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ir:
最近和一個國人學弟聊,其實他年紀比我還大。
之前他在清華讀博,讀到一半受不了退學了又重新申請的來美國讀博。
他之前那個課題組是個水平很高的組,我經常跟美國人吹清華那個組nb,科研工作又快又好。
我問他為啥在這麼好又難進的組了還不知足,居然退學來美國。
他說:
那個組每天上班下班都要打卡,即使在假期階段老師想要讓你開會也要線上會議參與。
實驗室和辦公室每個區域頭上都裝了攝像頭,直接接到導師辦公室,導師可以看到所有人。
晚上11點以後下班是常態,比996嚴重多了(美國下午5點下班,上午9點上班)。
儘管基本上是國內最好的課題組,組裡成員對科研並不上心,有一種老師讓幹什麼就幹什麼的提線木偶的感覺,對科研完全沒熱情。一到飯點就特別高興趕緊去摸魚吃飯。
延畢是常態,7年還沒博士畢業的大有人在。
以上。
其實對比美國的高產課題組就感覺很奇怪,我所在的課題組導師就是純導師,純給建議。每兩周例行談話,每半年講一次組會。除此之外愛來不來實驗室都沒人管,老師只是給建議,給了也可以不聽。非常鬆弛,即使下午才來上班也沒人管。
但是,這樣一個管理鬆弛的組,每個人自發地努力工作。老師從來不要求,學生每天必須工作多久,老師只是以身作則自己早來晚走,看到學生也只是微笑著打個招呼,即使實驗做失敗了老師也會鼓勵說「沒事沒事,彆氣餒多重複幾次試試,失敗在科研中很常見」。
我覺得只要沒有信息壁壘的情況下,想要接受好的科研訓練而不是想要變成科研搬磚流水線的工人的話,做出出國的選擇是不難的。
而且你看清北復交和中科院里的科學家(PI),相當大一部分是海歸,還有的研究所直接名牌,招科學家必須得有「三年以上海外科研經歷」。
你看雖然好多底層人在網上贏個沒完,但是真到研究所招聘的時候大家都清楚得很,沒一個傻的。好多人贏的那些學校可根本不招這些贏的學生。
國內好的課題組,指環境氛圍導師工資以及最重要的全面的科研訓練,可以訓練出獨當一面的科學家的課題組,打著燈籠找或許能找到幾個。
國內很多非常大的大牛科學家,他們有很多發過很多篇頂刊的學生也成為教授了,但是這些教授無一例外都還相當程度地依託在他導師的課題組,要麼是兩個組緊密合作,要麼是實際上是小老闆名義上是合作。這種現象已經可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