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鹽亭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714514/answer/338627784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至今除了日本本土之外,沒有一個國家日料店數量多於中餐館,何以見得日料比中餐更受歡迎?
即使日本本土,你去所謂的日料店,裡面超過一半的食物都是日式中餐,比如日式拉麵、日式煎餃、日式火鍋,用的餐具也是中國傳過去的筷子和勺。
所謂日料根本就不是類似於西餐的一個體系,只是中餐框架之下的再加工。
就好像義大利菜、英國菜、法餐都屬於西餐。
而東方因為有中國這個宗主國的存在,與其說是東方菜系,不如都歸類為中餐的子系。
一個衍生品哪來的自信去吹噓比祖宗厲害?
日料想真的去除中國影響,就不把大米、河豚製作法、抹茶、生魚片、豆腐、魚餅的版權給收回去了。
筷子能不能別用?
西餐有刀叉、印度有手抓,至少餐具人家就是自成一體的,日料天天牛皮成這樣,怎麼還用中餐的筷子?
老實說,國內有一幫日料黨,天天花式吹日料,其實都是近10年才形成。
2010年之前,中國除了上海、大連等部分城市,日料店極其罕見。
2010年之後日料店才開始進軍中國腹地,在各個城市遍地開花。
也就是說,別看知乎上把日料很多人吹的天花亂墜,其實放10幾年前他可能連日料有啥都不清楚,最多也就是看日漫知道個壽司。
日料在中國開店時間太短,其實大部分國人吃日料也就是圖個新鮮。
為什麼是2010年呢?
因為根據過往經驗,一個國家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之後國內才會形成餐飲和娛樂的消費市場。
就像國內的蜜雪冰城在東南亞遍地都是,唯獨一個國家沒有,就是緬甸。
就是因為緬甸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餐飲消費市場做不起,緬甸人再喜歡中國的食物他們也吃不起。
中國2006年人均gdp才突破2000美元,當年崩潰論盛行,海外公司光是調研市場就用去了4年時間,他們才終於相信中國人均GDP不是造假,2010年日料才跟上了中國發展的反射弧大舉進入中國市場。
日本倒霉就倒霉在這。
因為就在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了日本、然後2014年超過日本的2倍、2021年超過日本的3倍、2022年超過日本的4倍。
中國市場剛有了接納日料的條件,同時居然中國資本力量就爆掉整個日本了。
你可以回憶一下,各種偽日本符號,比如原神、名創優品、奈雪的茶、午後的紅茶、元氣森林是不是都是2010年之後出現的?
正是因為中國經濟總量超過了日本,所以中國資本力量更強,但由於中國人均仍舊與日本差異較大,所以2010年之後,中國資本憑藉體量優勢,開始將日本元素佔為己有。
其實2010年之後,大部分日本文化符號的錢都進了中國公司的口袋裡,日本只能喝湯了。
這就是為什麼2010年之後日本開始大罵中國抄襲、山寨,它這是眼瞅著一個個大肥羊都被別人宰了心裡著急啊。
換做是韓國、泰國、港台這些都是不存在的,為什麼?因為這些地區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之後,經濟總量上日本是壓了他們它們一頭,所以這些地區日本文化符號所產生的經濟價值大部分都進了日本公司的腰包。
哪像中國,山寨比本尊做的規模都大。
既然是中國公司創造的偽日本文化符號就好辦了,一旦他們做大,各種爭議之下,它們就會自主的開啟了再中國化和去日本化的浪潮。
等於說借用一下你的「高級感」完成了原始積累,馬上把你扔一邊了。
如果中國人均gdp在2000-4500美元之間停留10-20年時間,恐怕這些偽日本文化元素都不可能出現在國內。
因為中國人均GDP只有在這個區間才能達成兩種條件。
1.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形成餐飲、娛樂消費市場)
2.中國gdp總量落後於日本。(日本資本有實力在中國市場上壓倒中國資本)
誰能想到中國2006年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僅僅4年後的2010年中國人均gdp就到達了4550美元,也就是這一年gdp超過了日本。
日本資本在中國缺乏鋪陳,日本文化在中國人心中雖然有高級感,但日本資本沒有從中賺到多少錢。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也要感謝名創優品、原神、B站等借殼上市的中國資本,沒有讓服務外匯被日本人賺走。
2010-2020年可以說是日本文化元素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的黃金十年。
2020年之後又走到了另外一個層面,也就是中國沿海部分城市人均開始趕超日本。
日本迎來第二次滑鐵盧,也就是日本文化元素在中國漸漸不吃香了。
2023年8月的數據,近1年來中國市場新開日料店6055家,倒閉10475家,1年時間縮減數量達4420家。
如果說2010-2020年是被中國資本刮分日本文化元素的10年。
2020-2030年就是日本文化元素不再吃香,中國資本拋棄日本文化元素的10年。
日料店在中國紮根的太淺。
2010年才第一次走進中國大眾,2024年就要離開了。
港台之所以日料一直受歡迎,是因為港台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之後的40-50年GDP總量一直低於日本。
日料已經在港台紮根了,並且這些日料大多是純正的日本店鋪,利潤大部分匯回日本本土。
在中國大陸是滿打滿算才待了14年。
日料並沒有變成大部分中國人的日常飲食。
隨著國潮的復興,包括日料在內的所有日本文化符號都會變成越來越平庸,進而走向小眾和平價化。
這也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島國餐飲應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