富庶的都市,如今早就淪為時代的棄兒,70%的住宅沒有電燈,86%沒有自來水,但這並不妨礙他統治葡萄牙長達36年。離首都稍遠的地區,甚至大量農民家庭還打著赤腳生活。

那時的整個歐洲,正經歷著經濟奇蹟,連南斯拉夫、保加利亞這些東歐窮國在蘇聯體制下都實現了翻身,一片欣欣向榮,薩拉查卻把國家弄成這樣,這是為什麼?

說來說去,還是私心二字。

薩拉查為了個人的長久獨裁,不惜扼殺民族的進步。他之所以長期統治,靠的是兩手:一是花大筆資金贖買軍隊,一個900多萬人口的小國,養兵竟達20多萬。那時的中國有8億人口,養兵600萬;「先軍政治」的老大:蘇聯,人口2.4億,養兵330萬,論人口與士兵的比例,中蘇都比葡萄牙好看。薩拉查不光浪費大量民財供養冗兵,還特別向將官們發放優厚補貼,換取他們不幹政,交出指揮權。二是愚民政策,利用葡萄牙普通民眾愚昧、能忍受貧窮又容易滿足,而且迷信的弱點,進行控制。

薩拉查對葡萄牙至少犯下三大罪過:1,故意限制國民教育,耽誤葡萄牙幾代人。 2,放任外國資本湧入,使葡萄牙工商業長期失去保護,缺乏競爭力。 3,在英法等強國都在去殖民地化的大潮下,死硬的堅持殖民主義,浪費僅剩的民脂民膏去鎮壓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特別是第一項,是他最不可饒恕之處。作為專家教授出身的他,本人就是依靠教育改變了命運,也深知教育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卻為了一己之私,故意限制百姓受教育的人數。

雖然知乎有幾篇回答指出,葡萄牙落後是因為它的經濟被英國控制,其實既誇大了外部因素,更不是自身落後的理由,最根本的原因是葡萄牙的教育落後,落後到極點。

雖說薩拉查曾經銳意掃盲,把文盲率從20世紀初的80%減少到50%左右,但也僅此而已了,他無意讓中下層平民受到進一步的教育。

前面不是說了嗎,薩拉查的一大政績就是終結了財政赤字,但手法卻是犧牲平民的「開源節流」,「節流」第一刀就揮向國民教育。直接把新建小學、中學的拔款全部砍光,對於正常國家來說,這已夠怵目驚心了,他還順手砍掉大學裡的法律系、哲學系,甚至連他一生最美好的回憶:渡過大學生涯的科英布拉市也不放過,直接廢掉那裡的高等師範學校,以「節約經費」。

薩拉查為國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六年發展計劃」,每年投入約合一億多英鎊的建設經費,卻只把其中1%用於技術教育和科研。而對於基礎教育,依舊一毛不拔。

去葡萄牙的英國人簡直懵了,在一個普遍實行免費教育的西方世界,居然還有這樣的奇葩國度:全國沒有一所公立幼兒園(1978年才誕生),小學教育令人髮指:80%的兒童到了11歲就得輟學,早早流向社會去當童工。政府只負擔7--11歲的兒童的免費教育,而且還得學生自備書本。

而且,這種「免費教育」的教學質量極差,有一半學生在11歲無法取得離校合格證。政府只對建立類似於希特勒青年團的「葡萄牙青少年」這種法西斯洗腦組織而上心。

而中學,在絕大多數葡萄牙人眼裡就是「高等學府」,因為只有6分之1的孩子能有幸踏入中學的大門。可即使進去了,又是另一種煎熬,因為所有中學都收費。哪怕最便宜的中學每年收費也至少合160英國先令,這當然不包括學生的生活費用。對英國人的收入來說不算什麼(雖然英國中學是免費的),但對葡萄牙人來說卻是負擔。一般的城市職員或匠人,一年工資大約合3650先令,但他們要花一多半的錢應付食物開支,再除去其他生存花費,余錢就很少了。而占勞動力大頭的葡萄牙農民或佃農(所謂的農業工人),一年總收入也才1800多先令,更騰不出這筆錢。還不要說即使節衣縮食省出錢來又如何?葡萄牙這個960萬人口的國家,一共也才50所中學。至於大學,就更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懸在半空中的聖殿,全國只有三座城市有大學。

中學以上的教育,在葡萄牙實際成了上層階級子女的特權,平民百姓上升通道被封閉,階級固化得令人吃驚。

正是因為扼殺教育,社會嚴重缺乏人才和技術的驅動,一個和平了近兩個世紀,又有廣闊殖民地可供榨汁的葡萄牙,淪為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發電量最低、人口死亡率最高、近一半的國民吃玉米麵包,還常不得不用板栗、榛子充飢的國度。

勞動生產率低下的葡萄牙,中農比歐洲的小農還窮,至於貧農簡直跟乞丐差不多,大部分沒有土地。所謂的工業基本是手工業,高級一點的是加工業。葡萄牙人的工資只有歐洲資姓國家的三分之一甚至十五分之一。

他們每年吃到的肉、牛奶、糖只有西歐和北歐國家的一半甚至十分之一。

而六七十年代,同樣搞獨裁統治的朴正熙卻創造了「漢江奇蹟」,偏安於中國台灣省的蔣記政權,也迎來了經濟起飛。哪怕佛朗哥的西班牙,也在鋼鐵、造船、汽車、機械領域取得可觀的成績。只葡萄牙, 因為薩拉查的政策,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沒有出路,只好上百萬的去美洲,去非洲、去法國打苦工。

那個年代正是葡萄牙的生育高峰期,每年新增2萬多青壯人口,可流失出國的反倒有4萬。今天歐洲的難民危機對於法國只算小兒科,因為早在六十年代,巴黎郊外就有一個龐大的葡人「難民營」,搞得法國廉價勞力人滿為患。不斷湧來的葡人又只好繼續背景離鄉往中、北歐跑。可對薩拉查來說,卻是一舉三得,既消除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又加強了對殖民地的控制,還能帶來大筆僑匯收入。

這還不夠,殖民地的黑人更是他輸出苦力賺錢的絕好對像,每年都有50萬以上的黑人被當成奴隸般的勞工出口到各國,賺取工資的差額。比如葡萄牙把10萬莫三比克勞力輸出到南非,當局從每個人身上可以賺到5.2美元的工錢。這就是葡萄牙彌補巨額外貿虧空的方式。

