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31篇帖子。
(轉載知乎)关于日本遗孤,他们的生活现状有人知道吗?有实际接触过吗?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19
日本遗孤的生活现状是怎样的?他们对中国是怎样的感情?对日本又如何?他们的后代生活现状是怎样的?与中国普通公民有区别吗?中国与日本对待他们的政策又是怎样的?(请实际了解情况的人士认真回答)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0
九五吉祥在东瀛:


猪八戒照镜子,这句糙话可以说是对日本遗孤这个群体最贴切的形容。我在生活福祉课工作过三年,其中一项工作就是针对当年的遗孤发放补助,所以比较了解这个群体的现状,这么形容似乎有些残忍或者不敬,但是夹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如夹缝中求生存,说他们是日本人吧,他们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都是中国人,说他们是中国人吧,他们身上流淌的是日本人的血。他们自己在身份认同上很迷惑,找不到归属感,同时,日本人觉得他们是中国人,中国人觉得他们是日本人。
1936年,日本政府制定“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为了全面占领东北,不仅派出了军队,还在本土招募了大量普通农民组成“开拓团”,让他们拖家带口,漂洋过海,移民到中国。日本战败之后,“开拓团”成员纷纷想办法回到日本。因为45岁以下男性多数被征兵,逃亡的队伍里大多为老幼妇孺。为了防止孩子的哭声被苏联兵发现,很多婴儿被刺死或丢弃,集体自杀事件时有发生。
日本战败后,大约有6600余名日本人被留在了中国,这其中包括13岁以上成年人4000名左右和12岁以下未成年人2818名,而成年人绝大多数是女性,所以日本人还称呼这个群体是残留妇人,90%以上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如今已经有6000多名遗留日本人回到了日本,还有二三百名留在了中国当地。
那个年代,这些遗孤大多被收养在农村,就像我们现在70+或80+的父辈祖辈一样,几乎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甚至很多人不识字,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81年在中方协助下,日本开始了第一次大型寻亲活动,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截止2022年8月1日,总共有 2818名遗孤及其家人合计20911人,回到了日本。单是遗孤人数,这个数字乍一看,你会想,没多少人啊,可是因为遗孤,以及遗留的成年人,陆续回到或者说到日本的远不止这个数字。
这里有日本厚生省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前后大约有3万人因为遗留日本人到了日本。
因为办理各种补助手续,有好几家遗孤接触多了,就比较了解他们的情况。
吉田姥姥是遗孤,有些复杂,这位遗孤如果活着,现在应该是89岁或者90岁,她被遗留在中国时,已经有记忆了,日语也没完全忘记。收留她的人家姓王,等她刚18岁就嫁给了这王姓人家的儿子,大她10岁。
她属于比较早回到日本的,90年代初,当时这位吉田姥姥已经四十多岁了,一起到日本的还有她的丈夫,7个儿女,以及成年子女的配偶和孩子,后面成年的子女也是吉田姥姥回中国去找给的配偶,大多数沾亲带故的。所以,从吉田姥姥来看,到她的孙辈为止,没有嫁或娶日本人的。也就是说,她一名遗孤回到日本,同时带来二三十人。
另一家伊藤,稍微好点,当时的伊藤贵子还在襁褓中,养父母对她很好,送她上学,后来她在小学校当老师,自己的三个孩子也都被她送进了大学,所以他们一家到日本后,三个子女接着读了硕士,毕业后找的工作也挺好。
当时日本政府针对返回日本的残留者是区别对待的,如果是男性,回到日本后自动有日籍,二世三同样,如果是女性,本人在3个月内申请的话是日籍,不申请或超过3个月,要么是永驻或特别定住,要么一段时间后归化。其二世三世符合条件后可以归化。
遗孤本人有日本政府的支援给付,每个月大约17到22万日元,医疗免费,公营住宅免费或象征性的交一点,如果身体出问题,还有别的补助,可以说生活几乎没有啥大问题。
可是他们的子女,就是遗孤二世,画风就变了,来日时如果未成年还好点,接受教育然后凭自己能力升学或就职,要是成年子女,来前是无职务农之类,到日本后也不会上学,语言不通,为了生活,大多是经过介绍,到各工厂的流水线,对着机器干活,没有学语言的机会,恶性循环,几十年过去,没有什么改善。
