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ir:
最近和一个国人学弟聊,其实他年纪比我还大。
之前他在清华读博,读到一半受不了退学了又重新申请的来美国读博。
他之前那个课题组是个水平很高的组,我经常跟美国人吹清华那个组nb,科研工作又快又好。
我问他为啥在这么好又难进的组了还不知足,居然退学来美国。
他说:
那个组每天上班下班都要打卡,即使在假期阶段老师想要让你开会也要线上会议参与。
实验室和办公室每个区域头上都装了摄像头,直接接到导师办公室,导师可以看到所有人。
晚上11点以后下班是常态,比996严重多了(美国下午5点下班,上午9点上班)。
尽管基本上是国内最好的课题组,组里成员对科研并不上心,有一种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提线木偶的感觉,对科研完全没热情。一到饭点就特别高兴赶紧去摸鱼吃饭。
延毕是常态,7年还没博士毕业的大有人在。
以上。
其实对比美国的高产课题组就感觉很奇怪,我所在的课题组导师就是纯导师,纯给建议。每两周例行谈话,每半年讲一次组会。除此之外爱来不来实验室都没人管,老师只是给建议,给了也可以不听。非常松弛,即使下午才来上班也没人管。
但是,这样一个管理松弛的组,每个人自发地努力工作。老师从来不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工作多久,老师只是以身作则自己早来晚走,看到学生也只是微笑着打个招呼,即使实验做失败了老师也会鼓励说“没事没事,别气馁多重复几次试试,失败在科研中很常见”。
我觉得只要没有信息壁垒的情况下,想要接受好的科研训练而不是想要变成科研搬砖流水线的工人的话,做出出国的选择是不难的。
而且你看清北复交和中科院里的科学家(PI),相当大一部分是海归,还有的研究所直接名牌,招科学家必须得有“三年以上海外科研经历”。
你看虽然好多底层人在网上赢个没完,但是真到研究所招聘的时候大家都清楚得很,没一个傻的。好多人赢的那些学校可根本不招这些赢的学生。
国内好的课题组,指环境氛围导师工资以及最重要的全面的科研训练,可以训练出独当一面的科学家的课题组,打着灯笼找或许能找到几个。
国内很多非常大的大牛科学家,他们有很多发过很多篇顶刊的学生也成为教授了,但是这些教授无一例外都还相当程度地依托在他导师的课题组,要么是两个组紧密合作,要么是实际上是小老板名义上是合作。这种现象已经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