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9篇帖子。
(转载搜狐)美国大学助理教授VS国内双非校教授,哪个水平高?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4
助理教授一名听起来似乎没有那么高大上,虽有教授之称却也有助理之名,很多解读中也常常将美国大学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与国内大学讲师划上等号。但事实上,美国大学助理教授和目前国内普通大学的教授哪个水平高?这并不是个想当然就能回答的问题。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5
首先看国内职称(岗位)体系:
中国近代高校教师职称历史沿革
19世纪末期,清代洋务学堂的教师称为教习和分教习,教习专门授课,分教习则负责督导学生。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的教师分为总教习和分教习。其中总教习负责教学,分教习协助总教习完成教学工作。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大学令》,规定大学教员分为教授和助教二等,必要时可延聘讲师。1917年,教育部的《修正大学令》规定,大学教员分为正教授、教授、助教授三等,必要时可延聘讲师。1924年,教育部颁布《国立大学校条例令》,规定“国立大学校设正教授、教授由校长延聘之。国立大学校得延聘讲师。”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名称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四等;同时还对教员的资格做出了规定。1940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及独立学院教员资格审查暂行规程》里规定,大学及独立学院教员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等。
1952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公布的技术职务暂行等级表中把高等学校的教师职务分为五级,分别为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助教。
1960年2月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及教育部《关于执行〈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两个文件颁布,在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定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同时对思想政治、学历学识、业务水平、工作实绩、外语水平等也作了要求。
80年代,硕士已经是很高的学历了,可以做讲师、副教授乃至教授,因此很多老一辈的人后来是带着教授职称又去读博士。再往后,多数大学教授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晋升:博士毕业留校成为讲师,进而随着年限、资历的提高,评为副教授、教授。当然,不同层次的学校,其岗位没法明确作对比;同理,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人作比对,也不太合理。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5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5
关于旧式职称(岗位)体系,还涉及博导资格问题。二十多年前,我们高校的学术水平跟国外差距较大,博导资格非常难获得,在有博士点的学校,一般情况是:讲师无招收研究生的资质;副教授,以及部分教授,可以是硕士生导师;教授中的能力最强的,可以是是博士生导师。通常二本都没博士点,最高只能授硕士学位。但是,北大这种学校,在零几年就开始出现副教授具有博导资格的情况了。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5
我们再看美国大学的教职体系,
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制:
虽然大学分公立私立,但教师的职位则是同样的。美国大学的工作员工可以粗略分成两类:教职员工(faculty)和行政员工(staff)。这里主要谈谈前者。教职工主要分两大系统,一个是终身系统(tenure-track positions),一个是非终身系统(non-tenure-track positions)。
非终身系统的职称有很多,比如兼职(Adjunct)、访问(Visiting)、研究(Research)、临床(Clinical)等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以及讲师(Lecturer)、导师(instructor)、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等。许多理工科以及医学、生化等学科,除了担负给学生授课的教师外,还有大量研究人员,这些人员也基本上属于非终身系统,他们的职称常见的有资深研究员(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副研究员(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或助理研究员(Assistant Researcher)等。