但是到了遗孤三世四世,他们要么出生在日本,要么很小就来日,接受系统教育,和普通日本人一样求学就职,结婚生子,因为遗孤们回到日本都改用自己原来的姓氏,所以三世四世们从外表到语言以及生活方式和习惯等,都不再受祖辈父辈影响,和日本人一样了。
遗孤或遗妇们在世的已不多,二世也已年高,养老成了一个显著问题,因为他们日语有限,不太愿意去普通养老设施,所以有人,也是遗孤后代,开设了一种服务于这类人群的养老设施,我去看过一次,里面几乎都是中文,老人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各类说明,标语,等等,让人恍惚这是中国东北。
实际生活中,遗孤及家人觉得自己是日本人,他们不太愿意和留学生以及毕业就职者来往,或者说不屑于。但是他们自己也不团结,爱知县丰田市和知立市都有遗孤们聚集的团地,进去之后像回了东北,早些年,谁家买了好一点的车停在小区里,过不两天就会被划,出于嫉妒。我在的城市,遗孤们申请支援补助时,经常会遇到背地里互相拆台扯皮的人和事。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0
作者:金陵公子哥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5701501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九十年代初单位分房子时,隔壁单元住进一对讲东北话的大爷大妈,大爷整天西装革履,戴鸭舌帽,黑框眼镜,一股浓浓的海外侨胞风,大妈穿的倒没那么气派,就是脖子上的金项链些,胳膊上的金手镯挺亮眼。回家后听老妈说老两口是日本人。。
每次说到老两口,老妈就是一股羡慕,家里全套的日本家电,电视、冰箱、洗衣机,老爸也叨唠着老爷子抽的日本烟等等等等。
大爷大妈都是当年满蒙开拓团的后代,战后也不知道父母是死了还是逃了,大爷总说自己是党和国家培养大的。长大后去了本溪还是抚顺工作,因为身为日本人的原因想找中国人成家也难,单位介绍认识了同为日本遗孤的大妈成家了。梅山铁矿大会战时两人被派来工作在南京定居了,先后生了三个女儿,我妈说那二女儿长的可像山口百惠啦。
80年代中日友好,大爷跟日本的亲人联系上了,按政策可以回日本的,但大爷大妈没回去,让大女儿去日本了,过两年大女儿在日本站稳脚跟后把二女儿也送去了,留个上学的小女儿在身边。两个女儿每年轮流回来探亲,二女儿跟我妈说她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一个月挣大约一万二人民币左右(九十年代初)。就是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太累了,而且工厂没宿舍自己找房子住,上班坐地铁时人挤人挤死人,深更半夜总有醉汉在路上大喊大叫,物价太高为省钱天天吃拉面或自己做饭,但电器和服装很便宜样式还多,听的我妈一愣一愣的。
96年时大爷退休带着大妈和小女儿移居日本了,刚去的几年还往单位写信,后面改寄明信片了。2010年我爸和几个同事去日本旅游顺便见了大爷,大爷大妈在大女儿女婿开的饭店里帮忙。老两口容貌神态穿着动作已经完全日本化了,在老同事面前多少也有了些身为日本人的优越感。
大概15年起国企退休人员待遇大幅度上升,我爸厂里退休工人工资六千多,科长八千多,还有七七八八的各种加分项,日本大爷大娘加起来能拿到快两万,会计每个月都把工资明细微信发给日本大爷,大爷在微信上感谢不断,估计没想到退休那么久还有这么多钱拿。
18年时单位打算盖养老公寓,退休职工无子女的或者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都可以申请,四五十平方带卫生间那种,食堂,澡堂,健身房,理发,医疗站一应俱全。大爷从日本打电话给工会问他们两要是回国有没有资格申请,要是能住进去的话就在国内终老了。。。
到底是什么能够让老两口回到自己母国还是亚洲最发达国家二十多年后年后又想要回到天朝养老,我觉得原因不是羡慕国内退休待遇好或者想念中国什么的那么扯淡,但一时又说不出来。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0
作者:萌萌金丝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3888354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真正的遗孤年事已高我并没有接触到,接触过两位遗孤后代,简单说一下吧。
背景:我在日本某地方公立大学毕业之后,就职于一家日本大手零售业。第一年被安排到地方一家大型商场工作,此地有港口,所以经常有来自中国的大型邮轮停靠。基本上有邮轮停靠,都会来我们商场购物。高峰时都会有十几辆大巴停在停车场,可想而知店内的繁忙程度。于是我们就在外招了一些中文翻译,负责接待向导案内等工作。