只有薩拉查死掉,葡萄牙和它的廣大非洲殖民地才有命運轉折可言。

1972年薩拉查病死,1974年就爆發了著名的「康乃馨革命」,開始進行一系列改弦更張。被薩拉查殘酷統治的安哥拉、莫三比克等殖民地也迎來了獨立自主,走向了新的發展道路。

當然,命運改變最快的是葡萄牙,到1986年,葡萄牙被歐共體接納,迎來徹底翻身,特別是教育,歷經改革有了長足發展。從那時起,葡萄牙才算真正與發展中國家甩開了距離。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葡萄牙與希臘這兩個典型的「歐豬國家」的對比。

1976年,葡萄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1690美元;希臘卻有2590美元。而到了2000年,葡萄牙達到1.15萬美元,比起希臘的1.2萬美元已基本沒有差距。值得點贊的是教育投入,葡萄牙從小學到高中全部免費,希臘還只能做到小學到初中免費。葡萄牙在歐共體的經濟結構改革和巨額補貼之下,在教育的進步與開放的旅遊業、服務業幫助下,扭轉了命運,不再是「大西洋岸邊的貧民院」,終於過上了歐洲水平的生活。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22:23

作者:寺內正道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96258/answer/263003934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個身在歐洲的非洲國家(指經濟水平,1960年葡萄牙人均年收入為160美元,與之相比土耳其是219美元,美國則是1453美元。GDP不到32億美金,世界排名比同年的奈及利亞和剛果(金)還低),各方面看都和西方陣營的政治風氣格格不入的國家。

這個國家的幾個顯著特點是:

1、教權統治。

雖然名義上,薩拉查在1940年同梵蒂岡簽訂協議確認了葡萄牙的政教分離原則,然而實際上,這個政教分離協議卻是大量廢除了葡萄牙第一共和國時期的反教權政策。因為通過這個協議,天主教會獲得壟斷公立學校宗教教育的控制權,規定全國的孩子都必須接受宗教教育;同時教會還獲得了對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的壟斷權。此外,教會可以開辦自己的教育機構。此外教會對葡萄牙社會的影響還不限於包括:禁止在教堂結婚的夫妻離婚、賦予教會擁有和收回不動產的權利、教會可以免除稅收並獲得國家大量補助、教士在軍隊任職、主教由教宗任命、禁止墮胎和個人自由等等。

比較鮮明的教權統治表現包括但不限於:1933年開始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審查全國範圍的出版物,以便保護社會「真理」「公正」,對違反天主教教義的書籍報刊全部進行封禁刪除;對學校課程重新設置,禁止學術自由,和天主教教義犯衝突的內容全刪掉,在學校課堂里必須掛十字架和設置道德教育教師;和教宗簽署協定,全面恢復教會在第一共和國時期被剝奪的自治權;全面歸還共和國時期被沒收的教會財產等等。

導致了今天葡萄牙的天主教右翼勢力依舊很強大。

2、葡萄牙特色的法西斯主義政治體制。

包括而不限於:全面否定一切個人自由,取締所有黨派;在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的指導幫助下建立秘密警察制度,對國內所有的「危險分子」進行鎮壓,流放關押在遠離本土的亞速爾群島、東帝汶和維德角的集中營;議會的所有議員全都屬於全國唯一的政黨,其成分由大地主階級、社會賢達和公務員組成的「全國聯盟」,充當薩拉查欽點的政治工具;政府統制經濟,一切經濟命脈的進出口全由薩拉查集團壟斷;頒布《勞動法》,宣布社會利益高於群體利益,群體利益高於工人個人利益,因此禁止工人罷工,但同時也禁止廠主關閉工廠,規定在國家監督下通過集體談判解決勞資糾紛(就是法西斯義大利那套)。政治體制政府為最高權力機關,高於議會。等等。

PS:說到葡萄牙新國家時期政府高於議會的政治體制問題,這個新國家時期的憲政也比較有特色。眾所周知薩拉查的正式職務是總理而不是總統。他在被任命為總理之前,其身份是他自己組建的「全國政治委員會」的首腦,負責制定「新國家」憲法。這個於1933年通過的「新國家」憲法也比較有特色,是參考了葡萄牙1826年憲章、1911年憲法和德國魏瑪憲法的某些原則融合後的產物,是民主自由原則和專制主義原則互相妥協的這麼一個東西。

按照新國家憲法,葡萄牙國家最高權利屬於政府而不是議會,而且規定政府權利是總統和總理共享。總統通過直接選舉產生,任期7年。雖然表面上看總統權力更大,有權任命總理。但實際操作上整個新國家時期總統只是禮儀性質的虛職,真正選擇誰當總統的權力在總理薩拉查手中。

新國家的憲法賦予總理廣泛的任免權,所有的部長只對總理,也就是薩拉查負責,而薩拉查對部長的任免全看自己。如此一來只要沒有薩拉查的同意,內閣就沒法行使任何權力。外加體制要求議會低於政府,而總理可以不經過議會行使任何職權,可以命令議會休會,所以議會只有協商性質。薩拉查就是通過這麼一套體制設計,達成了自己身為總理卻可以獨裁國家的目的。

此外新國家憲法里還有一個機構叫「社團院」,分別代表各行各業,準確說是工業、商業、農業、軍隊、教會、官僚機構和地方政府,共選出150個代表組成,;理論上它負責社會各行業政治協商,實際上和議會一樣,沒有任何實權,只能起到諮詢作用,只能聽命與薩拉查。

此外,新國家憲法雖然名義上有選舉權,但是另規定了一條,家庭是社會基本單位,只有每個家庭的一家之主才有投票權,所以普選權實際上也是被廢除的。

3、勇於對抗英美列強的外交(指堅決抵制反殖民主義浪潮,為了維護殖民地不惜和英美這倆北約大佬對著乾的勇氣)

薩拉查和隔壁弗朗哥一樣,這個「新國家」葡萄牙在二戰的時候和軸心國陣營貼貼,因此而二戰後被國際社會孤立。但是薩拉查政權的孤立,完全是他自己作的。本來二戰以後,美國並不在乎你是不是專制獨裁法西斯,只要你反蘇反共你就是美國人民的好朋友,因此把葡萄牙拉進了北約。然而呢?薩拉查不僅不感恩反而覺得美國和英國很煩。