美因此国大学里真正的教师,即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的,只有三种,即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正教授Professor 或Full Professor,与终生制挂钩。一个教授的职责有三方面,教学(Teaching),科研(Research)和服务(Service)。教学即每人必须教一定的课时。科研就是申请研究经费,带研究生、博士生,发学术论文。服务指的是参加学校里的各种委员会,参加学生的指导答辩组,和参与组织学术会议等。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5
评职称首先要有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做几年博士后(长度视学科而定,理科一般3-6年),才有望被聘为助理教授。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6
关于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助理教授”听起来不是很高级,但水准其实非常高的(尤其在当前的理工科,基本都是从上百个求职的博后中竞争出来的精英),通常都具有博导资格,有足够的启动经费招博士、雇博后,自己当“老板”,即所谓的Principal Investigator。其学术地位本质上跟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无区别,都是独立PI,只不过年轻,资历浅罢了(因为考虑应聘人员的发展潜力,助理教授的年龄一般要求在30-38之间)。所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招人原则是:要么不招,招进来就是博导、独立PI。
“助理教授”听起来不是很高级,但水准其实非常高的(尤其在当前的理工科,基本都是从上百个求职的博后中竞争出来的精英),通常都具有博导资格,有足够的启动经费招博士、雇博后,自己当“老板”,即所谓的Principal Investigator。其学术地位本质上跟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无区别,都是独立PI,只不过年轻,资历浅罢了(因为考虑应聘人员的发展潜力,助理教授的年龄一般要求在30-38之间)。所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招人原则是:要么不招,招进来就是博导、独立PI。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6
助理教授的招收十分严格,作者饶海在博客中曾写到:
独立的助理教授的招人一般都是公开发广告的,没有年龄,性别,国籍等等的限制。真做的出类拔萃,一个一直在他国受训成长的人才也可能拿到位置,当然这样的不多……一个一般研究型大学生物类的教职广告打出来,既使在较偏的大家不熟悉名的地方,近来都会有约200-300人申请一个位置。其中大约会有20-40人过“初审”。……系里委员会通过讨论,在其中挑出5-10人来面试。这一步中,看专业,成果,推荐,据其所写的研究计划(一般5页,4-5个中长期课题),日后前景,对本系影响等等。一般研究型大学的教职竞争也如此“惨烈”,是因为在那儿靠自己,也还有机会可以做出一流的成绩。
独立的助理教授的招人一般都是公开发广告的,没有年龄,性别,国籍等等的限制。真做的出类拔萃,一个一直在他国受训成长的人才也可能拿到位置,当然这样的不多……一个一般研究型大学生物类的教职广告打出来,既使在较偏的大家不熟悉名的地方,近来都会有约200-300人申请一个位置。其中大约会有20-40人过“初审”。……系里委员会通过讨论,在其中挑出5-10人来面试。这一步中,看专业,成果,推荐,据其所写的研究计划(一般5页,4-5个中长期课题),日后前景,对本系影响等等。一般研究型大学的教职竞争也如此“惨烈”,是因为在那儿靠自己,也还有机会可以做出一流的成绩。
之后还会经过两轮的面试,第一轮面试是系里根据大家的意见,挑选出最合适的一位。而第二轮面试,是系里挑的第一人选来“挑系”,如最后不去,有可能会再去那第二人选,但也有可能下年从头再来挑。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6
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不是终身教职,所以,任何人在这个职位上3-8年内(各州不同)如果不能升级成为终身教职的副教授(tenure),在一般情况下就必须离开这个职位另谋高就,也因此,美国终身教职制度(Tenure-Track)被人形象称为“非升即走”(up-or-out)。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17:36
而终身教职的获得就更加艰难,张竞是美国东部一所私立研究性大学的助理教授,他在准备参评终身副教授前向人民日报记者介绍了评审的过程。
“我要准备一份100页以内的评审材料,包括简历、发表的文章、研究成果、教学成果、申请基金和获奖情况等。我所在院系里的教授、副教授会进行初审,通过后发给同领域专家评价,这是第一轮同行评议。
第一轮过后我通常会收到4—6封推荐信,院长会将材料发给其他系的两位相关教授,并请他们在全球寻找同行专家评价。这是第二轮同行评议,这一轮要求收到比上一次更多的推荐信。
两轮同行评价通过后,院长才会将我的材料以及推荐信送到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我们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有13名成员,既有工学院的教授,也有文科院系的教授,他们主要通过读这些推荐信来投票,最终决定我是否有资格获得副教授职位。”
张竞介绍,申请科研基金同样依靠同行评议。“每个科研基金都有自己的专家库,专家们会评价申请者的计划报告书。有时候也会出现因专家对项目不理解而遭到拒绝的情况,但多写多申请一般都会有收获。同行评议并不是没有缺陷,但暂时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法了。”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