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5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很多國內大學的助理教授不能帶博士?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3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3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195561922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可能之前太敏感...更新了沒出來。其實我很同意 
@八雲和 @少年啊白對於Habilitation的解釋,我知道歐陸有Habilitation,但是其內在邏輯和國內這個「博導」仍然不同。就以瑞典的docent為例:
The research ladder starts with PhD student (doktorand), continues with PhD (doktor), several years of one or more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ssistant professor
 (forskarassistent) equivalent
 to Lecturer in the U.K., associate
 professor (docent) equivalent to Senior Lecturer in the U.K., and ends withprofessor. All titles, except for the PhD degree (doktor) and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title (docent), are tied to a given employment position.(來源:wiki Academic ranks in Sweden)
(我用維基來確認一下我的記憶,看起來我沒記錯)
docent
始終是教授頭銜的序列中的一個,換句話說,在現在情況下,我們基本可以認為docent無限接近於絕大多數副教授,而副教授也一定是docent. 國內這個博導是什麼,是獨立於各種頭銜之外獨立的一個職位。而且我也說了,「博導現階段更像是官階或者權力頭銜,而不是學術圈產物。」(打個比方,名牌上寫:蘇大強
,副教授,博導)
這種區分會導致的後果就是,年輕教授們一邊處理着AP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晉陞,而同時,又要單獨為「博導」付出時間精力。並且現實是為了評博導,還需要付出很多非學術的成本,各種人情世故,還有很多圈子問題(評論區可見)。
指導博士和誕生博士,這是同行評議下的產物,並非常規行政可以干涉的。
另外,我的回答不可能完整到每一個地方都能說到。我不可能說完大的問題,再把那些肉眼不可見的好處拿出來誇一遍。我只能把目前這個規則下看到的最大問題,也是很多人體驗過的問題,說出來。而且這些問題還只是一部分,有很多什麼「泰斗」和「泰斗的學生」是如何浪費了部分學科在中國近三十年的學術發展,這種事情根本講不完。
至於有些上來就只會看屁股的「傳播學碩士」,顯然是完全沒有接觸過學術圈。我也不太想去說那種行政干涉學術
的認知有多可笑了。本來該做的事情是沙盤推演一下,如何一步一步形成合理的規則。現在反過來用既定的規則,一點點解釋不正常的事情有多合理...這種邏輯應該去補一下。政策是服務於現實的,政策並不是學術圈誕生的源頭。
(BTW,這根本不是什麼哪邊月亮圓的問題,哪裡有這種問題都應該被拿出來說。這與在哪國無關,而是內行和想指導內行的外行之間的矛盾。)
(至於關心別人是不是吃飯砸鍋就更可笑了,沒人要砸鍋,只是覺得可以更好一點。更何況,我的飯還真是我爹娘給我的。)
原回答:
因為有一個很SB的事情叫「評博導
」。
你會發現你堂堂一個手握頂刊的PhD沒資格評博導。
你現在的博導同事里不乏5060後吃時代紅利本碩留校的。他們0科研能力,上課狗屁不通,理科的東西當成文科講,計量經濟學裡面還能摻雜各種「領導的精神」。
更有趣的是,你能不能評博導,評博導的時候能不能評上,還是他們說得算的。
你還會發現居然有大專畢業的中醫,在當上院長以後帶一群現代醫學的博士。
你要讓助理教授也帶博士,這些人怎麼辦?學生都來找你了,他們豈不是要裸泳了?
再補充一下:
這裡的問題根本不是年輕博士厲不厲害有沒有資格的問題。而是這件事情是典型的外行指導內行,幻想式行政干預學術的問題。
你讓學術圈內部制定好合適的tenure制度
,開放自己吃得下的坑位數量,不厲害的人自然五六年內就被淘汰了。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哪個讀博的小年輕不懂得先去看看google scholar,不厲害的老師也會被學生市場自然淘汰——根本就沒人去跟他。
現在這種博導制,是卡了很多既有能力又正處年輕高產階段的博士。上面舉的例子,只是要說明,這種博導制,從結果看根本無用。多少沒有科研能力的人,反而成為博導。博導現階段更像是官階或者權力頭銜,而不是學術圈產物。
上面說的問題,其實最近10年內,這波人退光了就會好很多。接下來面臨的是,高校開了過多的坑,而最終無法容納如此多AP,然後利用博導制死死卡住一些人,讓他們自己放棄。這已經不是浪費學術青春了,而是浪費生命...
補充一下:為什麼我覺得NG是可以帶博士生的,因為這就是學術圈的形成的原因。學術圈的運作模式,是以「同行」為主的。發paper的時候要的是「同儕審查」,取得學位的時候也是「同儕審查」。這就是一個互相認可而產生的圈子。
今天一個新PhD
誕生,就是因為有一群老PhD認可了他。而這群老PhD怎麼來的,也是當年被符合資格的PhD帶出來的。所以什麼樣的PhD是有資格帶學位的,多數地方都是取得學位就行了。
(至於如果有人要拿歐洲某幾個國家或者什麼蘇聯模式來說,這跟中國現在的現狀也完全不是一回事。蘇聯那個什麼副博士全博士,人家好歹內生邏輯
是作為學位。中國這個是什麼,既不是學位,也不是副教授教授這個系列的title,只不過是行政上強加出來的一個職位...不倫不類)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4
作者:八雲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196688413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到上面很多回答,我在補充一點內容吧。
其實博導這種東西,並不是國內所特有的,以我所在的瑞典來說吧。
在瑞典想要帶博士,需要取得一個名叫docent
的東西,這東西我不知道該怎麼翻譯,大概相當於特許任教資格。
在取得這個以前,不管一個人學術多厲害,都不能作為主要導師帶博士,這是硬性要求。
而取得docent的資格大致入如下:


至少co-supervise
兩個博士
證明自己有取得external funding
的能力
在博士畢業以後做出了至少相當於一個博士的工作(基本是用文章衡量的)我不記得上面的條件哪個是硬性,哪個不是硬性的了,但是基本標準是這樣的。
尤其是第三條,需要在博士畢業以後額外做出一定量工作,來證明自己的成果可以不靠博士導師獨立完成,這非常重要。
如果把以上的條件和國內評博導
的制度相比,其實是差不太多的。
但是我也很贊同上面批評國內現行規則的回答,因為他說的確實是事實,至少在我知道的範圍內是事實。
我想其實問題的根源不在規則本身,而在負責執行規則的人,我們的發展年份尚淺,等我們的學術水平慢慢提起來以後,也許會慢慢好起來。
希望如此。
PS:以下列出有類似博導頭銜的國家及其相應名稱:
法國:"Habilitation à diriger des recherches"
德國:Priv.-Doz.及/或Dr. habil
瑞士和奧地利:原為Univ.-Doz.,現為Priv.-Doz.
意大利:"abilitazione professionale"
波蘭:特許任教資格博士,dr hab.
葡萄牙:Agregação
瑞典和芬蘭:Docent或Doc.
捷克:Docent或DrSc
烏克蘭:科學博士,Doktor nauk
巴西聖保羅州
:Livre-docência
其他國家有類似頭銜的國家:丹麥、保加利亞
、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西班牙(2008年底廢止)、前蘇聯各國、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白俄羅斯、立陶宛、摩爾多瓦
、吉爾吉斯、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4
因為博士招生數量是由教育部分配和限制的,也就是各個高校能招多少博士不是由高校自己所能決定的,而是由教育部根據每個高校的博導數目,這個高校在全國的學科地位統一分配的,新的ap進來之後,他所獲得的博士名額其實是在現有的博士數量里進行再分配,給新進ap的一些政策性保護,比如我交會給新的tenure track ap一個free的phd名額(老的博導招一個博士需要每年交5萬的註冊費,新ap不用交)。於是大家會說,為啥不能給新ap每年博士名額?在總蛋糕沒有增量的情況下,你就是把現在的博導博士指標給新的,這會有新的矛盾。於是又有人說:為啥教育部不能放開。其實我們也呼籲了很多年,為啥我們自己的好學生不能留下來讀博士,要把他們送給美國? 感覺上博士數量,特別是好學校的博士招生數量遠遠低於新教師的增長數量,這其實進一步限制了我們自己高等教育的發展。
慢慢來吧,國內總是在往好里發展的,雖然過程會慢一點