英國自古以來就是葡萄牙的後台和老大哥,歷史上數次幫助葡萄牙維持了民族獨立,但是在葡印果阿戰爭的時候,西方世界壓根就不想為了葡萄牙這個LOWB國家出頭,更何況印度的後台是蘇聯,因此堅決不下水,所以英國禁止葡萄牙使用英國在印度的空軍基地運輸士兵,這讓薩拉查很氣憤,腦子一熱就要報復英國,在1964年支持辛巴威的反英獨立運動,氣的英國把貝拉港給封鎖了免得葡萄牙給羅德西亞的叛軍運石油,英葡這個「最古老的聯盟」就讓薩拉查給搞黃了;

而美國呢,當初捏著鼻子去援助葡萄牙這個法西斯國家,好拉它進北約,一起構築反共陣線。但是薩拉查這小朋友一點不給美國老大哥省心,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非洲獨立浪潮風起雲湧的時候,葡萄牙的薩拉查政權非要逆歷史潮流而行,堅持在非洲的殖民戰爭,對其殖民地的解放運動進行鎮壓。而二戰後非洲和中東的民族自決和解放浪潮,其背後最大的後台就是美國和蘇聯,這倆國家為了肢解英法的舊殖民體系沒少出力,然而葡萄牙一點不顧非洲那些獨立運動背後有美國大哥的影子堅持鎮壓,美國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氣的在聯合國和蘇聯一起多次投票反對葡萄牙在殖民地的鎮壓政策。而薩拉查呢?也硬氣的很,威脅要停止美國在葡萄牙的軍事基地的條約。如果這樣,那美國的目的就本末倒置了,只好改變政策,從此在聯合國在針對反對葡萄牙在殖民地鎮壓的決議只投棄權和反對票了,並且為了反共大計,在頂著國內罵聲一片的情況下繼續援助葡萄牙。歷史證明最終葡萄牙新國家也沒辜負美國的容忍,畢竟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時,面對阿拉伯聯盟的石油禁運威脅,一大票歐洲國家都嚇得趕緊和以色列劃清界限不准美國用自己的基地援助以色列,這時候雖然薩拉查已經腦溢血掛了,但是小弟還在,葡萄牙同意開放空軍基地幫美國轉運援助以色列最終頂住了埃敘聯軍的進攻,美帝國主義也算沒白因為替薩拉查出頭而挨的一片罵聲了。

而事實上,葡萄牙的新國家體制,其實就毀在了薩拉查集團頑冥不化的殖民地政策上了。因為康乃馨革命最直接的導火索就是殖民地鎮壓戰爭的全面失敗。

非洲的獨立浪潮乃是大勢所趨,英法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尚且無可奈何,何況葡萄牙這種貧窮的農業國?而「新國家」政權逆歷史潮流而動,堅持鎮壓,讓葡萄牙軍隊面臨連續的失敗和損失,這讓軍隊產生極大的不滿情緒。在安哥拉,鑒於獨立鬥爭的起義軍過於強大,里斯本政府在1967年開始「反叛亂」戰略,類似於日本當年在東北搞的歸屯並戶一樣,截止1974年革命發生前,安哥拉有一百多萬農民被這個政策搞的流離失所,這反而更加刺激了安哥拉的獨立運動的壯大;在莫三比克,6萬葡萄牙軍隊為了保護一萬葡萄牙殖民者疲於奔命;在幾內亞和維德角,三萬的葡萄牙軍隊打不過一萬人的游擊隊;葡萄牙本來就是窮國,而70年代初在非洲不見成效的殖民戰爭每年消耗了葡萄牙國家預算的一半以上。每4個成年的葡萄牙男性就得有一個人去當兵服役打仗,並且在非洲前線傷亡慘重。到了1973年,已經有超過一萬一千人葡萄牙軍人在非洲的鎮壓游擊隊戰爭中死亡,按人口比例來說,其死亡率比美軍在越南戰爭最激烈時還高。

代價昂貴又血腥,而且絲毫不見希望的戰爭讓葡萄牙軍隊士氣低落又沮喪。而且還有一點,葡萄牙軍隊仗沒少打,而「新國家」對士兵又極其摳門,葡萄牙軍隊的薪資非常低,而薩拉查時期,為了解決軍官收入低的一個解決辦法是:積極鼓勵軍官們迎娶有錢的資產階級家庭的千金小姐來解決自身的囊中羞澀問題。薩拉查腦溢血後,葡萄牙軍隊又面對繁重的非洲殖民戰爭,接班的卡埃塔諾為了解決70年代初嚴重的經濟問題,開始大規模借貸和擴大進口來暫時緩解社會矛盾,讓70年代初的葡萄牙社會短暫的浮現出繁榮景象,但這是虛假的表象,它很快就被73年石油危機打回原形,嚴重的通貨膨脹讓廣大葡萄牙民眾生活十分艱難,並且導致了在葡萄牙歷史上很罕見的大規模罷工。

而葡萄牙的殖民軍隊,尤其是中下層官兵一方面因為通脹讓自己微薄的收入進一步縮水,導致家庭生活難以為繼,一方面目睹自己流血流汗保護的葡萄牙殖民商人們賺的盆滿缽滿,卻和自己沒什麼關係。外加對殖民戰爭的悲觀失望情緒。長期的厭戰情緒、壓抑和不滿積累起來,革命形勢就形成了。

1974年2月,葡萄牙駐幾內亞總司令安東尼奧.斯皮諾拉將軍發表了《葡萄牙的未來》一書,指出應該結束葡萄牙現行的殖民制度,改行聯邦制來解決問題,這引起了廣大對戰爭深惡痛絕的官兵們的歡迎,他們便開始密謀策劃發動起義。1974年3月14日,因為和最高的卡埃塔諾政府唱反調,斯皮諾拉將軍被解職,這直接引爆了軍隊的憤怒情緒。16日就發生了第一次軍人起義,但是被鎮壓下去了。但是新國家體制已經走到了盡頭。4月25日零點25分,葡萄牙里斯本廣播電台播放《高山之歌》,向里斯本及周圍的軍隊發出了執行軍事政變計劃的信號,經過了一天的行動,只遇到了安全警察部隊輕微的抵抗,起義部隊陸續佔領了關鍵部委、廣播電台、郵局、機場和電信機構,到了傍晚,卡埃塔諾向軍方投降,第二天卡埃塔諾總理和托馬斯總統流亡巴西,政權移交給了斯皮諾拉將軍和科斯塔.戈麥斯領導的救國委員會,「新國家」體制就這樣滅亡了,第二共和國宣告成立。