那时我就发现有几位名字是日本人名字,说话口音,中文的发音方式完全是个中国人,甚至还有些方言的强调。
接触次数多了,闲时攀谈,才知道有两位是日本遗孤的后代。
n大姐年龄大约在50岁左右,其母为日本遗孤。他们一家在中国一个日本遗孤并不多的地方(南方某省),她自己说他父亲脾气比较强硬,十分保护她母亲。十年wg是如果没有她父亲的努力下,她们家也许就支离破碎了。同时她也讲了一个小故事:当年她母亲的日本人身份是公开的,wg期间她母亲认识的另外一位日本遗孤(女)就因为想不开,自杀了。她母亲还曾劝过这位遗孤,为了孩子忍忍,没什么过不去的。只可惜这家的丈夫性格软弱,没能保护妻子。第二天就选择自杀了。n大姐一家算是安然度过,建交之后就举家来了日本。来日本之后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样的境遇她并没有详细说。
另一位d大姐她本人属于遗孤的儿媳妇。据她介绍当初她结婚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婆婆是日本人,婚后丈夫才像她告知这一事实。d大姐当时震惊中也就接受了,毕竟那个年代结了婚有了孩子也就安安稳稳过日子了。中日建交后,婆婆联系上了亲人,带着一家人回了日本,d大姐和丈夫也就跟着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d大姐和丈夫都属于文化程度比较低,在农村连高中都没有念过的人,冷不丁来到这异国他乡可以说两眼一抹黑。没办法她丈夫为了生计就去做建筑工人,她也慢慢学着日语在家带着孩子。我遇到她的时候日语水平已经挺不错了,日常交流基本没有了问题。最近看她朋友圈,她带着婆婆去体检以及孙女也出生了,也祝她越过越好。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1
作者:frankinsid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3758597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事实上,二战后未回国一直居住在中国的日本人,不一定是遗孤,我妻子的爷爷就是其中一位,算下来日本投降的时候他已经成年了。
如果问题也包含这些非遗孤,那我就答一下,但好像也没什么好说——因为我妻子父母早年离异,跟了妈,后来再也没有与父亲及那边的亲属在一起过,只从她的只言片语里了解一点。
她爷爷是个小个子老头,沉默而暴躁,有点凶狠,爱喝酒。他家一直生活在哈尔滨,可能并非开拓团出身,我自己猜是不是浪人?战后那个局势,留下并融入中国,经历了什么不知道但可想而知,面对的事情肯定要比被收养的孩子多得多。性格都是生活塑造出来的。与中国人结婚,养育了几个后代。我妻子的父亲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她爷爷的翻版,话很少,脾气火爆;而另一方面,这一代人土生土长,说话做事,与老哈尔滨没什么不同了。纯粹的中国人。上山下乡,文革......与其他人一起经历那个年代所经历的一切。直到改革开放。然后当然是回日本这事了。八十年代有政策本人及后代可以去日本,有亲戚去了,她父亲没去。无论去与不去,跟国家民族认同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完全是钱和前途方面的现实考虑。去了日本的,就成了日本人。留在中国的,就成了中国人。
到我妻子这代,已经没有一点她父亲和爷爷的痕迹,跟母亲这边长大,热情和善。去哈尔滨我喜欢到海城街那片走走,从熙熙攘攘的博物馆往里走几步,一下子清静不少,都是黄色老房子。据说是中东路时期留下来的,百多年了,阳光洒在上面,暖暖的。每次同我妻子说这个,她总是笑笑说:“只有你们这些外人才会留意这些”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1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嗯!很多。他们其实是当时在东北日本农民的孩子。
第一个是老公的姑姑,老公的爷爷山东人,闯关东来到黑龙江,有一儿一女。日本人撤退时候这个姑姑大约2.3岁。爷爷捡到了她。她跟家人的感情非常好,长大后生儿育女,80年代带着老公孩子回到日本。好像是居住在九州或者札幌?我是在2010年左右见到她,她带着孙女回来探亲,虽然这么多年在日本,但是不会日语,就是一个东北老太太。她的孩子融入日本社会还好。但是她总是觉得自己还是中国人,这边有她的亲人。
第二个,关系很复杂,但是反而更熟悉,因为经常回国,一起吃饭。是关系非常好的邻居的姐夫。他属于二代了,也是妈妈日本人,爸爸中国人。60年代人,娶了中国媳妇。90年代回到日本,后来妻子去世,但是一直跟妻弟关系非常好。日语流利,在公司上班,也有找过日本女朋友。经常回国,一起吃过很多次饭,能看出来日本人式的严谨,有礼貌,但是喝起酒来就又回到东北人了。