作者:浩月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196420764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4
據我所知,傳統高校里,只有清北可以說是接近美國的tenure-track制度,AP是獨立PI,不依附其他人,獨立負責課題組的經費、招生、學生培養。清華醫學院和公衛學院近期入的一些AP,水分比較大,不到獨立PI的水平。上交的AP可能有些是獨立PI,但我知道有些還是依附於一個大教授的,不能算獨立PI。
其他新體制高校里,西湖、上科、南科有部分AP應該是,但是也有一些大佬把自己曾經的手下人招過去做AP,雖然能招博士,但不是獨立PI。
我網上衝浪時,看到美國即便是最頂尖的大佬,課題組就他/她本人一個教授,組裡不會有其他AP或副教授。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師資水平高、能做出創新成果。他們包括AP在內的每個教授都是獨立的,做研究的各個方面都可以自己說了算,極大的促進了創新思想的產生。
國內,很多講師、副教授說到底根本達不到獨立PI的水平。要不依附於一個大教授,要不因為時代紅利上了職稱,實際上水平非常次。


作者:知乎用戶NGUcAR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312715867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5
作者:科研學術Prof.鎏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195850510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題目:論國內助理教授不能帶博士的原因
摘要:......(此處省略400字)
前言:......(此處省略1600字)
研究方法及討論:......(此處省略3000字)
結論: 綜上所述,本論文將產生助理教授不能帶博士的原因規納為一下幾點:首先,助理教授一般沒有博導資格,因此不能帶博士;其次,助理教授一般會幫大佬帶博士,自己如果帶了博士,請問大佬的博士誰來帶?最後,大佬覺得助理教授比博士好用,所以一般讓助理教授自己幹活出成績快。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5

某知乎用戶:


因為很多學校不是真正的tenure-track,只是過去的制度換了一個名字。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5
作者:少年啊白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197538586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其實和學科有關,也和學術傳承製度有關。當然,最最相關的是,國情。
這和我國的第二次院系合併息息相關,院系調整導致了一大批專科和職業技術學院合併進入了大學,進而導致了不少保持職稱的教授只有碩士學歷,甚至很多還只有本科學歷(其中少部分人會在學校進修一個博士,但是自己當教授自己評博論拿的博士什麼水平呢...懂得都懂)
而近年來隨着教職市場的供不應求,海歸博士和土博們人手頂刊可能連博士後都找不到,對比着着佔著位置毫無產出的一些「老教授」們,就愈發顯得極其尷尬。
而為了彌補我國院系調整後博士點的培養嚴重缺乏導師,臨時提拔了這些老教授們的不少職稱,而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是學自蘇聯(如農林這個十分蘇聯氣息的學科分類就是來源於此[1]),00年後學美國的長聘制(tenure track)拼起來的縫合怪,所以說傳承自蘇聯教育
制度,根源上來自於歐洲的博導制度也就流傳下來。
接下來我為大家細細介紹一下博導制度,
博導在幾乎所有施行博洛尼亞進程
(Bologna Process)的歐洲國家中,都是一個文憑(diploma),也是一種職稱。
這個概念在英語世界裡被稱作「適應資格」(Habilitation,出自拉丁語habilitare,意思是「是...適應」)
這個制度在不同的國家的設立不同,具體的評審標準也不一樣,總體上,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
1.是學術能力認可的標誌。
2.擁有這項認可才能獨立指導博士生。
3.需要同行領域的專家(基本都是外部專家,有時全都是外國專家)進行審核,有時也需要答辯。
4.是正教授資格的必需品。


存在這一制度也是十分合理的,因為對於多數實驗學科(如生命科學,環境,材料,化學等等等)來說,發一篇頂刊並不能意味着這位作者的獨立工作能力,實驗器材,外部資源,以及第幾作者的順序都對頂級刊物的發表頗有影響力,一篇獨立的頂刊完全有可能是博士在讀時大牛實驗室為了保護畢業生就業的贈予,而離開了實驗室的青年學者並不能保持相同的水平繼續產出(如西南某985最年輕院長,離開了博導的實驗室後再無頂刊)在美國的教育體制中,規避了Habilitation制度
,而是採用另一種評審模式——首席研究員
(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PI),能申到基金,擁有自己的科研項目的人才能指導博士生。這也是另一種博導制度的體現,只是把外部專家的評審變成了對項目評估書的評審,本質還是對科研能力的一種認可。


而對於形式科學
(如理論數學,理論計算機,統計學),社會科學(如經濟學,政治科學,社會學)和人文學(如歷史,哲學)等學科。儘管在美國並沒有嚴格的Habilitation制度,但是只有有豐富學術成果並且在行業內有非常好聲望的教授才有資格指導博士生,年輕的助理教授只能輔助指導(co-supervisor),並不能作為主導師(main advisor)。這些學科一般有個典型的特點,就是不存在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的區分,而按照字母表順序排列作者的貢獻。對於這些學科來說,Habilitation只是變成了美國的長聘制度的一部分,而並沒有消失。