總體來說,薩拉查是一個馭權手段高明的獨裁者,然而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法西斯統治,把葡萄牙變成了一個教權橫行的、無論政治自由、個人自由、文化思想自由皆無的、通過殖民戰爭和秘密警察所維護的、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國家經濟搞得連一些非洲國家都不如的程度的樣子,這種人不是葡萄牙的民族罪人又是什麼呢?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22:23

一個老太太親口說的:我來自南部,小時候限制人口流動不允許外地人隨意進里斯本,如果我一個小姑娘就這麼不開手續證明來了警察看到我會說,你來首都幹嘛,沒事兒回去。

她還說取消了獨裁後社會有了很好的明顯的改變,醫療提升了,基建也搞起來了,獨裁時代有些發展但不能跟獨裁時代結束後到今天的進步程度相比較



作者:肥豬1號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96258/answer/85664247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22:23

作者:辰清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96258/answer/168794003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個做夢的人,他做的不是未來的白日夢,進步夢,而是舊日的帝國夢,「安定」夢。

如果給他寫一部傳記,最好的標題就是《國父還是獨裁者——安東尼奧•薩拉查傳》,事實上,他兩個都是(既是現代葡萄牙的塑造者和「護國公」,也是一個威權屑壬),又兩個都不全是:論對葡萄牙的歷史意義他壓不過若昂一世,論獨裁他又僅僅止步於傳統權威型縫合一點個人卡里斯瑪,並不是真法西斯,甚至不是民粹型純卡里斯瑪。

他是一個標準的精英,在20世紀10年代那個時候,上過大學,還是經濟和財政學(先後為學士,博士,教授。不過後來的歷史證明他在大學主要學了知識和理論,但是理想和觀念上他始終是一個沒有任何醜聞的自律的但極端保守的「中世紀天主教司鐸」狀態)。也是一個標準的保守派(他這樣的並不是法西斯,真正的保守派的道德是非常高尚且固執死板的,而且經常忽視技術發展,且不一定很極端種族主義。標準的法西斯則是道德窪地+崇尚新技術和人種優劣論,比較像極端版的社達)。他篤信天主教,反墮胎,反同性性行為,反自殺,反離婚,甚至自己個人生活反煙酒和拒絕正常的婚姻本身,所以他沒有孩子,也沒有妻族子弟之類的「雞犬升天」,如此也就不存在「任人唯親」一說。其個人生活極其簡單,時間非常規律而穿戴和飲食則非常簡樸隨意。是一個傳統保守派看來非常高尚的人,而且不是裝的,是真的一生如此(至少目前披露的資料沒有出現任何醜聞)。擅長教書,擅長權術(政斗和壟斷權力),擅長制訂財政計劃,擅長和其他高級知識分子內部交流和單獨交往。但是他不擅長煽動公眾情緒(這一點也很不法西斯,法西斯經常是通過民粹或者軍變上台的,薩拉查並不。另外由於他篤信天主教,他也是反對無神論和崇拜偶像的,這個偶像包括活著的凡人,也就是說這方面他也不認同當時的蘇德極權模式。也因為天主教信仰,他在原則上是認同博愛的,雖然他專斷而且反自由反民主,也殺了葡萄牙國內的至少上千名反對者,晚年還發動戰爭妄圖保住殖民地。但他在信仰和道德上終究是不能接受極左極右比如朱加十維利、希獨睾、日本軍部在大清洗和波羅的海、反猶集中營和東歐、南京和東南亞做的那些反人類罪行的),不擅長公共社交,不擅長順應歷史趨勢而為,且旗幟鮮明的反對殖民地獨立和政 經 法 教(politic,economy,constitution,education這四項現代化社會的根基要素)等一切現代化改革,因此也拖累了軍隊裝備的現代化,所以導致葡萄牙軍隊最後也比較落後。

他的一生是標準的保守派學者和高尚純粹的基督徒的一生。但他的統治是完全的字面意義上的「反動」和「權威主義」。

其實這樣一個知識豐富但是不擅宣傳,思維敏銳但是觀念反動,道德高尚但是保守,有權術有小圈子但是性格孤僻沒有大社交,理性反民粹但是專制且拒絕進步,愛國但是沒能讓國家變得強大進步,理想主義偏偏又懷念著過去而不是憧憬著未來的人。是非常不符合現代西方政治中那些煽動民眾,揭露矛盾,忽悠選票等等上台技巧(當然這些總比全小將這類東方和拉美國家靠軍隊上台的好。非洲那種前現代社會更別提了),同時主張進步主義,干預經濟,產業升級,探索宇宙,環保,高稅收高福利,平衡社會,平等自由全球化等等這些主流特色的。

所以也就是機緣巧合,葡萄牙自己面臨的社會問題和風氣使然,在1930年代出了這麼一個,並且竟然還能在其他國家已經現代化,就算是專制也是現代的各種極左極右思想專制以後,維持住一個漫長的(這個模式持續40年),遠沒有極左極右那麼殘忍(害人數量還是少多了)但是比現代極左右還保守反進步的統治(教科書式保守反動)。以後任何主要現代國家中估計都不會再有薩拉查這樣奇特的領導人了。

他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所以他於任何財富和美色都不貪不佔,但他的理想沒有能夠給他的國家帶來自由和富強。他是一個比較現實的、有理性的人,所以他沒有煽動民粹情緒,參加大戰或為了自己的夢想殺太多人,但他的行為大部分都不符合社會進步的方向。他是一個有道德,有理性,有理財能力的瀆菜者,但是偏偏除了道德和理性(尤其是對內壓制民粹和對外堅守中立,就算是用瀆菜手段做的,也是功勞)以外,沒有一處是對的。甚至他的理財手段,因為過於專斷和保守(他要求所有支出都必須本人通過,而且既低預算又低福利,他更多是用節流而不是開源和發展現代化產業來改革財政,腦袋裡還是少舉債少赤字少融資少發福利那一套),在解決了經濟危機以後,在和平發展時期,也變得不合時宜了。何況一個連科技和軍工都不怎麼發展的「古老國家「,在他晚年突然又想武力鎮壓殖民地獨立,軍費突然提高和大量徵發兵役,不失敗才怪。

