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款保障
距離王先生所在的西安市一千公里外的福建,李女士在剛滿18歲的時候就被自己的生母拉去線下手機店辦理了網貸——原因很簡單,她剛成年,是個女生,對於網貸平台來說,這樣的身份組合意味著更高的誠信值,對她親生母親來說意味著更高的一筆錢。
李女士對於媽媽要拿這些錢去做什麼一無所知,但她從此開始主動打工幫助還款。李女士告訴BBC中文,在背貸的這段時間裡,她每天都在工作之余打多份兼職,每日數次清點自己的資產——她太害怕還不上了,戰戰兢兢生活在「有可能上征信黑名單」的恐懼裡,並因此患上焦慮症。
和今年26歲的李女士相比,王先生對於還貸顯得更隨和。
他多次強調,區別於信用卡等更加完善的信貸產品,還不還借貸平台上借到的錢「可以是一個君子游戲」,盡管中國媒體常報道由於還不上網貸而跳樓的年輕人案例。
借貸平台的催收手段一般有電話轟炸等信息騷擾,以及暴力催收。
王先生也曾親歷這些手段。一次,王先生有200元「忘了還款」,逾期兩天後,多個電話開始轟炸他手機,他當時第一反應是「嚇壞了」。
「電話裡,他對我進行了一些人身威脅,說要找到我的家人怎麼怎麼樣,我馬上報了警,可能是報警有用,也可能是因為我把兩百塊很快就還上了,這個事情就這麼結束了,」王先生說。
因為欠錢不還而致電家人這個行為是針對中國最朴素的信用系統——熟人社會的背書,用「面子」去增壓,迫使借貸人還款。
這一套並不總是有效。王先生說,只要全家人都不在乎「面子」,這筆錢有概率不還。
「我之前有看到一個借貸村,那個村很偏僻。那個村的全村村民從網貸平台上借了不少錢,然後直接不還。電話打過去他們也不在乎,平台也沒有別的手段,他們就這麼拿著錢逍遙快活去了,」王先生說。
相較於電話轟炸以及給借貸人家庭打電話的行為,暴力催收的爭議性更大——一般情況下,從結果上看,暴力催收的效果確實明顯更好。但是中國有明確針對暴力催收的監管預防體系,消費者權益保護平台、公安機關等對於暴力催收都有限制。
可以說,一旦暴力催收,違法的就是平台,借貸人就成了受害者。
中國金融頭部證券公司從業者對BBC中文解釋稱,目前對於中小貸款來說,信用監督體系是相對缺位的。中國的社會信用制度分為好幾個等級,對於借貸來說,欠錢不還的借貸人遠遠夠不上成為「老賴」、甚至上社會失信人員名單這個行列。在最過分的情況下,這些借貸人也只能上「百家信用」這樣的民間信用名單——如果借貸人不考慮買房買車,那麼實際沒有限制手段。
「對於需要去網貸平台借錢的人來說,他們的心理都是過一天是一天,壓根不考慮買房買車這些長遠打算,因此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制約,」券商這樣告訴BBC中文。「所以我們理解平台行為的時候應該這樣考慮:當他們把錢借出去的時候,就沒有做把錢全部收回來的打算。如果錢收不回來,他們就把這筆債權打包成一個資產賣給別人,這就是所謂的不良資產處置業務。是否要暴力催收就成了三方機構的選擇。」
實際上,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斷貸」是一個熱門詞組,詞義是停止還每個月的固定網貸金額——由於社會信用體系實際殘缺,一些網民開始認為斷貸並不是不能操作的事情。
眼見借貸平台逐漸風靡,李女士覺得非常生氣。她說自己太清楚「還不上錢、沒有信用」的恐懼,不明白為何越來越多的人對於信用和消費失去了應有的概念和尊重。
王先生也表達了對鋪天蓋地網貸廣告的不滿,他覺得這些呈現都將借貸這個行為合理化了——哪怕在大部分情況下,它「不該是正常的」。
「我不明白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都在借錢,這不是人人喊打的一件事嗎?在我媽媽身邊,幾乎每個人都在借貸。現在網上的借貸廣告越來越多,終有一天大家會明白這樣的心理並不正常,」李女士這樣說。