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良:
分發口罩,排除朝鮮學校,埼玉市表示還需要再考慮一下在新冠病毒橫行的當下,前幾天看到埼玉縣朝鮮學校幼兒部的抗議的新聞。意思是說,說好了給幼兒園發口罩,但為什麼就把我們朝鮮學校排除。與此類似的抗議其實並不鮮見。
2019年10月推行的幼兒教育無償化政策中同樣也不包含朝鮮學校。由此可見,在日韓國人(朝鮮人)至少在教育上並不是過得那麼舒服的。
為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呢,因為我的老師是在日韓國人(朝鮮人),上學期在課上聊了很多在日コリアン的話題,作為一個同樣身在外國的留學生很有觸動。所以我想借回答這個問題的機會總結一下,順便聊聊我看到的在日韓國人(朝鮮人)的現狀。第一次認真作答,非關專業,如有紕漏,還請各位大佬指正。
文章內容將分成5個部分:殖民地時期的日韓人員流動,從被忘記的皇軍到特別永住者,朝鮮人的名字問題,朝鮮學校的歷史,我心目中的在日韓國人(朝鮮人)。
殖民地時期的日韓人員流動
首先想要了解在日韓國人(朝鮮人)的存在,就不得不從朝鮮半島還是日本的殖民地的時期講起。先來看一下主要的時間線。
1904年,圍繞中國東北地區及朝鮮的支配權日俄開戰,結成第一次日韓協約
。
1905年,根據第二次日韓協約
將大韓帝國設為保護國,並設置「統監府」施行實質上的統治。
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
。將所有朝鮮人納為日本帝國
臣民,給予日本國籍。
1919年,鎮壓三一獨立運動。
1920年~1933年,從「武力統治」轉變為「文化統治」。
1937年~,推行「一視同仁」,「內鮮一體
」,「皇國臣民化」。
1938年,陸軍導入朝鮮特別志願兵制度。
1939年,創氏改名(題主提到的在日韓國人(朝鮮人)的名字問題的源頭),戰時勞動動員。
1943年,海軍導入朝鮮特別志願兵制度。
1944年,朝鮮人被納入徵兵制度。
再來看一下1910年至日本戰敗,在日韓國人(朝鮮人)人數的變化。可以看到在1910年至1945年期間,為了填補戰時勞動力不足,在日本的韓國人(朝鮮人)的數量有了相當的增長。1945年時達到了230萬人,約佔當時朝鮮人口的十分之一。
如果要問這時的在日韓國人(朝鮮人)的生活過得好不好,那肯定是沒有更慘的了。男性作為被徵用的勞動力,做的都是挖煤挖礦等工作環境苛刻的勞動,而且工資低不說還有各種苛捐雜稅。女性的一部分則被作為「慰安婦
」送到了前線。
看過《在這個世界的角落
》,《螢火蟲之墓》等描寫日本戰時的相關作品的朋友,肯定知道那時作為日本國民自己也已經很難熬了,所以更別說更低一等的在日韓國人(朝鮮人)了。這一時期的在日韓國人(朝鮮人)是可憐的頂着日本國籍,卻沒有日本國民權利的被剝削的勞工。
從被忘記的皇軍到特別永住者
1945年8月戰敗後,適用於朝鮮人風的殖民地法律並沒有立即消失。至1947年5月「外國人登陸令
」實行時,留在日本的朝鮮人在保有日本國籍時,登錄為朝鮮國籍(此時朝鮮半島還沒有任何國家成立)。
1948年8月大韓民國,9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國。在這期間有許多在日韓國人(朝鮮人)選擇回國,但依然有約50~60萬朝鮮人因為朝鮮戰爭本國的複雜形勢,財產轉移限制等選擇了留在日本。這些選擇留在日本的韓國人(朝鮮人)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在日韓國人(朝鮮人)(在日コリアン)。我的老師的祖父正是這一群選擇留下來的人中的一個。
1952年4月《對日和約
》生效,所有舊殖民地出身的人被單方面通知失去日本國籍。這群在日韓國人(朝鮮人)就變成了,沒有任何國籍跟社會保障的兩國的「棄民」。這群「棄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戰時的朝鮮軍人,軍屬。
根據1963年播放的紀錄片《忘れられた皇軍(被忘記的皇軍)》的記錄。戰後包含志願軍在內的朝鮮軍人,軍屬有近24萬人。其中2萬人以上死亡或者下落不明。而存活下來的朝鮮軍人在受到各種戰後遺留症折磨的同時,卻因為失去了日本國籍無法享受針對軍人的「恩給法」,「援護法」的援助,變成了「被忘記的皇軍」。這期間他們向日本政府提出的各種訴訟也均以失敗告終。
直至1965年日韓基本條約
簽訂。韓國國籍的「協定永住權」被當局認同。因此變更為韓國國籍的人數增加。而之前登錄為的「朝鮮」國籍因為東西冷戰南北對立依然不被日韓政府所承認。
1982年因「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的變更,朝鮮籍在日韓國人(朝鮮人)才終於擁有了官方承認的「特例永住」權。此時至失去日本國籍的1952年已過去30年。
1991年「入國管理特例法」頒佈,將韓國國籍的「協定永住」及朝鮮國籍的「特例永住」統一為「特別永住」。2017年時間點,據法務省統計,這類特別永住者