PS:對葡萄牙來說他最大的一個純正面功勞是徹底的沒有捲入二戰,也沒發生任何本土的戰爭,他統治期間,就算加上後來他非要武力保留殖民地死的人,葡萄牙因為戰爭死亡的人數也趕不上其他任何大國二戰或者內戰死人的零頭。

如果不懂葡語的話,推薦閱讀某不存在百科(Wk)的繁體中文版薩拉查詞條,內容基本是按照葡文版和英文版Wk翻譯過來的,是用多數華人能認識的文字寫的最詳細的網路版Salazar介紹了。基本上把他的一生經歷,他的「偉大和反動」都寫出來了。而且基本沒有極右或者極左的引導性添油加醋。讀完可以大概對此公有個認識和個人判斷。

以上寫於2021.1.20左右

———————手動分割線———————

補充一條:薩拉查是為數不多的,在非憲政國家,成功建立文官政府的,雖然說他自己也是專制。

一般來說,在前現代國家(也就是從奴隸制直到近代君主專制和fxs等等任何radical party』s regime),文人(古代的文官,現代的選舉政客和不參與政治的普通教授們)和公務員(古代稱為「吏」),是鬥不過正統世襲君主,舊貴族,壟斷寡頭,軍頭這些人的。雖然前者更會治國。因為非憲法國家不講遊戲規則,或者說社會和政治運轉的規則沒有明確寫出來,由全民公認,全民擔保。而且文人和文官會治國會立法,不代表就會練兵或者會開公司獲取資本。再加上純文人容易理想主義上頭,也就有可能不那麼真的能管好現實事務,結果就被君主,貴族,寡頭,軍頭篡奪或者壓著打。但薩拉查做到了,建立一個文官的政府。諷刺的是,他恰恰是用控制經濟和財稅,控制思想,極端保守,反對制訂同時代(其他現代西歐國家)的憲法做到的。而沒有靠現代化改革來做到。也沒有靠對外擴張來拉攏軍隊(1928年到二戰結束的1950年代,整個統治前期,他的外交都是非常明智的)。就是靠天主教信仰,專制和思想固化,以及一點民族主義(和其他極右政權,那些真法西斯比,薩拉查算是很不民粹,很不極端民族的了)。這是世界政治史上一朵奇葩。【清朝並不是,清朝是君主專制的政權,不是文官真的做主,而且清朝比薩拉查更黑暗保守,壓制思想得多】。因為現代其他所有正常的文官政府,都是現代憲法的確立和選舉,公務人員考試等制度帶來的。

【防杠:我這裡面說的文官和文人是指文史法專業人士,現代歐洲和北美主要國家的大部分政客,公務員,法官都可以算。並不是指「會作詩文的人」,更不是指網路鍵盤俠。所以不存在「軍頭和寡頭比文官對政治更專業」這種可能,這裡面說的現代文官就是比軍頭寡頭和多數爵位貴族(所謂舊貴族)對治國更專業】

不過,我並不覺得薩拉查好,他在抑制軍方篡權和法西斯極右組織,極左組織的同時,也在扼殺葡萄牙的正常發展進步。所以還是現代化改革和正常的現代文官政府更好。薩拉查只是比軍頭僭主,財閥寡頭,法西斯,蘇式這些政權好罷了。


話說,薩拉查博士這種很鑒的屑(人格高尚卻是反動毒菜者),和詹森密特朗這種很屑的鑒(陰險狡詐或多變,但思想進步而且尊重民權)正好相反。如果說一個評語:那就是我非常希望我有薩拉查這樣的私交朋友,但絕對不想生活在總理薩拉查的統治下,而我比較希望生活在林登詹森的美國,非常希望生活在密特朗時代的法國本土,但是絕對不想身邊有LBJ和密特朗這樣的「朋友」。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22:24

哈薩維.諾亞:


先談談新國家體制(Estado Novo),有時間再說說薩拉查博士這個人。

一臉人畜無害的考迪羅

新國家體制正如薩拉查政權的口號「Deus, Pátria e Família(上帝、祖國、家庭)」,是通過與教會合作重建葡萄牙的天主教社會,依靠軍隊的支持來穩定祖國政治和安全,以家庭組成政治與社會的基本單位建立法團政治從而保證薩拉查

本人對權力的壟斷。

可以看出,薩拉查這一套組合拳雖然有著墨索里尼和隔壁何塞

的影子,但更多的是對19世紀布拉干薩王朝

的復古。這就是薩拉查不支持復辟但他一直得到君主主義者尤其是前國王曼努埃爾

支持的原因,依他理想建立的新國家就是沒有國王的葡萄牙王國,而薩拉查本人就是這個君主立憲國的首相。在這個新國家裡軍隊與教會是政權的兩大支柱,法團政治則取代了君權神授

成為權力合法性的來源。

一、新國家的外在-教會

薩拉查早年為成為司鐸曾在神學院

接受8年教育,他一生也都恪守著基督徒戒律。但實際上他一直堅持教會的作用是社會的,而不是政治的。在第一共和國時期教會作為舊勢力遭到共和主義者們沉重的打擊,而薩拉查執政後他改變做法既保護教會免遭共和主義者的攻擊並恢復了教會的一定特權,但又禁止天主教建立政黨危及政教分離

原則。他的出身及其努力得到時任教宗庇護十二世

的高度評價,並在1940年與教廷談判達成了協約,使教會可以建立和維持私立學校,並且重新恢復公立學校內神學的教授,同時禁止信奉正統婚姻的天主教徒進行民事離婚。這一系列措施恢復了教會過去在葡萄牙人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天主教道德重新戰勝了喧囂一時的自由主義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61年正統婚姻的數量已經達到全國婚姻總數的91%。

教會遵從了薩拉查的意願遠離政治,薩拉查的回報則是交由教會來主宰社會的意識形態,教會為成年人和年輕人運作社會團體,籍此成為了新國家體制下「有限多元化」的主要支柱。

二、新國家的核心-軍隊

直到74年武裝部隊運動發起康乃馨革命,新國家體制的三位總統全部是將軍,甚至革命後第三共和國的前三位總統也是將軍,可以說軍人在葡萄牙就從未離開政權核心。

第一共和國倒台於葡軍的軍事政變,1928年薩拉查博士在軍政府任上擔任財政部長,其過人的能力和謙遜溫和的品格得到總統卡爾莫納元帥的信任,這樣在1932年才正式確立起卡爾莫納總統-薩拉查總理二元共治的新國家體制(早期歐美觀察依舊認為是軍政府換皮)。

