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化」競爭或激烈價格戰
另一個導致中國商品面臨降價壓力,推動經濟進一步陷入通貨緊縮的因素是,從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到外賣服務等各個領域產能過剩,中國出現「內卷化」競爭或激烈價格戰。
7月11日,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在網絡研討會上表示,Natixis對2,500家上市中國公司的研究凸顯這樣一種情況,即交易量在增長,而價值卻受到通貨緊縮壓力的打擊。
她補充說,表面上這些公司在市場上似乎占據主導地位,但實際上卻為此付出了高昂代價,即無法獲得繼續運營所需的收入。
外賣是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中國市場領頭羊美團正面臨來自阿里巴巴和京東的激烈競爭。這兩家公司都在推出優惠券折扣,以爭奪業務,壓低價格。導致三者的利潤大幅下滑、營銷費用大幅增長。今年二季度,京東、阿里、美團同比少賺約264億人民幣。
高盛預計,在今年7月到明年6月的12個月之內,阿里的外賣業務會虧損410億元,京東虧損260億元,美團EBIT減少250億元。
儘管「內捲式」競爭使得消費者的購買價格更低,但也加劇人們擔心經濟會陷入通縮惡性循環,這將迫使企業裁掉更多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