共有32萬6069人,取得日本國籍「歸化」者累計37萬1161人。
這一時期的在日韓國人(朝鮮人)依然可以說是生活在日本社會的底層的。有着納稅的義務卻沒有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無法像正常日本人那樣領退休金,在學校職場受到各種歧視,沒有參政權。
移住連2019年調查報告,第三列為「是否承認永住,定住外國人的選舉權」朝鮮人的名字問題
然後說到題主提到的在日韓國人(朝鮮人)的名字問題。這個的問題的源頭是1939年為了增強文化統治方便徵兵而實施的「創氏改名
」。「創氏改名」其實就是讓你換一個符合日本「氏名」結構的日本式的名字,並且把日本「家」「氏」的那一套強加給你。韓國人(朝鮮人)原本的名字的繼承規律其實跟中國一樣,由父系決定,結婚不改名並且依然屬於各自一族。而按照日本的規則,結婚後妻子必須跟隨丈夫的姓,並且加入了「家」的戶籍單位。
來自wiki
http://www.wayto1945.sakura.ne.jp/KOR10-soshi.html參照以上的表,根據日本的規則,全泳九跟朴純姬結婚,朴純姬
就應當改名為全純姬。黃色部分則為全泳九家。若全泳九死了,全世界就成了新的戶主,然後就變成了全世界家。
題主提到的關於在日韓國人(朝鮮人)名字的規律也是這時形成的。因為當時的改名不是你想改什麼就改什麼。使用夫妻兩人的姓(朴李
,金梁等)的氏名,以及直接使用日本式的氏加上自己名(比如:中村英淑
)是不被允許的。所以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原姓後面加上了田,山,井等日本風的漢字,變成了金田,金村之類的。另外還有一個規定,假如家族的族長的名字中沒有金則默認創氏的時候用金作為氏名。這也是為什麼在日韓國人(朝鮮人)名字里有那麼多金的原因。
朝鮮學校的歷史
1945年日本戰敗朝鮮解放時,在日朝鮮人約230萬人。為解決後代回國之後的語言問題成立了「國語教習所」。1946年,國語教習所設立初高中部。1948年,共有兒童學生6餘人。
同時冷戰開始,南北對立。駐日美軍及日本當局對朝鮮學校進行了鎮壓。1948年1月,日本政府通告全國知事封鎖朝鮮學校,至4月正式下令。這樣的命令遭到了當時在日朝鮮人的強烈抵制(阪神教育闘爭
)。同年9月支持北韓的朝聯(在日本朝鮮人連盟)被強制解散,10月下達學校封鎖令。
1952年《對日條約》生效,在日朝鮮人變成了完完全全的外國人。1955年,総連(在日本朝鮮人総聯合會)結成。為了維持和祖國的聯繫,保護在日朝鮮人的權利,朝鮮學校得到了再建。1956年朝鮮大學校(相當於大學)創立,至此6,3,3,4的教育結構完成。
我的老師的小初高的學習便是在朝鮮學校里完成的。那時朝鮮學校的教育是相對獨立的,朝鮮學校的高中畢業並不得到官方承認,因此無法直接考取日本的大學。我的老師在完成高中學業的同時,另外參加了一個資格認定考試才得以考取日本的大學。
1960~70年代,朝鮮學校終於得到了官方的承認,被分類於「各種學校」。2003年9月,文部科學省放寬大學招生限制,朝鮮學校可申請大部分大學。
到了2000年代,在「高校等就學支援金制度」,上面新聞所提到的「幼保無償化」等政策中,朝鮮學校依然被排除在外。同時因為來自朝鮮的援助縮減,來自日本政府的支援被砍(因為學校里掛了朝鮮領導人的畫像)等問題,不少朝鮮學校的設施破舊,面臨著不得不關校的困境。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下面的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pAqBU0Tazg&t=310s(ぼくらの學校なくなるの?~立ち退き問題に揺れる朝鮮學校~,我們的學校要沒了嗎?因強拆問題搖搖欲墜的朝鮮學校)
我心目中的在日韓國人(朝鮮人)
我想對於在日韓國人(朝鮮人)我感到更多的是同情。因為現在工作生活在日本的在日韓國人(朝鮮人)大多是像我的老師一樣祖父輩來到日本,從小在日本長大的。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至學習,就業,他們無時無刻都承受着作為一個朝鮮人來自日本社會的經濟上的,精神上的壓力。不同於普通的外國人,他們更像一群難民,他們並不確定自己是否有一個國家可以回,不確定自己究竟屬於哪國人。
在日韓國人(朝鮮人)中確實存在像孫正義
這樣的大佬。但像他一樣像我的老師一樣用自己的本名(民族名)生活在日本的在日韓國人(朝鮮人)只有一成左右。更多的人選擇用他們的日本名(通名)生活。在紀錄片《「在日」として生きる 大阪·朝鮮學校の1年》(NHK 2013.9.10)中,當一個5年級的小學生表情複雜地對着鏡頭說出「也許朝鮮人就是低人一等」時候,在《あんにょんキムチ》奶奶眼眶紅潤地講述各種不公的時候,我看到的是作為一個生活在日本的普通人,日本這個熟悉又陌生的社會對他們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