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31篇帖子。
(轉載知乎)關於日本遺孤,他們的生活現狀有人知道嗎?有實際接觸過嗎?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19
日本遺孤的生活現狀是怎樣的?他們對中國是怎樣的感情?對日本又如何?他們的後代生活現狀是怎樣的?與中國普通公民有區別嗎?中國與日本對待他們的政策又是怎樣的?(請實際了解情況的人士認真回答)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0
九五吉祥在東瀛:


豬八戒照鏡子,這句糙話可以說是對日本遺孤這個群體最貼切的形容。我在生活福祉課工作過三年,其中一項工作就是針對當年的遺孤發放補助,所以比較了解這個群體的現狀,這麼形容似乎有些殘忍或者不敬,但是夾在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如夾縫中求生存,說他們是日本人吧,他們的言談舉止生活習慣都是中國人,說他們是中國人吧,他們身上流淌的是日本人的血。他們自己在身份認同上很迷惑,找不到歸屬感,同時,日本人覺得他們是中國人,中國人覺得他們是日本人。
1936年,日本政府制定「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為了全面佔領東北,不僅派出了軍隊,還在本土招募了大量普通農民組成「開拓團」,讓他們拖家帶口,漂洋過海,移民到中國。日本戰敗之後,「開拓團」成員紛紛想辦法回到日本。因為45歲以下男性多數被徵兵,逃亡的隊伍里大多為老幼婦孺。為了防止孩子的哭聲被蘇聯兵發現,很多嬰兒被刺死或丟棄,集體自殺事件時有發生。
日本戰敗後,大約有6600餘名日本人被留在了中國,這其中包括13歲以上成年人4000名左右和12歲以下未成年人2818名,而成年人絕大多數是女性,所以日本人還稱呼這個群體是殘留婦人,90%以上集中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如今已經有6000多名遺留日本人回到了日本,還有二三百名留在了中國當地。
那個年代,這些遺孤大多被收養在農村,就像我們現在70+或80+的父輩祖輩一樣,幾乎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甚至很多人不識字,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81年在中方協助下,日本開始了第一次大型尋親活動,在隨後的十幾年裡,截止2022年8月1日,總共有 2818名遺孤及其家人合計20911人,回到了日本。單是遺孤人數,這個數字乍一看,你會想,沒多少人啊,可是因為遺孤,以及遺留的成年人,陸續回到或者說到日本的遠不止這個數字。
這裡有日本厚生省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前後大約有3萬人因為遺留日本人到了日本。
因為辦理各種補助手續,有好幾家遺孤接觸多了,就比較了解他們的情況。
吉田姥姥是遺孤,有些複雜,這位遺孤如果活着,現在應該是89歲或者90歲,她被遺留在中國時,已經有記憶了,日語也沒完全忘記。收留她的人家姓王,等她剛18歲就嫁給了這王姓人家的兒子,大她10歲。
她屬於比較早回到日本的,90年代初,當時這位吉田姥姥已經四十多歲了,一起到日本的還有她的丈夫,7個兒女,以及成年子女的配偶和孩子,後面成年的子女也是吉田姥姥回中國去找給的配偶,大多數沾親帶故的。所以,從吉田姥姥來看,到她的孫輩為止,沒有嫁或娶日本人的。也就是說,她一名遺孤回到日本,同時帶來二三十人。
另一家伊藤,稍微好點,當時的伊藤貴子還在襁褓中,養父母對她很好,送她上學,後來她在小學校當老師,自己的三個孩子也都被她送進了大學,所以他們一家到日本後,三個子女接着讀了碩士,畢業後找的工作也挺好。
當時日本政府針對返回日本的殘留者是區別對待的,如果是男性,回到日本後自動有日籍,二世三同樣,如果是女性,本人在3個月內申請的話是日籍,不申請或超過3個月,要麼是永駐或特別定住,要麼一段時間後歸化。其二世三世符合條件後可以歸化。
遺孤本人有日本政府的支援給付,每個月大約17到22萬日元,醫療免費,公營住宅免費或象徵性的交一點,如果身體出問題,還有別的補助,可以說生活幾乎沒有啥大問題。
