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9篇帖子。
(轉載搜狐)美國大學助理教授VS國內雙非校教授,哪個水平高?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4
助理教授一名聽起來似乎沒有那麼高大上,雖有教授之稱卻也有助理之名,很多解讀中也常常將美國大學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與國內大學講師划上等號。但事實上,美國大學助理教授和目前國內普通大學的教授哪個水平高?這並不是個想當然就能回答的問題。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5
首先看國內職稱(崗位)體系:
中國近代高校教師職稱歷史沿革
19世紀末期,清代洋務學堂的教師稱為教習和分教習,教習專門授課,分教習則負責督導學生。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的教師分為總教習和分教習。其中總教習負責教學,分教習協助總教習完成教學工作。
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大學令》,規定大學教員分為教授和助教二等,必要時可延聘講師。1917年,教育部的《修正大學令》規定,大學教員分為正教授、教授、助教授三等,必要時可延聘講師。1924年,教育部頒佈《國立大學校條例令》,規定「國立大學校設正教授、教授由校長延聘之。國立大學校得延聘講師。」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大學教員資格條例》,規定大學教員的名稱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四等;同時還對教員的資格做出了規定。1940年國民政府公布的《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資格審查暫行規程》里規定,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分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等。
1952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公布的技術職務暫行等級表中把高等學校的教師職務分為五級,分別為教授、副教授、講師、教員、助教。
1960年2月國務院《關於高等學校教師職務名稱及其確定與提升辦法的暫行規定》及教育部《關於執行〈國務院關於高等學校教師職務名稱及其確定與提升辦法的暫行規定〉的實施辦法》兩個文件頒佈,在暫行規定中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教師職務名稱定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級」,同時對思想政治、學歷學識、業務水平、工作實績、外語水平等也作了要求。
80年代,碩士已經是很高的學歷了,可以做講師、副教授乃至教授,因此很多老一輩的人後來是帶着教授職稱又去讀博士。再往後,多數大學教授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晉陞:博士畢業留校成為講師,進而隨着年限、資歷的提高,評為副教授、教授。當然,不同層次的學校,其崗位沒法明確作對比;同理,不同年齡層之間的人作比對,也不太合理。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5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5
關於舊式職稱(崗位)體系,還涉及博導資格問題。二十多年前,我們高校的學術水平跟國外差距較大,博導資格非常難獲得,在有博士點的學校,一般情況是:講師無招收研究生的資質;副教授,以及部分教授,可以是碩士生導師;教授中的能力最強的,可以是是博士生導師。通常二本都沒博士點,最高只能授碩士學位。但是,北大這種學校,在零幾年就開始出現副教授具有博導資格的情況了。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5
我們再看美國大學的教職體系,
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制:
雖然大學分公立私立,但教師的職位則是同樣的。美國大學的工作員工可以粗略分成兩類:教職員工(faculty)和行政員工(staff)。這裡主要談談前者。教職工主要分兩大系統,一個是終身系統(tenure-track positions),一個是非終身系統(non-tenure-track positions)。
非終身系統的職稱有很多,比如兼職(Adjunct)、訪問(Visiting)、研究(Research)、臨床(Clinical)等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以及講師(Lecturer)、導師(instructor)、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等。許多理工科以及醫學、生化等學科,除了擔負給學生授課的教師外,還有大量研究人員,這些人員也基本上屬於非終身系統,他們的職稱常見的有資深研究員(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研究員(Research Scientist)、副研究員(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或助理研究員(Assistant Researcher)等。