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没有关系,这是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虽然被称为战争遗孤,但是我相信他们成长中也有爱。


作者:留言飞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3718820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1
某匿名用户:


以前去日本旅游的时候听导游谈过这个问题… 他说很多遗孤回去日本亲人都不认他们的,有些是怕争财产有些是怕麻烦不愿意担保她们。所以遗孤这一代还是很惨的。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1
姨夫的妈妈是日本遗孤,现在已经过世了。因为被遗弃的时候还小,所以不会说日语,但是好像因为身世的问题在文革时期被斗过,家庭也如正常的中国家庭一样。我姨夫就是完全中国人。有故事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她的日本亲人曾经来寻亲,两次。但是好像因为大家跟她感情太深,便没有告诉寻亲的人实情,所以她就没有回去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651903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2
回復8樓 @JosephHeinrich 的內容:
姨夫的妈妈是日本遗孤,现在已经过世了。因为被遗弃的时候还小,所以不会说日语,但是好像因为身世的问题在文革时期被斗过,家庭也如正常的中国家庭一样。我姨夫就是完全中国人。有故事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她的日本...
底下評論:
骨小刀:「对你姨夫的妈妈不公平」32讚

噜噜怪:「不是因为感情深才没有告诉,而是因为其他原因吧」27讚

眼中的蔚蓝:「纯粹自私吧,怕回日本不回来。说又有权利瞒着她真相呢」2讚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5-2 18:22
作者:小米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0200829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本遗孤的生活现状是怎样的?
上世纪陆续回日本的,人到中年开始学习日语,努力融入到日本的社会当中去。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联合会,平时也会在日本城市广场上跳一跳广场舞,放的是中国音乐,也会打打太极。
他们对中国是怎样的感情?对日本又如何?
他们对养父母还是有着很深的情感,在临回日本前,很多人在机场、轮船高喊着感谢。
当时接他们回国的飞机,特意在富士山周围转了一圈,机上的人,透过舷窗看到富士山后,一个个掩面而泣。
他们的后代生活现状是怎样的?与中国普通公民有区别吗?
他们的后代,留在中国的,和中国人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的后代,留在日本的,和日本人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非说有不同,可能是历史或多或少改变他们的认知吧。
中国与日本对待他们的政策又是怎样的?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政策一度放松过,遗孤是女孩的,长大成人后,其丈夫孩子均可以随她前往日本,并获得日本永驻身份。
我来说说一些题主没有问到的吧
关于遗孤回国的问题上,须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遗孤回国并不是很容易,由于当时中日尚未建交,早先几批遗孤回国是通过红十字会。后来,日本的政策开放,家中一人是遗孤,全家皆可前往日本。那时,日本经济已经腾飞,一些中国家庭自然愿意全家赴日。但是,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日方的规定,赴日定居需要保证人,而遗孤家庭的亲属出于某些担心,不愿意担保。所以,就出现了相当多的一些遗孤归国时间一直拖到上世纪90年代,甚至,还有一部分至今未能回国。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