可是他們的子女,就是遺孤二世,畫風就變了,來日時如果未成年還好點,接受教育然後憑自己能力升學或就職,要是成年子女,來前是無職務農之類,到日本後也不會上學,語言不通,為了生活,大多是經過介紹,到各工廠的流水線,對着機器幹活,沒有學語言的機會,惡性循環,幾十年過去,沒有什麼改善。
但是到了遺孤三世四世,他們要麼出生在日本,要麼很小就來日,接受系統教育,和普通日本人一樣求學就職,結婚生子,因為遺孤們回到日本都改用自己原來的姓氏,所以三世四世們從外表到語言以及生活方式和習慣等,都不再受祖輩父輩影響,和日本人一樣了。
遺孤或遺婦們在世的已不多,二世也已年高,養老成了一個顯著問題,因為他們日語有限,不太願意去普通養老設施,所以有人,也是遺孤後代,開設了一種服務於這類人群的養老設施,我去看過一次,裡面幾乎都是中文,老人的衣着打扮,言談舉止,各類說明,標語,等等,讓人恍惚這是中國東北。
實際生活中,遺孤及家人覺得自己是日本人,他們不太願意和留學生以及畢業就職者來往,或者說不屑於。但是他們自己也不團結,愛知縣豐田市和知立市都有遺孤們聚集的團地,進去之後像回了東北,早些年,誰家買了好一點的車停在小區里,過不兩天就會被劃,出於嫉妒。我在的城市,遺孤們申請支援補助時,經常會遇到背地裡互相拆台扯皮的人和事。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0
作者:金陵公子哥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57015019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九十年代初單位分房子時,隔壁單元住進一對講東北話的大爺大媽,大爺整天西裝革履,戴鴨舌帽,黑框眼鏡,一股濃濃的海外僑胞風,大媽穿的倒沒那麼氣派,就是脖子上的金項鏈些,胳膊上的金手鐲挺亮眼。回家後聽老媽說老兩口是日本人。。
每次說到老兩口,老媽就是一股羨慕,家裡全套的日本家電,電視、冰箱、洗衣機,老爸也叨嘮着老爺子抽的日本煙等等等等。
大爺大媽都是當年滿蒙開拓團的後代,戰後也不知道父母是死了還是逃了,大爺總說自己是黨和國家培養大的。長大後去了本溪還是撫順工作,因為身為日本人的原因想找中國人成家也難,單位介紹認識了同為日本遺孤的大媽成家了。梅山鐵礦大會戰時兩人被派來工作在南京定居了,先後生了三個女兒,我媽說那二女兒長的可像山口百惠啦。
80年代中日友好,大爺跟日本的親人聯繫上了,按政策可以回日本的,但大爺大媽沒回去,讓大女兒去日本了,過兩年大女兒在日本站穩腳跟後把二女兒也送去了,留個上學的小女兒在身邊。兩個女兒每年輪流回來探親,二女兒跟我媽說她在工廠流水線上工作,一個月掙大約一萬二人民幣左右(九十年代初)。就是一天干十幾個小時太累了,而且工廠沒宿舍自己找房子住,上班坐地鐵時人擠人擠死人,深更半夜總有醉漢在路上大喊大叫,物價太高為省錢天天吃拉麵或自己做飯,但電器和服裝很便宜樣式還多,聽的我媽一愣一愣的。
96年時大爺退休帶着大媽和小女兒移居日本了,剛去的幾年還往單位寫信,後面改寄明信片了。2010年我爸和幾個同事去日本旅遊順便見了大爺,大爺大媽在大女兒女婿開的飯店裡幫忙。老兩口容貌神態穿着動作已經完全日本化了,在老同事面前多少也有了些身為日本人的優越感。
大概15年起國企退休人員待遇大幅度上升,我爸廠里退休工人工資六千多,科長八千多,還有七七八八的各種加分項,日本大爺大娘加起來能拿到快兩萬,會計每個月都把工資明細微信發給日本大爺,大爺在微信上感謝不斷,估計沒想到退休那麼久還有這麼多錢拿。
18年時單位打算蓋養老公寓,退休職工無子女的或者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的都可以申請,四五十平方帶衛生間那種,食堂,澡堂,健身房,理髮,醫療站一應俱全。大爺從日本打電話給工會問他們兩要是回國有沒有資格申請,要是能住進去的話就在國內終老了。。。
到底是什麼能夠讓老兩口回到自己母國還是亞洲最發達國家二十多年後年後又想要回到天朝養老,我覺得原因不是羨慕國內退休待遇好或者想念中國什麼的那麼扯淡,但一時又說不出來。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0
作者:萌萌金絲熊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38883546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真正的遺孤年事已高我並沒有接觸到,接觸過兩位遺孤後代,簡單說一下吧。