美因此國大學裡真正的教師,即從事教學又從事科研的,只有三種,即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正教授Professor 或Full Professor,與終生制掛鉤。一個教授的職責有三方面,教學(Teaching),科研(Research)和服務(Service)。教學即每人必須教一定的課時。科研就是申請研究經費,帶研究生、博士生,發學術論文。服務指的是參加學校里的各種委員會,參加學生的指導答辯組,和參與組織學術會議等。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5
評職稱首先要有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做幾年博士後(長度視學科而定,理科一般3-6年),才有望被聘為助理教授。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6
關於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助理教授」聽起來不是很高級,但水準其實非常高的(尤其在當前的理工科,基本都是從上百個求職的博後中競爭出來的精英),通常都具有博導資格,有足夠的啟動經費招博士、雇博後,自己當「老闆」,即所謂的Principal Investigator。其學術地位本質上跟副教授、教授、講席教授無區別,都是獨立PI,只不過年輕,資歷淺罷了(因為考慮應聘人員的發展潛力,助理教授的年齡一般要求在30-38之間)。所以,美國的研究型大學招人原則是:要麼不招,招進來就是博導、獨立PI。
「助理教授」聽起來不是很高級,但水準其實非常高的(尤其在當前的理工科,基本都是從上百個求職的博後中競爭出來的精英),通常都具有博導資格,有足夠的啟動經費招博士、雇博後,自己當「老闆」,即所謂的Principal Investigator。其學術地位本質上跟副教授、教授、講席教授無區別,都是獨立PI,只不過年輕,資歷淺罷了(因為考慮應聘人員的發展潛力,助理教授的年齡一般要求在30-38之間)。所以,美國的研究型大學招人原則是:要麼不招,招進來就是博導、獨立PI。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6
助理教授的招收十分嚴格,作者饒海在博客中曾寫到:
獨立的助理教授的招人一般都是公開發廣告的,沒有年齡,性別,國籍等等的限制。真做的出類拔萃,一個一直在他國受訓成長的人才也可能拿到位置,當然這樣的不多……一個一般研究型大學生物類的教職廣告打出來,既使在較偏的大家不熟悉名的地方,近來都會有約200-300人申請一個位置。其中大約會有20-40人過「初審」。……系裡委員會通過討論,在其中挑出5-10人來面試。這一步中,看專業,成果,推薦,據其所寫的研究計劃(一般5頁,4-5個中長期課題),日後前景,對本系影響等等。一般研究型大學的教職競爭也如此「慘烈」,是因為在那兒靠自己,也還有機會可以做出一流的成績。
獨立的助理教授的招人一般都是公開發廣告的,沒有年齡,性別,國籍等等的限制。真做的出類拔萃,一個一直在他國受訓成長的人才也可能拿到位置,當然這樣的不多……一個一般研究型大學生物類的教職廣告打出來,既使在較偏的大家不熟悉名的地方,近來都會有約200-300人申請一個位置。其中大約會有20-40人過「初審」。……系裡委員會通過討論,在其中挑出5-10人來面試。這一步中,看專業,成果,推薦,據其所寫的研究計劃(一般5頁,4-5個中長期課題),日後前景,對本系影響等等。一般研究型大學的教職競爭也如此「慘烈」,是因為在那兒靠自己,也還有機會可以做出一流的成績。
之後還會經過兩輪的面試,第一輪面試是系裡根據大家的意見,挑選出最合適的一位。而第二輪面試,是系裡挑的第一人選來「挑系」,如最後不去,有可能會再去那第二人選,但也有可能下年從頭再來挑。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6
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不是終身教職,所以,任何人在這個職位上3-8年內(各州不同)如果不能升級成為終身教職的副教授(tenure),在一般情況下就必須離開這個職位另謀高就,也因此,美國終身教職制度(Tenure-Track)被人形象稱為「非升即走」(up-or-out)。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6
而終身教職的獲得就更加艱難,張競是美國東部一所私立研究性大學的助理教授,他在準備參評終身副教授前向人民日報記者介紹了評審的過程。
「我要準備一份100頁以內的評審材料,包括簡歷、發表的文章、研究成果、教學成果、申請基金和獲獎情況等。我所在院系裡的教授、副教授會進行初審,通過後發給同領域專家評價,這是第一輪同行評議。
第一輪過後我通常會收到4—6封推薦信,院長會將材料發給其他系的兩位相關教授,並請他們在全球尋找同行專家評價。這是第二輪同行評議,這一輪要求收到比上一次更多的推薦信。
兩輪同行評價通過後,院長才會將我的材料以及推薦信送到學校的學術委員會。我們學校的學術委員會有13名成員,既有工學院的教授,也有文科院系的教授,他們主要通過讀這些推薦信來投票,最終決定我是否有資格獲得副教授職位。」
張競介紹,申請科研基金同樣依靠同行評議。「每個科研基金都有自己的專家庫,專家們會評價申請者的計劃報告書。有時候也會出現因專家對項目不理解而遭到拒絕的情況,但多寫多申請一般都會有收穫。同行評議並不是沒有缺陷,但暫時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方法了。」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