新國家憲法以魏瑪為師,總統有權解除總理職務並任命新總理。但卡爾莫納元帥正如魏瑪

的興登堡,年老不能視事全權委託薩拉查辦理,而薩拉查則一如巴伐利亞下士對老元帥事事恭順,直到51年元帥任上去世。此時他憑藉和平穩定統治20年已經建立起足夠威望,但他還是選擇與軍隊合作,提名洛佩斯

上將繼任總統。而洛佩斯上將正值壯年,上任後開始與薩拉查鬥法,1958年總統選舉薩拉查於是選擇溫和的海軍部長托馬斯替換洛佩斯,洛佩斯一怒之下與反對派合流,成了1961年憲法coupd'etat驅薩運動的後台。葡軍內的反薩人士也不在少數,不論是死於PIDE謀殺的薩拉查政敵德爾加多

將軍,還是堅持殖民地問題非軍事問題的戈麥斯

上校(後來的總統)。最後也正是不滿殖民地戰爭越南化,葡軍內部中下級左翼軍官掀起武裝部隊運動結束了新國家。

三、國就是家,新國家就是新家國

新國家反映在薩拉查自己身上,他一生未婚無子女,他作為男性家長以為了家庭的名義在家中一手遮天,強迫其他人服從。在政治上也是以國家的名義堅決禁黨,他自己建立的國民聯盟一直以無黨派自居,雖然網羅了各色人才,實際上卻成了他的政協。他雖然師從意西搞所謂超出階層僅代表國家利益的法團,但本質是套皮,政治的中心從來沒有轉移到法團議會,不論是國民大會還是法團議會最終都是實現他個人專制的機器。到了統治末期,為了阻止德爾加多將軍當選,更是直接把總統選舉轉移到國民大會和法團議會,徹底變成體育館總統了。

薩拉查沒有子女,正如新國家沒有未來。為卡爾莫納

和薩拉查兩人量身打造的體制,在兩位逝去後就註定消散。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22:24

作者:知乎用戶Q9YB2B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96258/answer/7077803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樓上的幾位同學對薩拉查的內政介紹的已經夠詳細了。我在這裡主要補充一下薩拉查的對外戰爭。

與薩拉查在內政,尤其是經濟問題上的精明睿智相比,我覺得薩拉查在殖民地問題上就顯得固執保守甚至可以說是愚蠢短視的。二戰後殖民地獨立運動方興未艾,到了六十年代,甚至連英法這樣的巨型殖民帝國都已經意識到再想保持殖民地不但在軍事上,而且在經濟上也是不再可行的。約翰牛老奸巨猾,幾乎是兵不血刃的就從各殖民地主動撤軍;高盧雄雞反應相對遲鈍,但在越南和阿爾及利亞吃了兩回苦頭之後也終於明白大勢所趨,戴高樂上台後開始與各殖民地和平分手。而此時葡萄牙這個在軍事上頂多算是歐洲三流的小國卻蹦出來,逆歷史潮流而動,聲稱要留在非洲做保衛基督文明和文化的最後一個天使。這就真真是顯得夜郎自大,自不量力了。

早在50年代中後期,在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安哥拉、莫三比克和幾內亞比索等國就出現了一些要求獨立的民族主義政黨。本來也就是搞搞宣傳,發動遊行示威,希望通過和平方式爭取獨立。但葡萄牙殖民當局的反應是:將本土的秘密警察調到殖民地,加強控制鎮壓。將其領袖逮捕入獄,對示威者大開殺戒。薩拉查更公開宣稱葡沒有殖民地,只有「海外省」,以抗拒國際輿論。結果和平道路被堵死,殖民地人民只能走上武裝反抗的道路。

61年安人運和安解陣首先在安哥拉發動大規模的武裝起義,緊接著63年幾佛獨立黨在幾內亞比索也發起了武裝鬥爭,然後64年莫三比克解放陣線又發起了莫三比克獨立戰爭,至此,整個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帝國可以說是一片烽火。

薩拉查對此的反應是一方面親自兼任國防部長,出動大軍對非洲人的反抗進行殘酷鎮壓,另一方面實行懷柔,在名義上承認殖民地人民為葡萄牙公民,增加非洲人在葡萄牙國民議會中的議席,在殖民地發展教育、建築城市住宅、增建醫院、修築公路。同時對各反抗武裝之間及支持其的非洲鄰國之間進行分化瓦解,甚至不惜使出暗殺行刺的手段,刺殺了莫解陣領袖愛德華·孟德蘭,千方百計扼殺反抗運動。

戰爭初期,孱弱的葡萄牙軍隊用其一戰時期遺留下來的毛瑟槍和老式雙翼機等武器對付用弓箭砍刀武裝起來的非洲人還能遊刃有餘,但是隨著六十年代中期後,中蘇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對各國解放組織軍援力度的不斷加大,面對使用衝鋒槍火箭炮等新式武器的非洲游擊隊,葡萄牙殖民軍就日益力不從心了。為了換裝直升機裝甲車等新式武器,葡萄牙的軍費連年增加,最終高達葡萄牙整個財政預算的44%,葡萄牙的二十萬軍隊中,有十六萬被部署到非洲,3萬3千多人傷亡,8萬多人生病,因為兵源緊張而被迫不斷延長服役期限,引發了國內各界民眾的廣泛不滿。工人、青年、學生等各階層群眾廣泛開展罷工、罷課、遊行示威,反對繼續鎮壓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要求民主與自由。被派往非洲的葡萄牙士兵及下級軍官越來越多地採取集體逃跑、拒絕上船出發、甚至起義等方式,反對政府在非洲進行的殖民戰爭。

可以說,正是因為薩拉查政府頑固的堅持將這場無望的戰爭進行到底,才榨乾了葡萄牙的荷包,耗盡了葡萄牙的鮮血,也葬送了薩拉查幾十年統治所積累下來的碩果,最終引發了康乃馨革命,結束了葡萄牙的軍事獨裁。