背景:我在日本某地方公立大學畢業之後,就職於一家日本大手零售業。第一年被安排到地方一家大型商場工作,此地有港口,所以經常有來自中國的大型郵輪停靠。基本上有郵輪停靠,都會來我們商場購物。高峰時都會有十幾輛大巴停在停車場,可想而知店內的繁忙程度。於是我們就在外招了一些中文翻譯,負責接待嚮導案內等工作。
那時我就發現有幾位名字是日本人名字,說話口音,中文的發音方式完全是個中國人,甚至還有些方言的強調。
接觸次數多了,閒時攀談,才知道有兩位是日本遺孤的後代。
n大姐年齡大約在50歲左右,其母為日本遺孤。他們一家在中國一個日本遺孤並不多的地方(南方某省),她自己說他父親脾氣比較強硬,十分保護她母親。十年wg是如果沒有她父親的努力下,她們家也許就支離破碎了。同時她也講了一個小故事:當年她母親的日本人身份是公開的,wg期間她母親認識的另外一位日本遺孤(女)就因為想不開,自殺了。她母親還曾勸過這位遺孤,為了孩子忍忍,沒什麼過不去的。只可惜這家的丈夫性格軟弱,沒能保護妻子。第二天就選擇自殺了。n大姐一家算是安然度過,建交之後就舉家來了日本。來日本之後做什麼工作,有什麼樣的境遇她並沒有詳細說。
另一位d大姐她本人屬於遺孤的兒媳婦。據她介紹當初她結婚時並不知道自己的婆婆是日本人,婚後丈夫才像她告知這一事實。d大姐當時震驚中也就接受了,畢竟那個年代結了婚有了孩子也就安安穩穩過日子了。中日建交後,婆婆聯繫上了親人,帶着一家人回了日本,d大姐和丈夫也就跟着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d大姐和丈夫都屬於文化程度比較低,在農村連高中都沒有念過的人,冷不丁來到這異國他鄉可以說兩眼一抹黑。沒辦法她丈夫為了生計就去做建築工人,她也慢慢學着日語在家帶着孩子。我遇到她的時候日語水平已經挺不錯了,日常交流基本沒有了問題。最近看她朋友圈,她帶着婆婆去體檢以及孫女也出生了,也祝她越過越好。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1
作者:frankinside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37585975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事實上,二戰後未回國一直居住在中國的日本人,不一定是遺孤,我妻子的爺爺就是其中一位,算下來日本投降的時候他已經成年了。
如果問題也包含這些非遺孤,那我就答一下,但好像也沒什麼好說——因為我妻子父母早年離異,跟了媽,後來再也沒有與父親及那邊的親屬在一起過,只從她的隻言片語里了解一點。
她爺爺是個小個子老頭,沉默而暴躁,有點兇狠,愛喝酒。他家一直生活在哈爾濱,可能並非開拓團出身,我自己猜是不是浪人?戰後那個局勢,留下並融入中國,經歷了什麼不知道但可想而知,面對的事情肯定要比被收養的孩子多得多。性格都是生活塑造出來的。與中國人結婚,養育了幾個後代。我妻子的父親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她爺爺的翻版,話很少,脾氣火爆;而另一方面,這一代人土生土長,說話做事,與老哈爾濱沒什麼不同了。純粹的中國人。上山下鄉,文革......與其他人一起經歷那個年代所經歷的一切。直到改革開放。然後當然是回日本這事了。八十年代有政策本人及後代可以去日本,有親戚去了,她父親沒去。無論去與不去,跟國家民族認同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完全是錢和前途方面的現實考慮。去了日本的,就成了日本人。留在中國的,就成了中國人。
到我妻子這代,已經沒有一點她父親和爺爺的痕迹,跟母親這邊長大,熱情和善。去哈爾濱我喜歡到海城街那片走走,從熙熙攘攘的博物館往裡走幾步,一下子清靜不少,都是黃色老房子。據說是中東路時期留下來的,百多年了,陽光灑在上面,暖暖的。每次同我妻子說這個,她總是笑笑說:「只有你們這些外人才會留意這些」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1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嗯!很多。他們其實是當時在東北日本農民的孩子。
第一個是老公的姑姑,老公的爺爺山東人,闖關東來到黑龍江,有一兒一女。日本人撤退時候這個姑姑大約2.3歲。爺爺撿到了她。她跟家人的感情非常好,長大後生兒育女,80年代帶着老公孩子回到日本。好像是居住在九州或者札幌?我是在2010年左右見到她,她帶着孫女回來探親,雖然這麼多年在日本,但是不會日語,就是一個東北老太太。她的孩子融入日本社會還好。但是她總是覺得自己還是中國人,這邊有她的親人。