當然,也有與眾不同的存在,就是夾在這些學科中的「應用學科」(如北美的IEOR,EECS等等),這類學科會接大量的橫向項目,所以說院系本身並不缺乏經費,也完全養得起博士生。他們就逐漸淘汰掉了上述描述學科中的變着花樣的博導制度,助理教授也可以成為博士生的主導師,博士生和導師之間既不是標準的上下級,也不是普通的合作者關係(co-author)。在美國,一般來說只要是長聘制的助理教授,都是有資格成為博士生的主導師的。


博導制度是從學術發展史來看非常有趣和有討論價值的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它杜絕了水博導
和對應的水博士生的誕生。又在某種程度上,拖累了學術環境,被詬病成中世紀的「學徒行會制度
」。而中國又在這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國情,擁擠的教職供應倒逼了大量有潛力的年輕人失散在就業市場中。
在歐洲國家,教職一般來說是公務員的一種,承擔授課任務是對這類公務員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位年輕教師不能快速獲得Habilitation,TA很可能會困在崗位上,被要求執行更多的教育任務,獲得更少的科研時間和經費,對應着的,就是美國的教學崗教授
(Teaching Track Professor)。
而這份博導制度在不同的歐洲國家也有不同的名字,也隨之高等教育的發源和傳播到了世界各處,下面是來源於Wiki的整理[2]:


比利時(法語部分:Agrégation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直到2010年)
巴西 ( livre-docência )
法國(Habilitation à diriger des recherches,「accreditation to supervise research」,縮寫為HDR)
瑞士(PD 和/或 Dr. habil。)
德國(Priv.-Doz. 和/或 Dr. habil。)
盧森堡(autorisation à diriger des recherches,「authorization to supervise research」,或 ADR)
波蘭(博士 hab., doktor habilitowany)
奧地利(原Univ.-Doz.,現Priv.-Doz.)
埃及( Ālimiyya/Al-Azhar)
丹麥 (dr. med./scient./phil.)
意大利(Abilitazione sciencea nazionale,自 2012 年起)
保加利亞(Docent)
葡萄牙 (Agregação)
羅馬尼亞 (abilitare)
捷克 (doc., docent)
芬蘭(Dosenti/Docent)
塞爾維亞(Docent)
斯洛伐克(Docent)
瑞典(Docent)
匈牙利(Dr. habil.)
拉脫維亞(Dr. habil.)
斯洛文尼亞(Docent)
希臘(υφηγεσία,υφηγητής),1983年廢除
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立陶宛(Dr.Habil;目前已廢除,不再授予,但較早獲得學位的人將終生使用)
摩爾多瓦

白俄羅斯 ( Доктар навук , Łacinka : Doktar navuk)
俄羅斯、吉爾吉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烏克蘭(Доктор наук - Doktor nauk,科學博士)參考

^新中國成立以來學科體系的形成、發展與展望 http://www.zgcjm.org/NewsInfo?id=1599
^Wiki引用Habilit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bilitation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6
AC-Offer林博士:


因為他們需要幫組裡的大佬帶博士,要不大佬的博士沒人帶。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6
高贊說的確實是普遍現象,但是在一些新的高校,或排名較高的學校,正在逐漸變弱。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突出的科研成果,是很難拿到博導資格。
對於題主的問題:助理教授,這個很多地方連碩導都不是,如果是有項目,基金,好像是可以申請碩導,帶碩士,一般的院校有了青基、面上、省基金,好像是都可以招收碩士。
能不能帶,是資格問題,就是博士生導師。這個可以去看看各高校學術帶頭人,簡介前半部分,都會突出這句話:博士生導師。這更像是一個職稱,或者榮譽,總之就是有帶博士的資格。現有這個資格才能有招生的機會,但是更多的學校面臨的問題是博士生名額限制。交大很多學院都改成PI制,博士生基本只給PI,如果不是PI,不管助理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員等都很難招收博士。但是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員可以申請博導資格,一般都可以招收。
對於像深圳大學這樣的學校,能帶博士的,基本都是大牛,因為隨着學校快速發展,PI招來很多,但是博士點、博士生名額限制特別厲害,尤其是沒有博士點的,幾乎找不到博士,因此不管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副研,研究員還是特聘的,都無法招博士生。但是可以無限擴招博士後。


作者:20064041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197022348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