要說薩拉查這麼精明的人,在殖民地問題上為何會如此看不開,我覺得拋開利益的考慮,從他的最後一個天使等宗教話語的表述看,又是他的天主教情懷在作祟。我覺得薩拉查和希特勒與羅伯斯庇爾一樣都是有著聖人情節的清教徒式的獨裁者,這種人的一大毛病就是過於理想主義,總把理想放在對現實的考量之上,所以雖然偶有精明算計的地方,但還是難以克服自己不接地氣的毛病。薩拉查這位基督教最後的天使,和他的前輩,被稱為天主教最後的騎士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一樣,最終都是被自己的理想所累,從這點看,他遠不如他的另一位兼具神學氣息和學者氣息,孤獨而自控的政治家前輩,我最欣賞的兩位法國政治家之一,紅衣主教黎塞留!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22:24

作者:遠山微明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96258/answer/171003594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薩拉查和任何一位獨裁者一樣,手上沾滿了鮮血,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是一位特別的獨裁者,無論是其簡樸的生活方式,還是他施政中蘊含的理想主義色彩,都有別於一般的獨裁者,而他過於理想主義的政策和頑固不放棄殖民地的戰略,又造成了葡萄牙的長期落後,他的理想王國在他死後數年也翻天覆地,不復原本樣貌。

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出生於1889年。他早年在一個傳統、保守的農業家庭長大,接受了神學教育。中學畢業後他考取了科英布拉大學

,先後學習法律和經濟,畢業後留校擔任政治經濟學教授。在從政前,他多次在報刊上發表文章,闡述自己對葡萄牙經濟的見解和改進方案,並抨擊政府的經濟政策。他很早就被視為天主教右派視為理想代表。1912年,他與平·貢薩爾維斯·塞萊熱拉在科英布拉大學創建了一個傾向君主制的政治組織——天主教民主學院中心(簡稱CADC)。1921年,他作為「天主教中心」的代表當選為吉馬良斯市議員。但他隨後因排斥民主政治辭去了議員職務,他的這種對民主政治的厭惡延續了一生。
1926年,軍政首領卡爾莫納

曾邀請薩拉查加入政府,但薩拉查因為受到頗多桎梏,辭去了職務。1928年,面臨前所未有的財政赤字,卡爾莫內再次邀請薩拉查加入政府,並希望他出任財政部長。薩拉查提出:」讓我當財政部長可以,但是要滿足我的要求。「在這一要求的到滿足後,他正式就職。「我十分清楚我想要什麼以及我將往何處去。」他在就職演說中如此說道。1929年,葡萄牙的財政實現了盈餘。薩拉查在政府中的地位得到了鞏固,薩拉查在葡萄牙人中的聲望也迅速上升。

薩拉查的經濟政策很大程度上沿襲了19世紀後期以來的趨勢。在19世紀後期,葡萄牙王國開始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將工業、農業的生產部分置於控制之下。舊共和國再加入一戰後,和英法等國一樣,對進出口、航運、工農業生產等方面進行高度統制。西頓尼斯將軍和新共和國延續了這一趨勢,而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在戰後幾乎完全放鬆了管制,對農業進行補助以調節生產,增大了國家機器在經濟中的作用。

薩拉查博士

薩拉查繼續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指導干預。他的經濟干預計劃和羅斯福新政

有諸多相似之處,他加強了國家對銀行、鐵路等關鍵行業的控制,提高關稅以保護本土工農業,通過農業補助、調控生產的手段調節農產品價格,。在對外方面,薩拉查致力於減少葡萄牙對英國的依賴,和義大利等國發展新的貿易關係。1929年起,葡萄牙受到了大蕭條的影響,這些具有先見之明的措施減輕了大蕭條對葡萄牙的打擊,讓葡萄牙率先走出了危機。
在財政方面,薩拉查主要通過兩個措施穩定財政。一是減少財政支出並建立嚴格的貨幣管理體系,這一舉措嚴格到幾乎每一筆財政支出都要向薩拉查申報,由他親自審理。二是加大稅收。這兩項措施成功地解決了長期困擾葡萄牙的財政問題。
他奇蹟般的成就帶來了無限的聲望和權威,他的聲望甚至蓋過了軍政領袖們,而他對政府財政的絕對控制使他逐步攫取了實權。這一切使薩拉查走向了最高權力的位置。1930年,薩拉查組建了自己的政黨國民同盟,而彼時」天主教民主學院中心」已經逐漸控制了政府。1932年,薩拉查就任總理,1933年,一次全民選舉(自然是操縱下的)在葡萄牙確立了國民同盟一黨執政,從此確立了薩拉查的終身統治。
在國內,薩拉查傳統上被認為是一位法西斯獨裁者。他在統治前期也確實曾效仿過德國和義大利,建立了準軍事組織「葡萄牙軍團」和「葡萄牙青少年」、職工會、黑衣社等具有濃厚法西斯色彩的組織。但薩拉查並沒有接受法西斯主義,他注重維護天主教傳統和種植園制度,把葡萄牙建設為一個合作主義國家。 合作主義帶有一定的社會主義色彩,但更類似於原始社會主義或農業共產主義,並帶有濃厚宗教色彩。合作主義強調社會正義,但反對通過階級鬥爭來實現,而是提倡通過階級之間的合作來實現。在經濟上,它要求按不同行業組成協會,遇到問題時由這些協會的代表協商解決,並保留了大莊園的封建殘餘。在宗教上,它提倡天主教,通過天主教蘊含的和諧精神號召人們精誠合作,維護上帝創造的「自然秩序」。
薩拉查在其整個統治時期都注重維護這種「合作主義」體系,另葡萄牙籠罩在宗教理想主義和保守的傳統氛圍下。薩拉查在國內成立了很多合作社,包括地主協會,農民協會,工人協會等。薩拉查對德意法西斯主義採取警惕的態度,甚至鎮壓了一次法西斯整體主義運動。農業上,薩拉查維護傳統秩序,有意保留了大莊園的封建殘餘,農民對地主的依附關係依舊存在。在薩拉查的統治期間,葡萄牙的農民始終占人口多數,他們的生活水平遠低於法國和英國的農民,但薩拉查也通過高關稅來減少廉價進口農業品的競爭並以國家力量提升農產品價格,避免農民破產甚至失去土地。政治上,薩拉查時期葡萄牙由各行各業的法團選舉議員,以「葡萄牙國家的歷史與傳統」為政權的根本,通過國家力量協調階級矛盾。
薩拉查的對外政策起初傾向於軸心國。二戰期間,薩拉查名義上保持中立,但和軸心國較為接近,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則幫助葡萄牙訓練軍隊並提供武器裝備。在二戰後期,薩拉查逐漸倒向同盟國,停止向德國出口鎢礦,允許同盟國使用亞速爾群島