第二個,關係很複雜,但是反而更熟悉,因為經常回國,一起吃飯。是關係非常好的鄰居的姐夫。他屬於二代了,也是媽媽日本人,爸爸中國人。60年代人,娶了中國媳婦。90年代回到日本,後來妻子去世,但是一直跟妻弟關係非常好。日語流利,在公司上班,也有找過日本女朋友。經常回國,一起吃過很多次飯,能看出來日本人式的嚴謹,有禮貌,但是喝起酒來就又回到東北人了。
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沒有關係,這是我們的親人和朋友。雖然被稱為戰爭遺孤,但是我相信他們成長中也有愛。


作者:留言飛羽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37188207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1
某匿名用戶:


以前去日本旅遊的時候聽導遊談過這個問題… 他說很多遺孤回去日本親人都不認他們的,有些是怕爭財產有些是怕麻煩不願意擔保她們。所以遺孤這一代還是很慘的。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1
姨夫的媽媽是日本遺孤,現在已經過世了。因為被遺棄的時候還小,所以不會說日語,但是好像因為身世的問題在文革時期被斗過,家庭也如正常的中國家庭一樣。我姨夫就是完全中國人。有故事的是,改革開放之後,她的日本親人曾經來尋親,兩次。但是好像因為大家跟她感情太深,便沒有告訴尋親的人實情,所以她就沒有回去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6519035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2
回復8樓 @JosephHeinrich 的內容:
姨夫的媽媽是日本遺孤,現在已經過世了。因為被遺棄的時候還小,所以不會說日語,但是好像因為身世的問題在文革時期被斗過,家庭也如正常的中國家庭一樣。我姨夫就是完全中國人。有故事的是,改革開放之後,她的日本...
底下評論:
骨小刀:「對你姨夫的媽媽不公平」32讚

嚕嚕怪:「不是因為感情深才沒有告訴,而是因為其他原因吧」27讚

眼中的蔚藍:「純粹自私吧,怕回日本不回來。說又有權利瞞着她真相呢」2讚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2
作者:小米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0200829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日本遺孤的生活現狀是怎樣的?
上世紀陸續回日本的,人到中年開始學習日語,努力融入到日本的社會當中去。他們有屬於自己的聯合會,平時也會在日本城市廣場上跳一跳廣場舞,放的是中國音樂,也會打打太極。
他們對中國是怎樣的感情?對日本又如何?
他們對養父母還是有着很深的情感,在臨回日本前,很多人在機場、輪船高喊着感謝。
當時接他們回國的飛機,特意在富士山周圍轉了一圈,機上的人,透過舷窗看到富士山後,一個個掩面而泣。
他們的後代生活現狀是怎樣的?與中國普通公民有區別嗎?
他們的後代,留在中國的,和中國人沒有什麼不同。
他們的後代,留在日本的,和日本人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非說有不同,可能是歷史或多或少改變他們的認知吧。
中國與日本對待他們的政策又是怎樣的?
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政策一度放鬆過,遺孤是女孩的,長大成人後,其丈夫孩子均可以隨她前往日本,並獲得日本永駐身份。
我來說說一些題主沒有問到的吧
關於遺孤回國的問題上,須結合當時的國際背景。遺孤回國並不是很容易,由於當時中日尚未建交,早先幾批遺孤回國是通過紅十字會。後來,日本的政策開放,家中一人是遺孤,全家皆可前往日本。那時,日本經濟已經騰飛,一些中國家庭自然願意全家赴日。但是,並沒有那麼簡單。根據日方的規定,赴日定居需要保證人,而遺孤家庭的親屬出於某些擔心,不願意擔保。所以,就出現了相當多的一些遺孤歸國時間一直拖到上世紀90年代,甚至,還有一部分至今未能回國。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