海軍基地。不過,薩拉查和德意的親近是相對上的,希特勒對薩拉查的中立並不滿意,甚至在1940 年 11 月 12 日下令執行代號為 「菲利克斯

」 的行動,意圖襲擊葡萄牙,但最終未能實施。但葡萄牙始終和柏林保持著商業聯繫,直到英美施加外交壓力。總體而言,薩拉查的中立政策另葡萄牙避免了衝突,並從戰爭中獲取了利益。二戰結束後,雖然葡萄牙本國距離蘇聯較遠,但戰略位置較為重要,並且薩拉查本人持反共態度,這促使葡萄牙加入了北約,和西歐與美國較為接近。 
但同時,薩拉查作為一位獨裁者,其獨裁、恐怖的一面不可否認。
薩拉查在教育中灌輸極權主義思想,並以天主教麻痹人民。薩拉查還組建了特務組織「國家監視與防衛警察」,後改組為「國家防衛國際警察」(PIDE),這個組織主要負責在城市裡抓捕不同政見者,即使是一時衝口說出一句帶有激進政治思想的話也有可能遭到逮捕。該組織還曾向德國和義大利聘請教官。鄉村地區則由國民警衛隊(GNR)進行管理。這個組織原本負責鄉村和邊境治安,在薩拉查執政後淪為獨裁統治的工具。
薩拉查的統治固然維護了葡萄牙長期的穩定,但他保守頑固的經濟政策和過於理想主義的政治體制導致葡萄牙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他反對自由主義、土地改革和工業化,限制重工業的發展,致力於維持以農業傳統道德為基礎的社會。 原本,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主義」或合作主義的樣本可以繼續維繫,但薩拉查除了上述思想外,還繼承了葡萄牙的「大航海」精神和帝國理想。從務實的角度來說,薩拉查認為非洲的殖民地對葡萄牙至關重要。他一方面加強了對非洲殖民地的建設,在莫三比克建立大規模的水電站,發展種植園,組織移民前往南非等地進行勞務輸出,組織國內貧困的葡萄牙農民前往非洲殖民地謀取生計,給予和政府聯繫密切的大公司以特權,另一方面,薩拉查加重了對非洲當地人的剝削。薩拉查時期名義上廢除了強制勞動,但非洲當地人實際上依舊被迫在勞動條件惡劣的礦山、鐵路、種植園工作,卻僅能獲得極低的報酬。而薩拉查時期同化當地人民的政策一直不甚成功,被同化人口比例不超過1%。這導致各個殖民地反對葡萄牙統治的浪潮不曾停歇。 在去殖民化的浪潮中,薩拉查通過宣布各個殖民地都是「海外省」,將殖民地問題變為內政問題,在法理上避免了國際社會的壓力。通過這一途徑,葡萄牙保留了安哥拉、莫三比克、維德角、聖多美、幾內亞比索

、東南亞的東帝汶,中國的澳門以及葡屬印度等殖民地。但名義上成為葡萄牙公民的殖民地人民事實上並未享有平等地位,殖民地內部的鬥爭並未停歇,葡萄牙的這一舉措也不可能消除所有外來壓力。為了維護殖民地,葡萄牙投入巨資,不惜對抗印度的封鎖,但在短暫的戰爭後被迫撤離葡屬印度。 真正拖垮葡萄牙的是非洲的殖民地戰爭。薩拉查時期葡萄牙長期處於較為落後的狀態,使葡萄牙軍隊變得低效腐敗,在殖民地人民得到來自蘇聯的援助後,甚至一度處於劣勢。為了維繫在殖民地的統治,薩拉查一方面延續分化政策,另一方面被迫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派遣數額龐大的遠征軍前往非洲,並從美國和英法接收了大量武器裝備,派出軍官前往歐美學習。得到強化與補充的葡萄牙軍隊得以成功守住城市地區,鄉村地區卻始終在獨立武裝的掌控下,葡萄牙被迫在非洲駐紮十幾萬軍隊和獨立武裝長期對抗。
這樣長期的消耗戰拖垮了葡萄牙的經濟,甚至連原有的穩定都難以維繫。在歐美培訓的軍官則不可避免地吸收了民主思想,薩拉查被迫在軍隊收緊控制,防止出現不穩定因素。這一系列變動削弱了薩拉查的統治基礎。在薩拉查逝世的時候,葡萄牙國內已經風起雲湧,其繼任者希望通過自由化改革來提振經濟,但頑固繼續殖民地戰爭使局部的改革難以奏效,貿然的改革又使新政府失去了原本的支持者,在隨即到來的康乃馨革命中黯然下台,薩拉查早已千瘡百孔的理想王國宣告終結。 就薩拉查本人而言,他是一個很特別的人。 從他的功績來說,如果沒有他早年就任財政部長時期成功的改革,葡萄牙的亂局仍將持續,但他固步自封和過於理想主義的經濟、政治政策,雖然穩定了葡萄牙,卻導致了葡萄牙的長期落後,而他錯誤的殖民地政策更是導致葡萄牙瀕於崩潰。 從他個人特質來說,他和任何一位獨裁者一樣,手上沾著鮮血,他殘酷迫害政治犯,建立特務政治和警察王國,取消言論自由,拒絕民主選舉,連續執掌葡萄牙數十年直至逝世。但他幾乎從不追求個人享受,生活方式極其樸素,不貪污,不受賄,一生未婚,也從不發展家族勢力。他雖然實際執掌葡萄牙,但他除短暫出任代總統外一直擔任總理,要求別人稱呼自己為「部長先生」。從各種方面看,薩拉查更像一個盧梭式的理想主義者,一心將自己的理想藍圖付之實踐,為之不惜代價。終其一生,他深居簡出,喜好獨處、分析、冥想, 不斷構思著他的「理想王國」。他學者般的氣質和牧師般的虔誠,讓他的執政時期更像是帶著理想氣質的專家治國——當這份藍圖正在付之實踐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選擇身在紐約或倫敦讀著報紙上葡萄牙的新聞,但當它化為泡影之後,卻忍不住回過頭再看兩眼。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